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友明的头像

王友明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209/15
分享

乡情满纸溢芳馨——朱素荣、李天睿散文集《一路芳馨》赏读

花开不言败,友谊不嫌久。我与朱素荣初次相识,是在2016年7月,《东方散文》杂志社主办的全国散文作家石家庄笔会期间。尽管只有几天时间的相聚,却由于共同的爱好与志向,像是相识已久的老朋友一样,一同散步,互诉衷肠;一同游览,其乐融融。2017年7月,《东方散文》杂志,在山东淄博举办了首届“国际东方散文奖”颁奖典礼,我们有幸再次相逢。一见面,她便把新近出版的《芳草青青》赠送给我。我手捧书卷,墨香四溢,心情顿感舒畅。2022年1月,她的散文集《一路芳馨》,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又第一时

间赠送予我。以书为友,享受书香,书香浸染,馨香氤氲,我身心俱醉。

人生是一场旅行,岁月匆匆,时光易老,不经意间便至人生的迟暮之年。在老年的旅途中,我更加喜爱书籍相伴,它提供的可是一份独特丰富的精神食粮啊!《一路芳馨》就是一份独特丰富的精神食粮,让我很是享受。该书的封面上,有一枝自上而下斜出倒垂的藤蔓,绿叶繁花满枝头,美感十足。捧起这本书,我恰如捧起一朵娇艳的鲜花,香气迷人,悠远绵长。

好长一段时间,我手捧书卷,或坐、或站、或靠在书柜一角,神情专注地阅读。享受着被书香浸染的时光,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富翁”,芬芳了流年,丰盈了岁月。

书序《聆听乡音》,是我的至交好友李锡文先生所作,开头便这样说:“散文,就题材而言,作家写‘乡情散文’的一定很多,甚至最多。抒发乡土情怀,是一种自然的、本能的表现。”在序文中,他还说:“朱素荣老师的散文,写得最多的当属乡情散文。”至交好友,所见略同。我认为,朱素荣就是一个乡情家园里的痴情舞者,用自己神形兼备的舞姿,舞出了乡情的精彩,舞出了人生的高度!

《一路芳馨》共3辑,68篇文章(含序文和后记),223个页码。放在第一辑《故园情意浓》中的文章,有26篇,96个页码,占比最大。朱素荣用辛苦于体,愉悦于心的朴实淳厚行为,把故土家园描绘成一幅靓丽的图画,感人至深,醉人心扉。

从《渐行渐远的老屋》中,我听到了朱素荣内心感伤的声音:“老屋久久呆立着,沉默不语,静静地看着院中树枝上的鸟雀飞来飞去,树下落了一地白茫茫粪便。老屋成了鸟儿的家园。”“久久呆立”“沉默不语”“静静地看着”,这些拟人化的描写,既表现出景物的独有特点,又渲染了自己的感伤之情。老屋,是乡愁的根,是情感的栖居地,游子们谁能绕过这个坎?老屋,是一种强大的乡情磁场,是一种乡土文化中情感栖居的极好注脚。我坚信,但凡游子,只要心装乡愁,就会拥有遂心应手的创作状态,无关名利,事关情怀,她就是具有这种朴素情怀的作家!

从《恋在洛城》中,我看到了朱素荣乐不可支的精神状态:“好一幅悠闲舒适的‘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图!让我们不忍走出,更不想走出这幅美丽的画卷。”洛城之美,美得让她心醉,让她痴狂;洛城之俊,俊得让她流连忘返,让她爱意笃定!谁不说俺家乡好?在热爱家乡的她眼里,那里的一切都是最美丽的,是令人留恋的。因为,她是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家乡的五谷杂粮,伴着家乡的飞速发展,成长起来的。在最初的感知环境里,非家乡莫属,从家乡的感知环境开始,逐渐认识和走进这个神秘而广袤的世界。从而,对家乡的热爱,就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滋生于她的心灵深处,有着任何其他情感所难以比拟的深厚根基。英国大思想家柯尔律治说:“爱家的人才能爱国。”是的,爱家是爱国的起点。她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处写道:“小小县城的东城就这般美如画卷,标榜着我强大的祖国正蒸蒸日向,光芒万丈屹立于世界强林之中。”朴朴素素的一句话,一种看家乡变迁,感祖国伟大的获得感、幸福感,便跃然纸上。她这是采取以小见大的呈现方式,把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赞美和情感,传递给广大读者,并以此激燃心中爱的火焰!

从《那片广袤的黄土地》中,我看到了朱素荣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做为一个清水泊的农垦人,长期生活在这如诗似画的世外桃源,心境变得平和,愉悦,超然。他们已将自己的青春,才智,感情,甚至生命,一并融入到这片深爱着的广袤的黄土地中了。”读完这段文字,我的脑海里即刻闪现出艾青现代诗《我爱这土地》中的句子:“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个“爱”字,自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进了千万人的心里,猛烈地撞击着人们的心灵,掀动着人们的情感世界。由于我是一名客居异乡半个多世纪的游子,对故乡有着深挚的情感,故而,但凡读到乡情浓郁的文字,都会为作者那真诚深厚的情感所感染、所陶醉,也会像作者那样,眼睛里蓄满泪水。

