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帕男的头像

帕男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鲁迅文学院学员

散文
202002/05
分享

江华瑶族赶鸟节

赶鸟节已经过去30余年,但在记忆里仿佛如昨。

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是瑶族的赶鸟节,又叫敬鸟节、也有叫歌鸟节的。

在鸟节的前一个晚上,母亲就要浸好相当量的糯米,最后舂成米粉做成汤团大小的粑粑。

一早起来,母亲吩咐我们姊妹几个找来几根枝杈多的竹子,每个竹枝上都粘上粑粑,在贡了神坛之后再插到自家的田头地角喂鸟,还要边插边学“清明鸟”叫,意即唤来更多的小鸟,告诉它这是我们的犒赏,再莫损坏我们的庄稼了。

孩童们只知道饱食和自个儿撒野寻乐,对于鸟吃不吃粑粑或者吃不吃庄稼那是鸟的事,往往还不等跑到田里,粑粑却早就成了囊中之物。老人的鸟节,就简单多了,就祈愿多打点谷子,怎样熬过每年的五荒六月。年轻人则又不一样,这名为鸟节,实为他们收获爱情的日子。

赶鸟节有两大去处,一处在江永的松柏,一在家乡江华的岩口铺。

当年的交通状况,松柏仿如天堂之远,节日的欢乐只在大人们的津津乐道话语之中。

据说江永县松柏的鸟节很是热闹,每年二月初一至初三,湘桂交界方圆百里开外的数万瑶、壮、汉群众自觉前来。早些年的赶鸟会一直沿袭旧俗,兴斗野鸡、赛八哥、比画眉,后来渐渐演变成了物资交流会,除了拢来各地的商贩摆卖各种山货,还会请来戏班唱戏、偶有有传统的瑶族打陀螺比赛。

岩口铺就在离我家不远的白芒营镇,过去自成一乡就叫岩口铺乡。每年的鸟节我们一班孩子都会尾在村子里年轻人的屁股后面去凑热闹。

这一天,白头山方圆四五十里的未婚男女青年一个个穿戴簇新,从四面八方涌来歌场。歌场就在白头上下的一个宽大的草坡上,四周都是连绵茂密的松树和茶树。沿途20公里以上都停放着自行车,歌场上更是人声鼎沸,川流不息,山歌也此起彼落,不绝于耳。

男女对歌是有讲究的,有一男一女对唱的,也有二男二女重唱的,还有一人领唱,众人合唱的,更多的则是两男两女对唱。

来歌场的男女不分熟悉和陌生,你可以满场寻找你所中意的,彼此之间不需要语言交流,而是山歌去试探对方是否愿意接受对歌。

对歌开始,首先由男的发歌,男的往往会在歌中唱道:

我唱山歌给妹听,看妹接音不接音;

妹若有心来对我,就把山歌接上音。

只有姑娘中意了才会回你的歌,如不中意,她会含羞笑笑,不再理睬。你真若心不甘愿,就继续唱:

姑娘被打动了就会的回唱道:

我唱山歌回哥音,妹是哥的哪样人?

石头打鸟鸟不走,可能哥哥是有心。

接着唱着就彼此自报姓名,再往下就开始俏皮甚至打情骂俏了:

男:

满坡茶树满坡花,木楼镀层金晚霞;

问声妹:哪里才是妹的家?

女:

燕子有心逢春回,哥哥为我尽卖傻;

那年你来我家坐,不知是我泡的茶?

男:

那年是个小娃娃,未必你是那个她?

几年不来路走错,手摘叶子不识花。

女:

寻花总有迷路人,哪有蜜蜂舍得花?

哥哥若是有心意,再来喝杯谷雨茶。

男:

米筛筛米米在心,哥爱情妹是真心;

不信你看灯芯草,从头到尾一条心。

女:

米筛筛米米在心,我俩连情要连心;

连情连心才长久,要做芭蕉一条心。

男:

甘蔗甜头又甜 尾,我俩甜嘴又甜心;

我俩连情连到老,海枯石烂不变心。

女:

哥有心来妹有意,铜壶烧茶我俩吃;

我俩共饮大河水,大河水断不分离。

......

