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广西吴美群的头像

广西吴美群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4/15
分享

黔东南走笔

     我们来到黔东南的第一站是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隶属黔东南州雷山县,位于州政府驻地凯里市东南面,距凯里市27公里。郎德上寨是黔东南一座既原始又现代的苗寨。郎德上寨依山傍水,背南面北,四面群山环抱,茂林修竹衬托着古色古香的吊脚楼,蜿蜒的山路掩映在绿林青蔓中,悦耳动听的苗族飞歌不时在旷野山间回荡。村前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流入美丽的丹江。跨溪有风雨木桥,沿溪有石磨碾房,水中群鸭嬉戏,两岸水车成行。郎德上寨由于历史辉煌,民族风情浓郁,是贵州省乃至全国展示苗族文化的窗口,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同时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火种传递唯一经过的苗乡。

郎德上寨比后来开发的西江千户苗寨要古朴和原汁原味,文化上也厚重很多。但这个古老的苗寨至今不收门票,这在当下旅游景点中是非常罕见的。步入郎德上寨,但见:山寨依山而筑,四周树木葱茏,寨民住的房屋均为木质结构的吊脚楼。寨中的道路、院坝都是用鹅卵石及青石铺成。寨前有一条小河逶迤如龙蛇,小水车三三两两,南面有松杉茂密的“护寨林”,山上有当年杨大六起义时筑起的碉堡、战壕;北面有杨大六桥—风雨桥横跨于河上,过桥后还能看到杨大六练兵场。还有南、中、北三个不大的寨门,上书“郎德上寨”几个字。寨中芦笙堂后就是“杨大六文物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当年杨大六起义时用过的刀、叉、头盔、铁炮等物品。郎德上寨是苗族起义领袖杨大六的出生地。1855-1872年,苗民反清,抗暴失败后,因这里是起义军将领杨大六的大本营,清军整整征战了18年才将其平定,清军大怒之下把寨子全部烧光,人口几乎被杀绝,侥幸有15人逃至深山野林才保住了性命。后来这15人组成了4户家庭,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至今全寨已经有118户,500多人。

最能体现苗寨风情的是郎德上寨的“十二道拦门酒”。这是古老的迎宾习俗,也是苗家人最赤诚、最隆重、最能体现主人好客,最能表现客人实在、喝酒酣畅的一次展示。“十二道拦门酒”作为一种酒文化、待客文化、苗族民俗文化成为了郎德上寨的头道文化品牌。

“十二道拦门酒”的展示在村寨下公路旁开始,沿着进村的小路,设十二道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一个桌子,旁边站两、三个盛装姑娘或妇女,每个环节客人要喝两碗酒。

在靠近村寨的上方,十几位德高望重的寨老们集体演奏古老的唢呐迎宾曲。据了解,“拦门酒”是黔东南地区苗家一种非常古老待客习俗,在有贵客临门、男娶女嫁等中重要活动中,在家大门口设桌摆酒,同时请来村寨德高望重的族老、寨老以及有名望的歌师前来敬酒并唱敬酒歌。

关于十二道拦门酒的文化含义,我查阅了资料,简单解释为:一道恭喜;二道昌盛;三道勤劳;四道善良;五道宽宏;六道富裕;七道明亮;八道美丽;九道长寿;十道英雄;十一道智慧;十二道华贵。都是祝福与祈愿,表达内心的美好。拦门酒使用的当地自产的包谷酒或糯米酒。苞谷酒就是白酒,这种度数高,酣烈甘醇;而糯米酒是当地人自家酿就的米酒,苗家人叫甜酒,这种酒清香微甜,老少都能喝,但后劲也是很大的。

“拦门酒”是苗家人把最好的酒拿出来献给客人,客人喝的越多,表示对苗家人越尊重,苗家人会从心里感到高兴,觉得客人值得交往,有所保留或不喝会被认为不够真诚或看不起人。不怕你喝多,就怕你不喝。而今这古老的“能喝也要喝,不能喝也要喝;管你能喝不能喝都要喝”的习俗已经改变,虽然十二道酒场面依然,虽然苗家人的热情依然,但喝酒却是主随客便了,喝几道由你,喝几杯由你,而每次倒进碗或杯中的酒也很少了,保证不让你喝多。

