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游磊的头像

游磊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1908/13
分享

嬗变

○报告文学

嬗 变

---河南省卢氏县脱贫攻坚纪实

文 / 游磊

脱贫攻坚是个主战场,检验着宗旨和情怀;脱贫攻坚又是一个大熔炉,锤炼着党性和作风。近年来,卢氏县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始终将脱贫攻坚牢记心间、抓在手上;全县广大干群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真干、实干、苦干激发出的愚公移山、克难攻坚的精神,唤醒其潜在的巨大内生动力,纷纷踊跃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他们克服种种困难,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拼搏精神坚守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展示了卢氏人的风采和风骨。

卢氏脱贫攻坚的实践有力证明:贫穷并不可拍,贫穷也并非不可改变;越是贫穷的地方,人民对决战贫困、摆脱贫困命运的渴望就会更加强烈,由此也更能激发人们内心潜藏的精神和力量。

正是在这种精神和力量的驱动下,卢氏才随之而引发了令人欣喜的巨变。

----题记

群山巍巍,洛水潺潺。渐来渐美的自然山水孕育了这方厚土的钟灵与秀奇,同时,又见证着这方热土历经风雨磨难的困惑与希冀。

地处豫西边陲的卢氏县山川秀美,风光诱人。史料记载,“汉因卢敖得仙,始置卢氏县。”是名副其实的中华卢氏发源地。被誉为“中原绿宝石”、“河南后花园”、“天然大氧吧”。2006年8月,被列入河南省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发重点县。传唱至今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著名的革命歌曲就是在红25军军部旧址、官坡镇兰草小学修订完善的。卢氏还是鲁迅先生的挚友,著名翻译家、教育家、散文家曹靖华的故乡。

让这个双千年古县引以自豪的,是她所拥有的厚重文化底蕴。

山高、坡陡、谷深,勾勒出卢氏这个县最原始的“三山三河两流域,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多少年来,一直困扰并制约着世代散居在这里欲想“靠山吃山”的人们,只能望山兴叹。走不出大山的他们,靠在仅有的一分水田和一分薄地上奋力拼争,终究也没能摆脱那靠天收成的贫困窘境,数以万计的人们被头上的大山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一方水土根本就养不起一方人”的心痛现实,就这样一直延续了一年又一年……

卢氏人记得,过去所经历的那不堪回首的贫穷岁月。切肤之痛,深深刺痛着他们的内心。卢氏人每言及此,总是黯然伤叹。

社会的发展、思想的深化,都是一个由粗放到精准的过程。过去,那些万万千千备受贫困煎熬的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也在奋力拼打,政府也给予了他们最真诚的关怀,社会也在多方关注,可最终也没能摆脱贫穷的困扰。

当时光的年轮转到2014年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从容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掌舵引航,系统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并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强有力地吹响了中国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脱贫攻坚战的集结号,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为此,中国开始全面部署和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数以千万计的贫困家庭被纳入国家档案和国家关怀。

2020年全部脱贫,这是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发出的庄严承诺!

由此,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深层次的一场脱贫攻坚战役,在中华大地上拉开了序幕……

在扶贫攻坚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那些身处深度贫困山区的人们究竟是怎么摆脱穷困的?初夏时节,我将脚步移向了革命老区的卢氏。

实地的走访、聆听、亲眼目睹了卢氏当下所发生的令人欣喜的巨变,感知不虚此行、收获满满的同时,我已找到了昔日数以万计的人们摆脱贫穷束缚的答案。

卢氏县地处豫陕两省结合部,县域总面积4004平方公里,38.2万人,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海拔最高的山区县。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横跨境域,北部洛河流入黄河,南部淇河、老灌河经丹江注入长江,全县共有河流涧溪多达2400条。这个县不仅是国家级贫困县,还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是河南省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放眼卢氏,全县9镇10乡352个行政村,就有贫困村158个(其中省定贫困村110个、深度贫困村118个,交叉70个)均坐落在大山深处的褶皱里。

2016年,卢氏县精准识别贫困人口19645户63134人,贫困发生率18.9%,高出河南省平均水平13.7个百分点。

不让最后的贫困乡亲脱贫,何以面对脚下这片红色的土地?县委、县政府领导们深知肩头的重任。

直面问题,需要勇气;解决问题,更需要智慧。只有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

“卢氏县瞄准脱贫攻坚的目标和任务,上下一条心,铆足一股劲,下足下实‘绣花’功,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广大干群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真正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和最大发展机遇,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记职责使命,紧扣‘六个精准’,围绕‘三个落实’,打好‘四场硬仗’,实施‘四项工程’,以金融扶贫实验区建设为有力抓手,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迎难而上,苦干实干,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县委书记王清华如是说。

