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雁鸣湖》的头像

《雁鸣湖》

内刊会员

文学评论
201910/29
分享

诗样解读那段历史

诗样解读那段历史

     ——读杨树的《渤海纪行》

王立青

在网上搜索敦化,会出现这样的文字介绍:大德敦化,小德川流。敦化素有“千年古都百年县”之称,是唐朝渤海国都城,明清时期称作敖东城,是满清皇室发祥地。这样的文字叙述,可见敦化历史之辉煌。

要了解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最便捷的方法是找出这个地方的方志。这样你就能花最短的时间与最少的气力了解这个地方,包括它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物产特色、风俗习惯、知名人物、名胜古迹等内容。但是方志往往都是以历史的时间顺序去编撰,大多都生涩难懂,枯燥乏味。

现在有这样一本类似方志的书,书中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敦化的由来。

这本书以诗人的手笔,以哲学家的思辨,以历史学家的视角去勾勒、去描画、去复原1300多年前的敦化,这就是《渤海纪行》

作者是杨树先生。

杨树先生是敦化市作家协会主席。作为一名深爱自己家乡的本土作家,多年来杨树先生辛勤创作,出版了大量歌颂家乡,赞美家乡的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剧本、散文等。而《渤海纪行》与其它作品不同,它是以诗歌的语言,以方志的内涵,以散文的思维,以小说的情节去描述敦化,去勾勒还原1300多年前那个“古都”——渤海国。堪称一部精品力作。

这部书作者用了五年的时间创作完成。作者首先详细翻阅图书馆博物馆等能找到的资料,又亲自走访渤海国的各处遗迹,做了大量的分析比对与记录,走访当年渤海国建都的城镇村庄,访问年事已高的老人,听他们讲述一代代祖先流传下来的一些史实,或是根据民间传说整理记录,获得大量翔实的一手资料。

在获得丰富的资料后,杨树先生用诗意的语言,详细而生动地描述了远古时期的敦化——渤海古国(公元698年——公元926年)229年辉煌的历史。

渤海国始于公元698年,止于公元926年,创造了长达229年文明和文化,这在我们国家悠久的文明史中,乃至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都是举足轻重的一笔。

渤海国创造了灿烂的渤海文明,不但农牧渔业发达,包括纺织业、冶炼业、金银铜铁加工业、制瓷业、造船业在内的手工业也很发达,航海技术精湛。

渤海国不仅生产力发达,在文化艺术方面也达到一定高度。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兴盛,学术气氛浓厚。汉字是渤海国的通行文字。文学、音乐、歌舞、绘画、雕塑和科技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成为中原人眼中的海东盛国,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

渤海国之崛起、发展之快对唐朝显然有一定的压力。

公元705年,唐朝派侍御史张行岌招抚渤海王大祚荣。大祚荣审时度势,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便接受招抚向唐朝称臣,并遣自己的儿子和一些朝廷大臣去大唐朝拜、学习。后来唐朝为了打败契丹、突厥等周边少数民族的暴乱,稳定大唐政权,决定进一步册封大祚荣。公元713年遣郎将崔忻摄鸿胪寺卿,前往渤海国,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 渤海郡王”的称号。

大祚荣受到册封,新生的渤海国成为唐朝的藩属国,安全得到保障,唐朝也缓解了东北的压力。大祚荣在位期间,先后6次派儿子入唐朝拜、学习。中原文明源源不断地输入渤海,更加促进了渤海经济社会的发展。

渤海国,海东盛国,从兴起到灭亡229年的历史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一切都学习唐朝,效仿唐朝,几乎与唐朝同兴衰,所以可以说渤海国就是唐朝的影子。

渤海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绝对不比辽、金低。遗憾的是这个和大唐并存的海东盛国229年的历史,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上提到的却很少。绝大多数中国人对这段历史都不太了解,甚至是空白。为什么这样一个与大唐同兴盛的王国史料记载是那样的简单?杨树先生在书中分析:大概是因为渤海国被契丹国突然攻陷,熊熊大火迅速烧毁了都城,海东盛国一夜变为废墟,所有能代表渤海国的一切东西都在大火中变成灰烬。