从《听取蛙声一片》中,我感受到朱素荣情感细腻的程度。女人的情感,远比男人要丰富细腻得多。读了这篇文章,我对女人丰富细腻的情感更加折服了。文章的篇幅不长,她却以细腻深情的笔触,描写了盛夏家乡蛙声的醇香温暖的往事。蛙声悠扬,是一种浓郁的乡村风情。尤其是在雨后的夜晚,池塘里、角落里,此起彼伏的悠扬蛙声,是乡村最宏大的交响乐。文章中那些生动的细节,鲜活的场景,形象的描述,真情的表达,真的好美、好美,让我心情舒爽。我真想回到故乡,在四处散发着泥土的芳香里,聆听一片蛙声。那时候,没有了生活中的琐事,没有了城市里的喧嚣,让嘈杂的内心有了一份静谧的归宿,那是何等的惬意啊!想到此,我耳旁犹如响起了一片蛙声,有了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我真心佩服她驾驭文字的能力,行文最后,笔锋一转,这样写道:“又有一批青蛙成长为了庄稼的卫士,它们忠诚地守护着我们的庄稼,守护着我们的田园,守护着这片深爱着的家乡土地。”3个“守护”句排比运用,层层递进,节奏和谐,感情洋溢,语势强劲,有效深化了“乡情”的主题。说到她的写作,李锡文先生给予高度评价:“我发现其中的不少篇章,写作上早就摆脱了以上所言之‘流弊’,而呈现出精致、独到和提升境界的特点,不啻为值得广大的散文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参考与思考的作品。”“朱素荣的写作很是细腻。透过文字看出她非常注重生活细节的观察与发掘,甚至用小说的笔法来描写现实中的真实故事。朱素荣的作品精致、精细,她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滴,形成散文的素材。阅读朱老师文章深深感到,作者是个很怀旧且重情的人,她的许多作品不仅显示出女人所特有的细腻表达方式,而且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并洋溢着高尚情操。”我感到,李锡文先生的评价,客观全面,有理有据,非恭维之语。

从《一张“全家福”背后的沉重》中,我理解到朱素荣感念亲人的痛楚。一张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奶奶为中心的那个原生态家庭鼎盛时期的“全家福”,经历了近40年的风霜雪雨,早已物是人非了,再次凝视,那种痛楚是必然滋生的,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但“往事如烟,逝者如斯!过往的一切美好和蹉跎,都将会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不忘曾经。”是啊,昔日的合家团圆,幸福美满,怎会淹没在轻轻浅浅的光阴里?!《与苦难相伴》一文,真实生动地记述了“娘吃苦受累大半生,凭着一双不停劳作的手,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将三个儿女一个个送出了农门,为两边的长辈一个个养老送终。风烛残年之时,又不幸罹患病痛,她这苦难的一生,同中国的大多数底层劳动妇女一样,心里装着的,唯有老人和孩子,却单单没有她自己。沉重的家庭负担,贫瘠的经济生活,压垮了她的身体,却摧毁不了她的意志”的感人肺腑的故事。面对娘的苦难,作为女儿,她格外心疼,却又束手无策,只能“祈愿上苍,保佑我的娘,少一点病痛的折磨,愿她余生能够安康,幸福!”这是由衷的祈愿,笃诚的祝福!咀嚼着用泪水泡出来的一字一句,有一种感伤之情袭上心头,我不禁潸然泪下。蓦然间,我脑海里映现出一个熟悉而又模糊的身影,啊,那就是娘!

天津资深作家文豹先生说:“亲情是乡情的内核。”我完全赞同这个观点,乡情与亲情,是解不开的结,乡情注入了亲情,才能更加丰盈、深厚、亲切、感人。《一路芳馨》第二辑《书香氤氲伴成长》、第三辑《润物细无声》中,有些篇章亦是缘于乡情。缘于乡情,自有“乡”味。

例如《一棵自成风景的树》,评论的是王瑕女士散文集《原乡》。原乡,是指一个宗系之本乡。换言之,原乡是指祖先未迁移前所居住的地方。可见,《原乡》缘于乡情。例如《一场融古汇今的海洋文化盛宴》,记述的是青年才俊毛金鹏先生,潜心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事迹。立足潍坊滨海,挖掘地域文化宝藏,缘于乡情。例如《渗透着泥土气息的文字》,围绕的是孙光溪先生富有炽热故乡情愫的散文诗,所发出的感怀。毋庸多言,缘于乡情。再如《菜博会,寿光人引以为豪的名片》,生动地展示了寿光“从2000年首次举办菜博会,到如今,她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迎来送往过几千万的游客”辉煌,亦是缘于乡情。身为寿光人,她的心里自然充满着自豪感,这样一种自豪感,必然会凝聚成乡情浓郁的文字。这篇文章,恰似一幅美丽的图画,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画”以融情,依心作“画”的质感,朴素而真诚!看到她为自己的家乡如此自豪,我受到感染,也莫名地滋生了自豪感,为寿光,更为伟大的祖国!

客居异乡以来,我经历过很多大起大落的故乡之别,印记下很多魂牵梦萦的故乡之恋。“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我一直以为,故乡就是一幅画,经常欣赏欣赏它,就是一种满足,就是一种美好。对于流寓他乡的游子,一句乡音就足以令其热泪盈眶,心起波澜。所以,我要说,乡野是作家的沃土,心灵是乡情的窗口。透过这扇窗口,便可看到作家真正的内心,品到作家乡情的浓度!

乡情满纸溢芳馨。我清晰地看到“绿叶对根的情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