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粟山的头像

张粟山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4/23
分享

暮春飞花沂蒙山


    每当人们想起山东的时候,想到最多的地方,恐怕是济南、青岛、烟台、威海等城市,风景名胜自然要数泰山、大明湖、趵突泉、八大关等处名扬四海。假若说到临沂,不免心中一愣——临沂是个什么地方啊?

临沂地处鲁东南,因临沂河筑城而得名。远古时期沂沭地区是东夷文化的核心发祥地。秦时属琅琊郡,古称琅琊,又称沂州。在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党在临沂地区创建了沂蒙革命根据地,成立了山东省政府和华东军区,战争年代流传下来的《沂蒙山小调》《跟着共产党走》传唱至今。临沂是历史文化名人荀子、诸葛亮、王羲之、颜真卿等人的故里,可谓尽得齐鲁文化精华,人杰地灵,风流千古。

其实早在四十七年前,临沂就因为出土了一批汉代竹简而出名,那就是银雀山汉墓竹简。

1972年,在临沂市银雀山两座汉墓中发掘出土了大量竹简,简文书体为早期隶书,写于公元前140~前118年(西汉文景时期至武帝初期)。银雀山汉墓竹简共计有完整简、残简4942简,此外还有数千残片。内容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守法守令十三篇》、《元光元年历谱》等先秦古籍及古佚书,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哲学、兵法、历法、古文字学、简册制度和书法艺术等方面,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改革开放四十年,临沂经济飞速发展,临沂成为著名的商贸名城和物流之都,逐渐建成全国重要的物流周转中心和商贸批发中心。

时值暮春,草长莺飞,花木茂盛,天清气朗。机缘巧合,我有幸来到了临沂。下车伊始,便来到临沂城市规划展览馆参观,六河贯通、八水绕城,山水作文章,大地绘彩图,远景谱华章,流连于展板图片之间,惊叹于华丽蝶变之美,一座现代化城市呈现眼前,令人欢欣鼓舞,观者无不为之击节赞赏。

晨起,穿过濛濛雾气,径往河畔漫步,无意间走进了书法广场,目光越过跳舞的人群,在晨光熹微之中,一尊高大的雕像矗立在远方。广场两旁遍立高大的石碑,近观却是历代书法精品的摹刻。彳亍行进于笔墨灵动韵律之中,一步步靠近河畔高大的雕像,终于站在了他的面前,我不得不仰视。书圣目光平和,面露笑容,手执一管毛笔,仿佛在凝思,衣裾飘拂,尽显晋代风流。

名为广场,实为河畔公园。松柏青翠,花草烂漫,我徜徉在林木中的幽径寻芳揽胜,逐一观赏镌刻在石头上的书法杰作,赏心悦目,怡情悦性,为之陶醉。满园樱花,落英缤纷。山桃妖娆,艳丽夺目。偶尔遇到健步者匆匆而来,我则悠然怡然,探奇寻胜,渐入佳境。

史载,王羲之,字逸少,公元303年出生于琅琊郡(今临沂市),自幼酷爱书法,真、草、隶、篆俱佳,人称书圣。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在我国书法史上并称“二王”。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四岁的王羲之跟随家族南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舍故宅为佛寺。

1989年临沂市政府对王羲之故居进行了大规模修缮,次年正式对外开放。位于洗砚池街20号的故居,正是书圣王羲之出生并度过了童年时光的地方,内有洗砚池、普照寺、集柳碑、晒书台、王右军祠、左公祠、四宝台、五贤祠、琅琊书院等历史古迹。

走进临沂,靠近洗砚池,无意中促成了一次朝圣之旅。

纵观中国古代书法史,在经历了秦篆汉隶书体演变之后,汉字书写达到了规范化的程度,汉字也由实用性逐渐向艺术方向转化。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尽得魏晋风流,汉隶开始向楷书的规整端庄与行草的妩媚飘逸发展,从而造就了晋代书法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巅峰,王羲之之后的1600多年来,历代书家数以万计,但无人可以企及他创造的书法艺术高度,更不要说逾越。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古称上巳节,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浙江绍兴兰亭修褉,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王羲之即兴挥毫为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的书法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王羲之书法作品流传至今的大约存20余件,包括楷行草诸体,真迹难觅,多为唐宋摹本。除了《黄庭经》为有意为之的书写,其它作品基本上是书信、便条之类,随意挥洒,却顿时成为后世千万人膜拜的法帖。王羲之写出的不只是书法,而是洒脱飘逸的魏晋风骨,这才是造就“书圣”的先决条件。若是胸中没有这样的潇洒气度和高雅韵致,哪里能够创作出《兰亭序》书法逸品!

