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日常,归于烟火。
我在北京鲁迅文学院那段无关烟火,纯粹美好的学习时光,将成为一粒金子镶嵌在我人生最耀眼的地方,也将给我带来恒久的力量和信念,去坚持自己的梦想。真可谓:“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我知道,我和我的文学梦是如此渺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在整个宇宙中不过是一粒尘埃,而人类更加渺小得无以复加。这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体悟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更明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博大精深的文学,我尚在求索的路上。
似乎总是这样,在我即将做出一个重要决定之前,自己跟自己总要斗争几个回合。写,还是不写。就如我去之前,内心有所纠结,又充满期待。我越来越羞于出现在人多的地方,我更羞于进入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那样可能会将我的胆怯和虚弱暴露得一目了然。我更羞于站在远方回望之时,又试图借用这潦草和笨拙的笔墨去怀念那段金子般的时光。这让我越来越发现了自己的弱。喜欢了许久,却拿不出足够有力量的文字去证实。让我对自己失望,甚至长久地沮丧。但这并不会影响和阻碍我一如既往地热爱文学,也并不会破坏和中断我对文学的那份初心和执着。
最初写作,源于母亲。母亲的过度节俭始终如一块沉重的巨石时时压着我的心,让我无法轻松呼吸。常常是,看到母亲的一块旧抹布,布满大大小小的窟窿,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母亲却仍在使用。在我偷偷扔掉后,母亲会气恼地责怪我。又或者,我给母亲买回去的烧鸡,待小我17岁的弟弟吃罢,母亲才会躲在厨房里认真啃着骨头上面残留的肉丝。直到那些骨头干净的不能再干净,成为纯粹的骨头,母亲才会心满意足地丢给小狗。又或者,父亲根本不在意衬衣领和衬衣已经藕断丝连,依然穿着出门办事,仿佛只要风一来,那截领子就会被轻易吹走……诸如此类,母亲就是这样义无反顾硬生生地保持了60多年的勤俭节约。这样的传统美德没有让我崇拜母亲,却成为我心底的一份沉重甚至是痛苦,让我既心酸又气愤,让我既心疼又无奈。我像哄小孩一样哄母亲开心,却始终没有任何办法说服母亲做出与时俱进的些许改变,更没有办法撼动母亲出现丝毫的“觉醒”。我变得更加无奈,试着慢慢放弃这个念头。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读过一些书之后,在经历了一些事之后,我慢慢学着理解母亲,理解这个世界的生命与存在。文学治愈着我的痛苦,让我从狭隘中渐渐解脱,也让内心持续存在的卑微感有所减少。让我不再那么沮丧,试着怀有一颗宽容的心,懂得包容,懂得悲悯。我拿起手中的笔,试图借用我柔弱的文字平衡人间的一切失重。虽然没有读过几行经典文学,我却依然乐此不疲地追逐着文学梦。这个梦让我忘却了生活的琐屑和烦恼,成为我内心强大的精神支柱。读书和写作早已成为我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如古人所云:“三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让我坚信“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更相信“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又如作家李修文所言:“唯有写作,既是困顿里的正信,也是游方时的袈裟”。
