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曾经说过:“梦是心灵的思想,是我们的秘密真情。”据我所知,山西省临汾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史志明的“秘密真情”里,有两个梦想,一个是文学写作的梦想,一个是治病救人的梦想。钟情于文学写作,倾心于悬壶济世,文医两道济苍生,是他的真实写照。
史志明,出生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万安镇一个叫西昌的不起眼的小山村。不要小瞧这个小山村,它可是一座古村落,早在元代时就有先民在此居住,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土里创食的日子。到了明正德年间,在经历了二三百年的风雨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居住范围的扩大,逐渐形成了村庄。因地处汾河以西,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改村名为“西昌”,为世代昌盛之意。村内,不仅有文昌楼、关帝庙、玉皇庙、娘娘庙、毛姑姑洞等历史文物古迹,还有贞节烈女和玉鳌老人的美丽传说。故而,此村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走进村庄,那些看似残破却气派十足的古建筑,足以让观赏者的心灵受到深深震撼。
生于斯,长于斯的史志明,从小便受到村里历史文化的熏陶,纯洁的心灵被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所浸润,打心底迸发出一种美妙的文学火种。文学火种在心灵的沃土点燃,挚爱的潮水是抵挡不住的,他用心去感受、用情去体会、用功去领悟,从中发现了文学的博大精深,并为之而陶醉。他的文学情怀,即源于对生活的热望、对生命的敬畏。记得,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掖平,2018年10月11日,曾在《人民日报》发文《生命需要文学的滋养》。文章开头便说:“先贤哲人们反复强调读书之于人生的重要性,我想,这是因为只有通过读书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个体生命才能以单一接通丰富、以局部接通无限、以短暂接通永恒。也就是说,每一个生命都需要文学的滋养和支撑。”文学,不能养家,但能养心修德铸魂。这个观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古往今来,医者仁心,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不乏以文学养心修德铸魂者。我想,作为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山西分部执行委员、山西省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2018年度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优秀人才、2019年度临汾市“百名好医生”、2021年度“临汾十佳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史志明,其医者仁心一定是缘于文学的滋养!
2023年8月19日,星期六,是中国第六个医师节。早晨醒来,我便分享了一篇赞颂医师的文章。7点57分,史志明就给我发来微信:“王老师您好!昨天晚上12点抢救一个急性心梗的患者,因为情况比较糟糕,一直守到凌晨4点,早晨7点看着情况趋于稳定,感觉揪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来了。今天是周末,马上还要去侯马分院参加义诊活动,但即使如此也不感觉忙碌和辛苦,因为早已经习惯一个电话马上就奔赴医院的没日没夜,早已经习惯加班开会查房手术等挤占休息日的节奏。我想,这是我的日常,也是全国所有医生的日常。真的感觉患者痊愈出院,是我们最高光最有成就感的时刻。而面对疾病无能为力束手无策时,也是医生最最沮丧的无奈。我也相信,这是医生面对疾病时跟患者跟家属最明显的共情。近些日子,庆祝医师节的消息时有发布,但都是圈内行业内人的自我安慰。王老师,您是我看到的第一个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给予医生这个群体褒奖和肯定的局外人,深感欣慰。这与时下不和谐的医患关系现状相比,让我们在面对疾病战胜病魔的时候感觉到不是孤单前行。医生和社会直接接触,需要理解需要同情更需要信任,如果连这些基础都没有,医生只会更加自保更加不敢放手一搏,最终受害的其实还是普通老百姓。医师节发自肺腑的一些话,再次感谢王老师,也再次希望得到王老师对整个群体的支持,鼓与呼!”最后,他打出来的是3个抱拳的表情。我知道,这其中既有尊重之意,又有期盼之念。他的一言一语,令我深为感动与敬佩。我真诚回复道:“尊敬的史院长,您好!对医师工作的肯定和褒扬,是弘扬正气之举,是社会的正能量彰显。我对医师和护士,一直怀有敬畏之心。我深知,这个职业的不容易,值得尊敬和肯定。至于那些不和谐的医患关系,只是少数现象。我始终相信,尊医爱医的人,还是绝大多数的。您的大名,我早就知道了,尤其是武汉战疫,您率队出征,是英雄。认识您真的是特别高兴!”随即,我把《直把白衣作战袍》一文发给他,他阅读后回复说:“虽然时过3年,但读来还是眼含热泪,仿佛再次回到那白衣执甲的岁月!”