 

夜宿沂南县,好大一座县城。

晚餐后漫步,穿过县城熙攘繁华的大街,夜登诸葛山,半山坡上矗立着诸葛亮的雕像,安车端坐,手挥羽扇,神态自若。沂南是诸葛亮的故里,少年时代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后来在襄阳隆中隐居。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从此开启了他参与三国争雄的辉煌人生。

历史淹没于岁月风烟,一弯新月朦胧挂西天。端坐在半山坡上的诸葛亮,安详观望着眼前小桥流水的露天广场,劲爆的音乐,欢快的节奏,轻松的舞步,成群结队的人们在广场上跳着健身操。

晨起,还剩下半个小时的时间,端坐阳台,静静看山,山峦起伏,苍翠悦目,但只是隔着高耸的大楼,望不见诸葛亮的雕像。

春雨如酥,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看见我了吗?

 

沂蒙山,实则是沂水蒙山,蒙山被称为“岱宗之亚”。从临沂去蒙阴县的途中,车行山路,颠簸起伏于丘陵坡路,车窗外掠过茂密的树林和青油油的麦田,麦苗已经长到了一尺高,沂蒙大地生机勃发,满眼风光是喜人的田野景象。

司机在行车途中播放故事片《沂蒙六姐妹》和《红日》,大家跟随歌曲旋律哼唱沂蒙小调。眼前是秀美的沂蒙大好风光,影像中却再现了惨烈的战争硝烟,故事很熟悉了,但情节依然动人心弦,感人之处不免引人落泪。在蒙阴参观红嫂纪念馆,让大家深刻领会了沂蒙精神的内涵。

在山东省抗日民主政权诞生地旧址,一棵千年银杏树矗立在围墙一角,枝繁叶茂,迎风挺立,风姿绰约,引得人们纷纷跑过来观赏。

古老的银杏树啊,这里的古寺毁于战火,周围的建筑物也是新修建的,只有你挺立在岁月的风沙中,成为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绕树一圈,欣然观赏,抬头仰视,感叹不已。

 

沂蒙七十二崮,唯有孟良崮闻名于世,只源于72年前国共两军在孟良崮进行了一场殊死较量的战役。

19475月中旬,孟良崮,24万人对决45万人。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战胜了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进行的重点进攻,全歼国民党精锐主力整编第74师,取得了重大胜利。

24万人的数字背后,则是几百万沂蒙人民的坚定支持。“支前”这个词语,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讲肯定是很陌生,属于冷僻词了。

“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

人民是靠山。在战争年代里,沂蒙人民竭尽所有支持人民军队,参军参战,参与根据地建设,成为人民军队最可靠的大后方。“村村有烈士,乡乡有红嫂。”运送弹药物资,抢运伤员,修筑阵地,提供情报,沂蒙人民成为人民军队的坚强后盾和力量源泉。沂蒙妇女送丈夫参军,在后方努力生产,多交公粮,为部队缝军服、作军鞋、烙煎饼,军民鱼水情。

孟良崮战役不只是两军的战场较量,还有敌对双方最高军事将领战役谋略中的斗智斗勇,更重要的还在于人心的向背。这恐怕是败将阵亡的张灵甫师长至死也没有搞明白的道理吧?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设在一座山丘上,拾级而上,走进光线暗淡的展室,讲解员用舒缓的语调陈述一场激烈的战役,听者表情凝滞,步履缓慢,墙壁上的图片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昔日残酷搏杀的战场。

我着意观看玻璃展柜中的展品,陈列着的当年使用的枪支和迫击炮,还有电报机、无线电台、望远镜等各种军事器材,锈迹斑斑,时光沉淀,火热的枪膛已经变成了冷漠的废铁。

一把军号不再发光,放置于展柜的角落,浑身落满了灰尘,激烈的枪炮声和嘹亮的军号声消失于岁月的风烟。

一把左轮手枪放在玻璃柜里的支架上,我俯身细看,扳机早已锈死,木柄的枪把红漆斑驳,冷冷的枪口朝向墙角,就像一只沉默的眼睛,专注地盯着墙上的那幅红蓝双方战场态势图。

我举起照相机,如同举起了手枪,揿动快门,捕获一幅照片。

我们在粟裕将军墓前默立凭吊,而在将军墓两侧的柏树林中则是整齐排列的数千名阵亡士兵的墓地,据说绝大部分是无名烈士,几千块小小的墓碑置放在地上。

这里靠近垛庄镇,距离孟良崮还有六七公里的距离。

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景区饭店吃午饭,薄如白纸、大如锅盖的煎饼摆上餐桌,抹上面酱,卷上小葱,大家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导游说,煎饼是最好的山东风味,而沂蒙煎饼的味道最好。

谁不说俺家乡好,沂蒙风光入画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