一声号令,全县上下同欲。广大干群用真情和实干,向贫困宣战;以一马当先的勇气、势不可挡的锐气,用心血、汗水构筑的一幅幅脱贫攻坚的生动画卷,迅速在熊山脚下、洛水河畔铺开。

卢氏县境内山多沟深,群众居住分散,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超过全县贫困人口一半的9000多户人家的3万多人,均分布在俗话称“一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则三五户,少则一两家”的苦脊现状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天然林保护区和南水北调水源地特殊地位的区域内。这里的自然条件严酷、生存条件恶劣,吃水难、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问题,成了很多贫困户的致贫根源。

欲想让9000多户的3万多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彻底摆脱贫困,易地扶贫搬迁成了必选之路。

这条路,也正是卢氏县“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必须所走的艰难之路。

仅就数字而言,几乎就占全河南省扶贫搬迁总量的八分之一。要把这些分布零星、户数庞多的贫困人口,一家一户从交通不便的深山中搬出。任务之重、压力之大、困难之多、工程之浩、时间之紧均可想而知。

可以说,摆在面前的这一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卢氏人懂得,卢氏县委、县政府领导更懂得。

“只有积极探索出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先,结合实际谋划出易地扶贫搬迁的整体思路,并付诸实施,才可最大限度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难题,也才能真正使深处贫困山区的群众彻底拔除穷根。”县长张晓燕信心满怀。

2016年春天伊始,在群山脚下、洛河之畔所上演的既要演好,还要演出精彩,双千年古县史无前例最大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大剧,无疑是对全县广大干群意志和信心的综合考量。

能否打赢卢氏脱贫攻坚战,处在道路上的这块“硬骨头”是必须要啃下的。

伴随着隆隆的催征战鼓,全县从各乡镇、局直机关迅速抽调出300多人组成精兵强将,承载着全县人民的重托,第一时间分赴全县55个扶贫安置社区的施工现场,上下同心,向扶贫攻坚道路上的这块“硬骨头”发起了挑战。

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庞大的攻坚任务,没有一套科学有力的工作机制,没有“担担子”“钉钉子”的精神抓落实,没有用心用情用力的工作劲头,怎么确保打赢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出征,阵前指挥,高密调度。从县领导的分包责任、部门的行业责任到乡村的主体责任、帮扶人的帮扶责任;从责任界定到督查问效,条分缕析、层层压茬。在全县上下迅速形成了一切围绕脱贫攻坚,一切服务脱贫攻坚,一切服从脱贫攻坚,把所有心思全部凝聚到脱贫攻坚上来的浓郁氛围。

为强化组织领导机制,卢氏县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下设了六个专项工作组,先后召开了15次推进会,7次现场观摩会,21次专题会商会,36次工作协调会,由此形成了持续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整体合力。

在土地保障机制上,最大限度地落实“先行用地、先行建设、先占后补”等用地保障政策。在提前介入、主动服务的同时,采取“容缺后补”的方式加快手续办理和建设进度。

坚持四方联动、封闭运行、分工负责、严格审核的资金管理机制,以确保安置点建设和资金支付相匹配,防止了资金沉淀,有效加快了工程建设进度。

在督导推进机制上,制定出工作考核评价办法,成立了督导检查专项工作组,增强了督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间,先后开展督导56次,发现问题88起,现场研究立行立改解决处理32起,下达整改通知122份,督办通知98份。充分运用预警提醒、限期督办、定期通报、领导约谈等措施,层层传导工作压力,倒逼目标完成。

在激励奖惩机制上,建立了工作目标绩效考核机制,先后对工作滞后的4个乡镇的7名责任领导给予政务处分,1名镇党委书记被免职,对负有直接责任的职能部门全县通报批评;对工作成效显著的4个乡镇奖励100万元,对两个示范社区奖励60万元,在传导工作压力的同时,又激发了工作热情。

有这么一组数字,或许更能直观地说明一切。

卢氏县55个安置点所建设的84.6万平方米的9310套房屋提前一年全部竣工,由此使卢氏县提前一年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克服恶劣天气的影响,卢氏开创了99天高标准建设44栋易地扶贫搬迁楼的奇迹;

按“2+1”产业布局,在55个搬迁安置点相继跟进建设了产业基地71个,带动了2583户,使10539人受益;23个扶贫就业基地提供就业岗位6026个;8个光伏电站使502户搬迁户稳定收益;60余家龙头企业和180个电商服务站带动4000户搬迁群众收益;同时采取入股分红、承包租赁、劳务就业等形式,带动3500余户搬迁户就地创业致富;

实现移动、电信、联通手机信号、宽带网络全覆盖;建设道路96条234公里、桥梁9座,实现了所有安置点道路的互联互通;

