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雁阵的头像

雁阵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2/19
分享

金陵明珠玄武湖

中国的名湖不少,多数处在江南,洞庭湖,西湖,鄱阳湖,南湖,瘦西湖……一颗颗晶莹闪亮的明珠,镶嵌在江山形胜之中。玄武湖在南京城的城外,紫金山的西沿,是金陵的一颗最美最亮的眼睛,闪耀着神奇的光芒。比之其它名湖,玄武湖有着血与泪的往事,也有自身的特质异美之处。

十二月,正值深冬,天朗气清,漫步在玄武湖畔。清幽澄澈的湖水,水天一色,好一派浩淼辽阔的江南水乡。几艘游艇,在水面游曳而过。枯荷残梗露出湖面。伫立于湖边小亭,凭栏整个玄武湖。微风吹起,湖光潋滟,粼粼细波漾起。湖光,云影,垂柳,画舫,瘦亭,小榭,加之阳光的光晕瀑影,组合成一幅奇美的画卷。

在湖畔小亭,一位金陵女子正在用手机拍照。她面朝湖水,背向柳岸,长发垂瀑,身姿若扶柳。她要我帮她取景拍照。她告诉我拍摄的要领,要我尽撷取湖光水影,要拍出阳光飘洒、波光荡漾的最佳效果。我触屏点拍,观看着手机彩屏,阳光西照,浮光跃金,一位佳人俏立湖畔,光瀑飞流直下,山光湖色,画舫游云,尽入彩屏。也许金陵人太钟爱玄武湖,不想让她的美空留于山野之外,还要将她的秀色带走,长驻心间。

玄武湖方圆近五华里,湖岸呈菱形,湖面浩淼开阔。湖内多荷,岛堤多柳。长堤卧波,翠带环绕,风光旖旎。玄武湖为风景园林,亦为文化胜地。历代文人骚客多光顾此湖,郭璞、谢朓、李煜、韦庄、杜牧、刘禹锡、李商隐、李白、欧阳修、鲍令晖、曹雪芹游览玄武湖后,都留下千古绝句。

欧阳修把玄武湖和西湖相比照,“金陵莫美于后湖,钱塘莫美于西湖”,道出金陵与钱塘的最美之处。韦庄在《金陵图》极言玄武湖的盛景,“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倒是现代作家朱自清说话最直接,“这里的水是白的,又有波澜,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的静绿不同。最宜于看月,一片空蒙,无边无界。”(朱自清《南京》)

玄武湖的美还在于荷。玄武湖被列为中国观荷胜地。玄武湖植荷历史悠久,南北朝时已闻名天下。湖面荷叶田田,船只只能在荷叶里开出的“萦纤一水”中划行。舟影桨声,荷湖,玄武湖中红莲是最富盛名,娇艳动人,美不胜收。

我们游赏玄武湖来的不是时候,正是深冬,没有看到接天荷叶无穷碧的盛势。唯见荷梗残盖,湖寒岛瘦,水清波碧,斜阳青柳,水天一色。

玄武湖中有五块天然绿洲,为环洲、樱洲、菱洲、梁洲和翠洲。因此,玄武湖也叫五洲湖。洲洲堤桥相通,洲湖相嵌,洲水相依,景色各异,又浑然一体。与其他湖相比,五洲胜景是最大的亮色。

从玄武门出发,一条形如玉环的陆地,从南北两面深入湖中。步入环洲,碧波拍浪,翠柳依依,微风徐来,烟波起伏。环洲假山瀑布尽显江南园林之美。环洲正对玄武门的拐角处有一座假山,假山旁有两块形状奇特的太湖石,一块形似观音,一块形似童子,名为“童子拜观音”。假山后小丘上建有郭璞亭,此丘为东晋著名文人郭璞的衣冠冢。郭璞为晋代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家,博学多才,精于词赋和历算,曾在玄武湖边隐居。

由环洲向北穿过芳桥就是梁洲。梁洲是五洲中开辟最早、风景最秀美的地方。原为梁代昭明太子读书处,昭明太子学贯古今,性爱山水,他倡导的萧梁文学开一代新风,至今犹有“莫愁传世争颜色,怎及昭明文字香”的评说。梁园故址,尚留存一口古井。明代淘挖清理时,井底发现一把六朝铜钩,此井就以铜钩为名。梁洲东北处有一座两层方型古建筑,名“览胜楼”。楼北边有一平台,四周有铁栏杆围护,为古时点将台。楼西有友谊厅、闻鸡亭、湖神庙等建筑。梁洲西北角一古典园林式花坛,黄石叠砌而成,坛间雨花石铺成的曲折小路,闻鸡亭就在花坛边。东南隅是一座色泽淡雅、设计颇具特色的两层建筑——白苑餐厅。梁洲最大的特色是菊桂媲美。每至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沁人心脾;菊花争妍,景色迷人。

