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枚庸的头像

枚庸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3/26
分享

去南昌

去南昌,“去”是动作,“南昌”是地名。

南昌,是省会,我们通常用另一个词将它取代,省城。

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这个地名,我并没有太明确的概念,反正我知道,就是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比赣州还要远的地方。

据说我第一次去南昌,是三岁的时候。那时的小城,去赣州的路还是蜿蜒盘山的土石路,好走的时候,小车也要两个多小时车程。赣州也还没建火车站,需要再坐不知几个小时长途班车,才能到南昌。

不过年纪太小,根本就忘了那一次。真正有记忆的去南昌,已经五六岁了,一大早起床出发,颠簸了一路才走了一半路程,晚上留宿吉安,第二天接着赶路,再走了大半天,才在下午赶到南昌。住得还不错,若没记错的话,拿记忆中的场景对比,应该是福州路的青山湖宾馆。

南昌,留给我最初的印象,是八一广场的草坪,是八一公园的小船,是人民公园的电动摩托,还是横跨马路的人行天桥。后来,来南昌访亲、看病、中转等,又陆续去过三四次南昌,在南昌,又知道了交通厅、青云谱、武警总队医院、孺子路、向塘机场等地点,渐渐加深了这座城市在我脑海的印象。

但我从未想过有一天,会与南昌发生更多的联系,真正让我了解、认识这座城市,是在这求学的四年。

成行的前一晚,我有些兴奋,在网上查着地图,那一个陌生的地名怎么走,昌东、瑶湖。地图上看起来很简单,八一广场沿着北京西路一直走,穿过彭家桥,再沿着北京东路一直走,走到头,右拐,绕过艾溪湖,沿着紫阳大道直走,左拐进入天祥大道,289号,目的地,工程学院。

那一夜太深刻,以至于我可以如此清晰背下这条线路。我一直觉得,离开小城,我要在一所以南昌开头的学校,生活、学习,开始一段属于南昌这座城市的生活。带着这份期待,我在一大家的护送下,去南昌。

当我真正开始大学生活后,我才明白,其实,我并不能说,在南昌,确切地说,我应该是在昌东,在瑶湖。因为这个地方离八一广场有将近二十公里,坐公交车要一个多小时。更重要的是,周末时去市区逛街时,宿管叔叔阿姨一定会跟你说,你们去南昌啊?

多么熟悉的一个词啊,去南昌。就像我小时候,像我来读书时,从小城去南昌一样。我自然能够理解,在我们眼里,南昌很大,四县五区都是南昌。而在这帮叔叔阿姨眼里,南昌很小,也许就小到南不出老福山、北不过八一桥、东不出彭家桥、西不过南昌桥。

于是,大学四年,我不能算是个生活在南昌的人,充其量,我算个瑶湖人,甚至绝大多数时候,我走不出校园这一千九百多亩地。也偶尔因为上街,因为坐火车、汽车回家,因为参加笔会,因为种种原因,去南昌。

后来,我留在了南昌工作,他们说,留在了省城。生活的地点,也从郊区进了城。再后来,我拿到了南昌的户口,上面有老城西湖区公安局的印戳。

我心里跟自己说,总算不必再去南昌了吧?有在红谷滩的朋友约我吃饭,问我在不在南昌,是否有空?我可以大声说,我在南昌,可以,是你过来,还是我去红谷滩?这一刻,是该他“去南昌”,而我,就在。

工作后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很享受,这种生活在老城的感觉,那时我才真正觉得自己是在南昌。我常在绳金塔吃饭,在抚河边散步,在永叔路和孺子路间的巷子里穿梭,我觉得这是我融入这座城市最明显的标志。

后来的某一天,我在小巷里与某土著南昌人相遇,他们坐在低矮破旧的棚户区旁打着麻将,我驻足了一阵,他们有一句没一句地跟我聊着,用的是不怎么动听的南昌话。我用普通话,回答他们,诸如来自赣州,已经十年这样的问话。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其中一个问我,你来南昌这么久了,都已经习惯了吧?我只能回答,习惯习惯。是啊,我来南昌这么久了,也只是来了这么久。

再后来,有小城的朋友来南昌,给我打电话,他说,我在八一广场呢,你过来,我们聚聚啊。那时我正在上班,我说,现在过去挺麻烦,堵车,要不,你到绳金塔来吧?我们就在这附近吃饭。他突然说,你难道不是在南昌吗?我都在八一广场了,你还很远吗?

那一刻,我愣住了。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或者我真的糊涂了,搞不清在绳金塔究竟算不算在南昌,也许只有八一广场才算是南昌吧。

直到有一次,我得到了答案。

那天,我从北京出差回来,已夜深,我打的经过八一广场。

的士司机指着灯火通明的广场说,看,南昌挺漂亮吧!我看着窗外的景色,淡淡回答了一句,是啊,南昌真美!

那一刻,我眼睛恍惚了。那感觉就像是,在北京路过天安门,在上海路过外滩,一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