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第二年的七月,小村传来一条爆炸性的消息,吉律峪沟村的温冬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邮电学院,一个只有几户人家,极度偏僻,极度贫困,极度荒凉,极度封闭的小山村,居然考出一个大学生?村民们吃惊了,诧异了,而在吃惊,诧异之后,是伸出大拇指赞叹不已,村支书宝山,组织几个村干部带着村里的一点心意——七凑八凑的五块钱,专程去看望这个年仅18岁,为全村争光的土孩子,说实在的,别看现在五块钱啥都不是,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那可是个天文数字!宝山大爷攥着温冬的手,嘴唇颤抖地说:孩子,你真棒!还是常言说的好啊,人有志儿,竹有节儿 ,世上没难事儿,就怕有心人儿……别看小冬平时不声不语的,可人家肚子有货,拿出来就了不得!
在我们那个小山村,评论好人好事,用“还是常言说得好”,鞭挞坏事坏人也是一句“还是常言说得好”,尽管家乡的父老乡亲文化都不咋高,祖祖辈辈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生活,但是,村里有一套看不见,摸不着的规矩,那就是依靠“老理儿”,依靠那些“常言”,潜移默化地教育着村民。那些常言涵盖生活起居,道德品质,为人处事,饮食习俗,行为约束等方方面面……
还是常言说的好:马靠牙板儿,人靠言语儿,好话一句三冬暖,一句恶语透心凉。小山村的父老乡亲在约定俗成的乡土环境中用那些“常言”行人情礼节,约束自己的言行,每天三顿饭后,村民们走到村道上,打招呼的话语就是“吃了吗?”,诸君莫要笑话我们朴实的山里人,一句“吃了吗?”要胜过多少句虚头巴脑,苍白无力的言语呀!
农村百姓种粮食,打粮食,可好粮食都上交“公粮”了,每年交了公粮之后,家家户户剩不了多少,温饱问题成了老百姓的大事儿,一句“吃了吗?”是关心,是问候,是体贴,是对生活最好的诠释。
孩子刚刚咿呀学语,长辈们就教他们怎么说话,说什么样的话,告诉孩子们伤人的话不说,骂人的话不说,"大风刮蒺藜—风(讽)刺人的话"不说。见人说话要有礼法,见到长辈先问安,唠嗑莫谈人不是,告诉女孩子从小温文尔雅,长大莫做“长舌妇”,告诉男孩积口德,不要张口闭口都是脏话,老人的教诲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村里的人说话准则,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老人还告诉小辈,常言说,冲动是魔鬼,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出气头,举拳头,动斧头,打架斗殴,意气用事。更不要坑蒙拐骗,偷摸渗漏,常言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干坏事就是丧尽天良,这样迟早会有报应的,屡教不改的人肯定将来给自己拴上—胳膊绳子(被绑上,指违法)。
邻村有个年轻人名叫张楼,是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吃喝嫖赌抽,盗窃成性,五毒俱全的人,在十里八乡无恶不作,鸡鸭兔,猪狗羊,牛马驴骡被他们团伙偷得无计其数,突然有一天深夜,他们到我们村李香叔家偷偷在驴圈里牵出一头大叫驴,刚偷偷摸摸走出村口,就被村里人发现了,村里人大喊,有人偷驴啦,快来人那!村里的老少爷们听到喊声,拿着锄头,铁锹,棍棒,迅速出击,几个回合,就把偷驴的人团团围住,按倒在地,用马灯一照,被认出是张楼和其他村的两个人,村民们把他们押到村部,宝山大爷派两名年轻人步行二十多华里到派出所报案,公安干警随报案人开着212警车火速赶到村里,给张楼等三个人戴上带手铐,连夜押送到县里看守所。张楼被抓的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全乡,人们奔走相告,这个祸害终于被抓了!村民们纷纷说,张楼被抓真是应了那句常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没到!
小村父老乡亲嘴里的"常言"真是多得不得了,谈笑间,"常言"就不知不觉的从他们的嘴里说出来,不是刻意,绝无做作。
按下葫芦浮起瓢,熬过冬天就是夏,拔出脓来的才是好膏药,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百密总有一疏,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棒头出孝子,箸头出忤逆……
光许愿,不烧香 ,说的的是一些人净耍嘴皮子,虚头巴脑,没有诚信;八字没一撇 ,说的是事情还没开始;贵人多忘事 ,说有些人忘性大; 锅大勺有准 , 说的是看事物不要片面;紧下笊篱慢下勺子 ,说的是做米饭和喝粥的故事 ; 喝凉水塞牙,寓意着事情不顺利,倒霉;挨着勤的没懒的 ,说的是在勤快人带领下也不会懒 ;长人面前不说短话 ,告诫人们莫要拿别人的不足说事; 半斤对八两 , 八抬大轿请不去 ,拔根汗毛比腰粗 ,白披了一张人皮 , 笨鸟儿先飞 饱汉不知饿汉饥 ,半路出家 ,背着抱着一般沉 ,鼻子气歪了 , 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 ,比死人多口气儿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败如山倒,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别人牵驴你拔橛子 ,刚出狼窝,又入虎口 等等等等,如果说起来,我几天几夜都说不完……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探研故乡小山村的这些“常言”到底来源于哪里?可我一直没有找到答案,我想,这就是祖先留下的那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