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魏纯明的头像

魏纯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6/05
分享

古村落访古

魏纯明

2019-6-5

人间六月天,故乡好风日。

我的故乡是魏集古村落。清晨,在故乡的芙蓉河旁,听溪水潺潺,闻小鸟啁啾。有农家夏种的忙碌身影,也有垂钓者的怡然闲情。“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云淡风轻,只是流水与偶尔来往的电动车,留下一些动静。这是一条平缓清澈的溪流,也是魏集古村落4A级风景区的景点之一。长桥卧波间,田畴阡陌;墟烟依依中,水岸葱茏;粗壮的白杨,挺拔葳蕤;繁茂的柳树,枝条纷披。又有紫藤缭绕,绿苔森森,夏花娇艳,水的世界也是绿色天地。

从胡集到黄河大堤,十数公里的步行绿道,是当地政府近来提升大众健康指标的惠民举措。沿道而行,牵连起一个个景点和故事。魏集,自明代以来就有建制,凡六百多年。黄河在村南,东流入海,是七镇八乡的母亲河。而母亲河,旧时水害严重,后经历代疏浚,变水害为水利。行走在这条健步道上,目迷风景,次第转换,仿佛走入长长的历史通道。社会发展、振兴乡村建设,风云际会,从古老的历史与现代风情的交汇中,人们见识了古村落的风华。

往事越千年。在一个家族的精神谱系中,乡贤是醒目的标识;在一个家族的历史天空上,乡贤是璀璨的星辰。

让我们翻开那早已发黄的魏氏家谱,把目光投向那历史的深处,投向那遥远的过去,投向那故土的人脉,投向那流逝的岁月。魏姓才华杰出,功名显赫光彩。族谱见证血脉传承。据我们魏氏家谱叙述其远世谱系,因动乱失传。追本溯源,吾族原籍枣强,明初徙居于武定府惠民县之东南永安镇,开始居住修建并延续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厥后吾族日盛,遂更名魏家集。孝弟力田数百余载。值明鼎将革,屡罹兵燹荡析离居,未有遗存,先世谱系因以失传。迨至清乾隆年间,本家先人立意补修,终因事乏考据不得上续,仅以太高祖顺尧、自显二公称第一世。木本水源,不忘祖德深远;承前启后,谱写家统世传。伊时本家景象兴隆,人丁日增,文风冠盛一方。世世代代,苦读勤耕,形成传统,成为信念。

故乡有不少古村落,保存完好,形制也特别,成为相当规模的最美古村的样板。众多的古迹中,魏集古村落魏氏庄园民居,恰似一颗偌大的活化石,熠熠生辉。魏氏庄园,是清代武定府同知魏肇庆的宅第,建筑采用了传统的砖石土木混合材料,集古代防卫城垣和北京四合院功能于一体,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城堡式民居建筑。

远在村外,我们隐约地看到恍如海市蜃楼的青色建筑。进入广场,远远望见在庄园城门口矗立着两根高耸的旗杆,上有斗升,寓意升官发财。门前古槐粗壮挺拔,取“门前种槐,升官发财”之意,建庄园时所植。拱券门上方镌刻着“树德”,为光绪16年惠民籍举人张会一所书。城门由铁皮包镶,有36路共1200颗蘑菇形圆钉加固。进入城门,就上城墙吧。

最为壮观的是高低起伏、气势恢弘的城墙。魏氏庄园城墙,是庄园古建筑宏大艺术群雕中的翘楚。整体相连,绵延数百米,错落有致,给人一种层次分明的韵律美感。外城体现了魏氏庄园的防御功能。东西两边各有一楼梯。从东边楼梯登上城墙,看到城门顶原有敌楼;东南角角楼,门朝西南,安有格扇。城墙高10米,根基厚3.8米,顶宽1.5米。沿着城墙,走到北墙,看到琵琶墙。走到西北角,举目瞭望:坐落于村西北隅的福寿堂,由魏振菖建于1863年,典型的晋中地区建筑风格;坐落于村十字街的徙义堂由魏肇祥建于1891年,雄伟庄重。从西边楼梯走下城墙,请走进院子看看吧。

