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帕男的头像

帕男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鲁迅文学院学员

散文
201910/14
分享

于斯多才俊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书院的那副对联,透出的是湖南人的自信和霸气。

湖南人“蛮”、“倔”、“辣”但又不失灵泛。

洞庭浩淼,四水潺流,南岳突兀,九疑天高。

毛泽东便有了:“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灵气曾钟此”的诗句,道破了湖南特有的山川文化是人才辈出的重要背景。

这说的是大湖南,湘南的永州呢。

于斯亦如此,代有才人出。

永州人都把潇湘当作码头,顺流湘江,行走天下。

古有刘仁、曾谭、蒋晋、刘优、蒋琬、黄盖、刘邕、刘敏、刘先、周不疑、谭谌、唐宏、李郃、何仲举、怀素、路振、陶岳、周尧卿、周敦颐、陈遘、邓三凤、义太初、杨齐贤、何有兰、吴必达、乐雷发、刘器之、熊绣、周鹏、何乔新、易三接、何天衡、荆茂、邓球、吕藿、陈荐、周希圣、蒲秉权、刘兴秀、陈纯德、陈大受、蒋云宽、何凌汉、姜爱林、何绍基,近有李达、李启汉、陶铸、江华、乐天宇等等,都是这方水土孕育出来的精灵,他们或文或武,都在历史的舞台上有过精彩的表演,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

读《三国志》或《三国演义》知道蒋琬。

蒋琬从潇水而走,出湘江,溯长江而上,成就了不仅是自己,也成就了潇湘历朝第一个宰相。

蒋琬,字公琰,永州市湘乡县人,少时,蒋和他族弟泉陵的刘敏一样以才名闻于乡里郡县。刘敏与时任左将军的刘备恃是本家,但时世艰窘,决意乱世争锋,就自荐入了刘备麾下,而后备受刘备赏识,便也劝蒋琬出仕刘备。

蒋琬23岁那年,不幸结发之妻病笃辞世。蒋琬为爱妻守制,形容枯蒿,萎靡不振,乡人多为之扼腕,窃窃私语道:“正当盛年,血气方刚,蒋公琰何苦这般沉湎儿女情长?”

刘敏藉与蒋琬沾亲带故,趁机劝告蒋琬。蒋琬方把案长嘘,朗朗道:“大丈夫何患无妻?”不久后蒋琬毅然往投左将军刘备。

蒋琬其貌不扬,初来乍到并没有引起刘备的注意,只做了个广都长。人说随遇而安,官大小倒也罢了,好好干事,蒋琬却只抱怨不展其志。一日,刘备出巡广都,见其“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勃然大怒,欲施加严刑处死。所幸诸葛亮识得蒋琬是可造人才,便向刘备求情说:蒋琬乃国家栋梁之材,社稷之器,而非一般寸光鼠目之流;施政以安民为本,不拘小节,请勿严刑处置,蒋琬这才免于一死。

连蒋琬想不到的,自己不仅没有丢掉性命,还又被任命为什邡县令。到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蒋琬就被攫升为尚书郎,如鱼得水。三国蜀昭烈帝章武三年,刘备死,刘禅即位,诸葛亮以丞相主持朝政,蒋碗为东曹掾,旋升参军,参预决策军国大事。后主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伐魏,蒋琬奉命与丞相长史张裔留守后方,处理日常政务。三年后,代张裔为丞相长史,加抚军将军。

时年,诸葛亮率兵南征北伐,蒋琬常筹集粮草兵员,以相供应。诸葛亮曾多次对人说:公琰忠心耿耿,是和我共同复兴汉室之人。并密奏刘禅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后主建兴十二年,诸荀亮出师未捷,卒于军中,蒋琬临危受命升任尚书令,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主持朝政。时下,魏吴雄峙,局势颓危,又新丧主帅,雪上加霜,朝野一片惶惧。却蒋琬虽初总朝政,而镇定自若,“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使国无波澜,民心渐稳。