完成所有安置点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社区卫生室24个,文化广场55个,实现了安置点小学和幼儿园全覆盖;

在全县安置点成立了8个党支部、47个党小组,确定了20名党建联络员、构建了“社区党支部+网络党小组+党建联络员”的三级网络组织管理体系;

以“表现换积分、积分兑物品”为主要内容的“双扶驿站”全面覆盖55个安置点,有效激发了搬迁群众的内生动力;

……

卢氏县正是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采取超常举措,奋力克难攻坚,统筹谋划,多措并举,终使全县“十三五”搬迁任务提前一年完成。2018年10月召开的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11月召开的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均确定卢氏县为观摩点,卢氏县的整体工作受到了与会领导的高度评价。

全县广大干群是如何在短时间内书写了令全省乃至全国为之称奇的易地扶贫搬迁的“卢氏传奇”?

可以说,卢氏县正是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求,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要之举,又将“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理念贯穿于安置区选址、安置模式选择、安置房及配套设施建设、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的全过程,守住了搬迁对象精准的“界线”、建房面积的“标线”、搬迁不举债的“底线”。

在建设安置小区时,卢氏县立足资源特点和群众意愿,落实“五规合一”要求,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统筹整合资源,扎实有序做好安置点选址、方案编制、规划审定等前期工作,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产业集聚区建设等有机结合,因地制宜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两种途径,确定“四区一村”(城区、园区、镇区、景区、中心村)安置方式,在选址上做到“三避开”(避开地质灾害区、避开洪水威胁区、避开基本农田)、“四靠近”(靠近县城、靠近乡镇政府、靠近产业园区和旅游景点),在设计上守住“不让贫困户因搬迁增加负债”底线,实现“三个防止”(防止建筑面积过大、防止建设标准过高、防止资金投入过多)。同时,针对中心村安置点的一户一宅特点,打两层的基础,建一层的房子,方便群众脱贫后再续建第二层。在建设上实行招标制、合同制、法人制、监理制“四制管理”,真正织牢施工、质量、资金安全网。

对卢氏县而言,建设安置房所需的20亿元资金是极大的困难。好在2015年年底,中央给出了政策红利——利用增减挂钩政策支持易地扶贫搬迁。2016年2月,国土资源部明确提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县开展增减挂钩的,可将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这真是一项好政策。我们拆掉老房子,将宅基地复垦,不仅能分到钱,还能无偿住上新楼房。”卢氏县朱阳关镇涧北沟村的郭玉亮兴奋地说,“没有国家的好政策,我们这一辈子也很难挪出那穷窝窝啊!”

郭玉亮说的“好政策”,就是河南省推行的宅基地复垦券制度——易地扶贫搬迁户将旧房危房腾退,由全县统一进行拆除复垦,节余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在省内公开交易。

县扶贫办工作人员介绍说,为落实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部署,卢氏县先后两批次申请宅基地复垦券预交易1951亩,成交金额就达5.85亿元。

复垦券交易制度的实施,不仅给卢氏县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提供了资金支持,也让更多的贫困户享受到了土地政策带来的红利。

兴贤里社区是卢氏县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的主战场,位于横涧乡营子村,是全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也是河南省规模最大、安置人口最多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总规划占地468.31亩,共建设六层83栋楼房,其中住宅建筑面积24.99万平方米,生产车间建筑面积6328平方米。建设者们正是发扬了“小雨不停,大雨搭棚,夜里掌灯,昼夜施工”的拼命精神,就在此社区创造了“99天昼夜奋战,44栋全部封顶”的“卢氏速度”。

兴贤里社区建设的“卢氏速度”只是卢氏县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的一个缩影,其他所有的安置点建设同样都是夜以继日、只争朝夕、热火朝天。

房子建成了,怎样实现顺利搬迁?

2108年9月30日,卢氏县领导和全县110家单位的2100余名志愿者一起到兴贤里社区参加“整洁卢氏、清洁家园”义务劳动,全面美化社区环境,为即将搬迁入住的贫困群众做好“保洁”,为的是使他们能够顺利搬进干净舒适的新家。

官道口镇党委、镇政府则积极帮助搬迁群众解离乡之忧,提供牲畜寄养场所、为流转土地搭建平台、为适龄儿童就学提供政策保障,让群众放心搬迁。同时,将政府服务职能前移,集合16个便民服务部门和机构,为搬迁群众打造“便民服务一条街”……

700多个日日夜夜的坚守,终于使全县55个安置点拔地而出84.6万平方米、9000余套楼房。从2016年春季到2018年底,有9000多户3.38万名贫困群众有了温暖的新家。这说明卢氏县是提前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就全面完成了“十三五”期间配套设施齐全、产业覆盖面广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啃下了扶贫攻坚道路上的这块“硬骨头”,磨练了全县广大干群意志的同时,又为他们决心打赢扶贫攻坚这场战役增添了无穷的信心和力量。

