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思乡远梦的头像

思乡远梦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3/10
分享

洋港渔场印象

洋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为我所知。因这里的鱼好吃,还有那长篙,木船,梦里水乡,故对它怀有深深的情感。  

泛舟改道河  

在平原家乡,农民称挖河筑堤叫做“上水利”。“冬闲变冬忙”的时期,上水利从秋收结束后开始,一直干到第二年春耕时节。生产力落后的年代,家乡的河流沟渠,堤坝埂路都是人工挖筑的,它对农用灌溉、水运交通和排洪排涝,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我在上世纪70年代回农村的头一年,就参加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劳动,来到洋港开挖河沟、建剅闸工地。在条件极其艰苦下,公社干部为了抢进度,民工天不亮就出工,挑灯夜战也是常有的事。有一句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是挑不是挑,一头三大锹”。意思是说,不论你力气大小,一担箢箕里每只都要装三锹土。刚开始出马挑土的我,肩膀磨破皮,累得够呛。也好!毕竟我们这一代人,在那艰苦的磨练中得到了锻炼,为自己漫长的人生添下了精彩的一笔。  

“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是千百万义务上水利的农民创造的,他们为造福子孙后代,吃了不少苦,也受过不少累。现在,农业消除了水患的厄运,粮食年年丰收,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劳累成疾的老农,政府应合理的给他们一部分补贴,让他们安度晚年。  

洋港——洋,形容大水貌;港,可以停泊的湖湾。洋港,地处古云梦泽的排湖之滨,因有渔船从辽阔无际的水域驶来泊于此,故演绎为洋港。  

洋港这个地方现隶属剅河区镇管辖,南临排湖,水量充盈,属淀泗湖水域,俗称“水窝子”。这里最先是一片荒湖。在上世纪50年代集体开垦荒湖时期,谁先圈到地就是谁的。当时的毛场公社隶属剅河区,其田亩少,又种杂粮没有大米吃,也来到洋港垦荒种水稻。上世纪70年代,毛场划归了三伏潭,于是就将这片土一分为二,成立了剅河洋港渔场和三伏潭农场两个行政区域。  

洋港渔场方圆有5000多亩鱼池,渔场属集体性质,职工割草养鱼,也建有凉席厂。凉席厂坐落在改道河南边的堤埂上,傍凉席厂兴修有一座可通行车辆的水泥桥——洋港大桥。  

编织草席原料主要是荐草,渔场利用荒湖种植。入秋把荐草收割晒干,运回整理后,才能上草编机去编织,产品由外贸公司负责收购,出口销售。  

洋港渔场首任场长是我高中学长先坤哥,那年挖河结束,我也抽空拜见过他。双手老茧,面如土色,一副憔悴的样子。我们在交谈时他神态黯然,我问其原由,他告诉我,是由于患有血吸虫病。我提起渔场的经济状况,也感觉他抑郁寡欢的,他对我说,这几年渔场的鲜鱼产量年年增加,可就是鱼价却上不来,职工的经济收入没有保障。  

离开先坤哥时,他送一只腌晒得冒出油的大雁给我,他对我说,大雁的肉质极其的鲜美,我回答他,我没有吃过。  

先坤哥在洋港渔场度过了十年的青春岁月,有得有失。有苦有乐,后调到企管会担任主任一职。  

“人无头不走,雁无头不飞。”每看到天空中飞翔的大雁,我就会想起先坤哥来。他是洋港渔场的开拓者,领头雁,正是他的勇气和坚持,才换来洋港渔场一望无际的碧波鱼池。  

80年代改革开放,分田到户,集体鱼池也分给了职工,一鱼池、一棚子、一户人家,鱼池南边种荐草未的荒湖,渔场职工耕耘后,自由栽种水稻,以解决口粮。鱼池旁栽有水杉,也通了电,修建了石硝路……这都是后话。  

三伏潭农场是一个盛产粮食鲜鱼地方,农场属行政村级别,分为四个小队,移民过来的多是毛场人。在政府的支持下,他们惜别故土,拆除祖辈留下的老屋,用老屋材料在改道河的支渠旁盖起新房,房前屋后栽种树木,炊烟袅袅,繁衍生息。他们推鱼池养鱼,也种水稻。为提高养鱼单产,以养鲢鱼为主,种苗轮放轮补,一年可拉网捕鱼好几茬。同时场部也设有供销社代销店、卫生室和农场小学。  

