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赵晓虎的头像

赵晓虎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812/08
分享

朱文赤笔竞自由

——浅谈朱赤诗歌的审美特征

在中国当代诗坛,朱赤(1933—)先生是横跨三代写作语境至今依然活跃的诗人。

在“归来”的诗人中,朱赤的年龄接近“壮岁归来”①群体。归来诗人的主体是1957年的“右派分子”,次年朱赤先生的罹难则是反右运动扩大化直接导致的恶果。

1951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那是“以钢为纲”的年代,中国特大企业鞍钢作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自然成为了全国会战的主战场,当时广泛传播着至少令一代人为之自豪与骄傲的 “鞍钢支援全国,全国支援鞍钢” 响亮口号。在那个为三年恢复而意气风发的英雄主义的年代,18岁的江南热血青年朱赤为自己成为钢都的建设者感到由衷的喜悦与自豪。鞍钢工人主人翁无私奉献精神、如火如荼的劳动场面、火红的钢花激情飞溅,这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地感动着诗人火热的心。诗人灵魂深处诗歌的种子开始萌发、创作激情日益活跃,诗人开始进行诗歌、戏剧和音乐等的创作,《宝石山》《劳动在钢都》《增产竞赛歌》等歌词(曲)见诸报端并在车间和厂区广泛传唱,从此诗人与诗歌结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不舍情缘。1951—1957年诗人生活得很纯真、很热闹、很有信心,不难想象诗人对美好的未来充满着浪漫的憧憬,这几年应该是诗人一生最充满青春活力最值得怀念留恋的岁月。可是谁曾想到,正当诗人沉浸在创作的喜悦之中,一场灭顶之灾正在一步步向他袭来。1958年这是一个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最具历史意义的年份,它是三年大跃进的起始之年、全民大炼钢之年。这一年春天,《鞍山日报》副刊编辑打电话约稿:“全国大鸣大放,独辽宁冷清,而辽宁尤其鞍山冷清,你写一篇鼓动大鸣大放的诗吧。”②于是诗人以朱歌舟的笔名写下了《鞍山日报,你为何这样静悄悄》。正是这首诗把诗人推到运动的风口浪尖,诗人被推进苦难的深渊,在一个阴暗的午后一双冰冷的手铐被无情地戴在了诗人的手上,命运和诗人开了一个荒唐至极的玩笑。1958—1963年诗人朱赤是在狱中度过的,1864是诗人在狱中的天数,在日后的诗歌《那盏灯,不再亮起》③中诗人写道:

一把弯刀

八把弯刀

六四把弯刀

横空切下

春寒,嗖嗖冷霜

满庭桃花冻落

像一滴巨泪

挂在岁月的腮边

1963年29岁的诗人朱赤获释,同年与苦苦等待他六年的女友结婚,从此过上了正常人的非正常生活。诗人虽然走出监狱的大门,但很难走出那黑暗笼罩在身上的阴影,“二劳改”“就业工人”的称谓犹如一把锋利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悬挂头顶之上。似乎和许许多多受到迫害的知识分子一样,诗人还要进行漫长的等待,等待着那客观公正的评判。

1963—1982年这20年里诗人没有发表一首诗,正如诗人在总结这20年时说:“我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文学和表演艺术,囿于生逢坎坷,岁月剥夺了我发挥的任何机会,稀里糊涂陷进一个圈子。现今回眸,顿显一个巨大的空白!”④

在2007年出版的诗集《打开秘密的天窗》中诗人对这一段不幸的人生经历(1958—1980)进行了深刻反思,是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真实的艺术写照,艺术的真实性、情感性和诗艺性达到了高度的完美统一,其中《一角月饼》⑤《露宿》⑥等是不可多得经典之作。