正是由于提前一年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才更大限度地使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初的18.9%降到2018年底的3.41%……

漫步在离县城中心不过8华里、由83栋6层楼房组成,来自卢氏山区不同乡镇的2700多贫困户居住的兴贤里社区,给人的印象是仿佛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我们全家5口人在山区生活了大半辈子,做梦都没想到还能当上城里人!”居家搬迁到这个社区住着125平方的楼房中的原官道口镇北磨上村的李亚军难掩兴奋的心情。

“现在孩子读书方便了,买菜方便了,看病就医也方便了。”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喜悦,“现在,我们和城里人一样也会跳广场舞啦!”

搬进新天地,迁出好日子。如果说“搬得出”只是“前半篇文章”,那么“稳得住、能脱贫”,就是“后半篇文章”,这才是扶贫搬迁能否成功的真正考验。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致富,让贫困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为此,卢氏县极力打造的安置点产业基地及扶贫车间、双扶驿站等的全覆盖,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贫困户朱焕刚因腰部疾病干不了重活,就在兴贤里社区的扶贫车间加工毛绒玩具。“现在还不熟练,拿1500块钱保底工资,媳妇在社区当保洁,一个月600块钱,生活条件比原来好多了。”朱焕刚欣喜满怀。

“现在生活方便多了”“国家的扶贫政策好啊”“这辈子做梦都想不到能走出深山,还能住上和城里人一样这么好的楼房里”……无论是在兴贤里搬迁社区,从深山中所接触到的官道口镇北磨上村一家搬迁而来的李亚军、还是从杜关北王村一家4口搬迁到杜荆河畔搬迁社区的李改朝等,这些身居大山深处,一家一家都被妥善安置在全县55个环境优美、各种配套基础设施齐全的异地扶贫搬迁社区,居住着这辈子他们做梦都想不到能和城市人一样的楼房中,还有让他们搬得出、住得稳、就业有门路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全的社区里,那一个个无法掩饰的笑脸、和着连声感恩感激的话语及发自内心由衷的欢笑,让人听之欣喜,感知温馨。

啃下了易地搬迁的这块硬骨头,才是卢氏走实走稳了脱贫攻坚道路上的第一步。

发展产业才是增强“造血功能”拔穷根、脱贫不返贫的治本之策,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手段。如何借助金融扶贫的强劲动力,将绿水青山好空气的自然生态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绿水青山渐变为金山银山,真正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撑呢?

卢氏县借助河南省农业厅、郑州大学等方面的智力支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规律、找准方向。提出了“生态立县、三生融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发展战略,确立了发展以菌、药、果等为重点的绿色农业,以农副产品和中药材精深加工为重点的特色工业,以生态旅游和电子商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强力实施“四个一百”工程(核桃超百万亩、高效连翘超百万亩、规上企业超百家、旅游人数超百万量级),着力育龙头、兴产业、扩规模、强管理、提质量、树品牌、增效益、惠农户,走深走实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两化”路,努力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最大限度地使卢氏在产业扶贫上结出硕果,找准脱贫致富强有力的支撑点。

绿色农业方面。以食用菌、中药材、特色林果为重点,长短结合、以短养长。2016年以来,全县农业龙头企业由17家增加到52家;核桃面积由42万亩发展到过百万亩;高效连翘由50万亩增加到87万亩;食用菌由1亿棒增加到2.2亿棒;产业大棚由100座发展到3290座;产业基地、扶贫车间从无到有,分别达到375个、23个,通过直接务工增收带动贫困户7600余户。2018年8月份,卢氏在河南省产业扶贫现场观摩中名列豫西片区第一名。

食用菌方面:培育了金海生物、信念集团2家食用菌龙头企业、壮大了绿之源、九龙、新高山、富兴隆等9家食用菌出口企业,建成了食用菌成套设备产业园1处、菌棒加工基地2处、高标准食用菌大棚2193座,全县食用菌总量突破2.2亿袋,出口创汇突破2亿美元,带动贫困户8250户,户均增收1.8万元以上。

中药材方面:以卢氏连翘为主导,建成万亩示范基地5个,千亩示范基地42个,高效连翘总面积已经超过87万亩(年底完成百万亩连翘任务),带动贫困群众1.7万户,见效后户均增收3000余元;种植丹参、苍术等道地中药材近2万亩,带动贫困群众3000余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林果业方面:以核桃为重点,总面积已经超过100万亩,建成基地100个(精品基地5个、示范基地45个、标准基地50个);新发展苹果、大樱桃、玉露香梨、猕猴桃、石榴等果品1.94万亩,建成精品水果基地9个;新栽植花椒1.2万亩,建成基地13个,林果业共带动贫困群众1.4万户4.6万人。

