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中林的头像

周中林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909/06
分享

播火者的境界

播火者的境界

  ——由《文化记忆》及其他解读胡铁树

胡铁树的《文化记忆》一书,收录了他迄今为止除已经出版的著作之外的几乎全部文稿,包含散文·随笔、经验·论文、言论·评论、消息·通讯四辑,凡145篇,绝大部分是他在岗工作时所写。读罢这本书,在对他的生命历程和内心世界有了大体上的了解之后,我有一个鲜明的感觉,作者胡铁树是一个有着火一样热情的人。他走到哪里,就把科学文化之火、文学艺术之火传播到哪里,燃烧到哪里。在这个意义上,称他为“播火者”是合适的。

让我们围绕《文化记忆》及其作者的一些作为,来解读胡铁树,探寻这位“播火者”的足迹与精神境界。

 

一、“位”与“为”

这里的“位”是人所处的地位,“为”是人的作为。一般来说,处于低位的人,难有大的作为。用当下时尚的话语来说,平台很重要。有时候,平台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及其作为,能起到决定性的影响。这个结论好像是人们的“共识”,但是,胡铁树以他的经历和作为,打破了这一“共识”。

胡铁树的工作经历表明,他的职业定位应当是“基层文化工作者”。从全国、全省范围来看,县(市)一级无疑属于基层。胡铁树一辈子都工作在(沔阳县)仙桃市文化战线,先后在沔阳县文化馆县新华书店县图书馆、仙桃市文化市场管理站、市电影公司、市文化局等单位工作,从普通员工做起,担任过县图书馆副馆长、县文化市场管理站党支部书记兼站长、市电影公司党总支副书记兼经理、市文化局办公室主任等职务。

做过基层工作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身处基层,人微言轻,说话没人听;手中无权柄、少资源,干事受制约。尤其是在图书馆这样的穷单位,更是如此。胡铁树笃信“事在人为”,他相信客观条件并不能完全限制住人的作为。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序幕,经济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各行各业、各个年龄层的人们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如饥似渴。胡铁树虽然只是沔阳县图书馆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偏居一隅,却看清了这一大势。他和他的同事们顺应大势,做了许多雪中送炭的工作:

——胡铁树和他的同事们为正在开发适用于农村的小型交流发电机的沔城电机厂送去了《电机学》《电机工艺改革》《中小型电机情报技术》等十余种专业书籍和技术资料,帮助该厂成功开发出5K型电机。新产品畅销省内外,该厂半年就完成了全年的利润计划。

——老胡和同事们为正在研制织席机的彭场轻工机械厂送去了急需的技术资料,助推这家工厂试制成功了电动草席机,比手工织席机提高效率3000多倍,这项成果获得了轻工部三等科技成果奖。

——为配合沔阳县中医院攻克“再生障碍性贫血”这一医学难题,老胡及其同事们不仅倾馆内图书资料之所有,而且千方百计从外地借书,针对性地为该院提供从基础医学到中医血液病学前沿的书籍与资料,帮助这家医院取得了再生障碍性贫血治愈率92%的佳绩。湖北省科委为此专门为沔阳县中医医院颁发了科技成果证书。

——老胡和他的同事们为支持沙湖卫生院何建培医师研究“耳鼓膜再生”这一课题,分别向北京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邮借专业书籍和资料多种,帮助何医师的研究取得了成功,因中耳炎引起的耳鼓膜穿孔症治愈率达到了87%,湖北省科委为何医师颁发了科技成果证书。

胡铁树和他的同事们还通过送专业书籍和技术资料,助力县水产局提高了全县的淡水养殖珍珠产量和鱼塘养殖鱼产量;帮助沔阳县酒厂开发出畅销海内外的新产品“墨龟酒”,这种酒被评为湖北省动植物酒第一名,荣获湖北省优质产品称号。

老胡和他的同事们深入全县各地调查科研和技术革新情况,掌握了农林、农机、水产、医学、环境保护、轻工、食品等专业的143项课题,分门别类,一一登记,汇编为“技术革新和科学研究服务一览表”,及时为这些项目提供技术资料,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他们还送书上门,激励和支持高考落榜的农村青年自学成才。