洋港这个地方把它比喻成“口子镇”实属不假。其地处剅河、胡场、三伏潭三镇交界之地,南与排湖相接,湖水浸润,水光潋滟。有莲菱、鱼鲜、水鸟等自然景色。秋季,莲蓬结籽,菱角成熟,湖中荡着采莲船,传来了姑娘们甜甜的笑语。  

所谓“南船北马”,指的是南方人善于驾船,北方人善于骑马。木船是湖乡人举足轻重的交通工具,人们出行、劳作等一切日常活动都离不开船,几乎“不可一日废舟楫”。  

我学会撑船,就是在洋港改道河学会的。  

家乡的木船两头窄,中间宽,长宽规格不等。当地船匠打船多以杉木为主原料,辅以铁钉、麻丝、石灰、桐油等。木料材质结实且有韧性,所造之船才吃水浅、浮力大、能载重,轻巧灵敏而且坚固耐用。船造好之后,为了让船板防腐,保证船体经久耐用必须涂桐油三遍,新船油好经过一段时间,等桐油完全干透后就可以下水了。  

家乡的木船按用途分为打渔船和农田收割运输船两种。打渔船靠双桨划动,带有船篷,用竹篾编成席,装上竹制骨架,涂上桐油,晒干后安装在船上,足以遮风挡雨。打渔人把家安在船上,过着孤独而寂寞的漂流生活。  

湖乡人除了打渔人之外,也有以种田为生的农家,湖水茫茫,木船也是农家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收割少不了船。农田收割运输船主要靠撑篙,没有船篷,中舱宽敞。撑篙用的是楠竹竿,小酒杯口一般精细,竹身笔直,四五米长。  

“在娘家青枝绿叶,到婆家面黄肌瘦;不提起也罢,一提起眼泪汪汪”这道谜语猜得是撑船篙,可算是谜语中的经典。它非常形象地描写了撑篙从原来的“青枝绿叶”,到后来制作完成的“面黄肌瘦”的样子,更为形象的是后两句的描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对划船时撑篙提起来时水滴如泪的情形。  

洋港的鱼池和湖田坐落在改道河两岸。改道河是一条人工河,是因淤塞的洛江河改道,故得名。昔日的改道河是一条美丽的河,犹如“秦淮河”一般,水波粼粼,闪烁着片片银鳞,河水犹如一条碧绿的带子,静静地穿过洋港,直泄排湖,无限生机,美不胜收。此时,不由得让人吟诵起唐.罗邺的《流水》名篇:“漾漾悠悠几派分,中浮短艇与鸥群。天街带雨淹芳草,玉洞漂花下白云。”  

那时候,流经洋港的改道河段几里路长,只有凉席厂旁边一座水泥桥的,水泥桥上游和下游的河岸边,拴着的农田船不少。人们要过河,拿起船上的撑篙,叫一个人送过去后,再由这个人撑过来,将船归还原处。  

洋港挖河虽然辛苦,但在工棚里睡地铺我总不习惯,民工们挤睡在一起,****熏天,鼾声如雷。于是就趁着月夜去学撑船,去享受宁静宜人的风情。  

月圆的冬夜,天空上没有一点杂云,月光照在改道河水面,白晃晃一片晶莹,看任何景物都是那么逼真,那么漂亮。  

我来到有船的地方,挑一小船,解开船绳,拿起撑篙,“噌”的一声跳上船艋头,一篙下去,船就离了岸。可是船怎么也不听使唤,光在河中打转转,船也不平稳,还差点掉进河里。好在自己会游泳,才不会害怕。  

撑船,就是用竹篙抵着河床,用力而驱船前进。俗话说:“人间三桩苦,撑船、打铁、磨豆腐。”俗语道出了撑船佬的艰辛,道出了渔民的苦难。湖乡人生来便与众多的河湖沟汊结缘,于此生息,于此劳作。昔日水患灾害频繁,血吸虫病危害严重。排湖一带水患主要由暴雨形成,进入梅雨季节,湖水暴怒,一片汪洋,庄稼被淹,颗粒无收,鱼塘被冲,损失惨重。  