特色工业方面。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中药材精深加工为重点,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培育引进了圣玛斯科技、润奇食品、浩洋服饰、鑫兆丰电子科技、善都生物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贫效果实的特色工业企业,产业集聚区入驻项目由33个增加到51个,新增就业岗位3000余个,年贡献地方税收亿元以上。

现代服务业方面。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为抓手,建成双龙湾、豫西大峡谷、豫西百草园3个4A级景区,打造旅游精品路线10条,景区硬件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提升,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年接待游客和接待收入突破410万人次和20亿元。全县电商企业由25家增加到80余家,个体网店突破1700余个,通过电商服务带动贫困户1.5万余人,带动4000余人就业,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5.5亿元,网络零售额2.5亿元,促进了“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

借助金融扶贫强劲动力,引来金融活水,完善“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基地承载”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劳务增收、订单农业、合作经营、设施租赁”等带贫模式,发放合作社贷款155家3.8亿元、龙头企业贷款25家4.07亿元,切实解决了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融资难题。金融扶贫的撬动、引领、支撑、外溢和聚合效应不断彰显。全县新增农业龙头企业27家,新增合作社1367家;新增电商企业55家;县产业集聚区新入驻企业和项目18个;新增4A级景区1家,旅游业总收入翻了两番,增加就业岗位1万余个、带动农户3万余户。

东明镇涧北村香菇带贫基地的40个香菇大棚的30号棚内,铁架上“躺”着近8000个菌棒,灰褐色的香菇“急切”地生长,菇农莫小城迎来收获。现在,两户贫困户在他的大棚里打工,他转身成了带贫户。莫小城说,管理好点,一个大棚一年能挣五六万块钱。

卢氏发展好产业不容易,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兼县扶贫攻坚办主任郭军文对此深有感触:“如果没有龙头企业带动,资金、技术、管理、销售、用工,处处有障碍,时时有风险。”

“龙头企业负责前期建设、研发和后期销售,农户负责中间生产环节,现代化农业与手工劳动友好结合,产业一点就亮了。”到卢氏投资食用菌扶贫基地的金海集团张董事长如是说。

近两年来,卢氏围绕特色产业做文章,共建成培训就业基地44个、产业扶贫基地351个、扶贫增收大棚3000个,带贫效果十分明显。

金融扶贫是脱贫攻坚政策中重要内容之一,通过金融手段,催生贫困家庭内生发展动力,以提升贫困家庭造血功能,加快实现脱贫致富步伐。

2017年初,在河南省政府的推动下,卢氏县积极探索金融扶贫模式,建立了四种贷款模式和八种带贫模式,形成了金融扶贫的“卢氏模式”。2017年全国金融扶贫现场会在三门峡市召开,推广了“卢氏模式”。

针对国家好政策落地难的状况,卢氏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找到了金融扶贫政策落地难的“五大障碍”:资金投向改了,金融机构风险难控;贷款方式变了,农户缺乏有效的信用信息和信用评价机制;银行网点少,服务无法保障;精准扶贫要求高,项目选择困难;利率差额小了,贷款成本怎么降低,银行放贷积极性不高。

为破解金融扶贫落地难的“五大障碍”,他们坚持问题导向,建设了“四大体系”,放大了金融扶贫的政策效应,使金融扶贫及时并有效地在全县落地生根。

全县建成了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县中心是“大脑”,乡镇服务站是“身子”,村服务部是“手脚” 有效破解了贷款服务“谁来管”“贷得慢”这一问题。

目前,全县服务农村金融人员也由过去的118人增加到1981人,实现了村村都有服务站。实现了金融服务从“没人管”到“多人管”“管到底”的转变,出现了贷款时间也由过去的“少则半月,多则无期”到现在的“只跑一次路,四天贷到款”的可喜局面。

为有效破解贷款“放给谁”、农户“谁诚信”的问题。全县采用了“政府主导、人行推动、多方参与、信息共享”的方式,依据“三好三强”“三有三无”定性标准和13大类144个小项指标作为信用衡量标准,分别进行打分,根据不同分值划分为四个信用等级,建立每个农户信用档案,分别给予5万-20万元信用额度,建起了覆盖全县的信用信息大数据库,并将信用信息与金融服务网有效联接共建共享,为金融扶贫提供了贷款信用依据。

截至2018年2月底,共采集了8.9万农户信息,采集率达96.7%,其中,贫困户采集2.36万户,采集率达97%。全县授信户7.6万户,有信率为86%,其中,贫困户2.01万户,授信率为85%。