回味着史志明的话,我激扬的思绪慢慢回溯,回溯到2020年3月19日。那天,《临汾日报》发表了记者李卫红采访的文章《临汾史志明:心藏挂念 负重前行》。文章中说:“2003年非典肆虐时,史志明还是一名医科大学在校大学生,学校宣传栏里贴满了医护人员的请战书,字里行间洋溢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那个鼓舞人心的场景和那种震撼内心的力量,像标本一样夹在他记忆的‘折页’里,经年累月仍历历在目。17年后,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他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热血校园,秉承前辈的忘我精神,他亦将一纸请战书递交给组织:我自愿前往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钻研医术治病救人在左,家国情怀社会担当在右,要做一名优秀的白衣天使,更要做一名有责任担当的白衣战士。’穿越岁月的风烟,如今,已是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的史志明如愿成为一名白衣战士,怀揣着一颗火热的心奔赴疫情最前线。‘人的一生难得有几次让你心甘情愿不计报酬、不论得失的重要关头。这是我的选择,我最爱的人都懂。’肩负生命重托,心藏亲人挂念,史志明选择负重前行。”就在他奔赴战“疫”前线,全力救治危重症患者的关键时刻,母亲去世的噩耗传来。千余公里无法跨越的空间障碍,使得他未能见母亲最后一面,无法为母亲送行,成了他一生的遗憾。但他深知自己的职责所在,并没有因难过和伤心影响工作,而是擦干眼泪,把失去母亲的悲痛深藏在心里,默默地向着家的方向三鞠躬后,转身继续冲锋在战“疫”第一线!夜深人静,他饱含着泪水,写出《悼母词》:“母亲仙逝,如天崩地裂,撕心裂肺,又如恶梦之魇,不敢相信。想母生前,虽家境贫寒,然不急不躁,不妒不怨,受尽人间疾苦,历经世间磨难,一针一线,一砖一瓦,勤俭纯朴,默默付出,直至燃尽生命之灯的最后时刻。平凡之中彰显伟大。念母一生,生儿育女,虽不善说教,但身体力行,恪守本分,不惹是生非,不投机取巧。儿女之中,普通百姓者有之,皆本分厚道勤勤恳恳;人民教师者有之,均不负三尺讲台兢兢业业;白衣战士者有之,亦不敢亵渎生命,救死扶伤尽心尽力。家风习习,受益匪浅。而今之后,母化为黄土阴阳相隔,捶胸顿足悲恸不已。近年,母饱受病魔困扰,虽已风烛残年,但仍深深不舍。奈何国家危难之际,儿不能不出征救黎民于水火。儿不辞而别是不想让母悲伤,不曾想母也不辞而别,如此过于决绝让儿痛哭流涕深深自责。晋鄂之遥,隔千重山万重水。又逢疫情决胜时期,家中独儿不能送终,实属人生之憾事,然政府关心,领导吊唁,同事操劳,亲友守孝,虽有遗憾但无愧疚。愿母安息!哀哉!哀哉!”他用文学表达方式,抒发了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字字血泪,读之令人泣下。我不禁感慨:山河无恙,只因英雄铁肩,勇于担当;烟火寻常,只因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叮的一声微信提醒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我一看,是史志明发来的一首诗:“那次集结/晨曦初现/眼光不停的躲藏/怕遇上你送别的/深情的双眸/更不敢/不敢紧紧相拥/怕柔情的泪水打湿出征的战袍/怕牵挂的情绪显露内心的柔弱/远处的树/更远处的大厦和高山/送别我翱翔飞行/那次抵达/晚霞满天/飞机降落在武汉/硬朗厚实的大地上/睁大双眼看看这座身患重病的英雄城市吧/城池无疮痍/山河仍无恙/南国的圆润可人/塞外的豪放淳朴/如蜜蜂忙碌的志愿者/天南海北的物资/春天已在赴约的路上星夜兼程/那一天穿上防护服/旭日东升/我迎着朝阳/穿过一道道密封的门/来到你们的身旁/隔着护目镜/我看到一个个无助恐惧和绝望的灵魂/隔着护目镜/我看到病毒在肆虐在猖獗在喘息/那一刻/我拉起你苍白无力的手/你能感受到祖国母亲的温暖和力量/那一天/我送你走出病房/看到曙光洒满房间/你眼里除了泪光/生长出坚强和希望/春天已不远/樱花会如期绽放/凡尘会归于平安/那一天/英雄归来/这平凡的世界/我还是千千万万个平凡的我!”他的诗,如滚滚春雷,震撼着我的心灵;他的诗,让我聆听到的是最铿锵有力的誓言;他的诗,让我感受到的是最振奋人心的力量!这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最美声音,久久回荡在我的耳畔。那一刻,我流泪了。他们是生命的卫士,是真正的英雄,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我顿时肃然起敬!