此外,能够体现苗寨风情的还有苗族的服饰和舞蹈表演。郎德上寨苗族的服饰以长裙为特征,又被称为“长裙苗”。苗家女身穿蓝布上衣,衣边及背上绣着龙、虎、羊、鱼等动物图案。下着青色家机布长绉裙,外罩二十四条红底绣有花、鸟、虫、龙、凤图案的花飘带,花飘带随着她们的舞动在空中画出优美的弧线,格外好看。身上还佩戴着银冠、银簪、银手镯、银锁、耳环、戒指各种银饰,轻轻一动,银子互相摩擦碰撞,哗啦啦地响成一片。

穿过青石和鹅卵石铺成的狭长小道,来到寨中一片面积较大的平地,场子用青褐色鹅卵石拼贴成古代铜鼓上太阳纹的图案,共砌有十二道光芒,朝着十二个方向延伸,这是寨中节日聚会或重要活动的场所,被称作“铜鼓坪”。2008年,郎德上寨成为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贵州凯里站的传递出发地点,古寨里的铜鼓坪,就是当年举行点火传递仪式的会场。苗族自古视铜鼓为神器,每当祭祀祖先、神灵时有敲击铜鼓作舞的传统。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少祭祀性的舞蹈慢慢转化为民间的仪式性或自娱性舞蹈。在郎德上寨的铜鼓坪,我们有幸看到了苗家祭祀祖先的舞蹈表演。“咚咚嚓嚓咚咚嚓嚓嚓”,铿锵有力的铜鼓声响起来了。循声望去,一着黑布苗衣长者正敲着那面百年大鼓。身着民族服装的男女老少,倾寨而出,如潮水般汇集到铜鼓坪上。待黑布苗衣长者在供品桌上插上三柱袅袅燃烧的供香之后,伴着那连绵不断的鼓点声,全寨的男女老少围成一圈,拜了起来,舞了起来,转了起来,跳了起来。那整齐的队型,那优美的舞步,那别致的服饰,那宏大的气势,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

看完表演,我们便到苗家吃晚饭。在郎德上寨吃的农家饭,我觉得最大的特点就是新鲜。很多都是主人家自己地里种的蔬菜瓜果,还有自己家的稻米,绿色健康!女主人三下两下手脚麻利地很快就给你做出来,有荤有素,有鸡有鱼,还要倒上米酒。

酒足饭饱,天已全黑。在主人家年轻夫妇的护送下,我们沿着石阶从上而下,来到了寨前的公路边。互相道别之后,我们便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郎德上寨,驱车前往雷山县城投宿而去。

雷山夜色

来到雷山县城,我们一下就被那独具特色的夜景深深吸引住了。

下了车,我们到了位于雷山县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院内的一家宾馆投宿。办完住宿手续,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出来观赏雷山的夜景。

漫步街头,但见:县城在群山环绕中,一条小河穿城而过,河水绿如碧玉,煞是好看。县城规模不大,但却给人古色古香,小桥流水之感。雷山的建筑很具有民族特色,街道两边的房屋,不管是什么年代修建的,都以木料做装饰,楼起得再高用的也是黑色的“小青瓦”盖顶,窗户均用木条,配上极具民族特色的窗花装饰,显得韵味十足。现代的铝合金或铝塑什么的材质只能在那精美的窗花后面默默的替主人遮风挡雨。空调机也逃不脱用木材粉饰。在县城,美人靠,屋檐瓦片,风雨桥这些苗族元素在这个县城内一个不少,雷山的建筑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相得益彰,是那么地和谐。夜幕降临,铜鼓式、马灯式、芦笙式、牛头式或其他花草虫鱼式的古色古香“家乡味道”的灯饰给小城披上了一条美丽披肩,丹江两旁的喷泉也适宜的舞动起来,那些美轮美奂的“家乡味道”灯饰恰到好处的为小城增添了一些的繁华和现代,令这个小城的夜色更加妩媚动人。雷山最漂亮的亮化工程当数丹江河两岸与桥上的喷泉系统,那完全是七彩变化之光。桥边的喷水,霓虹灯闪烁的各种光芒,令人目不暇接。