全县依托深山区的特点,构建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壮大以果、牧、菌、药、烟等为重点的绿色农业,以农副产品、中药材深加工等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以生态旅游和电子商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优先向主导产业贷款;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化解贫困户“单打独斗”带来的风险,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基地承载”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解决了“贷款干什么,怎么用得好”的问题。

通过建立“服务体系监控、项目资金监管、保险跟进防范、风险分担缓释、诚信文明激励、惩戒约束熔断”六大机制,实现从贷前信用审核、贷中用途管理到贷后违约追责全程把控,最大限度降低贷后风险,银行从“不敢贷”变为“快放贷”,构建了完善的贷款“防火墙”,有效解决了金融部门“怕放贷”“担心还不上”问题。

金融服务体系的建立,架起了党和政府与贫苦户之间的“连心桥”,真正把“扶穷不扶懒,帮穷不帮懒”政策落到实处,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得以有效激发;信用评定体系的建立,晒出了“红黑榜”,使广大农户在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信用等级,有力推动了向善向上好风尚的形成,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产业支撑体系的建立,培育了“摇钱树”,使产业投资主体快速增加。2017年底新型经营主体由2016年底不足400家增加到1200家,吸引各类企业落地20家,投资额超过50亿元;与推动农村基层党建相结合,巩固了坚强堡垒。

服务体系是保障,信用体系是基础,防控体系是关键,产业体系是支撑,“四大体系”有机衔接、协调联动,形成了卢氏金融扶贫的整体架构。

从贷款主体看,构建了“四位一体”共担、“政银保”合作、“政银企”互助、“政融保”互惠四种放贷模式,分别满足贫困户、非贫困户、带贫企业、新型农业主体融资需求。从带贫方式上,形成了自主创业模式、劳务增收模式、生产带动模式、产权入股+劳务模式、资产租赁+劳务模式、订单农业模式、合作经营模式、托管代养八种带贫模式。使资金的使用上更加充分合理,贷款的使用上更加灵活,收益更高。

可以说,金融扶贫“卢氏模式”的形成与实施,盘活了小额贷款资金的存量,做活了小额贷款的大棋局,推进了金融扶贫的深度和广度。据统计,2017年底,全县新增扶贫贷款达到10.1亿元,是2016年底8818万元的11.5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124户贷款3.6亿元,合作社110家贷款3.4亿元,龙头企业15家3.1亿元。此外,金融扶贫“卢氏模式”的推行,还吸引了一批政策性银行落地卢氏,使国投创益等各类基金投入扶贫产业,2017年底已落地3.65亿元。

在脱贫攻坚中,卢氏探索创建的“金融扶贫试验区”,通过建设“金融服务、信用评价、产业支撑、风险防控”四大体系,探索形成了“政银联动、风险共担、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金融扶贫“卢氏模式”,有效破解了中央扶贫小额信贷政策落地难的问题。

近年来,卢氏紧紧围绕“活、准、硬、实”做文章,深化“四大体系”促提升,“卢氏模式”展现出旺盛生命力。2018年,全县新增金融扶贫贷款累计4.06亿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309户,2.52亿元。累计达到14.15亿元,其中,贫困户累计达到12433户6.09亿元,贷款余额2.6亿元,户贷率41.64%;合作社164家3.99亿元、龙头企业29家4.07亿元,贷款余额5.5亿元。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比51.6%,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

通过金融活水的浇灌,全县产业蓬勃发展。在绿色农业发展上,当年就新增核桃21万亩,新增高效连翘10万亩,食用菌同比增长近四成;特色工业方面势头强劲,圣玛斯科技有限公司、润奇食品等已投产,浩洋服饰、鑫兆丰电子科技、善都生物等项目正整体推进;生态旅游康养服务业焕发生机,依托双龙湾、豫西大峡谷、豫西百草园3个4A级景区和初具规模的冠云山、大鲵湾景区,打造旅游精品线路10条,旅游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全面提升。连续三年蝉联“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荣获百佳深呼吸小城十佳示范城市、“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地区称号。

由此而使全县劳动力转移就业11.6万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4.11万人,较去年2.57万人增长59.9%;贫困家庭技能培训1.6万人次,较去年增长71.9%;开发公益岗位5600余个,不断拓宽了全县贫困人员的就业渠道。

之前,张卢峰想种核桃但缺乏资金,2017年开始,由他牵头成立了核桃合作社,通过金融扶贫先后贷款共150万元,流转坡地2000亩。“不仅要种,还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再发展采摘观光游。”望着满山新栽的核桃树,张卢峰兴奋地念起了“核桃经”。

在脱贫攻坚中,卢氏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广大干群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扭住基层党建这个核心引擎,分类定策、优化措施,各级党组织较好地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同样得以发挥,实现了党建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互促双赢。

