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云飞扬的头像

云飞扬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9/02
分享

北行漫记(四)连载

【寻根】洪洞大槐树,探问百家姓里的祖先。

一路北上,我们驱车来到了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在百家姓的姓氏里去大槐树寻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就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风景旅游区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和“汾河生态区”四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

“谁是大槐树下人,脱履小趾验甲形”来到洪洞大槐树,我们为这句民谣寻找佐证。中国这句话流传很广,被人们当作辨认乡亲,识别大槐树移民的证据。人们在询问故乡,盘查祖籍时,常常脱鞋拉袜,亮出脚丫子,查看小脚趾是否有一片小指甲。

为什么大槐树下的人,脚上的小趾指甲是复形的呢?当年为什么要移民?移民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什么变化?同行的杨先生带我们在历史的风尘里思索。

元朝末年,中华大地绵延着十多年的战乱,“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最为严重的是,河北、河南、江浙一带甚至出现了荒无人迹的可怖景象。朱元璋经过连年征杀,终于扯开了大明的旗号,坐在龙椅上。作为新的统治者,朱元璋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改变赤地千里、荒无人烟的状况,办法就是大批移民。

当时,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说明当时山西比较安定,再加上邻省难民流入山西,山西人口更加稠密。

为什么要在大槐下移民呢?因洪洞县交通便利,“其始为城者,适当大路津要,骅骖之所奔驰,商旅之所往来,轮蹄之声昼夜不绝”(乔逢辰《惠远桥记》)。正是由于洪洞拥有四通八达的古驿道,才成为明朝官府组织移民的首选。史料记载,洪洞有座广济寺,建于公元268年,也就是唐贞观二年。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济济,香客如云。唐宋以来,这里又设有官方释站,房屋宽广,廊舍幽雅,常驻骚官,办理四方来往的公差。

广济寺旁有一株参天大槐树,树身数围,荫遮数亩,一条阳光官道从树荫下通过,交通十分方便。由于古槐高大,汾河滩上的鹳鸟择枝构巢,巢满树梢。若是到了冬日,叶落枝疏,黑巢满目,甚是好看。因而,移民的地点就选在了洪洞的广济寺。

明代初期山西的移民,说是从洪洞大槐树下迁走的,实际上远远不止如此。根据《明史》记载,“成祖核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丁多田少”,以“分其丁口”的办法进行移民。这个范围是相当大的,包括现在的晋中、晋南、吕梁和晋东南等地区。据成化《山西通志》记载,输出移民的太原府、平阳府及汾、沁、辽、潞、泽等州,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共有6万余户,而平阳府有2万余户,占1/3强,成为当之无愧的移民担当。

相传在大明王朝第一次移民时,老百姓不愿意外迁,尽管政府给了许多优惠条件,但是人们还是不愿意离开生养自己的故土。于是地方政府便采取了一种欺骗的手段。随行的讲解员告诉我们,这里历来有一个共同的说法,颇具故事性。说的是,原先官府的布告张贴不久,又在洪洞四周大量张贴迁民告示“凡不愿迁移者,三日内到大槐树下集中;愿意迁移者,请在家等候。”这告示让多少人欢欣若狂,奔走相告,大家扶老携幼,欢天喜地来了,指望来登个记、签个名,又回去安居乐业。

据说,仅三天,大槐树下就集结了十几万人,到处人山人海。突然,马蹄踏踏,烟尘滚滚,奔来一大队官兵。官兵很快包围了集聚来的民众。然后,一位官员宣读圣旨:“大明皇帝敕令,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外迁。”

这晴天霹雳一样的公告,惊呆了人们。人们木愣了好半天才明白过来,他们上当了,受骗了。大家哭喊埋怨,但是一切都无济于事。在人们的哭喊声中,官员开始了正常工作,登记造册,发给凭证,每登记一个,就脱去鞋子,用刀子在两脚小趾上划刻记号,以防逃跑。所以至今,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两瓣复合的。