从环洲向东穿过菱桥可达菱洲,菱洲旧称麟洲。菱洲处于玄武湖中心位置,与翠洲南北遥遥相对。洲上有动物园,园内伺养着大熊猫、长颈鹿等数十种珍稀动物。菱洲紧临钟山,钟山宛如游龙,气势雄伟,山顶常有紫金色云霞缭绕,从菱洲观赏千变万化的紫金云霞,神秘莫测,故称“菱洲山岚”。

樱洲位于环洲怀抱之中,是四面环水的洲中洲,素有“樱洲花海”之誉。洲上樱桃如火如霞,樱花飞舞轻扬,长廊九曲回环,广场碧草如荫。游人漫步绿涛花海之中,心旷神怡,如入仙境。

翠洲位于玄武湖东。洲上修竹亭亭,雪松如盖,翠色浮空,故名翠洲。翠洲风光优美,别具一格。长堤卧波,绿带缭绕,苍松翠柏,新柳淡竹,构成了“翠洲云树”的特色。翠洲有露天剧场、翠洲舞台、翠虹厅等建筑。在旭桥南面水上仿傣族风情筑有一座水寨,名“绿漪小榭”。 水寨由二十余间小竹屋组成,各屋间竹桥相连,游人坐在屋中或品茗,或会客,或弈棋,或高歌,如在舟中,情趣怡然。

五洲宛若五块美丽的璧玉,珠联璧合,闪耀在湖光水色之间。家乡临沂也有个五洲湖,以世界地图五大洲规划建造,湖中也有荷花,湖荷相映,为临沂北城新区大观景象。若和玄武湖相比,各有千秋,各具特色。

玄武湖在紫金山西处,犹如一凌波仙子娉婷玉立,青衫飘裾,美眸顾盼。她不像大家闺秀那样的华丽娇美,更像一位生于出身贫寒长于乡野的秀媛。中国的名湖都没有她那样深藏着曲曲折折的身世。

玄武湖初名桑泊,暗涵着她的前生之况。玄武湖是在岩浆侵入体和断层破碎的软弱部位风化剥蚀而成的湖盆。早在八百万年前,玄武岩浆沿着蒲石河断裂带首次喷发,形成了玄武岩柱状,其后又经历了三次岩浆喷发,渐渐形成了罕见的三级玄武岩柱状聚合为一体的奇观。

秦始皇灭楚国后,见金陵东南方向有金光闪耀,以为是龙脉所在,嬴政下令断山凿渠,斩断“龙脉”,并将金陵改名为秣陵县,这片湖泊改名为秣陵湖。

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引湖水入宫苑后湖。东晋大兴三年(320年),沿着今玄武湖的南岸筑了一条长堤,东起覆舟山,西抵幕府山,长达十多里。从此,这片沼泽地就成了湖。南朝宋元嘉年间,因湖中“有黑龙见”,这里改名为玄武湖。又因其位于城的北部、钟山的背后,人们又称它北湖、后湖。宋文帝曾对玄武进行过大规模的疏浚,将挖出来的湖泥堆积成了“神仙三岛”,也就是今天玄武湖中的梁洲、环洲和樱洲的前身。据北宋年间记载,玄武湖面积达两百余顷。由此可知,历史上的玄武湖是何等的壮观!

玄武湖历来为帝王所青睐。孙权在此训练东吴水军。宋孝武帝刘俊两次在湖泊西岸阅兵和操练水师。南朝陈太建十年(578年),陈宣帝在玄武湖布阵阅兵,参阅的步兵骑兵达到十万,楼船舰只五百余艘,角鼓震天,旌旗蔽日,“五百楼船十万兵,登高阅武阵云生。定知战艇横瓜步,应有军牙拥石城。湖上秋空丝竹支,江头潮涌鼓鼙声。”足见阅兵的声势宏大。刘宋大明三年(461年),在玄武湖中建立了上林苑、乐游苑、华林苑,湖水环绕,景色秀美,蔚为壮观。

玄武湖是帝王欢娱游乐之地。南北朝时后主陈叔宝在后庭歌舞中驾船于玄武湖上,阅兵结束后,陈后主在玄武湖上大宴群臣,与宠妃张丽华一起欣赏美景。齐武帝将行宫设置在湖中,半夜出宫,到钟山、幕府山狩猎,还带着宫女盛装陪同,游猎至天色明亮听见鸡叫了才回宫。“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李商隐《南朝)帝王纵情酒色,贪恋美色,穷奢极欲,江山社稷怎不覆灭?