为牢固树立“抓党建促脱贫”的理念,卢氏从突出抓提升、强领导、明责任,确保“主业”“主责”无缝对接入手。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落实“两个坚决维护”,严守政治纪律和规矩,以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县工作大局,集聚全县人力、资源、资金投向脱贫一线,在干部使用、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向脱贫攻坚领域倾斜。

为强化领导,县里分别成立了高规格的党建领导小组和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常委会每月至少研究一次党建和脱贫攻坚工作,每季度召开一次全县抓党建促脱贫推进会;建立县级领导抓党建促脱贫联系点制度,实行“双到双包”工作机制,形成了党建引领,多点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的抓党建促脱贫工作格局。

从今年8月份开始至脱贫攻坚结束,确定每月第一周为“结对帮扶周”,开展“空城行动”,全县除脱贫攻坚工作会议外,原则上不开会,所有工作为脱贫攻坚让路,县直各部门除留守窗口及值班人员外,所有干部职工进村入户开展扶贫工作。

以“三年强基工程”为抓手,深化“五星争创”固堡垒、“三评一考”强班子、“党员积分”建队伍的“三位一体”管理激励体系。

按照“固定比例、动态管理、一年一考核、一年一命名”的原则,重点围绕领导班子、党员队伍、活动场所、党建展示、产业发展、档案资料、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狠抓创评管理和结果运用。被评为五星支部的给予2000元奖励,并分别奖励村“两委”、组干部每人每月100元、50元。截至2018年底,共发放奖励资金560万元以上。

对集中排查出的5个软弱涣散和23个后进村党支部,由27个县级领导联系指导,乡镇党政正职挂帅任整顿工作队长,同时县委组织部科级干部全员分包,实施“六步工作法”(选派整建工作队;吃透村情实际,制定“村情五图”;联合会诊定案;开展集中整顿;评估、验收、问责;坚持长效机制,建立持续机制),强化整顿效果,补齐党建短板。

推行“三评一考”绩效管理机制。换届时将352个行政村合并为277个,换届后支书和主任平均年龄分别年轻了2.5和2.9岁,高中及以上学历同比增长23.5%,致富带头人同比增长43.6%,一批80后90后村“两委”干部脱颖而出,270余名返乡能人、乡贤、退伍军人、退休干部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涌现出了一批苦干实干、“双带”型村支书。同时结合村“两委”换届选举“回头看”“后评估”,重点对农村涉黑涉恶、信仰宗教党员干部进行了排查处理,净化了队伍,促进了团结。

全县共选派驻村第一书记298名,驻村工作队员355人,共计653人;成立县委驻村办,强化驻村队伍管理;组建脱贫攻坚责任组242个、1837人,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人力支撑。

从农村优秀中青年中发展党员325名,进一步优化了党员结构。规范抓好党员活动日、党员积分管理、无职党员“一编三定”等载体,强化党员队伍管理,真正“用好小积分管好大队伍”。

扎实开展“争创文明诚信家庭”活动,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激发内生动力,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开展寻找最美党员、百佳扶贫干部和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等评选活动,涌现出杨书春、陈正旺等一批奋发脱贫的励志典型。

开展“基层党建、金融扶贫、美丽乡村”标兵村评选活动。每评上一项标兵村,所在村支书、村“两委”成员和监委会成员工作报酬每月分别上调500元、300元和150元,奖励报酬可重复累加,带动全县农村各项工作整体上水平上台阶。推进建设了64个村级“双扶驿站”,通过“小积分改变了大习惯”。创新“党建+”扶贫模式。“党建+电商扶贫”,通过平台销售农产品约5.79亿元,带贫3162户实现增收。“党建+金融扶贫”,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引导贫困群众积极发展致富产业,实现稳定增收。“党建+智慧平台”,建成智慧党建一体化视讯平台,积极推动“互联网+支部生活+党员管理”模式,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党组织全媒体平台互动共享。

县里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坚持倾斜基层,大幅提升村级班子、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工作报酬和经费,支书月生活补贴由2016年600元增长到1600元,2019年元月起将上调至2000元,上调部分将作为绩效工资,其他村组干部将按照相应比例进行上调。村级经费由2016年1万元增长到4万元;县派第一书记工作经费每年增加至1万元,驻村干部生活补贴由每月500元提升至每天50元,有效调动基层干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积极性;整合扶贫等项目资金3300余万元,打造党建示范点85个,新建村室46个、改扩建87个。统筹协调、多措并举,壮大村集体经济,县财政拿出6000万元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2018年全县七成以上行政村有了集体经济收入,较2017年增长44.3%,三分之一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了5万元,比上年提高了28.7%。2019对全县23个集体经济空白村和39个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进行重点扶持,年底前全县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到5万元以上。