此时此刻,史志明正在奔赴侯马义诊的路上。他对我说:“这是当时我自己写的一些东西,没事了翻开看看。其实之前,我喜欢文学、喜欢写作,因工作实在太忙,事情太多,也懒了,所以写的越来越少,还要向您学习。”我由衷地赞扬说:“这首诗,深情款款,真挚感人。您的文学功底深厚,只是被医疗事情缠身,不由自主。向您致敬!”自打他从医后,一直把一腔文学情怀融入医学之中,让医学更加饱含情怀与温度。他坦言说:“尽管工作特别忙,但我依然有用自己手中的笔把自己的人生履历、从医之路、成功足迹,较为完整地记录下来的梦想。”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医术医身,文学医心,各治一方,各有悲悯。”咀嚼着先生话语的真味,我蓦然想起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霸州市作家协会主席、主任医师、著名中医药专家、霸州开发区医院院长王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段话:“医学是有温度的,文学是有味道的,文学与医学存在共性,二者能够和谐共生,都是关爱生命的学科,医学剖析肉体,文学剖析灵魂。在我看来,人的疾病一半在肉体,一半在心理,医学与文学相通互助,我不光给患者医身,更要医心。我至今坚持每天坐诊,工作之余读书写作,写作是对我紧张工作的放松,运用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撰写优美的医学科普散文,于潜移默化中抚慰读者的心灵。从事救死扶伤的工作和写作,懂得了‘医身’和‘医心’的重要意义,因为懂得生命的无价,更多慈悲为怀,更因为自己的人生过半,懂得语重心长,吾心向阳,惠及苍生。”此言,令人深思,而又令人净化灵魂。
具有同样理念的史志明笃诚地说:“铁肩担道义,妙手济苍生,是我的人生座右铭。”身为临汾市政协委员,他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情地撰写出具有独特见解的提案或建议,为建设“健康临汾”鼓与呼。他擅长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各种复杂冠心病的冠脉介入治疗,熟练掌握临时起搏器植入、主动脉球囊反博、血管内超声检查等操作,对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国家医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参与编写医学著作2部。从医20余年来,翻阅病历、带班查房、指导手术……是他一天的工作日常。他认真整理每一名患者的信息,制定严谨科学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生命。他说:“与患者接触时,我能从他们的眼神里读到对生的渴望和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所以每一个诊疗建议、每一次用药我都慎之又慎。”面对生命所托,他以一名医者的仁心来作答。这么多年来,他始终怀揣着一颗为患者服务的初心,潜心读书、钻研医术、治病救人,用文学滋养着医者仁心。
那天,尽管史志明格外忙碌,却依然牵挂着“死里逃生”的年轻患者小王。他来到小王的病床前,俯下身子轻声问:“最近恢复得怎么样?有没有不适感?”原来,就读于临汾市某学校的小王,因长期熬夜备考诱发急性心梗,情况极度危急,生命危在旦夕。他作为主刀医生,在相关科室的配合下,迎难而上,决不放弃,全力打赢了这场“危机四伏”的生命之战,将小王从“鬼门关”拽了回来。于我听来,这样的场景真的是惊心动魄,可对他来说,早已经司空见惯。心脏骤停、左心衰竭、心肌梗死……与心脏相关的疾病往往发病又快又急,有的患者上一秒还有说有笑,下一秒就栽倒在地,黄金抢救时间却只有短短几分钟。只要是手机铃声一响,不论是何时,不论是身处何地,他都会第一时间赶赴“战场”,冲锋在救治患者的第一线,尽最大努力与时间赛跑、击退死神。他坚定地说:“只因选择了这袭白衣,就等于选择了担当与奉献。要站在患者和家属的角度考虑问题,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当一名有温度的医生。”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医者仁心,诠释着人间大爱。
凡是熟悉史志明的人都知道,行走在漫漫从医路,治病救人的使命始终镌刻在他的内心深处,患者是他最大的“软肋”,他们病情的变化时刻牵动着他的心。透过他身上的文学温暖与医者自信,我清晰地看到,那来自于家庭的博爱与善良,来自于书香的浸润与张力,来自于文化的涵养与特质。他虽已成为名医,却依然虔诚地寻着文心,沿着医路,书写着人世间的真善美!
端坐在电脑前,我闭目凝思,恍然大悟:文学医学,均为人学;文心仁心,此呼彼应。史志明的医者仁心,就是缘于文学的滋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