有趣的是当彼此每唱一首歌,都要朝前挪几步,山歌是你来我往,小伙子和姑娘就最终就走到一棵树下,那时候就只闻歌声不见了人了。

赶鸟会的男女都尽其兴致,直到夜幕降临后的男青年才唱着送人的山歌,把自己的歌伴送出几里地,还有的反反复复你送我我送你,方依依不舍地各自回家。因此才有了那首:

“走了走了转回来,好比水打浪渣柴;

再送五里不嫌远,月亮走了太阳来。”

那些年我们只管热闹,却从没有刨根问底问个这鸟节怎么来的,其实鸟节的来历版本不一,一则,据民间传说,明嘉靖年间,江华瑶山来了个仙女,名唤英姑,爱上了瑶族青年李小二。两人结成良缘后,被玉帝知道了,于是在二月初一派神兵天将下凡捉拿英姑,英姑无路可逃,就选在了白头山上与小二一起跳崖自尽。他们死后变成一对飞鸟,一鸾一凤,比翼齐飞,形影不离。为颂扬英姑与李小二的坚贞爱情,瑶族人就将二月初一定为了“歌鸟节”。

二则,传说,从前歌仙刘三妹来此唱歌,贫苦的瑶族人民得到启发,明白了许多道理。而地主豪绅非常害怕反抗,便下令捉拿刘三妹,在瑶族人的帮助下,刘三妹变成一只小鸟飞走。在三妹离开后,人们心生思念之情,于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一,男女青年来此唱歌,日久成习,也就有了后来的“歌鸟会”。

三则,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江华山区,林丰竹密,有众多的鸟雀选择了在这里繁衍生息。有麻雀、野鸡、斑鸠、八哥、喜鹊等等,都以五谷为食。鸟儿们熬过了严冬,看到桃花红了,李树开了,都纷纷抖动翅膀,飞来田间地头,用一张张嘴不停地啄食成熟的稻谷、玉米,不一会儿,庄稼就被糟蹋得一片狼藉。

鸟害成了瑶族人的一块心病。

没有了收成,当然就交不起租子,瑶人只有吃野菜野果,官府的银库粮仓也枯竭了,皇上发了慌,忙下圣旨:“谁制住了鸟害,赏林九架,免税九年。”

圣旨传下来之后,瑶人都在想办法。这时盘云寨有个姑娘盘英姑,年方二八,不仅眉清目秀,还有一副百灵鸟般的嗓子;她向着小溪唱,小溪都会断流;她向着山林唱,鸟雀们都羞得不敢开口,盘英姑的歌歇了,鸟雀还不舍离开。瑶人想到:要驱赶鸟,盘英姑一定有办法。于是,盘云寨的男男女女都来到英姑的木楼里,跟她学起了唱歌,并商量把歌传到九十九寨的瑶家人中间去,约定下年正月的最后一天,下种以前,把鸟雀从九山引开,赶到没有阳春作物的白头山去。在盘云寨,有个叫盘阿肚的山主,养了一对画眉,每天清晨,他把鸟笼挂在木楼的房梁上,逗着画眉唱。说也奇怪,也引来一些山雀,日停寨头,夜宿楼檐,山主十分高兴:“哈哈,九架岭又到我名下了。”于是,他急忙修书,报告皇帝。皇帝朱笔一点,命令各山寨:山主们多养画眉,正月末一天,以鸟引鸟,把九山九岭的鸟雀引上白头山石岩岭。

正月最末一天到了,就要种早包谷了,天清早,九十九寨的瑶族人,歌唱着聚会寨头。九十九寨的山主,看着鸟雀一群群飞出山林,飞来山寨,好不高兴,举起鸟笼,抢在瑶族人的前头,向白头山汇集。鸟雀也真的追着歌声,跟着人们,飞往白头山。

我知道的就这三个版本,可能还有更生动的。

其实藏族也有一样的敬鸟习俗。藏族人民从远古时期起,就隐隐地感到了鸟与自己的收成还有气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杜鹃鸟飞来时,耕种已完,人们往往对一年庄稼的丰欠心存忐忑,这时,听到杜鹃鸟清脆、悦耳的鸣叫声,不啻是一种安慰,故把鸟的崇拜、敬仰全部凝聚到杜鹃鸟身上,便也在信仰心理驱使下产生了迎鸟节。

藏族的迎鸟节在每年的藏历三月中下旬(公历五月初)举办,西藏地方政府要从拉萨派两名僧俗官员前往山南的恰萨拉康,迎接鸟王杜鹃鸟的飞来。还要在该庙的属地林卡中举行迎接仪式。举行仪式时,在几个供盘里,分别放置着西藏自产的青稞、小麦、豌豆等谷类,以表欢庆。这种节日仪式,一直要等到在树林里见到杜鹃鸟,听到杜鹃鸟叫声后,方才结束。这一天,林卡里还要铺上红色毡毯,摆放藏桌,桌上供满酸奶、油炸果、盖浇酥油人参果米饭、朝苏玛切,还要点燃两盏黄铜制的酥油供灯,称其为“库尤曲美”。

地隔千里,风习却一样。敢情敬鸟迎鸟都是对鸟的尊重,对自然生灵万物的顶礼膜拜,尽管活动的内容不尽相同,但都虔诚、妙趣横生,都充满了祈愿风调雨顺,幸福吉祥的人文色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