后主延熙元年,蒋琬统帅诸军屯驻汉中、开府,加大司马。

蒋琬为政明察善断,循法治国,不好阿谀趋炎,不听谗言诋毁。群臣不无悦服,乐于效命。鉴于诸葛亮数出秦川伐魏不捷的教训,蒋琬曾筹划东下由汉、沔水路出征上庸、魏兴。后主延熙九年,但袭先师之厄运,旧疾复发,一命呜呼,涪县成了他人生的终点。

蒋琬之忠孝,是潇湘人之本分。

(二)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只要是国人无论长幼都知道的一句话。也许这有悖史实,但并没有多少人愿意追溯源流。

黄盖,字公覆,本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祖父时迁居零陵郡泉陵县,也就是现在的永州市郊野的黄田铺镇。黄盖幼时家境寒微,备尝艰苦。拓荒劳耕,砍樵负薪,凡为生计,无所不忙。但黄盖知苦好读,咏诵经书,还研习兵法,乐此不疲。

后黄盖有幸举为孝廉,辟公府职。东汉末年,孙坚在江南起兵,黄盖怀抱鸿鹄之志毅然往从。屡经征战,黄盖都智勇无敌,迅即被孙坚拜为别部司马。孙坚死后又从孙策和孙权。

史上有叙,黄盖曾任浔阳令,又迁丹阳都尉,使山越归服。凡境内动乱,黄盖常被委为守长。先后共历9县,多得安宁。

献帝建安十三年,随都督周瑜、鲁肃等迎击曹操于赤壁。

赤壁之战而三分天下,可以说黄盖之于这段历史改写既是编剧又是执行导演再加主要演员。

人所周知,曹操统一北方后,欲吞并江南、王者天下。还在邺修建了玄武池,训练水军。七月,亲统大军10余万南征荆州,企图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棋局变故也来得太快了些,就在八月,荆州牧刘表病亡,又次子刘琮请降。荆州水军数以千计的蒙冲、斗舰,悉归曹操所有。屯兵樊城的刘备闻讯后不得不率部南撤。九月,曹军势如破竹,不仅轻取新野,眼下曹操精骑一路旌旗猎猎,所向披靡,长坂坡大大地打了一仗,这一仗让刘备损兵折将,溃不成军。刘备退至夏口,曹操依然不依不饶,穷追不舍。面对颓势,刘备只得求吴抗曹。

有句古话:“历史就像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舞台大剧并没有按照人们想象的演下去,而是又起波澜。

是年冬,曹操凭恃军威,骄纵轻敌,拒绝谋臣谏议,亲统大军水陆并进,直逼江南。孙刘联军自夏口溯江而上,与曹军相遇于赤壁。

曹军北来,不习水战,用连环将船舰联结,以求平稳。黄盖建议火攻,而又先作书报曹操,诈称欲降。

十月的一天,黄盖率蒙冲、斗舰10艘,满载枯草干柴,灌以油脂,外用布幕围住,上插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另备速度快的走轲,系于蒙冲、斗舰之后,以便纵火后官兵换乘撤离。

时值东南风急,黄盖领战船扬帆直驶曹军水寨。曹军官兵见黄盖来降,“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毫无戒备。战船接近曹营时,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在南岸的孙刘待命船队乘机擂鼓急进,横渡长江,大败了曹军。曹操见大势已去,当即自焚余船,引军退走。

赤壁一仗,黄盖以破曹之功升任武锋中郎将。后命为郡守,在平定“武陵蛮”和长沙、益阳等地“蛮夷”之后,又加偏将军。

史书记载和演义传说,黄盖姿貌威严,性情刚毅,办事果断,从不延缓,而又能体恤部属,善于治军。陈寿评曰:“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在其卒后,时人绘像悲咽祭祀。到了孙权践阼后,追论其功,赐其子黄柄爵关内侯。