229年的盛世王国,几乎一夜间灰飞烟灭。正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但渤海国不论是成是败,它辉煌的存在却是事实。

对这段历史,杨树先生觉得应该有一个比较系统、详细、全面的记载,给海东盛国的祖先们以安慰,给渤海国的后裔们乃至世界一个交代,这样的事总得有人做。于是作为一名作家,使命感、责任感、还有对家乡的爱,使得杨树先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历时五年出版了《渤海纪行》。

杨树先生说:“历史学家用翔实的史料来叙述那个年代,而我则用文学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可以说《渤海纪行》补写了这段历史的不足,使这段文字薄弱的历史变得厚重,使苍白变得丰富。

本书除了前言共有19个篇章,每一篇都以诗一样的语言来叙述,读起来让人感觉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文学的滋养。在书中杨树先生多维度,多视角地娓娓道来,有史实、有故事、有传说、有想象,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走进那段辉煌的历史。

杨树先生关于渤海国的作品有很多,我记得有本诗集《渤海的月亮》也是歌颂赞美那段历史的,很受读者喜欢,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诗歌《渤海的月亮》就是《渤海纪行》的开篇。

我觉得那是一张土的不能再土的油画了

古老的城墙上有一轮明月照耀着文明与蛮荒

把这幅画在我的思绪里不断放大、定格

让日月作笔、大地作纸重新描绘渤海国疆域的绵长

踏在历史的胸膛,依然感到古老的城墙像历史的臂膀

头顶上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可是渤海的月亮

历史的硝烟在圆圆的月亮上凝结成斑驳的记忆

千军万马掠过如水的月色飘动为厮杀的战场

、、、、、、

本诗共14小节,限于篇幅,我只摘录前两小节来欣赏。这篇诗歌优美中透着一缕淡淡的忧伤,为千年以前在这片土地上那个王国的兴衰,为在这片沃土上曾经的猎猎旌旗和金戈铁马,还有为这片土地撒下的满腔热血。祖先们用生命守护了这片土地,给我们留下了大好河山。渤海的月亮就是华夏的月亮,一代代华夏子孙在历史的废墟上站起,在这片热土上创造出一片片新的天地,拥抱一轮轮新的月亮。

让我们踏着渤海的月光,披着渤海的朝霞走进《渤海纪行》吧。

首先我们走进“旧国都城遗址”——“东牟山”,一座让渤海国后裔无法忘记的也是令他们骄傲的一座山。曾经渤海国开国的都城就在这座山上。开国皇帝大祚荣封国号为“震”。

在契丹与粟末靺鞨联合攻击唐朝时,唐朝女皇武则天派兵讨伐,粟末靺鞨首领领兵东逃,武则天利用计谋武力围剿契丹,对粟末靺鞨招抚。后来大祚荣代替父亲率领部下继续东逃,来到牡丹江边的东牟山建都称王,渤海国就这样诞生了。

在旧国遗址东牟山上,荒草萋萋中“薛礼东征”的脚印仍依稀可辨,不论这是传说还是史实,都在证明着海东盛国一千多年前的强大与昌盛。我们从东牟山收回视线,向东眺望,六顶山脚下,牡丹江边,坐落着渤海古墓群。

我曾经去过六顶山渤海古墓群,看着一座座或高大或矮小的古墓,读着墓碑上的文字,心里涌起无上的敬佩之情,同时也不乏五味杂陈。千年前的祖先,此刻我们的距离不过几步之遥,但中间隔着的这一捧黄土,却是无可逾越的千年时光啊!山上树木蓊蓊郁郁,芳草萋萋,野花遍地开放。就在绿树鲜花之间,我仿佛觉得“贞惠公主的眼神”还有一丝幽怨和哀伤,但公主被安葬在渤海国旧址已然是最好的归宿了,这里一定有先她而去的夫君还有后她而夭折的爱子,一家人长眠在国都旧址已是没有什么牵挂与遗憾的了。

