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正芳的头像

郭正芳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1806/06
分享

文脉铸就英雄气 热血洒尽壮山河

文脉铸就英雄气  热血洒尽壮山河

——参观汪洋烈士故居有感


站在地球历史的觉度,诠释人类历史离不开在地球上发生过每一环节的人物和事件。曾经有列强的铁蹄在中国大地上造孽的那一段时间里,是中华民族的耻辱,也是世界人民的耻辱,会载入历史史册,让我们永远记忆。

一、家庭熏陶

在那风雨飘摇的年代,有多少平民百姓在日本鬼子的铁蹄下受尽了屈辱,也有一些出卖灵魂的汉奸伪军借助侵略者的余威为虎作伥,使本来阴云密布的天气更加暗无天日,使伤痕累累的人民倍受煎熬。

台前县夹河乡顾庄村,是革命烈士汪洋的家乡,一个书香门第。汪洋的父亲汪敬敏(1893-1978),有私塾底子,经常为家乡父老普及先进民族文化,是个乐善好施的先生。看到中华民族蒙受侵略者摧残,蒙受奇耻大辱。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不能坐视不管,要启发大众参与救国、救民族的大业中。在他内心深处认为:惨遭伤害的民族只有抵抗,还是抵抗,只有站起来抵抗才有出路。在深厚的文化背景支撑下,面对侵略者的肆无忌惮,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不怕牺牲才能赶走侵略者,才能过上平安生活。他曾经对身边保持沉默的好友说:在这沉默的大地上,都要认准自身位置,只有家国情怀,才有自己的人生。人生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灭亡。在大敌当前的背景下不能沉默,让沉默变为激发动力的载体,经过深层次的冶炼,明白沉默就是被欺的根源,如何在沉默中永生才是真正的人生,那就是拿起武器反抗。

他认为:只要国家存在,民族就永远站在地球上,家也会存在。在现实中他亲身履行自己的诺言,带头组织身边的亲戚邻居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教育自己的家人和孩子们舍小家,为大家。

汪洋的母亲宋香草(1894-1937),出生书香门第,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自19岁嫁到汪家,生育五个儿子一个姑娘,温良贤惠,为人忠厚,敬老爱少,相夫教子。为支持丈夫社会活动,自己一方面照顾父老双亲,一方面教育引导孩子们,从没有叫过一声苦,说过一声累。因为操劳过度,英年早逝。继母王敏是个具有先进思想的劳动妇女,在丈夫和汪洋革命行动的影响下,1939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为人忠厚,邻里和睦,严守秘密,在家里建立起红色据点,1942年8月13日,日伪军保安队突袭顾庄村时,张秋县委书记王化先和组织部长颜华、宣传部长雷振、县抗日民主政府公安局长李克东四人正在汪敬敏家二楼召开会议,王敏担任警戒任务。发现敌人扫荡,急中生智,将四位领导藏进平时装粮食的囤里,躲过了搜查。像这样的活动在那动荡的岁月中,是有许多潜在的危险因素,但是,他们不怕。他们只有一颗为维护劳苦大众利益而不惧的心。

1942年春节前夕,汪敬敏老人听到长子汪洋在与敌人激烈战斗中英勇牺牲的消息,强忍悲痛,显示出一位具有深厚素养的长着风范。在看到汪洋的长子汪保诚、次子汪保增两个孩子时,止不住泪流满面。汪敬敏忍受着中年丧妻、丧子的疼痛,对孩子们说:“在认准的路上一直走下去,不要回头,这是继承祖训,是传承信念,只有坚守,才能坚持。虽然在物质上损失了许多,在精神上却实现了许多,为留下红色文化产生长远的记念和记忆。”自己坚守在家园,不怕敌人的扫荡和欺压,继续鼓励家人和孩子们奔赴在战火纷飞的抗日前线为国杀敌。

一个家庭的影响在于祖辈的言传身教。在他先进思想的影响下,他们的子女们都在社会的大熔炉经历了严格冶炼,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工作,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一定成绩。

二、英烈历程

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汪洋就是国家的先锋,就是民族英雄。

据记载:汪洋(1913-1942)原名汪之政,又名汪波,字诚齐,号洪波。自小受父母启蒙教育,聪明好学,两岁开始认字,熟背许多古诗词和古典名著,为人忠厚正直,学习认真,办事细致,敢于承担责任。6岁入本村私塾读书,l2岁转入郑三里高小。1931年考入山东省立济南乡村师范学校,学习刻苦,成绩优异,课余悉心阅读鲁迅、李大钊、高尔基等人著作,始受革命思想熏陶,成为济南乡师学生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九·一八”事变后,汪曾组织带领“学生示威团”到南京国民政府请愿。1935年休学回东阿县立高小执教,不久领导全县240名教员进行增资罢教斗争,被县府革职。此后,转入地下革命活动,奔波于济南与北平之间。