经过多年努力,我出版了两部散文集,一部长篇小说。不知自己哪来的勇气,可能是因为在小城做了太久的“井底之蛙”,不知外面的天高地厚。也可能是因为急于想用文学洗脱自己碌碌无为的真相。高大上的文学可以让我拥有自信,让怯懦的我可以变得落落大方。又可能是因为,只有文学可以给平凡的我以足够的体面。像我这样沉默寡言的人,就如杨绛先生所言:“终不是那八面玲珑的女子,讨不了那四海八荒的喜,只落得一围炉寂静的烟火,与独处相安,与万事言和。以文字,以音乐,以花香浅草,以温暖纯良,做一个温暖的人,不卑不亢,清澈善良。”
比起文学泰斗鲁迅先生,比起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学大家,我这样的写作初衷未免显得太过渺小。鲁迅先生是一位胸怀大志,爱国爱民的大学者。当他学医回国之后,本想做一名医生悬壶济世,救民水火。但是他看到清末民国时期,大多国民的麻木不仁,他非常失望。他认为,只有改变国民的劣根性,才能救中国。于是他弃医从文,最终成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主席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距离文学泰斗鲁迅先生,距离浩瀚的文学宇宙,我仅仅只是一粒小小的尘埃。尽管我非常清晰这一点,但我依然默默喜欢着文学。我曾一度固执地认为,一条路走下去就是远方,抵达梦想之地是早晚的事。我对文学越来越抱有着重要的期待,她可以给我的人生以哲学的思辨和妥贴的分析。围着属于我的那一炉清寂的烟火,近年来我创作了300余首所谓的诗歌,50余万字的散文,共计百万字的长篇小说。我陶醉在自己的文学梦里,常常借用一位作家的话安慰自己:“人生即使做梦,也要做一个像样子的梦”。所幸的是,我的文学梦让我拥有了许许多多金子般的时光。让我的生活总是充满那么多的幸运。
2023年的岁末寒冬,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降落在乌兰察布大地,气温保持在零下二十七八度,结结实实的寒冷似乎要把人冻成一尊冰雕。就在这样的时节里,一个温暖人心的消息仿佛从天而降:我有可能会被选派到北京鲁迅文学院学习。我依然保持一贯的沉默和冷静,其实激动之情早已在心底按捺不住地澎湃着。只是因为,生怕一开口就会失去了方寸,那份激动和喜悦会爆发式的流露出来,也暴露了我没有见过世面的真相。我总是极力伪装成见过世面的样子,掩藏着自己的自卑和怯懦。我在电脑前“镇定自若”“宠辱不惊”地按要求仔细填写了报名材料,提交之后便耐心等待审核结果和通知名单。
其实,早在2016年的仲夏,我曾以探望同事的名义拜访过鲁院。那个时候,我的第二本散文集正待出版。那个时候,我并未觉察到,自己笔下那些生涩的文字有些配不上这个崇高美好的文学梦。某个炎炎的夏日,我特意穿了一袭耀眼的红裙,兴致勃勃地去往北京,那件红裙漂亮鲜艳,在茫茫人海中非常显眼,识别度很高,老远就能看得到。可是从北京回来之后,那件红色的V领无袖连衣裙很快就被我果断地压在箱底,成为一件永久的珍藏品。我羞于再那件招摇的红裙公之于众。那抹炫丽的红,在我黯然的文字面前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同事在鲁院培训,我在门外羡慕和向往。隔着小小的大门,我看到了小小的院子,小小的亭子,小小的图书室,但这又有什么关系。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对于许多年轻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来说,鲁院的意义无须赘言。
鲁迅文学院八里庄校区位于北京朝阳区,在东四环边上,那是一个城乡接合的地方。在烟火气息浓厚的楼群里,在十里堡的一条小街中,鲁迅文学院犹如一位超凡脱俗具有相当神秘感的女子,从容优雅地矗立于风雨中。保持着文学的清高和历史的积淀,散发着金子般的光泽,召唤着无数痴迷文学的信徒纷纷前往。让喜欢文学的人们始终保持着激动和昂扬。
小小的院子里,南有月门,上书有“文园”二字。北有“聚雅亭”,古朴素雅的八角亭子前面立有一块石头,上刻“风雅颂”。几棵高耸的雪松和梧桐,一排排整齐的忍冬青,还有几颗樱桃树和悬铃木丰富着小小的鲁院。最让人意味深长的是“百草书屋”两边的玉兰树,笔直对称地守护在书屋前。远望挺拔近观优雅,宛然君子之姿。据载,清代的康熙和乾隆皇帝都酷爱玉兰,康熙皇帝曾在他居住的畅春园里广植玉兰,并写下《咏玉兰》诗:“琼枝本自江南种,移向春光上苑栽;试比群芳真皎洁,冰心一片晓风开。”每至园中玉兰花开之时,他还要陪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到西花园里观赏玉兰。