树立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倾斜基层的用人导向,真正让干得好的“政治上有前途、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有地位”。推行无任用推荐、分管领导推荐、重点工作推荐、单位领导推荐和民主推荐制度。县委不定期让县级干部、县委委员候补委员及各领导小组推荐干部,把推荐结果作为选用干部的重要参考。在调整使用上注重“基层与一线、实绩与一贯、品德与评价、潜力与发展”,重点向脱贫攻坚、乡镇基层一线倾斜。2016年来,从脱贫攻坚一线提拔干部254名。将3名村支书、2名大学生村干部选拔为乡镇副职。坚持“凡提五必”制度,严格考察对象“三龄两历一身份”等信息的审核,综合考核情况确定人选。近年来有11名干部被取消考察任用资格,对29名涉嫌违纪违法的干部先给予组织处理。实施“筑巢引凤·人才强县”行动,设立1000万元发展专项资金。3年来,考录公务员及选调生69名,招聘事业单位人员317名、特岗教师450名、医疗人员115名,引进“985、211工程”高校毕业生34名,充实到脱贫攻坚一线。实施“乡土人才回归”计划,共有631名后备人才被纳入人才库管理,强化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坚持请进来教与走出去学相结合,分层次、分类型、按需求,先后在清华大学、海关党校、焦裕禄学院、红旗渠学院等地组织培训79批、1640余人次,选派11名优秀中青年干部赴浙江绍兴挂职学习,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智力支撑。对全县277个村支书集中进行任职培训和集中轮训;组织优秀村和革命老区村的支书分别赴秦皇岛党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训;对部分村“两委”成员开展了脱贫攻坚专题培训。利用“万名党员进党校”活动、卢氏大讲堂、乡镇党性教育大讲堂、党员活动日和主题党日及清华大学远程教育平台,培训党员干部14.1万余人次。有效解决了干部视野狭窄、能力匮乏、本领不足问题,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新动力。

卢氏县通过压实党建主体责任,把压力传导到各级党组织,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位党员身上,让各级党组织和每一名共产党员都成为脱贫攻坚和全县发展的有力参与者和推动者,进一步凝聚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脱贫攻坚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呈现出良好态势。

拔掉“穷根”、摘掉“穷帽”,卢氏干群勠力同心,信心和决心坚如磐石。

脱贫攻坚一直在路上,在卢氏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卢氏人民不畏艰难,勇于向束缚贫困的“硬骨头”宣战,在重压面前,敢于担当,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奋力投身脱贫攻坚的热潮,打赢了一场又一场艰难的战役,山下同心,克难攻坚,开创了以脱贫攻坚统揽卢氏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壮阔征程。

如今在卢氏,久居深山的人们已不再为走不出大山而扼腕长叹,境域内通向绵延高山深谷贯通的条条公路,缩短了深山内与外界的距离;那一个个从深山里走出,生活工作在充满生机活力的搬迁新区中,他们内心深处更能领悟到“走出大山幸福路才宽”的真谛。

行走在卢氏山山水水间,给人的感触是,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蕴含人类文明的深厚积淀,负载历史文化的浓厚气息,正从远古岁月中走来,踏着“思想扶贫脱穷志;易地搬迁搬穷窝;基础攻坚改穷路;产业扶贫调穷业;生态平衡治穷坡”的鼓点,正与当下这一方愈来愈美的秀丽山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风起了,帆正悬,脱贫攻坚,战犹酣。

我们有理由相信,贫困县的帽子将永远不再属于卢氏;我们更坚信,新时代卢氏的明天将会更加辉煌灿烂。

后记:

在豫西山区卢氏采访扶贫攻坚相对较短的时间里,感受到了卢氏38.2万人民挑战贫困命运,上下同心决战贫困的信心、勇气和智慧,看到了、听到了太多感动人心的人物和故事,虽不能给一一书写在文章里,但依然能够从有限的文字中,一样能看到卢氏各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展现出的真干、实干、苦干的精神和力量;一样能感悟出他们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压实责任、再接再厉,全力以赴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勇气和担当;一样能体会到他们从贫困户最期盼的事情做起,从帮扶村最急需的项目抓起,真扶贫、扶真贫,用脚步丈量责任,以实干擦亮党徽,零距离换来“心连心”,俯下身谱写“公仆情”,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主动作为。

县委书记王清华在今年3月26日召开的全县脱贫摘帽誓师大会上信心满怀:今年必将以坚定必胜的信念,实现卢氏高质量脱贫摘帽。

这是卢氏县委向全县人民的承诺。

仰望前方,仿佛已看到卢氏广大干群在“赶考”路上,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顽强拼搏精神,必将收获扶贫攻坚结出的累累硕果。

一个古老苍茫、雄奇壮观、碧水青山的卢氏也必将会以崭新的容颜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