从渤海古墓群,跟着作者来到敦化渤海广场。广场上,矗立着崔忻的雕像。崔忻在公元713年,被唐朝派往“震国”宣谕,册封大祚荣官爵。崔忻长袍飘逸,一手持着代表皇家权利的龙头拐杖,一手指向东方——大唐的方向。崔忻神情淡定而自信,证明他出使渤海国大功告成,一统江山的骄傲充满心头。正像书中所说:崔忻的到来,奠定了渤海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渤海国鼎盛时期人才济济。保家护国不只是武将的职责,文人用手中的笔为国家争得荣誉。文史记载,宣传歌颂,对外交流,这些都离不开文人的笔墨。

书中说:渤海国著名诗人王孝廉在对日本外交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诗人王孝廉出使日本,进行文学、文化、农业、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学习与交流,加速了渤海国的发展,促进了渤海国的繁荣。他也把我们大唐一些先进的东西传给日本。一个诗人做了外交的工作,实在是令人敬佩。

我们身披“渤海月光”,从“旧国都城”出发,沿着“古驿路”,踩着“薛礼的脚印”,迎着“贞惠公主的眼神”,路过“缄默的崔忻”,在仅有的几首“王孝廉的诗歌”中,探寻着“牡丹江的源头”,在 “六顶山揽胜”,登上渤海国历史的高地——“清祖祠”。

敦化清祖祠,世界上最大的满清祭祖祠堂,也是大清皇帝的龙兴之地。

当年布库里雍顺在此建立了满族早期第一个政权,号称满洲,开启了满族的辉煌之旅。

我去过清祖祠多次,那是一个非常值得去游览的地方,不仅因为它地处风光的秀美,更是因为它独特而厚重的历史。

清祖祠占地5万平方米,主要由始祖庙、天女宫、列祖馆等组成。其中,始祖庙就是满族始祖布库里雍顺的所在处,在他身后是爱新觉罗宗谱,周围是清皇室历代帝王的塑像,共十二位,根据时间和登基顺序排列。

清祖祠展示了长白山满族历史文化与民间风俗。

敦化六顶山文化旅游区为丰富敦化六顶山文化旅游区活动内容,传播满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每年在清祖祠举办一次“游清祖故里、品吉祥朱果”活动。

我去参加过朱果节的庆典活动,场面盛大,热闹非凡。节目丰富多彩。如祭祖仪式,朱果节开幕,满韵清风演出,满族婚礼秀,满族旗袍秀,满园果香——朱果山,满族传统游戏互动,满族民俗图片展,满族文化艺术展,满足美食展,满族书画展,满族文化座谈等。

在众多活动中我最喜欢朱果山了。各种金黄、碧绿,橙红等水果摆成一座高高的彩山,漂亮的颜色令人赏心悦目。加上朱果的美丽传说,让人垂涎欲滴。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在朱果山周围,纷纷慷慨解囊,买上一些自己喜欢的朱果,期待交上好运。

蓝天白云,绿树鲜花,彩旗飘扬,歌声优美嘹亮。人们穿着节日盛装,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欢乐。正是“六顶秋色时光暖,清祖故里朱果香”

走出清祖祠,我们随作者来到渤海国“最后的王城”——上京龙泉府。书中这样说道:“上京龙泉府”是模仿长安而建,宫殿有五重,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最多时达10万人,号称亚洲第二大城市。可想而知它当年兴旺发达的磅礴气势。不愧称之为海东盛国。