湖乡人民不是望水兴叹,而是一直在努力治理。他们围堤束水,开垦垸田,才有今天洋港的鸟飞鱼跃,绿树含烟的景象。  

但围湖开垦,导致破坏了生态。人类也侵犯了水蛇、老鼠、黄鼠狼等动物的栖息地,渔棚子里经常有水蛇光顾,甚至钻进被窝。  

有人喊过河,我看到是邻居队里有几个民工,问起他们,回答是在代销店买烟回来,叫我把船撑过来他们过河。  

我哪里会撑船,只好坐在船的中舱,拿起撑篙,像划皮划艇似的,左一下、右一下的,把木船划到了河对岸。  

这几人我全都认识,他们上了船,其中一位是放过鸭子的大老金。我把撑篙递给他说道,我不会撑船,正在学着。  

大老金对我说,你站在艋头上,我来告诉你撑船。  

我小心翼翼地将船撑离河岸,大老金说出了撑船诀窍:不会撑船的看船头,会撑船的看前头!  

大老金继续说,人要直视前方,把撑篙深深地插入水中,弯腰用力一撑,船就会向前冲去,提撑篙时,用它来左右划水摆正船的方向。  

几篙下来,木船已平稳地到了河对岸。  

他们上了岸,大老金问我,还不回工棚睡觉?  

我回答他,还学一会,你们先走。  

我按照大老金所告诉的要领,把空木船在河里撑来撑去,不知不觉中,船听使唤了。在河心去去来来几个回合后,我的撑船手艺已是游刃有余。  

小木船荡起层层涟漪,划破了月夜改道河水的宁静。月过中天,我该回工棚休息了,明天还得早起上工地劳动。  

月光皎洁,照满工棚,我望月遐想,久久不能入睡……  

品尝全鱼席  

我再次来到洋港是在那次挖河十年以后的上世纪80年代。  

驻足在杨柳依依的改道河畔,树木青葱,绿草遍地,鲜花繁盛。极目远眺,鱼虾嬉水,波光潋滟,闪金烁银。  

当时,渔场鱼池已分给了职工,原场部职工的住宿房屋、食堂、凉席厂都已拆除,拆除下来的砖瓦也分给了各家各户。场部机构配备有书记、场长、会计,按几个鱼池为一个小队,并配有队长一名。  

时任洋港渔场场长是老赵,负责全渔场职工鱼池管理工作。如督办上交镇里鲜鱼任务、统购和分配生产资料等事宜。  

老赵是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农技班的学友,也同我一起到过海南学杂交水稻育种,我俩关系密切。我是毛场人,自打毛场划归三伏潭后,由于我俩不同一个镇,再加上我工作在乡镇企业跑业务,常年在外,所以这些年很少见面。  

有一年买过年鱼,我想买几条大草鱼腌制后送人,于是想起来赵场长。  

我知道,作为一个渔场的一场之长,权力大的很,解决几十斤的过年鱼的优惠票,只是大笔一挥的事。于是我在范溉关打了两斤烧酒,作为礼品提来找他。  

当年的范溉关街是一条长几十米的小街。街两边有各种商业铺面,酿酒的、开勤行的、作豆腐的、卖肉的、行医开药店的、编毛扇的、打铁的、卖小百货的几乎应有尽有。这里有周边地区最大的鱼行,毎天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还有放鸬鹚的渔民停岸歇息,做手艺的人在这里落脚,一片繁华景象。  

冷淡的是供销社,改革开放带来其概念的转变,也正朝承包给个体经营方向发展。  

我来到洋港渔场找到老赵,多年不见,格外亲热。我说明了此行目的。他二话不说,直接把我带到鱼仓库,鱼票都不要,就叫保管员给我挑大的装了两袋草鱼,足有大几十斤。过秤后,我付过钱。至于价格,比夏天的“翻池鱼”都还便宜。  