这是一对一的上门服务。老胡和他的同事们给服务对象送去的是一支支文化科技的“火炬”。他们深知,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更广大的群体,要让科技文化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老胡及其同事们发挥图书馆的优势,与市科委以及《湖北科技报》社等12家单位联合发起了仙桃市“农民读书读报有奖活动”,全市有200多个图书馆(室)、15个文化站、17个农技站、16个兽医站、18个种子站参加了这一活动。市图书馆和各级图书馆(室)紧密配合,共推荐《中国科技报》《农民日报》(科技版)《湖北科技报》等50多种报刊和100多种科技情报资料,提供书刊资料18万册(份)。全市有31万农民参加了这次活动。参与人数之多,阅读书目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在仙桃市是空前的。这是一种何等恢弘、多么动人的的景象!时任仙桃市委副书记刘贤木为此专门撰文《一项振兴农村经济的好措施》,对组织农民读书读报活动予以高度赞赏。

胡铁树不仅务实,偶尔也务虚,这种务虚看起来是“虚”,却是面向下一代,面向未来的。作为县一级图书馆,虽然现在没有条件开办专门的少年儿童图书馆(室),但他可以思考,胡铁树先后撰写了3篇与少年儿童图书馆相关的论文,其中,《谈少年儿童图书馆的改革》一文,获得了建国四十周年暨中国图书馆协会成立十周年论文奖,另两篇也为外省图书馆系统的刊物刊发。

虽然没有专门的少年儿童图书馆,但在(沔阳县)仙桃市,青少年读书活动依然开展得有声有色。1985年,沔阳县以县图书馆为阵地,8个单位联合举办暑期青少年读书的五项活动:作文竞赛;书画培训班;少儿读物和初中教学参考资料展览,向青少年推荐好书;以“未来的科学”“青春期生理卫生”“怎样保护眼睛”“四化建设与人生观”“法律基本知识”为题的讲座以及羽毛球、康乐球、象棋、军旗等体育活动。1987年,仙桃市五个部门又依托市图书馆,举行“暑期少年儿童文化艺术月”,分为音乐、舞蹈、电子琴、美术、作文、英语等6个培训班和一项征文活动,1000多名少年儿童参加并受益。在这些活动中,胡铁树是具体的组织者之一。

胡铁树和他的同事们高举着科技和文化的火炬,走向工厂,走向田间地头,走向医院,走向学校,走到许许多多“饥渴”的人们身边,给他们送去了科技文化之火。一个身处低位的人,干出了一番既见效于当时,又影响长远的的业绩。老胡的作为告诉人们,心中有一团火的人,无论身处何地,他总是会发光、燃烧的。

二、“争”与“隐”

胡铁树的性格中有一种特质,那就是“争”。争什么?在工作中争先,争第一。

胡铁树的《文化记忆》中收录了198888日《长江日报》第一版刊登的一条消息:“由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题写报名,湖北省仙桃市图书馆创办的全国图书馆系统第一张报纸《读者报》最近正式创刊。这张以传播书刊信息,引导求知,指导阅读,服务读者为宗旨的报纸,一面世就受到欢迎,创刊号发行3000多份,被争购一空。”消息的作者是胡铁树,老胡同时也是《读者报》的创办者之一。笔者曾见到过《读者报》,品位不俗,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仙桃市,三十余年前《读者报》的读者分布在全省、全国各地,有的读者如任蒙现在已经是全国知名作家。我这么说并非暗指作家的成长是因为受到了小小的《读者报》的滋养,但是由此证明《读者报》品位不低,知音甚广却是无疑义的。

胡铁树在被调到仙桃市文化市场管理站任站长之后,又创办了全国第一张《文化市场报》。时任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又欣然命笔,为《文化市场报》题写了报头。一位副部长,先后两次为一个县级市文化部门的两张报纸题写报头,他看重的是什么?我以为,高副部长此举是在赞扬和鼓励基层文化部门同志的这种宝贵的争先和创新精神。

胡铁树以他出色的工作,被评为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1981年出席了文化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工作表彰会。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端倪,胡铁树的“争”,是争工作之“先”,而不是争个人的什么。