探寻渤海王朝的脚步“从草帽山到马滴达”,“八连城和温特赫部城”,“朝贡路与日本道”,“叶赫——存活在历史缝隙中的民族”,一路走来,感受到“墓碑上吹落的唐风”,踏着“旧国的踪迹”,一步步走近海东盛国的历代王朝,这个王朝的兴衰起落就都浮现在眼前了。当年的是非成败都是历史的光辉,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思考。最后我们带着思索回到现实中:“谁是渤海的后人”?1300多年后的“渤海国”,“渤海”的后人们正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辉煌。

可以说《渤海纪行》是一部历史,这是一部非虚构史诗一样的历史。这本书给我们系统、详细地还原了渤海国229年的征战与奋斗,229年的文明与文化,229年的辉煌与灿烂。尽管历史已经久远,但它的光芒已经镌刻在历史的天空上,与日月同辉,不可泯灭。

要说《渤海纪行》的写作特色,我觉得首当其冲是语言优美。作者就像一个巧手工匠,用自己的智慧做图纸,用史实作栋梁,用手中的笔做工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把枯燥的历史,把深邃的思想,把春风秋雨,把江河日月,把黑黝黝的泥土,把嶙峋的山石,建成一座语言宫殿。这座宫殿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又如一朵朵鲜花次第开放。这些足见作者文学功底的深厚。

请看几个段落:

当历史和现实在某一点重合达成共识,千年的时光竟变得触手可及且异常坚硬,虽然表面是苔藓一如发霉了的往昔,但拂去岁月的苍痕,仍可感受到它坚韧的内心,感受到长白山火山熔岩一路翻滚跋涉的踪迹。

空灵的心境仿若天上的云,轻轻地挂在远处的枝叶上,稳稳的不动。一路的枫叶张开红色的手掌,我行走在热烈的气氛中。

身边掠过的五花山很美,像画家的布。

历史是没有断点的,它就像奔腾的江水日夜不息,当有一天这条江彻底干涸,它就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天地间,或流徙于冰雪,或转换成其它江河,就像有的民族在人类中消亡后,或以另一个民族出现一样。

、、、、、、

诗意的语言又透着哲理与思辨。这就是这部书的语言特点。

读一位作家的作品,就是在听这位作家讲述,就是在和这位作家交谈。作家的思想气质、文化底蕴都蕴含在作品的语言中。若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内在修炼,很难达到这样的高度。一个作家扎根于科学文化知识、文学修养厚实的土壤,心里装着责任感和是使命感,又能关照读者的阅读趣味和阅读心理,定能使自己的作品像鲜花一样开放。

《渤海纪行》的语言是精美而富有诗意的,诗样的语言如俊美的山川里流淌出的山泉,喝上一口让人感到甘之若饴。

作者王立青个人简介

姓名:王立青 笔名:青青草。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英语专业。爱好文学。延边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地址:吉林省敦化市第三中学 邮编:133700

电话:13704337785

邮箱:wlqcn68@126.com

QQ:1018502778

创作和发表过的作品:

散文、小说、评论、诗歌等作品散见于《吉林教育》《敦化教育》《敦化日报》《延边日报》《大德敦化》《枣庄晚报》等期刊和报刊上;《作家周刊》吉林小小说《五月》《诗东北》《琼山文艺》《语文导报》《农村孩子报低年级版》《雁鸣湖》期刊和《雁鸣湖》公众号上;

2017年开始写童诗,作品发表在《新童诗》和《优秀童诗》《金达莱诗苑》公众号上和《语文导报》《农村孩子报低年级版》等。

童诗童谣《中秋月》刊登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蜡笔森林》第二部。

童诗童谣《我爱雪花》被选录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谭旭东教授编选的《世界最美儿童诗集•中国卷》中。

儿歌《小蚂蚁搬果果》等两首刊登在《儿歌颂筷——全国征稿作品集》

创作小说和剧本《重生》《新京往事》等和童话《跳跳兔》《白雪姑娘》《小蚂蚁历险记》等。

有科普故事《真奇妙•乌龟的年龄》被选编在《学生•家长•社会》期刊中。

2019年多篇文章被选编在《语文素养核心读本——伴阅读》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