1936年2月,汪洋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的派遣赴西安东北军,组建并领导学兵队抗日民族先锋队,任政治指导员。他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激发东北军将士爱国热忱和民族自尊心,对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西安事变”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西安事变后,汪洋和谷牧一起离开东北军前去延安。

l937年“七·七事变”,激起全国人民抗战的斗志。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汪洋受命到东北军将领于学忠部做统一工作,后受党派遣返回山东组建抗日武装。抵鲁南后,深入莒县、沂蒙、临沂等地发动群众,迅速组建了500人余的抗日武装队伍,后因缺少武器装备,又处国共合作期间,被国民党部队以“统战”名义改编吞并。他不灰心,深入到国民党山东第三专员公署辖区做兵变工作。利用部队内部的共产党员和抗日先进分子拉出一营,挺进沂蒙山区,收缴土匪、地主武器,发动贫苦农民参军,树起鲁南抗日独一营大旗,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鲁南第一支抗日武装。独立营不断袭击日伪据点,扩充抗日力量,日军曾对其多次合围夹击。汪洋为保存革命力量,率部北上与中共山东省委领导的徂徕山起义军会师,编入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独立团,洋任团长。后来游击队改编,汪洋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三团团长兼政治委员。

1938年4月,国民党秦启荣部对日妥协,破坏抗战,杀害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400余人,造成“博山惨案”。为了打击国民党投降派的反共气焰,汪洋率部夜袭莱芜城,给秦启荣部以沉重打击。然后转战滕县,歼灭汉奸申从周的地主武装,威震鲁南。

1939年,汪洋任山东纵队第四支队政治部主任。1941年第四支队改编为第四旅,汪洋任政委。百团大战开始后,汪洋率部在博山、莱芜一带连续出击,作战月余,共历大小战斗20余次,毙伤日伪军760多人,俘500多人,获长短枪500余支。他对那些被俘人员说:我们试想一下,都有一个家,都想平安地生活在自己的家园,谁想让外人来打搅、干扰平安的生活,特别是侵略者来烧杀掠抢,杀害父母兄弟姐妹,将自己活埋,这种现实谁能承受?!所以,保家卫国是每个人的责任。……别做那些见不得人的事,违背良心就是出自己,就是为子孙后代埋下的定时炸弹。凡是中国人都要为自己的同胞着想,只有一致对外,才能挽救我们正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华民族。

1942年3月,山东抗日根据地执行“军队地方化”方针,山东纵队第四旅与泰山军分区合编为鲁中军区第一分区,汪洋任政治委员兼中共泰山区地方委员会书记。是年抗战进入最艰苦阶段,日军调动重兵,对泰山根据地进行毁灭性扫荡,莱北村庄被烧光,方圆百里,碉堡林立,围墙深沟密布。面对险恶形势,汪洋一身维系全局,指挥军民英勇抗击日伪军,稳住了泰山抗日根据地。

1942年10月,泰山军分区司令员廖荣标率主力部队挺进淄河流域,扩建抗日根据地。留汪洋与专员赵笃生在博山县西部刘白杨村培训县、区领导干部。敌人乘机调动6000多名日、伪军,分六路偷袭泰山抗日根据地,于10月17日拂晓前形成包围圈。汪洋率地委、专署、军分区机关及教导队、警卫连共300余人组织突围,向东北博山方向猛冲,以期与军分区主力部队汇合。至莱(芜)章(丘)公路时,发现有敌埋伏,遂沿路南撤,行四五里,遇莱芜北上之敌,汪洋指挥部队转而北突,行10余里至茶叶口村又遇章丘之敌重兵南下,激战半小时未能突围,遂向东转移,奔向吉山。行至吉山西岭时,发现四面均有日军,迫退河滩,又被敌包围。时弹药已尽,战士与敌白刃肉搏,有的与敌夺枪手被刺刀豁开,有的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在敌强我弱的战斗中汪洋的警卫员张登平是个人高马大的硬汉,自幼习武,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他挥舞大刀,护卫着汪洋,快速准确地砍向扑上来的鬼子。不一会儿,七八个鬼子死在了他的刀下。两个鬼子见拿他没办法,叽哩哇啦几句商量,从腰里摘下手雷,拉弦后扔向张登平。张登平见状急忙将汪洋推倒在地,随即扑在汪洋身上。“轰轰” 两声巨响炸得尘土飞扬。汪洋急忙翻身起来,发现张登平头被炸开,脑浆流了出来。敌人又一次扑了上来,此时一营两个连剩下不足50人,面对几十倍于己的敌人,他们毫无惧色,拼尽全力和敌人厮杀。