老赵一定留我吃了饭再走,为避免渔场职工对老赵有意见,走为上计,我说下次来喝酒。于是,把两袋鱼往自行车上一放,蹬车就走。  

以后的日子,便与洋港渔场、与老赵来往逐渐增多。  

钓鱼是我的爱好,多是湖钓。厂里业务上来了客人,他们或是等着厂里发货,或是催要货款。平原乡镇无风景名胜,为了让客人打发时间,唯一的就是带他们下到湖里去垂钓。  

找老赵钓鱼,先是安排鱼池,并由鱼池的主人安排一顿简单的午饭,饭钱和所钓的鱼钱一五一十的结算,业务招待,厂里可全额报销。  

在鱼池钓鱼以草鱼为主。草鱼食性杂,青草、苇芯、蚱蜢都可以作为诱饵。草鱼咬钩后鱼漂下沉,而且会有很长一段时间沉在水下,这时提竿,手腕用力一抖,将鱼挂住,而后将其控制,顺势引遛。草鱼耐力持久,引遛时要有耐心,待其翻白无力时再用抄网舀起。  

有一次,我带来几位东北来的客人来到洋港渔场钓鱼,老赵把我们安排在老袁的鱼池里。老袁,剅河袁台人,渔场老职工,养鱼能手。他的鱼池面积大,水丰鱼肥。  

老袁这个人我是熟悉的,全家四口人,老袁的媳妇姓刘,人们习惯称呼她刘嫂。所生一儿一女,儿子水斌在华农学水产,女儿水秀在我厂工作。水秀长得水灵,清妍脸上现有羞涩之意,招人喜爱。老袁常托咐我给她找个住镇上的好婆家。  

季节正值秋天,天高气爽,温度宜人。“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秋钓是钓鱼的黄金钓季,客人们钓起各种各样的鱼,收获颇丰。有青鱼、草鱼、鳊鱼、鲤鱼、财鱼、鲫鱼和黄颡鱼等。  

刘嫂是位乡土厨娘,听说垂钓的是远道而来的客人,不敢怠慢,特地为我们做上了一顿难得的全鱼席。  

沔阳全鱼席是以排湖所产多种鲜鱼为原料,所烹制的菜肴组成的水鲜席。沔阳全鱼席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单料全鱼席,即整桌宴席只用一种鱼品作主料,如沔阳青鱼席;另一种鱼菜是以鱼为主料和以水产品为辅组成的酒席。  

沔阳全鱼席采取蒸、煎、炸、熘等多种工艺,佐以各式调料精制而成,大小有20余道鱼肴。沔阳有“无菜不蒸”的食俗,蒸鱼名气最盛。再就是地道的煮各种鱼汤,讲究原汁原味,具有清、鲜、嫩、滑的口感,也颇受重视。  

两个时辰过后,刘嫂子为我们做出了一道可口的全鱼席,有蒸青鱼、煎鳊鱼、滑鱼片,鱼丸子、烧黄古、酸菜鱼、糖醋鲤鱼、油炸鲫鱼、干拨才鱼、干锅鱼杂、鱼头煲汤等十多个造型各异的鱼菜。  

品尝全鱼席当然少不了场长老赵的参加,老袁端菜斟酒,忙得脚手不停。席上我将鱼头摆得都朝老赵面前,这是说他是这个渔场的“头”(船老大)。渔民因水而生,因水而荣,水是洋港的灵魂。这里的鱼俗文化源远流长,比如在渔民家吃鱼不能翻身,还有船老大吃鱼头,摇橹的则吃鱼尾……这些老习俗虽然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席间还是注意一点为好。  

可东北的客人们待鱼席菜还没有上齐,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动起筷子。香喷喷的鱼席吃到嘴里,那口感没得说,简直是珍馐美味。再喝上范关的烧酒,真是无与伦比。他们吃得大汗淋漓,边吃嘴里还边朗诵着毛主席诗词:“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洋港渔场的鱼绿色环保无污染,肉多刺少,肉质鲜嫩,口味独特,营养丰富。鱼池埂种植的苏丹草长势茂盛,日割三分,野长三寸,草鱼特别爱吃,所以养鱼投放精饲料少。  