就是这样,中途也有逃跑的,公差干脆弄来绳索,将移民们的双手捆绑在一起,集中挪移。行走的人们要屎要尿,捆绑的手就必须解开。这就是后来人们把喊屎喊尿说成是“解手”的来源。“解手”随着人们的行走,到达了四面八方。现在天南海北的不少人在讲大小便时,仍然沿用着“解手”这一移民用语。

背手也是大槐树后裔的典型特征,由于移民时为防止百姓逃跑,人们都是被反绑着行走的,行走多了也成了习惯。不过我们现在上楼梯、走上坡路时,两只手抱着屁股走路也确实比较轻松。

移民们上路了,沉甸甸地上路了,泪汪汪地上路了,走得一步三回头。回头看着身后的故乡,故乡渐渐远了,只能看见大槐树了,只能看见大槐树上那高挂着的老鹳窝了。所以,就流传下来“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样的民谣。

移民们走着,走得悲悲切切。他们从山西走向河北,走向河南,走向山东,走向江苏,又从河南、江苏走向更远的福建、广东,甚而漂洋过海去了台湾,去了海外。

发生在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这次移民大迁徙时间跨度长达50年之久,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涉及1230个姓氏,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这次大移民,是一个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大事件。时空已穿越,先祖们迁徙的悲壮故事早已远去,经过600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洪洞大槐树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因此,这棵大槐树也成了很多人寻根祭祖的寄托之处。

在历史的长河里翻阅我们的家谱,“家国情槐”也成了洪洞大槐树的一场别开声面的大戏台。家国情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是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对大槐树这一共同体的认同,以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建构为基础,对洪洞大槐树移民这一共同意识和崇宗尊祖与孝德之情共同构成的情感。透过这部戏,我们看到通过重视血缘亲情来实现崇孝尽忠、爱国主义、天下为公的传统文化价值,是对家庭和谐、国家富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崇高追求。

历史匆匆而过,当年的古槐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中。如今洪洞的一代大槐树只是一个仿制品,但洪洞大槐树无形中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一个人文地标,成为移民后代情感的寄托。我们在大槐树下合影,开心地说“我也是大槐树下的后人,找到了我们的祖先。”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是的,当我们拂去岁月的风尘,回过头来客观公正地评判,移民垦荒确实是件好事,是朱元璋坐在龙椅上超越农民眼光的举止。

然而,放在当时,移民对千家万户来说不仅仅是一场灾难,而且是要背井离乡,是要家破人散。安居乐业的人们,天伦合欢的家庭,面对这突然飞来的横祸,实在难以接受。其实,仅从现在发现的官方和民间史料分析,可以断定,这场移民为中原地区惨败的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为明王朝政权的巩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人口的角度看,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做出了特殊贡献。

当我们寻根洪洞,所看到的大槐树,其实已经是汉槐的第三代了。第一代大槐树是汉朝所植,历经千年风雨,到明初仍然生机盎然,冠如华盖,繁荫数亩。据《洪洞县志》记载:其“树身数围,荫遮数亩”,汾河滩上的水鸟老鹳在古槐上构巢,经年累月,树上的老鹳窝越来越多,成为洪洞县的一大奇观。

明初,民众就是从这株古槐下集合,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这株汉槐见证了每一个人离开家乡时的不舍,同时也为人们守护着背不走的故乡。后来,这株汉槐连同广济寺都被汾水冲毁,并在明朝末年就干枯了。

幸好,大槐树东边又同根孳生出第二代大槐树,历经400多年光阴流转,到解放后才逐渐干枯。

1974年,二代大槐树被飓风吹到,洪洞县政府拨专款整修,将大槐树重新树立起来,1999年采取了防腐措施,作为迁民的见证。

在第二代大槐树北旁又同根孳生出第三代大槐树,有上百年的历史,今已亭亭如盖矣。大槐树生生不息,以其为载体的中华民族根祖文化,凝结着每一个炎黄子孙。

朋友杨先生好奇于找到了自己的姓氏,而且大槐树下当时偏偏就有一户姓杨的。杨先生坐在复原的杨家门前休息,一部厚厚的杨氏家谱写下了杨姓的由来。杨姓系承姬氏,始祖为伯桥。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六姓。杨姓的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一带,所以便有“天下杨姓出洪洞”的说法,只要是姓杨,一定出自山西洪洞。