玄武湖命途多舛,几度遭受浩劫。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人物使玄武湖遭受劫难。一位是隋文帝,另一位是王安石。

玄武湖第一次大劫难是在隋文帝灭陈之后。隋文帝下令彻底焚毁了南京城,所有的宫苑、民居、商铺、街道皆夷为平地,玄武湖也成为了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凉之地。李白游金陵,见此满目疮痍,感慨万千:“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亡国生春草,离宫没古丘。空余後湖月,波上对江洲。”唐朝诗人李白怀念金陵昔日的繁华,留下了怀古祭奠的诗篇。

玄武湖第二次浩劫缘于宋朝王安石。王安石一个错误的决策,让玄武湖从南京的版图上消失了200年之久。

北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王安石第二次任江宁知府。王安石看到玄武湖淤塞甚广,颇费思量。摆在王安石面前的是,一是疏浚复湖,二是泄湖为田。前者耗时费力,工程浩大。王安石权衡一番,决定“泄湖为田”。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给皇帝上奏《湖田疏》:臣窃见金陵山广地窄,人烟繁茂,为富者田连阡陌,为贫者无置锥之地。其北关外有湖二百余顷,古迹号为玄武。前代以为游玩之地,今则空贮波涛,守之无用。臣欲于内权开十字河源,泄去余水,决沥微波。使贫困饥人,尽得螺蚌鱼虾之饶。此目下之利。水退之后,分济贫民,假以官牛官种。又明年之计也。贫民得以春耕夏种……岁收水面钱,以供公库之用。从奏文中不难看出,王安石此举的出发点还是好的,为贫苦百姓争利,为国家财库增收。

神宗准奏后,在玄武湖中开挖了十字河,设立了四个斗门,排去湖水,改湖为田。为便于交通,河上还架起了桥梁。从此,玄武湖便失去了踪迹。

王安石把玄武湖改成农田,确实为当时的贫民百姓带来了一些好处。泄湖为田增加了农田数量,还可以增加农民和政府的收入,但他却忽视了玄武湖是南京城水利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遇上洪水,还可以蓄留一些水量,减轻城市水患。据《至正金陵新志》载: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拨后湖田七千余亩,创义社,立规式,支助贫士之结凶不赡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是王安石的这一举措打破了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导致了“泄湖为田”政策的彻底失败。南京城缺少了玄武湖这样一个大型蓄水库,周围地区抗灾害能力明显下降,雨则涝,旱则涸。城内不少河渠因缺水而淤塞,“青溪九曲,仅存其一”。很多地方连饮水都成了问题。泄湖为田,实属图近利而少远谋,其弊端不久就暴露了出来,消失后的玄武湖用行动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原本三面环水的南京城居然变成了一个缺水的城市。南宋时南京城的百姓就对泄湖为田的政策非常不满,指责说“田出谷麦,所利者小;湖关形势,所利者大”,并提出复湖的主张。

同时代的苏轼在同样的问题上就比王安石看得更深远。苏轼任杭州知府时,西湖淤塞情况也比较严重,湖中淤塞或被占为葑田的面积已近全湖的一半,处于半湮灭的状态。苏轼到湖边来实地察看,发出了“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的感慨。他意识到,若不根治,“更二十年无西湖矣”。此后他毅然决定开工疏浚,而不是像王安石一样泄湖为田。苏轼命人把挖出来的淤泥就地堆成一条连接两岸的长堤,既省工省时,又便于南北交通,可谓一举两得。开成的水面后来租给百姓种菱,收得的租金则作为日后浚湖的费用。

苏东坡的决断是明智的,目光是超前的,决策也是科学的,因而取得了成功。北宋时的西湖,还没有岳王庙、小瀛洲等景观,面积不到玄武湖的一半,在身价上最多可以与玄武湖平起平坐。而此时,玄武湖已不复存在,西湖却恢复了荡漾的碧波,杭州的老百姓为感激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把那条堤命名为“苏公堤”,并建了“苏公祠”来纪念他。

历代南京人对王安石并不感念,玄武湖没有留下他的半点遗迹。对待玄武湖,王安石的初衷虽好,如同他失败的变法一样,留下了千秋遗恨。

宋代以后,玄武湖的境况一直不容乐观。明代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了扩大南京城的规模,才使玄武湖得以重现。元朝大德五年(1301)、至正三年(1343),两次疏浚十字河,均无济于事。直到明初建城墙,朱元璋从军事防御的角度出发,在十字河南端建了武庙闸,提升城外的水面,玄武湖才焕然一新。至此,玄武湖从消失到恢复,整整隔了300年的光景了。

明朝修建南京城,玄武湖成为东北段城墙的护城河。为了出行方便,在太平门外跨湖修建了一条“太平堤”,并将湖水拦在堤的北面,等于又切掉了玄武湖的一个角。这样七折八扣,再加上此后数百年周围环境对湖面的不断蚕食,可怜的玄武湖被一次又一次“瘦身”,最后就只剩下六朝时期三分之一,变成今天的模样了。

清军入关,太平天国混战,玄武湖几经战火硝烟,成了人迹罕至的荒郊土岗,六朝古韵消失殆尽。直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玄武湖才开辟为公园,并逐步修复和完善了沿湖景观。

玄武湖历经磨难,但她对世人一直缄口不语。当我走近她,清风拂去了笼罩在她那神秘的面纱,玄武湖犹如碧波仙子,让我惊叹不已。

王朝兴废,江河流殇,多少烟云雾岚聚散。玄武湖历经沧桑巨变,但她从不向世人诉说。她宠辱不惊,雍容大度,让人看不出她命运的多桀和内心深处的忧伤。

2019年11月19日于月亮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