改道河水保存了鱼池的水质优良,鱼池生态环境没有造成破坏,对周围水域做好了全面的保护工作,将一湖绿水留给子孙后代,洋港渔场任重而道远。  

几年后,老袁的儿子水斌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市水产局,负责实施现代水产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在我的介绍下,老袁的女儿水秀嫁到了镇里的车站街。社办企业垮台后,她与丈夫一起在车站街盖起了楼房,开了一家全鱼宴餐馆,传承湖乡古老的鱼俗文化,弘扬地方独特的名牌优势,生意红火。  

冬捕迎丰收  

渔舟唱晚,豪放粗犷;撒网捕鱼,丰收在望。  

洋港渔场冬捕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抽水机昼夜不停,渔民们像兄弟一样相互帮忙。鱼池的水抽干后,鱼一层一层地显露出来。他们穿着雨靴和防水裤,踏着深至大腿的淤泥,弯着身子在鱼池里捡鱼,这是渔民们庆丰收的大喜日子。  

当天晚上,主人会做顿鱼席来招待帮助捡鱼的人,大人、孩子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吃着喝着,脸上泛着红晕。  

所谓冬捕,就是干鱼池,捕大鱼、留小鱼,拣出成鱼出售。干鱼池不光是为了捕鱼,也是为了第二年能够更好地养鱼。如清挖鱼池淤泥,鱼池消毒,整修池埂等。  

清挖鱼池淤泥也叫“洗池子”,原先是一锹锹挖,一担担把淤泥挑上岸,后来用的是鱼池吸污机,高效节能、简便易用。  

每到干鱼池的日子,洋港渔场的改道河畔的公路上,停着一辆辆收购鲜鱼的汽车,人们从鱼池里把活蹦活跳的鱼儿抬上鱼箱,运往四面八方的鱼市。  

活鱼在运输时,车上要安装空气压缩机,将压缩空气注入盛鱼容器水体中,以补充氧气。为了让活鱼不蹦不跳,防蹭破鱼鳞,也有在鱼箱水里掺入麻醉剂。筐里的鱼倒入鱼箱后,鱼顿时失去了知觉、昏迷,再也蹦跳不起。可怜的鱼儿,嘴巴还一张一合的,临死受折磨的情景,渔民看了无不心疼。  

当我离开家乡,进城打工,一转眼就是十多年。我深深地怀念洋港渔场的一草一木,特别忘不了曾经的那些过往。就在去年的春暖花开季节,我又一次来到我久别的洋港渔场。  

这次到洋港渔场,是受儿时玩伴的应邀聚一聚。他也是现任场长。  

春天的洋港渔场,一片春意盎然,改道河涨满了春水,河水欢快的地流淌着。两岸的杨柳枝头爆出嫩芽,池埂上油菜花竞相开放。淅沥沥的细雨,令人缠绵。空气里,漂浮着缕缕特有的青草与鱼腥混在一起的味道。  

放眼望去,渔场年前一口口干过的鱼池,浅水滢滢,不见淤泥,池床洒满白色消毒粉,等待着5月中、下旬进水投放鱼苗。  

我打电话与场长说明,要先到老袁的鱼池看看。  

我顺着渔场小道,向老袁的鱼池走去,老远就看见老袁撑着船,在鱼苗池里投放饵料。我的突然出现,着实让老袁有些措手不及。  

鱼苗池也叫精养池,繁育池,就是成鱼孵化鱼苗子的地方。精养池最好的是水泥精养池,池水可以循环,也方便换水。一般渔场只有小池子,用来繁育鱼苗。  

鲢子鱼和草鱼、鲤鱼是不能在同一个精养池孵化的,因为鱼种的不同,所投放的饵料也不同,所以要有泥埂隔开的精养池。  

鲢子鱼苗觅食微生物,需要投放化学肥料,草鱼苗要投放嫩青草,给鲤鱼苗投放的是面粉,在精养池内用一大块布,将四角系在插入水里的竹竿上,面粉调成糊状,用水瓢舀起,均匀地洒在布上,让鲤鱼苗游来觅食。  

老袁的鱼池还是那片鱼池,渔船还是那只渔船,不同的是,昔日的鱼池已变得方方正正,沟渠成网,进排水分离,农用电线布到了鱼池,小道平整通畅。鱼池旁栽种的水杉又长高了许多,水鸟在茂密的枝叶间栖息筑巢。  