庭院深深深几许?内宅兼北方民居四合院及南方阁楼建筑的风格,住宅群体共三进九座院落,住房40余间。先看看广亮大门,上方楣子版采用宋代透雕技法,刻有暗八仙、凤凰牡丹、狮子绣球、鸳鸯荷花等图案。进入大门后是前院。正面是影壁墙。这里有三个跨院,中间是外院,东边小院是私塾院,西边小院是裁缝房。中间外院有倒座房南亭子,当做账房使用。私塾院,是魏氏子弟读书的地方。院中有棵古藤。向北是垂花门,此门为宅院二门,装饰华丽,雕刻精美。进入垂花门是内院,这里有正房会客厅和东西厢房。会客厅是魏氏庄园商议家政大事,接待宾客,举行婚丧嫁娶,洽谈生意的地方。抬头迎面一个赤金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四个大字“乐善好施”,下面有两行小字:“沈世铨题”,“光绪辛巳年”。东厢房,平时为主人读书的地方,设暗道与私塾院等直接相通;西厢房,平时为主人休息的地方。向东转北是后院,后院也由中路院和东、西跨院组成。后院中间是后罩房北大厅,这是魏氏庄园的最大房屋,共11间,五明六暗,中间为5间正房,东西侧各3间,是主人及子女的起居室,为二层阁楼建筑,阁楼东西山上分别设吊桥与城墙相连,体现其宛转相通、进退自如的防御功能,四通八达,轩昂壮丽。

庄园里的私塾院是个四合小院,种有紫藤,苔痕苍翠。这是当年魏氏家族弟子读书的地方。庄园的主人魏肇庆举办学堂。这里的读书风气让古村落多了书香气息。“于此藏修为宜”。如今,少见人迹,空落的院子,只闻风声。或许,这个紫藤花园的僻静地,远离尘嚣,应和自然天籁,是读书问学的本真。学术与学问本是哲人的面壁修行,需要静养寂寞之功。院中的那一棵已逾百年的紫藤,和书院年龄相当,老树长有一大树瘿,像只小动物依偎于母体,听说还在生长。奇异顽强的自然生命,对人文精神有一种呼应,抑或是默默地承续。

登城眺望,远近村庄尽收眼底;凭吊怀古,万千感慨顿生胸间。那青色的砖青色的瓦,成为了一个遥远的庄园遗梦。

我们村多为魏姓人氏,世代重学崇文,其地名和牌楼的取名也与此有关,像高大的拱券门石质门额镌刻“树德”两个大字,为光绪16年惠民籍举人张会一所书,字体遒劲、浑厚、有力,颇见功底。我作一副七言对联:“树高千尺任风雨,德润百姓为协和。”十年树木,百年树德。树木、树德,这是魏氏庄园主人正心、修身、齐家的人生理想和思想。魏氏庄园主人注重对人品德、心性的培育,试图把道、德、仁、义等关揉成泥、烧成砖、砌成墙,建造精神的庄园。尤其是崇尚礼教、耕读传家。悠悠文脉,千年传承。

我的故乡,怎么这么好!行走在千年古村,苍老的青石路,古朴的石雕砖雕,围屋似的院落,历史的气味让人感受到旧日时光的氤氲,所谓乡愁,就是从这些显见的文化遗存中浸出,然而,那些悠闲与忙碌的生活节奏,也同时在这古旧村落呈现。走出村口,看见不少人家门前,泛青的门石上,有各种鲜艳的花盆,尤其是一种叫不出名字的花,形似灯笼,黄红的条纹,明丽灿然,鸡蛋大小,在青瓦白墙反衬下,格外艳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