再来看胡铁树的另一面:“隐”。

细心的仙桃市文艺界人士可能会注意到,在市作协或者市文联系统有关协会召开的会议上,主席台上都摆放着写有“胡铁树”三个大字的名签,但名签后面的人却总是空缺,老胡没在主席台就坐。胡铁树曾长期担任仙桃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并主持市作协的日常工作,作协换届后,他又被推举为名誉主席,其地位让会议的主办方不能忽视他。会议开始前,主持人看着空缺的座位,往往会招呼一声,“请作协的胡主席到主席台就坐”,但老胡不肯“就范”。时间长了,人家就由他去了,但名签照摆不误。老胡其实就在会场,他端着一部相机,在会场频频走动,弯腰、下蹲、平拍、仰拍、俯拍,从各种角度为与会者拍照。会议结束的第二天,老胡拍的照片就会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媒体上。

古代的隐者“隐”的方式往往有三种:“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如果把当下这样那样的会场比作古代的“朝堂”,老胡的这一举动可谓“大隐”。当然,胡铁树并非真正的隐,而是实现角色转换,与其在主席台上,众目睽睽之下,正襟危坐,目不斜视,这个场合做木偶,那个场合当花瓶,倒不如做点自己喜欢做,而且大家也很需要的服务工作。如今是网络时代,吸引眼球,提升曝光率,赚取点击量,继而成为“网红”,乃一大时尚。被拍照的人常常用饰物装扮一番,摆出各种姿势,让老胡摄入镜头,传到网上,点赞者众多。如此成人之美的事,热心快肠如老胡,何乐而不为!

老胡还有另一种方式的“隐”,且由我慢慢道来。他自费购买了昂贵的相机和镜头,为各种非商业性质的文化体育类活动拍照。人们几乎每天都能在社交平台如QQ、微信以及公众媒体“江汉热线”“中国仙桃网”“仙桃作家网”上见到胡铁树拍的这类照片。老胡用他的镜头记录下了文化义工们的一场场公益活动;记录下了作家们进工厂、下农村,与劳动者近距离接触以及在本地和外地采风的情境;记录下了艺术家们义务为公众演出的场面;记录下了诸如广场舞、歌咏比赛、太极表演、农民艺术节演出、企事业单位员工运动会等大众文化体育活动。胡铁树拍摄的这些照片在媒体上传播,让人们感受到仙桃这个城市正如她的“市龄”,青春年华,魅力四射,生机勃勃。

老胡的摄影技艺越来越精湛,拍出的照片水准越来越高,找他拍照的单位和个人越来越多,他则有求必应。老胡已是年逾古稀的人了,这样常年和年轻人一样劳苦奔波,身体能否吃得消?现在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拍照既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又是一个体力活。经年累月的奔波,胡铁树的身体不但没有被拖垮,反而更加结实,更加精神矍铄。

老胡为人拍照有个著名的原则:不收费。要知道,若是按照市场价收费,一场活动几十上百张照片,那可是一笔不菲的开支,既然老胡分文不取,而且特别好说话,活动的主办方当然就只找他拍照了。胡铁树用这种与众不同的方式,隐去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让义务凸显出来。这在仙桃市文化艺术界早已成为一个人人皆知的“秘密”。一些人享受胡铁树的免费拍照多了,对老胡这样做的精神价值却习焉不察,久而久之,便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其实我们都应当明白,在这个拜金主义盛行的年月,老胡多年如一日地、大规模地免费拍照,可谓“逆风而行”,用“少见”来评判已不准确,应当是“仅见”。这样做的心理依据,来自于他的价值判断,这个世界上还有比金钱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从奉献里可以感觉到幸福。

“争”与“隐”,胡铁树无论取何种姿态,不都是在传播文化艺术之火、高尚道德之火、精神文明之火吗?