就在此时,石新团长上前扶住腿受伤的汪洋转到一块大石头后面说:“政委,我们来晚了。”汪政委狠狠地推开石新,气愤地说:“你这是自投罗网!我们拼了全力就是为了掩护你们突围,教导队可是咱泰山区的精英啊。”石新说:“我没想那么多战友遇难,不能不救,就是死我们也要死在一块。”汪洋急了:“我们要为党和人民负责。现在我命令你,带教导队向北山突围,北山地势复杂,可利用地堰、石崖遮护,我带一营掩护你们。”石新还在犹豫,汪洋用手枪指着他喝道:“不听命令我枪毙你。”石新只好招呼教导队成员和警卫三排向北冲去,冲上河岸,敌人从东西两面夹击过来。

汪洋知道,在那重重包围中,因为只有他顽强地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才能为撤退的战友争取时间,让战友们撤退到安全的地方,就是自己牺牲也值得。

勇于担当是做人的根本,不管身在何处都要牢记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的儿子。当前的重任是为了保护战友的安全撤退,自己留下来,为了不让敌人得到更多,不被敌人俘虏,销毁文件,喊着:“中国人要站起来!中国共产党万岁!”,在数百人包围圈内与敌人同归于尽。汪洋壮烈殉国,享年29岁。

当我们看到那惨烈的场景,直觉中会感到难过。难过是意识的扭转载体,也是醒悟后为争取自由的动力,更是激起善意的志向。就像那些在烈火中站起来的勇士们,坚定地走在人间正道,拿起手中的武器,为民族、为家人、为子孙后代的平安生活,宁愿牺牲自己换取多数人的安宁,才是实现人生幸福的终点。奋起负重的力量,让祖国大地都能成长为快乐的笑脸而奋斗。

三、深切怀念

这些属于一个人的经历,是一个家的荣光,属于一个民族的尊严,是一个民族的崛起历程。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革命者的后代都是值得爱戴、珍藏的。作为一个革命者的后代延续并完成嘱托,作为民族更要为英烈和为祖国民族解放的革命者树碑立传。

汪洋同志壮烈牺牲后,延安八路军立即致电全军致哀,召开追悼大会。周恩来为其撰写挽联:“英雄碧血铸青史,华夏人民悼汪洋”延安《解放军报》、八路军《军政杂志》均发表悼念文章。泰山区党政军民召开万人追悼大会。《泰山时报》发表社论,沉痛悼念。泰山地区军民怀着巨大悲痛,将汪洋遗体葬于莱芜县吉山钓鱼台。1945年8月莱芜县民主政府将钓鱼台改建为汪洋台,台上建有汪洋亭,亭中树烈士碑一座。碑上刻有山东省党、政、军领导舒同、廖荣标、李念林等人的题词。l95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将汪洋烈士遗骨迁至济南英雄山烈士陵园,移葬时,当地4000余群众自动护送灵车l5公里。

泰山区人民政府为纪念汪洋,教育后代,把当地学校、医院分别命名为“汪洋小学”、“汪洋中学”、“汪洋医院”。

在台前县夹河乡顾庄村“汪洋烈士故居”得到保护,以展示英雄风貌。那是辉煌的生命,他们的灵魂将永远植根在民族每个人的心中。因为他们不畏侵略者的强势霸道,不怕牺牲生命的代价为后人点亮走下去的路灯。他们最无私,最崇尚,最伟大,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在战争年代,只有民族的力量才是挽救文化的先导,只有先进的组织领导下才有民族有生力量的凝聚,才能让民族站起来抵御侵略者对民族文化的破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文化理念的形成是一种集体意志,集体意志是支撑国泰民安的保障,是凝结民族团结的根。只要有民族文化的支撑,不管列强如何猖狂都不会将一个民族灭绝。只要有传承传递民族文化的力量,后继有人,一定会打败外侵,并能铲除一切余孽。

历史的星空永远在人间闪烁,印刻着民族精英的灵魂,像北斗一样指引着千万儿女为之踏步前行,牢记国耻,不忘家仇,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悼念那些为民族利益牺牲的人们,不忘他们的奋斗身影,继续他们的意志,就是为自己的平安生活。

纪念就是为了记住曾经的路标,路标曾经为我们指引过迷津,是怀念那些为我们铺平人生路的人们,是他们为我们设置了路标,才有我们今天享受生活的蓝天。

传承历史辉煌,启迪人心,启发大爱,使永久的动感载入史册。尊重历史事实,托举人文关怀,传承文化精髓,让大地的朝气流向世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