团圆的情结

今夜被切割

我们分尝了刀锋下的温馨

一千里的相思

一千里的酸楚

今夜在黑色篱笆里

分外皎洁

……

糕饼不知道羞赧

细细落屑不是眼泪

我一点一点用指尖

蘸起了散落的甜

慢慢品味许多……

在《露宿》中诗人以“报告”的形式写道:1979年夏,我犹惊魂未定,而她已乘中央十一号文件的东风,只身到北京各部委为我上访,晚间露宿于天安门广场一间露屋内。

纤肩能担起

一个男子汉的懦弱

该就能担起一座大山

那年夏的毒太阳

没有晒糊一双明亮的眸子

担得起国家命运的天安门

那夜,承受着一个

纤弱女子的一声叹息,和

一个苦涩的梦

……

阅读这首诗让我不自觉地联想到享有“俄罗斯诗歌的月亮”“俄罗斯的萨福”之美誉的阿克梅诗派代表性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她在为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捕入狱的自己独生子四处奔走、长时间在监狱外排队等候,诗人写下了具有最崇高的痛苦力量的民族悲剧代言性质的里程碑意义的诗篇《安魂曲》。在《安魂曲》的《尾声》部分诗人这样写道:我不是为自个儿来祈祷/而是为和我一块的人家/在凛凛寒风,七月的灼烧/在红得令人目眩的墙下//在这儿,我伫立了三百个时辰/他们就是不肯为我打开门。

    新时期伊始,诗人复出后创作的《冬天的回忆》《虎》⑦等作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诗人以颇具自况意味的鹰、虎等鲜明的审美意象反思那段苦难的历史。在《虎》中诗人写到:

夕阳就要沉下山峰

鲜血已渐渐流尽

它已走不回那密林的洞穴了

走不回它往昔的雄风

 

就在那白骨堆叠的巉岩下

它跌进布满蒺藜的陷阱

于一声惊恐与愤怒的咆哮中跃出

却在弯弯山路上洒朵朵猩红

 

天空,在头顶暗淡,倾斜

岩石,在脚下坍塌,晃动

红松林可怕地沉默着,沉默

一丝奇怪的感觉

从渐渐缓慢的心律中升腾

……

朱赤先生的《虎》与牛汉先生的《华南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虽有山中之虎、笼中之虎之别,但都在森林之王的审美意象中蕴藏并交织着力与美、生与死、瞬间与永恒、过去与现在等多重因素,获得了深刻强烈的艺术效果。

经历过人生屈辱与炼狱磨难的人更能懂得自由的珍贵。自由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当它被野蛮残酷地剥夺就是人性的异化。青衣小帽锁定人的尊严,囚犯的名字被简化为数字号码,活的意义定格为动物朴素的本能。人的自由品质与诗歌艺术的本质是高度吻合的,正如诗人说“诗歌之于我,是生存的依托与崇敬”。综观朱赤先生新时期以来的诗歌创作,自由精神无疑是其最重要的品质。朱赤是用生命在写作的诗人。新时期伊始朱赤先生积极调整已有写作模式,在中国诗坛第三代诗人流派林立、诗社蜂起这样诗坛大背景下,诗人朱赤和燮克、萧薇、离原、西部快枪等诗人积极策划筹办创建辽西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红山诗社和牛河梁诗报,这里汇聚一大批诗人和文学爱好者。朱赤的家成为了当地诗人创作交流的场所,作为老师和老哥的朱赤细心帮助每一位诗歌爱好者,赢得了大家普遍的尊敬。红山诗社和牛河梁诗报的创办其意义是深远的,它们扎根于深厚的红山文化沃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至今还在产生深远的影响。

上个九十年代的中国诗坛正是“归来诗人”“朦胧诗人”整体衰微、第三代诗人开始分化与转型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朱赤的诗歌创作取得丰硕成果,相继出版《黑大衣蓝大衣草绿呢大衣》⑧《红山女神之恋》⑨《金唱盘》⑩《辉煌的祖宅》⑾等有影响的诗集。这一时期诗人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有关红山女神的形象,神话传说中的补天女娲可能与红山女神有关,或许后者就是神话传说中的补天女娲的艺术“原型”;在诗人朱赤的笔下红山女神具有人神二重性,辽西地区凡是具有忠贞、智慧、无私、勤劳等特征的女性都具有红山女神的品质,由此诗人作品中的女神意象给读者带来了生动可感的同时,也拓展了读者无限审美想象空间。