这让我想起鲁迅先生文中的一句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我也想这样描写一下鲁院的玉兰树:在鲁院的“百草书屋”前有两株树,一株是玉兰树,还有一株也是玉兰树。鲁迅先生称赞玉兰有着“寒凝大地发春华”的刚毅性格。可见,玉兰承载着多么可贵的品质,惹得许多文人雅士极其的喜爱。玉兰树植于鲁院,完全与这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气息相契合。
冬天的鲁院,虽不见玉兰树开出冰清玉洁的花朵,无法真切地感受玉兰花“冰姿何必争时宠,丽质天生淡淡香”的样子。但我终于踏入了鲁院的课堂。像一名刚入学的小学生,虔诚规矩地坐在课桌前,认真地做着笔记。这是久违的课堂,多么令人欣喜,好想回到孩童时代。那个时候幼稚的我,并不明白“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如今悔悟之后更加深知“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在这个温馨的教室里,老师坐于讲台上,温柔的目光、和蔼的神态,正侃侃而谈,窗外鸽哨在风中飞扬。这个静谧的北京冬日,早已年过不惑,正在奔向天命之年的我,还能够心无旁骛地享受这样纯粹的文学时光。这让我感到无比幸运,也让我无比珍惜这个宝贵的机会。来自各盟市的优秀作家陌生的面孔,在这样的心情和环境下里显得无比亲切。因为文学,因为鲁院,我们同住一个屋檐下,留下难忘的欢声笑语。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在鲁院,我竟然见到了喜欢许久的一位女作家——乔叶老师,她是一位70后高产作家。2023年8月11日,乔叶老师的长篇力作《宝水》获得了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乔叶老师坐在讲台上,有如与老友叙旧般,谈着从散文转型到长篇小说的创作经验。20余载光阴过去,我一直崇敬着乔叶老师的笔耕不辍,喜欢着乔叶老师灵动而富有哲思的文字。早在1998年,我在北京上学,每到星期天总会一个人跑到北京图书馆,一泡就是一整天。那时。我有严重的晕车症,常常是因为头晕恶心会提前下车,徒步几站地到目的地。在北京图书馆的书架上,一个特别的书名引起我的好奇,那是乔叶老师的第一本散文集《孤独的纸灯笼》,是一本“青春美文系列”的散文集。乔叶老师的文笔细腻独特,蕴含着动人的知识内省。集子由“自己下棋”“另一种珍爱”“黑夜的果实”“一棵开花的树”“浪漫玫瑰”“情事散珠”“生活的背面”七个部分组成。如饥似渴地读罢,我捧着一册小小的散文集默默地想象着,什么时候能够见到乔叶老师本人呢。回到乌兰察布工作之后,我陆续关注和网购了乔叶老师后来出版文集,如《薄荷一样美好的事》《最慢的是活着》《我是真的热爱你》等。
我想,工艺美术专业的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乔叶老师创作精神的影响,从事平面设计工作十几年,空闲时间我一直坚持写作。未曾料到,在鲁院的课堂上,我终于圆了20多年前的一个愿望。乔叶老师的讲课结束,我跟随人群怯怯地走上讲台,激动地站在乔叶老师的旁边,留下一张珍贵的合影照片。此时,乔叶老师已是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可以说,因为文学,乔叶老师改写了自己的命运。而我也因为文学,获得了许多的幸运。
鲁院学习的时光在愉快的氛围中圆满结束。那是一段不必忧虑日常烟火,只有纯粹文学的诗意生活。
多年以后,我一定深情地回望鲁院时光,并且永远热爱着文学,努力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向往着文学,我拥有了金子般的时光,因为热爱着文学,今后我将拥有更多金子般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