黄盖之勇谋,是潇湘之襟怀。

(三)

在中学课本里少不了周敦颐的那篇《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朗朗声仿佛在耳。

尤警策之言亦千古绝句的“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成为了正人君子的一面宝鉴。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今永州市道县人。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

周敦颐为官,口碑极好。《宋史·周敦颐传》有记载:为分宁主簿时“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在调南安军司理参军后,“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⑺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周敦颐性情朴实,曾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从小“以名节自砥砺”,为官后又以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周敦颐不多的俸禄还常接济故里宗族。

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周敦颐的胸怀洒脱,仙风道气被南安通判程太中看破,并不吝将两个儿子——程颢、程赜送到至门下,后二程均为大名鼎鼎的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背对理学思想倍加尊信,更得朱熹顶礼推崇,不仅为周敦颐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其“道学宗主”不假虚名。

周敦颐晚年,笃爱庐山胜景,其在自为诗中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还在其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时值盛夏,漫步池畔,眼下那透着缕缕清香的一片随风飘逸的莲花,而得《爱莲说》,自此莲池名贯五洲。尤其宋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各地亦祀“元公”。

周敦颐不仅自安居于此,还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自己死后,便让附葬于母亲墓旁。其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据说鲁迅、周恩来均属同宗本家,不知是否当真。

周敦颐之睿智,乃潇湘之灵气。

(四)

醉和尚怀素,一生不羁,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一生游离,得山川之造化,凭借“狂草”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其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赢得了“张颠素狂”的美誉。

怀素,字藏真,零陵郡人,现在的永州市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卒于德宗贞元十五年。因他出家为僧,书史上称他“零陵僧”或“释长沙”。

《高僧传》记载,怀素的曾祖父钱岳,唐高宗时做过纬州曲沃县令,祖父钱徽任延州广武县令,父亲钱强做过左卫长史,也算得官家子弟。

公元787年,怀素与陆羽在长安相识并相交。陆羽嗜茶如命,写有《茶经》。他还是颇有文采的文学家,其诗赋作为不表,但写下《僧怀素传》,后收入《全唐文》卷四三三给后人研究怀素有了依据。陆羽《怀素别传》说:怀素的伯祖父释惠融也是一个书法家,他学欧阳询的书法几乎可以乱真,所以乡中称他们为“大钱师,小钱师”。

据说怀素生得眉清目秀,自幼聪颖,少年老成,甚得父母喜爱。人见人说:是“学必成功,才当逸格”的难得之材。

谁也没有想到的,怀素10岁那年,却“忽发出家之意”,急得双亲唉欤,眼泪婆娑,几欲阻止却不得其果。所谓“猛利之性,二亲难阻”,他在《自叙帖》里也说。

后遂其愿,亦有“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的自叙。

怀素真的嗜学成命,李肇《唐·国史补》中记载:“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弃笔堆集埋于山下,曾曰‘笔冢’。”《怀素别传》也说:怀素“贫无纸可书,尝于故里,种芭蕉万馀株,以供挥洒。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时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 武占熊的《零陵县志》载:“其小石池洗砚,水常黑为墨池。”怀素自己也称“经禅之暇,颇好笔翰”,可见怀素的痴狂极致。

怀素草书少年即名震三湘、岭南,时有朱逵处士,闻怀素之名,不吝远途前来衡阳,拜访还是少年和尚的怀素,并赠诗道:“衡阳客舍来相访,连饮百杯神转王。”“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怪状崩腾着转蓬,飞丝历乱如回风。……于今年少尚如此,历睹远代无伦比。……” 公元753年,吏部尚书韦陟被贬为桂州桂岭尉,途径零陵,看了怀素的草书大为震撼,称赞说“此沙门札翰,当振宇亩大名。”永州太守王邕也亲自登堂拜望怀素,也赠诗道:“衡阳双峡插天峻,青壁巉巉万余仞。此中灵秀众所知,草书独有怀素奇。怀素身长五尺四,嚼汤诵咒吁可畏。铜瓶锡杖倚闲庭,斑管秋毫多逸意。……我牧此州喜相识,又见草书多慧力。怀素怀素不可得,开卷临池转相忆。”