进入21世纪互联网写作以其高便捷、大容量、低成本等诸多优势备受当代文人们的青睐。网络写作给朱赤带来的挑战与影响是巨大的:2003年已经70岁高龄的诗人朱赤开始接触网络,为了过打字关,诗人翻烂了三本《新华字典》,用坏了多套声母表、韵母表;诗人以“竹临石”这富有诗意的网名活跃在“第三条道路”等大型诗歌网站,网络写作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诗人创作观念,同时广泛结识了诗道好友,提升了诗歌创作的无限自由空间。近十年来朱赤又相继出版《呼吸绿色》⑿《打开大自然的锁孔》⒀《活水朝阳》⒁《金蚯蚓》⒂《太阳都市》⒃《月华燕山》⒄《风雨斜斜》⒅《斑驳·斑斓》⒆《打开秘密的天窗》⒇等十余部诗集,如今86岁高龄的朱赤先生依旧活跃于诗歌网络且成果丰硕,这在中国当代诗坛应该是绝无仅有的。

这一时期创作的“枫树”“鹰”系列诗歌最能体现诗人一以贯之的自由精神品质。朱赤的家乡朝阳是一个富有神秘传奇色彩的地方,早在五千多年前这里就绽放出东方文明的新曙光,世界上第一只鸟起飞的地方,红山文化厚实的土壤、开阔的领地是诗人生活与艺术创作的自由疆场。朱赤的诗歌《鹰——致天空的勇士》与新疆边塞诗人周涛的《鹰的挽歌》相得益彰,二者虽然视角、写法各异,但都追求崇高、神采飞扬,风格豪迈,蕴蓄着强大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 鹰》

——致天空的勇士

1

天空让出一角

鹰的葬礼正在进行

白云的幡,乌云的棺

风把一则仆告

送的很远:

神在上方

一只鹰死了是另一只鹰起飞

神在下方

与我们同行

2

鹰把一生的飞翔

悄悄告诉了死亡

所以我们只看到死亡

却看不见鹰的白骨

但我们能听得到

鹰与死亡的对话

当飓风穿过胸膛

鹰的唳声

比死亡高亢一万倍

3

鹰这样说:

“死亡很渺小

只是一种腐烂”

死亡这样说:

“你的飞翔

是腐烂的高蹈”

鹰这样说:

“天空让出的一角很窄

所以一生都在斜飞”

死亡这样说:

“面对你的光芒

我失去了所有的速度”

鹰说:

“那是我回家”

4

鹰巢在哪里?

我们用肝脑

敲响世间所有的门窗

来打探一册秘笈

鹰,应是没有家的

它只在神的指尖栖息

在一万次闪电的捕捉中

割断爱与温柔的喉管

以喷溅一生的泪

去擦亮一座座墓碑

于一种仰望的目光上方

于寥廓的天空

与它谈起死亡

只在一种重生与涅磐中

惊心动魄

5

即使,我们的目光

一再攀援悬崖峭壁

掘开大山

深藏的多少秘密

在温柔月色里

在花前

在阳刚失聪的时候

幸福常常这样脆弱

爱情

潮湿的翅膀

其实,没有真正移动半步

只有死亡

才是永恒的注视

6

当风雨斜斜

撬开生命的焦点

重新评诂死亡的价值

是一种尊严

雷电

风雨天路的照明与鼓声

阴霾中,鹰

快乐的欢叫

与浪涛的海鸥共舞

所有飞动的黑云

都是一节节翻滚的音符

7

原来

孤独无助是一条磨刀石

把已经僵钝的喙重新打磨

磨出血来

把茧硬的爪

把铁青色羽毛一根根拔下

拔出血来,拔出彻骨疼痛

让血痂开花,成为营养

让新的生命在血痂上抽出青枝绿叶

让飞翔淬火,在洪炉上烧一万次

在砧板上锤一万次

死一万次

再活过来

神说:

“怎样去生

应是怎样去死”

8

就这样

鹰与死亡的对话

我真正的听见了

那风声与响声

而不见鹰的白骨

只闻到

一股芬芳漫天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2017年金秋九月,由朝阳市文联、市作协和市图书馆主办(朝阳诗歌学会承办),隆重召开诗人朱赤的文学创作65周年成果展覧会,并授予他文学创作突出贡献奖。这无疑是对朱赤漫长人生创作的高度评价与肯定,对当下从事文学创作的人们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对生活与诗歌创作保有真诚的敬畏之情是诗人一贯的人生态度,这体现出诗人高度的人生智慧。诗人把“文学创作65周年成果展覧会” 看作是一次对自己创作的鼓励与鞭策,时刻准备整装待发、不断寻求创作突破,始终保持着最佳的写作状态。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土壤,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诸如自由等精神品质与诗人的生活环境有着血脉相通的自恰关系。近半年来,诗人沉潜心态,把审美关注的目光自觉投向小区的平民生活,这是诗人一以贯之的悲悯情怀的延伸与转向。“小区院落”系列的优秀诗作纷纷见诸《星河》《诗潮》《辽宁日报》《中国诗人》等报刊,收获连连,好评不断!一个追逐太阳的诗人,朱赤的创作永远在路上。

……

朱赤,诗歌精神家园的建构者与守望者,扎根现实生活的文化土壤,以强烈的情感体验艺术张扬主体的生命意识与自由精神;善于用赤字法则冲减逝去的岁月,勇于重整旗鼓、从零出发。自1951年在鞍钢工人生活报发表第一篇诗歌《钢城夜雪》至今,六十六年漫长创作岁月风雨无阻,生命的强者、生活的歌者,终生与诗歌相守,是当之无愧的诗歌赤子。

 

注释:

  参见拙著《中国新诗四十年》(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8页。 

  参阅《关于〈鞍山日报,你为何这样静悄悄〉》〔朱赤著《打开秘密的天窗》(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页〕。

  朱赤著《打开秘密的天窗》,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朱赤著《打开秘密的天窗》,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页。

  朱赤著《打开秘密的天窗》,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朱赤著《打开秘密的天窗》,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页。

  朱赤著《斑驳·斑斓》,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朱赤著《黑大衣蓝大衣草绿呢大衣》,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年版。

  朱赤著《红山女神之恋》,鸭绿江杂志社编辑出版,1992年版。

  朱赤著《金唱盘》,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朱赤著《辉煌的祖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朱赤著《呼吸绿色》,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

  朱赤著《打开大自然的锁孔》,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朱赤著《活水朝阳》,吉林音像出版社,2005年版。

  朱赤著《金蚯蚓》,吉林音像出版社,2005年版。

  朱赤著《太阳都市》,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朱赤著《月华燕山》,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朱赤著《风雨斜斜》,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朱赤著《斑驳·斑斓》),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

  朱赤著《打开秘密的天窗》(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朱赤:原名朱玉豪(1933--),曾用名朱歌舟、网名竹临石,祖籍江苏张家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红山诗社和牛河梁诗报主要创始人、《中国风》诗刊编辑部主任、《燕都诗人》主编。1951年成为一名鞍钢建设者,1958年因诗获罪,经受22年的牢狱及劳动改造生涯;80年代工作于凌源监狱管理分局,任会计师、警督之职。在《诗刊》《星星》《人民日报》《文艺报》《诗选刊》等发表诗歌千余首,著有诗集《黑大衣蓝大衣草绿呢大衣》《辉煌的祖宅》《斑驳·斑斓》《太阳都市》《打开秘密的天窗》等15部,荣获朝阳市文学创作突出贡献奖等各种奖项20余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