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横塘凌波的头像

横塘凌波

鲁迅文学院学员

散文
201912/24
分享

乡村土地庙

行走在故乡一带,无论你走进任何一个村庄,哪怕是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在进村或出村的道路两旁,你都能看到这样一座坐北朝南地建在田边路旁上的小小土地庙。

这些小庙,高不过三五米,长宽也不过七八米。小庙的主体部分正中,开一个圆形拱形的小门,小门的左右两侧,各开一扇铜钱一样圆形或是正方形的洞孔,算做是小庙的两扇窗户。

小门的里面,有一块狭小的空间,算作是庙堂了。庙堂上,供着一尊白须长髯、慈眉善目的泥塑彩像土地神,看上去一副忠厚老实的样子。小门的两侧,贴着一副红纸黑墨书写的对联:

庙内无僧风扫地,

神前乏烛月当灯。

小门上方的横楣写着:

“一村之主”。

小庙前方,有一方小小的空地。空地面积不过三五平米,算作小庙的广场。广场的空地上竖立着一方一人高的长方形石柱,石柱正面镌刻着“后土幡柱”四个大字,字是刻在石柱上后,又用红漆进行了涂层,所以有些醒目。石柱和小庙的门相距最多不过三五米远,斜对着。

起初,不明白“后土幡柱”四个字的意思。后来才知道,“后土”是指“土地神”; “幡柱”是指挂旗幡的柱子。因为在古代,庙堂前面或后面的广场上,都要立一根旗杆,旗杆上要挂上旗幡,因此,“后土幡柱”的意思就是“土地庙上挂旗幡的柱子”。

这些小庙,大多是用水泥混凝土修建的,看上去很简陋,也很粗糙。有的也并不用水泥,而是就地取材,用当地的青石,把那些青石板刻凿打磨得很光滑,然后扣在一起修建而成,但做工居然也很精细,用这些青石板建的小庙严丝合缝,浑然天成。

这些小庙,与其说是庙,倒不如说是庙的模型最为恰当不过了。它们小得简直不起眼,甚至你不走近仔细看,都不知道它是一座庙。我想:这些小庙,之所以建得这样小,大概是因为在这土地资源十分珍贵的今天,村民们珍惜土地,怕建大了会占用庄稼地。

村人为什么要建这些小小的土地庙呢?我想,这与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庙文化有关。

在我国古代,因为受释儒道文化思想的影响,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庙宇。以其地域划分,在海边,有龙王庙,像《哪吒闹海》中的龙王庙;在山上,有山神庙,像《水浒传》里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城里,有城隍庙,像《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笔下的那些故事,就有很多发生在城隍庙。就其崇拜和图腾的对象而言,有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关羽、土地神等等。

修建上述这些庙,工程浩大,要花费大量的金钱,这是政府部门的事,非小老百姓所为。

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村庄和土地上的农民而言,自古以来,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忙碌在村庄的土地上。他们既不十分关心政治,也不十分崇拜神灵,但却有自己土生土长的的信仰,那就是家乡的土地神。

在他们的心目中,政治是大人物们的事,对于他们这些草民村夫来说是不现实的,祈求其他的神灵保佑,似乎也是遥不可及的。只有这主管一方土地的土地神,似乎才是最现实的,才和他们的生存和命运最贴近。

“四十五天换三朝,不耽误庄稼老头间谷苗”。说的是,明末,从闯王李自成进京,到崇祯帝朱由检吊死煤山,再到顺治老憨王赶走李自成,建立清朝,期间不过四十五天的时间。这就是他们漠视政治的写照,因为不管谁当皇帝坐天下,老百姓还是本本分分种地打粮,因为他们要活着,而这一切,只有土地神才和他们的关系最为密切。

尽管在神话传说中,土地神是所有神仙中地位最低下的小神,像《西游记》里的土地神那样,被齐天大圣孙悟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呼来唤去的不当做神看待,但在村人的心目中,这位颤颤巍巍土得像脚下的土地一样的老头,却是他们心中的大神,是他们最贴心的守护神。

古朴而蒙昧的村民,在经历了生老病死和遭受了天灾人祸禁不住命运的打击时,在久旱无雨和久雨成灾,面对大自然的狂暴肆虐而无能为力时,便在土地庙前设案焚香,烧纸祭祀,磕头跪拜,祈求人生的平安吉祥,祈求年景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村人眼里,土地庙里的土地神像位超脱凡俗的老人,终日坐在家乡这片土地上。他看着故乡的日出日落,月缺月圆,星隐星现云,云卷云舒,看着沧桑岁月的更替和和春夏秋天四季的轮回。

他谛听着故乡的风声雨声雷鸣声露水落地声庄家拔节声鸡鸣狗吠声,谛听着天地之间的天鸣地籁声,洞悉着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他守望着一代一代的村人,像一茬一茬的庄稼,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死死生生永不停繁衍生息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