唐肃宗乾元二年,怀素二十二岁了,那年李白正好遇赦往夜郎途径九疑,怀素找到已五十九岁李白求诗,李白看过怀素的书法,大为惊讶,当即写了一首《草书歌行》,称赞眼前这灵秀俊气的和尚道:“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怀素31岁那年,自永州出发,意欲云游,遍访天下名师,南下到广州求书道于徐浩经长沙时,正是徐浩去广州任刺史,诗人苏涣也遇在了一起,怀素便要苏涣题诗,苏涣也就写了《赠零陵僧》:“张颠没在二十年,谓言草圣无人传。零陵沙门继其后,新书大字大如斗。兴来走笔如旋风,醉后耳热心更凶。忽如裴曼舞双剑,七星错落缠蚊龙。又如吴生画鬼神,魑魅魍魉惊本身。钩锁相连势不绝,倔强毒蛇争屈铁。西河舞剑气凌云,孤篷自振唯有君。今日华堂看洒落,四座喧呼叹佳作。回首邀余赋一章,欲令羡价齐钟张。琅诵□句三百字,何似醉僧颠复狂!忽然告我游南溟,言祈亚相求大名。亚相书翰凌献之,见君绝意必深知。南中纸价当日贵,只恐贪泉成墨池。”

怀素在《自叙帖》中亦曰:“恨未能远睹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错综其事,遗编绝简,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无凝滞;鱼笺绢素,多所尘点。”次年,怀素决定北上岳州。

怀素还拜了表叔邬彤为师。

怀素表叔非等闲之辈,他和颜真卿同为是张旭的学生。邬彤便把张芝临池之妙,张旭的草书神鬼莫测,王献之的书法如寒冬枯树等等絮絮说与怀素,尤其将作字之法讲究的就是一个“悟”字的真谛灌输给了他。

不久应礼部尚书张谓之邀,怀素离别了邬彤,去了京城长安。唐代任华有诗写道:“狂僧,狂僧,尔虽有绝艺,犹当假良媒,不因礼部张公将尔来,如何得声名一旦喧九垓。” 无疑,怀素之名也已经誉满京城。

怀素时时牢记表叔教诲,“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也正如《怀素别传》所说:“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又说:“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一一自然。”

谁不知道公孙大娘是开元时有名的剑家,连诗人杜甫也佯狂勿妄,叹为观止,便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中写道:“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怀素观公孙娘的剑艺出神入化,惊世绝伦深得启发,书法又因此大有长进。据《乐府杂录》记载:“开元中有公孙大娘善舞剑器,僧怀素见之,草书遂长,盖准其顿挫之势也。”

怀素40岁至京兆,向颜真卿求教笔法,并请作序以“冠诸篇首”。《广川书跋》说:“书法相传至张颠后,鲁公《颜真卿》得尽于楷;怀素得尽于草。”

晚年的怀素却选择了在四川成都宝园寺终老。贯休有诗:“师不谈经不说禅。”《唐释怀素食鱼帖》后,李璜说怀素既食肉又食鱼。《金壶记》说他是“一日九醉”。大概怀素之豪饮是“狂僧不为酒,狂笔自通天”的一种境界了。

贞元十五年怀素因患风痹病圆寂,享年62岁。

一代草圣去矣,却留下了《苦笋帖》、《自叙帖》、《小草千字文》和刻本《圣母帖》、《律公帖》等与后世并赢得后世英名。宋黄庭坚赞誉说:“怀素草书,暮年乃不减长史,盖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此两人者,一代草书之冠冕也。”米芾《海岳书评》称:“怀素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明王世贞说:“(怀素)晚年书圆熟丰美,又自具一种姿态,大要从山阴派中来,而间有李怀琳、孙过庭结法。”明项元汴说:“《论书》一帖,出规入矩,绝狂怪之形,要其合作处,若契二王,无一笔无来源,不知其肘下有神,皆以狂称之,殆亦非心会者。”