据了解,雷山县因雷公山而得名,雷公山被称为苗岭之巅,整个雷山县都被雷公山环绕其中。雷山县仅辖有9个乡镇,全县总人口不到15万人,其中县城大约4万余人。为迎接“首届中国民族乡村旅游黔东南峰会”暨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工作,雷山县实施了房屋景观灯提升工程。主要对木鼓广场、新兴大道、铜鼓广场、丹江花园、茶城等房屋景观灯进行了升级改造,每完成一座房屋就点亮一座,让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房屋“亮起来”。为节约开支,减轻财政负担,确保维修效果,采取“购买必要材料、聘请本地技工”的办法进行灯光亮化提升修复。景观灯提升运用了LED数码管、牛角灯和铜鼓灯等民族特色灯具,将沿线房屋建筑的边缘和立面用灯光勾勒、映照出来,让“苗疆”的夜景变得更加靓丽迷人。

近年来雷山县依托旅游业的发展,变化之巨令人讶异,从其靓丽夜色中便可窥见一斑。漫游在长街短巷,格调统一的建筑装潢,糅合了民族元素的路灯设计,用鹅卵石拼贴出大小图案的人行道,诸于此类的种种细节,均可体察到当地政府的用心和着力。

妖娆的雷山夜色,令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夜已深了,我们只好返回投宿的宾馆。回头环视雷山城区的街头巷尾和沿河两岸,依然是灯火通明,生机盎然,宛如仙境,美不胜收。此情此景,让人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的感叹:多美呀,雷山的夜色!

镇远古韵

在雷山县城住了一夜,第二天我们又赶到了边城镇远。

镇远县隶属黔东南州,距离州府凯里市190公里,位于贵州省东部武陵山区,是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东界湖南新晃,南邻三穗、剑河,西毗施秉,北接岑巩和铜仁市的石阡,是贵州省的东大门。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镇远自古以来就以“欲据滇楚、必占镇远”,“欲通云贵,先守镇远”的政治、军事要地著称于世,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

漫步镇远的街头巷尾,给人的感觉是处处都充满着古朴而又神秘的韵味。

镇远之远,远在历史,小城的历史已经流淌成一条无尽的长河,源头的故事,早已散落在历史的烟尘之中。据史书记载,镇远古称“竖眼大田溪洞”,属“鬼方”。从夏到商,世居着荆、梁二州的西南,泛称“荆蛮”。追本溯源,古代的镇远,地处历史上“五溪蛮”和“百越人”聚居的结合部。宋绍定元年,公元1226年,赐名镇远州,“镇远”这一名称从此沿用至今。

祝圣桥是镇远的一座古桥。这座桥,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名舞溪桥,由镇远土司思南宽慰使田大雅与镇远土知州何惠同奏请朝廷修建。后因田氏土司家族内部仇杀,致使改土归流,修桥半途而废。此后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重修,至崇祯元年(1628)才高竣工,历时240年。桥为七拱,长135米,宽8.5米,高17米。后在桥上建了一座状元之楼,又称“魁星阁”,阁高15米,三檐八角顶,与桥东头中河山左建筑群形成呼应之势,为古城增添一景。清初,康熙皇帝寿诞之日,镇远人为表其忠心,将桥更名“祝圣桥”。此桥一通,即成“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通道,抗战时期,大桥一度改作公路桥,济渡大兵车辆,奔赴前线。当年魁星阁柱子上,有一副对联:“扫尽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劈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对联提供了这样一条信息:在这条古驿道上,曾经有缅甸的象队驮着货物从桥上进入湖南。有人说,镇远之所以人才辈出,就得了祝圣桥上魁星阁的风水。光绪四年(1878),镇远知府王炳敖在祝圣桥上主持修建了魁星阁,预言不出三年,贵州必出两个状元,后来果然应验。这两个状元一个叫赵以炯,一个叫夏同和。据记载,仅清代镇远出了举人240名,进士44名,武举人94名。民国时期,有个叫周达文的卫城青年,考中北大,算是新时代的 “举人”了。