老袁把船朝我撑来,上岸后,紧握着我的手,连道几声“稀客”!顿时我眼笑眉飞。  

十几年不见,老年逼近的他,昔日那楚楚容颜全然褪尽,硬板的身材,也显现出他老当益壮,风采不减。  

看到老袁还没有给草鱼苗投放青草,于是,我拿起竹篙,撑着船,好让老袁把手头的活干完回家。  

我好多年没有撑船了,但应付得还不错,还得到了老袁的夸奖。  

老袁领我来到家里,原先的鱼棚变得大砖瓦房,屋前的台阶铺有大块的水泥晒场,几棵泛绿的大树直立在晒场两侧,树上传来鸟雀的鸣叫。晒场上一只油光水滑的芦花母鸡,好像预感到了什么,突然伸长脖子,用眼睛斜视着我,然后叫着离开,向草丛走去。  

刘嫂迎出门来,我也快步迎上去,她拉着我的手,惊喜地说道:老弟!你真是稀客!然后叫我进屋坐,麻利的为我倒茶,问这问那。刘嫂要捡锅烧火,我说今天在场长家吃饭,他早有准备,就别麻烦你了。我们坐坐,说说话。  

我进屋坐下,喝着茶,听刘嫂介绍着他们家里的变化。我用心听着,内心敬佩夫妻俩的智慧和勤劳。  

老袁也与我谈起渔场近几年水产开发的事宜,也谈起场长叶民扎实干事,勤恳为民的工作成绩。  

场长叶民是在老赵退休后,正值水产业推行特色养殖期间上任的。特色养殖是一种产品具有特殊利用价值的、新奇的、特殊的养殖业,它们在品种上特殊、管理上特殊和市场对其产品需求上特殊。如水产业养河蟹、小龙虾、黄鳝等。  

如何调整结构,带领全场养殖户奔小康,洋港渔场的重担就落在了他的肩上。  

叶民场长小时候家境贫寒,兄弟姐妹共有七人。童年时的他只读过小学,少年时给别人在湖里放鸭子,长大后做了这鸭老板上门女婿,后又成为洋港渔场的职工,如今,也承包有渔场的鱼池,他家的鱼池成了特色养殖试验田。  

这几年,他带领渔民养殖致富,成立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位,拓宽鲜鱼的销售渠道,实现职工收益最大化,。在家乡的新闻媒体上,我曾读过写他一篇题为《共同致富的带路人》的相关报道。  

养殖业要盈利,最主要因素取决于养殖的品种和技术,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洋港渔场场长叶民一方面带领部分职工走出去学习,去取经,去实地考察。另一方面请专家以及技术人员前来授课,内容从池塘选择、清塘消毒、苗种放养、饲料投喂、水质管理、病害防治以及后期销售等方面组织专项培训。  

刘嫂正与我说着家常,老袁的儿子水斌回家来了。我站起身来,握着他的手,他招呼我坐下,然后问我道:好多年不见了,是哪阵风把您吹来的……  

他说着,我注视着他,小伙子健壮的体魄,展示了新一代渔民的精神面貌。  

叶民场长曾给我介绍过老袁的儿子水斌,他是洋港渔场“三万”活动住场工作组负责人。近段正在洋港渔场,试点实施中央财政现代水产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内容包括鱼池清淤、沟渠清淤、鱼池边坡整形、进水沟护坡、泵站、抽水站、涧沟、渡槽、中心沟节制涵、石硝路、生产房改造等。使渔场由传统型渔业向现代化渔业转型,走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发展方向,创名牌优质水产品。  

他带着感情,深入基层,为洋港渔场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的建设,为生养他的故土变富变美,做出了他不忘桑梓应作的贡献。  

这时,叶民场长也来到了老袁家,大声喊着我:“天快黑了,吃饭去。”看到水斌在家,他俩唠叨了几句后,叶民约上水斌,我们三人向他家走去。  

绚丽的晚霞撒落在鱼池,碧水变得绯红。水的折射、光束穿过岸上的水杉林,似根根金线,纵横交错,晚风吹动枝叶,金光闪闪......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