怀素之醉狂,乃潇湘人之性情。

(五)

人称“猿臂翁”的又一书法大家何绍基也出生永州的道县。

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居士。

其书法,四体皆工,大小兼能,亦善篆刻。人称其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还掺入北碑及欧阳询、欧阳通的险峻茂密的特点,追求《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小楷又兼取晋法,笔意含蕴,行草书熔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亦自成一格。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融厚有味;晚年人书俱老,已臻炉火纯青阶段,是清末碑学大家。

清画家吴携作《顾祠春禊图》为我们留下了当年难忘的一幕——道光二十七年的一个春日的北京,一群文人聚集在城西的顾亭林祠,为病故的顾炎武先生作生日祭。参加生日祭的这群文人中就有何绍基、沈朗亭、罗衍、张穆、叶志诜、翁同龢、徐松、汪廷儒、王茂荫、孙鼎臣……

画中,已临天命之年的何绍基正在屏息运气展纸挥毫。仿佛身临其境,亲眼看到他站立在那里,挺直了腰杆,含胸拔背,手臂高高悬起,然后弯成半圆,手腕也弯成半圆,虎口成为水平状,接着举笔落纸,逆入平出,随屈就伸,行留自如,好像正在表演一套连绵不断刚柔相济的太极拳。

书界把何绍基画中的那种执笔的方法叫做回腕法。在他之前古人有五指拨灯法,有捻管法、有撮管法、有提斗法,又曰“执笔无定法”,是根据字形大小、人或站或坐随机运用的,回腕法为何绍基的独创。

何绍基不仅是书法家,又是诗人、学者,他与人论诗,说是:“落笔要面面圆、字字圆。所谓圆者,非专讲格调也。一在理,一在气。” 有《臂翁猿》诗亦云:诗说:“书律本与射理同,贵在悬臂能圆空。以简御烦静制动,四面满足吾居中。李将军射本天授,猿臂岂止两臂通。气自踵息极指顶,屈伸进退皆玲珑。”

何绍基临摹古人之书,传世所见多矣!有临王羲之《兰亭序》的,有临欧阳通《道因碑》的,有临李邕《麓山寺碑》的,也有临汉隶《石门颂》的,但没有一碑一帖不是出以己意的,或取其神,或取其韵,或取其度,或取其势,或取其用笔,或取其行气,或取其结构分布,贯注于字里行间的却是“我”的至情至性。故此,他说:“书家须自立门户,旨在铸古人,自成一家,否则习气未除,将至性至情不能表见于笔墨之外。”

何绍基“性卓荦,豪于饮。”在四川学政任上时,他东走西走,徒步走遍了巴山蜀水,可是一天,他从乡下视学回署,等待他的却是“肆意妄言”而受到贬职。生平爱酒的何绍基从此不涉政治的蜚短流长,或伤时感事借酒浇愁一饮空缸放其疏狂的“逢醪辄饮即天真”;或只把自己的真性真情倾注于山水笔墨之间的“闲随谢客登山屐,远访苏公洗砚池”闲适生活。

我敢说是诗意栖居终于使何绍基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的大书家,也才会被誉为“有清二百余年一人。”

曾国藩曾亦在《曾文正家书》中说:“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一曰仪礼精,二曰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渠意皆欲有所传于后。以余观之,字则必传千古无疑矣。”

何绍基的兼容,是潇湘之韵致。

(六)

悠悠长河,故我奔流。

君不知永州的三苗文化融会的是荆楚平原文化、巴蜀山地文化和南越的海洋文化。

山灵水秀,风月无边,人文地理,天地之孕。

还相信“世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若还问“数风流人物”,但看永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