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树的头像

杨树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2/06
分享

冬日瞥千山

    冬日瞥千山

 杨大业


冬月初二,我冒着严寒,揣着一颗别具一格的心来到了共和国的钢都鞍山,在刺骨的寒风中与千山会面。

走近千山,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广场两旁的两根“千华宝杵”,这两根高耸的玉柱像是两位威力无比的武将守护在千山大门两侧,想必是能够镇妖除魔,保一方平安。迎着曙光,继续向前走去,便来到了雄伟壮丽的千山大门。这大门是由三扇斗拱牌楼蝉联而成的一座三层琉璃飞檐式大型山门。正中深蓝底色上烫金两个耀眼的大字——千山,是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当代著名书画家启功先生也为大门题写了楹联:“南海八千路,辽东第一山”。

千山因有999座山峰其数近千而得名千山。又名积翠山、千华山、千顶山、千朵莲花山。是长白山延伸的支脉,主峰高708.3米,总面积72平方公里,素有“东北明珠”之称。

说实在的,我这次来千山主要是因为在聒噪的城里呆得太久了,想出来换换环境,放松一下心情,没指望收获多么风景。在一般人的眼里,冬山如睡,在滴水成冰的冬季游山纯属于独出心裁。我也许就是另类的人吧?

我沿着上山的主路上行,行之不远,一块乳白色的石碑吸引了我的眼眸。我驻足品读:“千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石碑的背景虽然是残枝败叶,凋零萧瑟,可白色大理石上的笔走龙蛇,给石碑增添了精神和活力,使我的眼前突然闪亮,心也随之一动,顿生惬意。我与石碑合影后,环视了一下四周,脚下的这条路是随谷底的小溪而蜿蜒,坡度不大,行人也少,显得挺宽阔。这条路把千山分割为南北两部,我随前面的几个行人沿景区指示牌北行。山谷里石径弯曲,峭壁横生,石碑如林。满面沧桑的石碑年岁都很大,已读不清镂刻的字迹。几座白塔梯次排开,神气十足地站在那里,纹丝不动,层次分明地分布在古寺庙之间,点缀着缺少粉饰的冬日。古寺的建筑风格别具,古风久远。拾阶而上,香烟缭绕,钟磬幽鸣,偶有道袍忙碌的身影,呈现出一派仙山福地的景观。这镶嵌在山谷里的道教圣地,始建于明代嘉靖丙午年,先后兴建了寺观宫庵20多座,其中,无量观、慈祥观、五龙观、普安观都是道士们活动中心。

在我用拳头与浑圆的石头比试完坚硬后,从比崎岖还崎岖的山路回到主路,继续上行,谷底有潺潺流水,水流很小,却奔腾跳跃,用叮咚的歌喉抒发着奔向远方的情怀。再往上走,前人们在谷底的河道上拦上了几道坝,看起来夏季时溪水的规模还是挺大的,河坝下有孔,用于溢洪,坝上是小桥,连接南北两岸,也妆饰人们的眼眸。当来到“桃花溪谷”时,河道已经干涸,溪水没了踪迹,只剩下孤单的“桃花溪谷”牌匾瑟瑟发抖地望着我。我用怜悯的眼神表示谢意,就此打住脚步。回望千山,虽没看见玉树琼枝,白浪排空,也没有万里雪飘。但蓝天下白云、青松、如莲的圆石勾勒出一幅顶好的水墨画。

左佛右道可能是我国的惯例。早在1400年前北魏时期,千山就有佛教徒的踪迹,隋唐有了庙宇建筑,到了辽金已发展成著名的佛教圣地。目前千山是继九华山、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之后的中国第五大佛教圣地。

冬日的南山,虽没有春天的梨花曼谷,香气袭人,也没有夏季的溪水潺潺,满山滴翠,更没有秋天的色彩斑斓,层林尽染。但山谷里庙貌庄严,金碧辉煌,梵音回荡,香气袅袅。当我看到那些削发为僧、信仰十足的佛教弟子,振振有词地诵经和香炉前的顶礼膜拜时,我仿佛也看破了红尘,看透了生死。南山的树木以灌木居多,屈指可数的几棵松树鹤立鸡群般站在山顶,承载着这里的陈年往事。

寒风随着我的脚步而动,我走马观花地欣赏了千山北部景区的无量观、龙泉寺、南泉庵、五佛顶和“小黄山”,著名的中会寺、五龙宫、太和宫、斗母宫、香岩寺、仙人台等好多景点都没有去。千朵莲花般的山顶,我只是管中窥豹地看到了几座,不过,宛若黄山松、崂山石般的景致还是让我大饱眼福了。

                        2019-12-4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