三、辛苦与快乐

胡铁树退休之后,他的“战场”转移到了市作家协会。

笔者查阅过仙桃市作家协会的“前世今生”,这个协会早已有之,但长期处于“三无”(无事业编制,无财政拨款、无办公场所)的境地,“三无”说到底是“一无”,无钱。这与市里的“吃饭财政”有关。仙桃市作家协会和她旗下的文学队伍真正活跃、兴旺、发达起来,那是进入新世纪之后的事。

胡铁树和一帮文友们时不时聚在一块,由闲聊到分析、策划、憧憬:怎样把散落在城市街巷、乡村田野的文学的散兵游勇聚集起来,激发他们的创作活力?怎样让文学的“老树”长出新叶,让文学的“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怎样让已经成名、走向了全国的仙桃籍作家和诗人对家乡的文学事业多一番回望和关注?怎样让仙桃的文学与这个欣欣向荣的城市成长的节拍同频共振?思路渐渐清晰,蓝图在头脑里绘就:办一份打得响的文学刊物,就是树起了一面旗帜,就有了一个发表作品的阵地,“散兵游勇”们就有了一个安顿自己的“家”。于是,这件事提上了议事日程。

办刊物需要经费,钱从何来?胡铁树揽下了最难完成的一项任务:筹集办刊经费。说到克服困难,仙桃人是有传统的。上世纪80年代,(沔阳)仙桃的泥腿子办企业,闯出一片广阔的天地,让仙桃市在90年代初就闯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靠的就是著名的“四千”(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千难万险)精神。如今筹集办刊经费,说白了就是像当年的“泥腿子”办企业那样,磨破嘴,跑断腿,寻求支持。文化人理解文化人,笔者曾经在一所高校校园里见到过前往筹集经费的胡铁树们的身影;企业家中的有识之士敬重文化人,支持文学事业,胡铁树们精诚所至,他们慷慨解囊;相关政府部门对作家协会也施以援手。办刊经费有了着落,《汉水文苑》的组稿编辑也开始运作,一切都是紧锣密鼓。2006年,大型纯文学季刊《汉水文苑》甫一问世,就引来从湖北省作协领导到作者、读者的一片叫好声。十多年来,《汉水文苑》坚持“二为”方向,坚持纯文学品格,坚持地域特色与适度开放相结合的原则,既刊发仙桃籍名家名作,又以培养和扶持本地作者为己任,推出了大量新人新作,还让沉寂多年的许多老作者焕发了青春,真正实现了“出作品,出人才”的目标。《汉水文苑》成为湖北省优秀期刊,多次受到湖北省作协的表彰。

《汉水文苑》发展壮大了,老胡和同仁们又通过努力,相继开办了“仙桃作家网”“桃苑文坛”“读书频道”,让文学刊物和文学网站比翼齐飞,线上线下相得益彰。

仙桃市作协的凝聚力越来越强,文学队伍日益壮大,全省的、江汉区域的、本市的文学活动在这里频频举办,文学事业红红火火,文学的影响力今非昔比。

文学事业繁荣的背后,有一位功勋卓著的功臣,那就是胡铁树。“省作协一位领导大会表扬道:仙桃的《汉水文苑》办得好,我看这个胡铁树哇,要嘉奖,要载入史册!”(胡腊梅、张曼《不老的船夫》)老胡不仅要跑外勤,筹经费,更重要的是协助主席主持作协的日常工作。这作协可比不了那些有钱有势的部门,财大气粗,威风八面。作协开展“日常工作”往往是“捉襟见肘”,甚至是做“无米之炊”,活动是要办的,经费是紧张的,一切靠“当家人”想办法。作协没有纳入财政发工资的编制,所有工作人员都是义工。其“日常工作”,诸如年度工作思路和计划,年终总结,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与省作协保持密切联系,与本地作者的联络,输送年轻作者到外地培训,向上级刊物推介本地的优秀作品等大事,小到打打电话,跑跑腿,联系联系活动场所,事无巨细,都需要亲力亲为,对于胡铁树这个主持工作十余年的副主席来说,这些都是家常便饭。在仙桃市作协的领导班子中,胡铁树年纪最大。年纪最大之人承担最繁琐的事务,确实累,不仅是体力上的累,而且是心累;辛苦,不是偶尔的辛苦,而是“十余年如一日”的辛苦。这些,胡铁树都默默地承受了。十余年辛苦备尝,胡铁树却感到快乐,他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为了让文学之火燃遍仙桃城乡,借用白岩松一句话的句式,胡铁树“辛苦并快乐着”。

20198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