有着两千多年悠久文化的镇远古镇,在时代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留下许多作为时代见证物的文物古迹。青龙洞古建筑群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青龙洞古建筑群位于镇远古镇东隅,背依中河山,前临舞阳河,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始建于明初。洞内有望星楼、中元洞、紫阳书院、江西会馆、文公祠等景点,共近四十座大小建筑,聚儒、道、禅、俗建筑于一山,被誉为“西南丝绸之路”上的三教圣地,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镇远地标性景点,青龙洞是当之无愧的。青龙洞,多重古寺庙、古楼阁依江而建,覆洞而镶,面水而立,凭桥连城,巧夺天工。由青龙洞、中元洞、紫阳洞、石寿宫、香炉岩、祝圣桥等古建筑组成,这些古建筑群或依崖傍洞,或贴壁凌空,层层叠叠,皆结构精致,考究典雅,素称“黔东第一洞天”。有著名古建专家实地考察后,赋诗赞云:“一山飞峙舞江边,殿阁亭廊绝壁悬。宫刹三排临江水,危梯百级任盘旋。清波绕廊泛微浪,老树垂萝吐烟雾。入黔何处风光好,镇远城头一洞天。”专家的诗作,传神而形象至极。

博物馆是步行街上的一座小院,凭身份证免费参观。听说这里原来是邹姓家族祠堂,房子建造很有特色,三面围墙是高高的封火墙,临街的"大门"建成石牌坊的模样,内部布局为两进天井的四合院,干净明亮。陈列围绕镇远的"历史文化名城"为主题,内容有小镇的发展、民族风情、民族节日、民居撷萃等,现存的石雕、木雕均为上乘雕刻精品。博物馆内部不大,建筑物是非常古老的,很有韵味。

两千年岁月足可把山头风化融蚀,但镇远的古建筑仍如美人出浴,风韵犹存。这是一片临街现代砖瓦结构民居,但那马头墙的翘角飞檐,仍执着地坚守着先民的建筑特征。这种模式,是江西婺源与安徽徽州一带的汉人创造的,历史上称为“徽派”建筑。这种样式,以砖墙隔离左邻右舍,一为防火,二为安全,三为美观。尤其那凌空欲飞的“马头”,别具一格,它与土家吊脚楼一样受到全世界的赞赏。据传,镇远徽派建筑,源自明代徽军入黔,而大批江浙商人、朝廷命官入主镇远,便也带来家乡的建筑。走进镇远古城,你会为大片保存完好的古巷古民居而叹为观止。

古巷,是由一栋栋单体封火围墙老屋有序排列的距离空间,这空间宽不过五六尺,却依山坡之势次级而上,这空间就显出层次的节奏之美。在古巷寻觅,除了高墙大院那份神秘,就是偶尔擦肩而过的男女,这时,石板就会发出蹄踏之声,形成一种回音,空旷而辽远。在镇远,这样的古巷大约还有十来条。镇远人说:其实这些巷子,过去都是山街,所有的交易都是在高墙大院内面完成的。而最出名的巷子街有六条,照今人说就是“品牌”了,这头牌、二牌……一直到六牌,还编成顺口溜传说至今:头牌一枝花,二牌盖过它,三牌金果铺,四牌油炸粑,五牌开马店,六牌卖豆渣。每张“牌”都是一部街巷传奇。可而今都成了悠远的回忆。

华灯初上,走在宁静的铺着石板的街上,心情轻松而舒畅。商铺灯火通明,红灯笼绽放着生机。显示着夜的奔放和暖昧。舞阳河安静地流淌在古镇里,像熟睡的婴儿,在霓虹灯下做着美梦,恬静而又安详。

岁月沧桑,古韵依然,边城镇远留给人们的将是那无尽的思索和不绝的赞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