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思乡远梦的头像

思乡远梦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7/27
分享

七分帮腔三分唱

 

我的家乡位于“鄂中宝地、江汉明珠”的仙桃市(原沔阳县),那里美丽富饶、景色秀丽,湖泊星罗棋布,河网纵横交错,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也是闻名遐迩的“文化之乡”。  

仙桃市民间文艺形式丰富多彩,其流行的传统戏剧、曲艺种类很多,戏剧类主要有沔阳花鼓戏、沔阳皮影戏等一些剧种,曲艺类(鼓曲)如沔阳渔鼓;三棒鼓、民间小曲等,就连湖北道情也是在沔阳渔鼓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曲艺品种。仙桃民间文艺精彩纷呈,乡音、乡韵、乡情浓厚,艺人们活跃在乡里民间,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说的就是民间传统艺术皮影戏。沔阳皮影戏俗称“皮影子”,是用灯光照射牛皮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它以沔阳渔鼓行腔,与当地的方言、民歌、小曲结合形成,后在江汉平原等县市广泛流行。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迄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走进有着“戏窝子”之誉的仙桃乡镇,在当地仍流传着这样的歌谣:“看牛皮、熬眼皮、半夜回家撞鼓皮,老婆挨眉捏哑脾”,沔阳皮影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沔阳皮影戏由艺人一边操纵影人一边兼说白演唱,并配以锣鼓等乐器伴奏,真可谓“三尺白布当戏台,几人敲打唱起来”。沔阳皮影戏艺人们精湛的表演技艺,配以粗犷高亢的唱腔,独具风格。  

沔阳皮影戏的唱腔以歌腔、渔鼓腔为主。歌腔皮影中的“鸡鸣腔”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四面楚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渔鼓腔出自旧时艺人的乞讨唱曲,调式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历代人民群众喜爱。  

沔阳皮影雕刻材料用的是上等黄牛皮,雕刻人物长70至80厘米,正派人物用阳刻手法,花脸、丑角等用阴刻手法,各行当脸谱造型和行头源于戏剧,依据人物不同性格,脸着五色:红忠勇、绿善战、黑憨直、黄干练、白奸臣,且文影戏装一只手,武影戏装两只手,雕刻工艺总体上讲究圆润,既要有装饰美,也要充分体现夸张、浪漫的手法。  

沔阳皮影戏分为文戏、武戏和文武戏三种,文戏以唱功见长,武戏则以打斗场面为主,文武戏双线并进。  

皮影戏种类繁多,区别主要在声腔和剧目方面。沔阳皮影戏“鸡鸣腔”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其演唱的剧目多达300多个,这些“剧本”实际上只有剧目的条文,在表演时全靠艺人根据历史故事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唱、做、念、打,浑然一体,其口头文学艺术形式是沔阳皮影戏的主要特征。  

有关皮影戏之渊源,《汉书》里记载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传说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一日大臣李少翁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便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观看。  

江汉平原皮影戏已被列为传统戏剧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汉平原皮影戏尤以沔阳皮影戏最为著名。沔阳皮影戏饱汲老沔阳文化滋养,在漫长的岁月里,历经沿革,不断更新,已成为民间艺术独具魅力的一朵奇葩,并在多次民俗演出中获奖,获得好评。  

信笔写来,以上只是本篇文章的“序言”而已,下面的文字才是“七分帮腔三分唱”具体内容。  

街道村头台搭,一块白布不大,一盏油灯高挂,锣鼓喧哗,观众一片黑压。  

我家住农村,儿时老家的文化活动非常贫乏,由于皮影戏在我的家乡特别盛行,那时候的春节,大队都要请唱皮影戏。古色古香的传统艺术,我非常地喜欢,百看不厌。因此在脑海里留下了许多关于皮影戏的美好记忆。  

上世纪六十年代家乡没有电,所以唱皮影子用的是夜壶装满煤油后点燃照明。我和小伙伴们爬上戏台后的柱子,观看皮影艺人的演出。艺人们在幕布后面,根据不同剧情,一边操纵着皮影子,包括做行、卧、跪、整冠、提袍、甩袖等动作,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可谓灵活自如,栩栩如生,让人由衷的佩服和羡慕。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正值“文革”,学校读书气氛不好,所以晚上看了皮影戏后,从家里找来黄版纸带到学校,在课堂上偷着去剪、用彩笔去画皮影子,去学唱皮影子,好在老师布置的背诵《语录》的作业我能够完成。有一次被老师发现了,当然是没收。  

那时的我也只是会哼几句皮影戏中渔鼓腔。渔鼓腔(又称筒子腔),曲牌种类和音调,各有各自的韵味及特点。句型分十字句、七字句、五五七五字句或五五七字,格韵绝高,通常是一韵到底。  

家乡的歌腔皮影是皮影唱腔中的一种,其尾声帮腔是皮影艺人采用通顺河两岸民间流传的《薅草歌》中的“一领一合”改编而来,带有浓厚的乡土风味。歌腔一般为二人演唱,其中一人以表唱“正面”人物为主,一人以表唱“反面”人物为主,其余的人来帮腔。因此沔阳皮影戏有“七分帮腔三分唱”之说。家乡高河皮影的歌腔最具特征,独具一格。  

七十年代中叶,我在生产队参加劳动,有一年的春节,村长安排时任团支书的我和村妇女主任请皮影班子来表演,我负责组织搭台、安排机房供电等事情,妇女主任负责皮影师傅就餐、住宿等内务。  

皮影戏开锣了,人们从四面八方像潮水般涌来,戏台前已经被挤得水泄不通。演出内容自然是说古唱今,演绎历代盛衰兴亡等朝戏。记忆中,那次演出请的是高河皮影戏班子,一共演了5场,我是每场都上台,美其名曰是代表村委会去放鞭炮送喝彩,实际上是为了近距离的去观看演出。由于自己与师傅们熟悉,有时拿起师傅们的二胡去充当南郭先生,但绝不去操京胡,因京胡是“上手”,自己实在是没有那个演奏水平。有时胡乱地去帮腔,别人的声音是细腻柔婉,而我的声音不堪入耳,根本不着调。一曲渔鼓悲腔,当师傅们唱到高潮处,他们情绪起伏跌宕,泪盈满眶,剧情扣人心弦,如泣如诉,台下的人给他们热烈鼓掌,也到了我放鞭炮送喝彩的最佳时刻。几夜的皮影戏演出,村民们大饱眼福,也让我过足了皮影戏瘾。  

沔阳皮影戏,七分帮腔三分唱。所谓帮腔,即台上一人主唱,多人在台后合着唱,用以衬托演员的唱腔,烘托气氛,锣鼓帮腔热闹,演员帮腔优美。沔阳皮影戏帮腔只帮唱唱词中最后一个字,往往是主唱还没有去唱出来,帮腔根据词的韵脚去悟出入声,根据曲调且大声唱出。  

如沔阳皮影戏《三门街.探监》徐文炳一段唱词:儿死莫哭哑,劝娘要装傻,来生儿愿变犬马,报答我的妈。“妈”就是要帮唱的字。  

几十年前,皮影戏曾经是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受到热捧。如今,皮影戏在琴声灯影里渐行渐远。皮影的消失,关键是在皮影唱腔和表演上的“落后”,目前皮影演出也只是作为遗产传承在进行,导致市场不大。  

沔阳皮影戏,走过了曲曲折折的发展历程,其文化价值更需要受到人们的尊重。但愿沔阳皮影在许多热爱优秀民间艺术人士的努力下,迎来它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能够被世代传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