搜索
罗沧的头像

罗沧

网站用户

其他
201909/03
分享

唐代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简析

唐代白居易纪游诗《大林寺桃花》,创作于元和年间初夏,是其游览江州庐山上大林寺时所作,在全诗中描写出了芳菲落尽后而桃花照旧往常一样盛开的自然景象及其有关内容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简练而通俗易懂。他在诗歌主张与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却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唐代白居易这种诗歌创作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有着进步意义。然而他过分强调诗歌创作以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与目的,却是势必束缚了诗风的多样化和诗歌的艺术创造。

〔一〕

白居易是贞元年间进士出身,先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任左拾遗,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了。哪知在几年京官生涯,由于直谏不讳而冒犯了权贵,遭受到朝廷异己的排斥打击,于是被贬谪为一个虚职江州司马,此时面对琵琶女发出了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相缝何必曾相识”的失落感慨,因而自然而然地将这种感慨,融入在《大林寺桃花》一诗的意境最终使这首纪游诗染上了一种沧桑之感的色彩基调

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经在元和年间初夏游览大林寺时,一首七言绝句《大林寺桃花》其全诗则如下写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二〕

白居易在四月期间,来到江州庐山大林寺游玩,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纪游诗《大林寺桃花》此时正出任江州司马,而在《游大林寺序》一文中,详细地记述了此诗的创作过程。

唐代白居易《游大林寺序》云:

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白居易这首七言绝句《大林寺桃花》,从内容到语言都好像无任何深奥奇特的地方,只不过做了一番随便的描写记述却写得意境深而富情趣然而自从时期起就先后遭到许多诗家的质疑批评,既然是“人间四月芳菲尽”了,“山寺桃花始盛开”呢?

这里并不是此诗亦以见诗人,所感有与常人不同者”而已,而是在白居易《游大林寺序》之中所谓“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罢了。经过宋学者沈括的实地考证,具体证明了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中所描写的自然景象确是准确无误

沈括《梦溪笔谈·药议篇》云: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沈括实地考证了在“人间四月芳菲尽”时,为何还“山寺桃花始盛开”呢?是因为“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的差异而形成,所以才有“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的自然景象出现由此他得出了乃“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的结论

如今我们现据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中所说,在四月间白居易来到大林寺,此时只见山下的芬芳已经落尽,而不期在山寺中见到了一片盛开的美丽桃花,由此将一种柳暗花明的自然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了。只因将自然景象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而活灵活现,故而写出了触目所见的一种亲身体验

白居易不期而遇在庐山大林寺里,看到了意想不到的自然景象是一片盛开的美丽桃花。当这一片未料到的美丽景象,直入的眼界时,可有一种令人感到无比的惊异欣喜。想到自己曾因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然而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描写得生机勃勃

白居易把自然景象,描写得春意盎然、柳暗花明勃勃生机,如是他没有对此景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是无论如何都写不出这种美景来了。此诗之妙不但在于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语意深刻,而且启人神思又惹人喜爱,而表达了他那种心旷神怡的思想情怀。

白居易不但用桃花来代替抽象的自然景象,将景写得具体可感而形象美丽,而且还将景进行拟人化描写,把此景写得好像真是有脚一样而达到了一种至高的艺术境界。全诗更加突出地体现发现的惊讶意外的惊喜,既立意深远而构思巧妙意境深刻而富情趣,因而堪称为在唐代七言绝句实属少见的一首传世佳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