李行长带着同行的妹妹去李家牌篇下祭拜,而杨先生和文先生则虔诚地在祖先的牌篇下焚香叩首,一段美丽的寻根之旅为我们的旅途留下了佳话。其实,中华民族的子孙都有家国情怀,当年移民这件事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洪洞大槐树因而更加绚丽多姿。

大槐树斑驳的树影下,印下了中华姓氏的来源,也开创了华夏子孙寻根问祖的先河。每年,洪洞大槐树下都有各个姓氏的中华儿女游园。是啊,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有文字记载的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在历史上都曾经辉煌过,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等四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人类今天所拥有的很多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都可以追溯到这些古老文明的贡献。

中国有优美的神话和传说,四大文明古国在世界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这些神话和传说都是古代的统治王朝用来加强自己的专制主义统治而衍生的。比如,古埃及的法老就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古巴比伦的统治者汉谟拉比自称是“月神的后裔”,而我们中国的君主又自称“天子”。

皇城根下,留下统治阶级争夺天下,生灵涂炭的心酸,也创造了华夏文明的灿烂历史。我们不难想象,洪洞大槐树的移民,也是对这一特殊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无情诉说。任教历史的杨老师为我们谈起了元末年间的历史。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

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仅至正元年(1341),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发生了百余次反元起义,以后人民起义更加频繁,力量也越来越大。元军出其精兵锐将与农民军决战,攻城略地,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

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元史脱脱传》)。至正十七年、二十一年元军察罕帖木儿部与农民军战,“两战皆败之,斩首万余级”(《元史察罕帖木儿传》)。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元军“刘起租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元史顺帝本纪》)。在这些战斗中,元军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元史.顺帝本纪》),使豫、鲁、苏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扬州城中当时被杀的仅余有十八家(《明在祖实录》卷五)。

温县牛洼村《牛氏族谱》也载:“兵戮河南,赤地千里。”已到了“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这样元末长达十六年的兵乱才算结束。

明朝推翻了元朝之后,为了巩固新的政权,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朱元璋根据当时国家的现实状况作出了一个大的决策——“移民屯田,开垦荒地”。于是,也成就了洪洞大槐树这一历史性的建筑和寻根祭祖园。

元末明初战争的浩劫和自然灾害的频发,共同促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浩大的移民活动,同时也创造了凝聚着国人信仰的大槐树根祖文化。明初移民后裔如今遍布神州大地,无论在哪里,只要提起大槐树,就有了回家的亲切感。如今,当我们前往洪洞县明代移民遗址寻根问祖时,总不能忘记当初倡议、筹建明代移民遗址和大槐树古迹的平凡人。

清末,洪洞县贾村的景大启在山东曹州任散州官,当地人得知他是洪洞人,备感亲切,都说自己也是从大槐树老鹳窝迁来的。洪洞人刘子林在山东长山县做官时,也遇到过这种情况。两个人于是商量,萌生筹建古大槐树古迹之意。他们在山东筹集了390多两,寄回洪洞托人筹建。第二年,从河南杞县告老还乡的洪洞人贺柏寿,谈到在河南时也有此感,于是回乡后积极筹建移民古迹。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山西也组织了革命军。袁世凯派三镇兵卢永祥部进攻山西的革命军,卢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如洪洞北面的赵县,“一律被抢,不余一家,不遗一物”。

卢军到了洪洞大槐树,仍有“半天不点名”之令,意思说大家还可以继续抢啊。但卢军士卒大都是冀、鲁、豫籍,他们都说回到大槐树就是回到家了,非但不抢掠,还将在别处抢到的钱财供施于大槐树。凭着这棵大槐树,洪洞人民才免遭浩劫。

正是由于以上历史原因,大槐树移民古迹才得以修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将大槐树古迹列为山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