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作体会
《老屋的回忆》这篇散文,既是老屋变迁的回忆,也是我童年乃至青年时期生活的回忆。
大家都知道,2018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风雨兼程,40年的光荣与梦想,值得全体中国人骄傲、纪念、书写。
6月25日,这篇文章是以《老屋的梦》为题在由《文艺报》社、中国作家网主办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波澜壮阔40年,昂扬奋进新时代”征文中作为优秀作品,在中国作家网(中国作家协会主办)首页刊发。
当然,网络媒体不等同于纸质媒体,恰逢《宝鸡日报》进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选登”活动,由于两个征文的具体要求不同,以及纸质媒体的字数限制,我对文章做了大幅度需改,以《老屋的记忆》发表于《宝鸡日报》11月12日。11月15日被“眉县宣传”转载。
写作的初衷。人说四十不惑,我已经是跨过这个年龄的男人了。步入四十岁之后的这一年,着实是变化显著的一年。许多在昨天还认为是正确的事,今天却觉得必须加以修正。写作也一样,这篇文章其实我以前写的很久了,没有拿出来,是自己总觉得没有一个依托,直到今年,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下,作为历史中一段的的亲历者,把属于自己的故事与感悟用这个大主题来统领,故事才会有意义。虽然比起国家、社会大变革,老屋小的可怜,但是正是老百姓的普通生活 ,却最能印证国家改革的成果了。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指出,“文学需要生活,生活需要文学。支撑我文学写作的根基是童年、故乡和生活经历。”写作应立根于自我,将生活积累当作最重要的写作资源库,从最熟悉的人和事物写起,慢慢扩大书写范围,并通过不断学习,再加上想象力,便能创作出好作品。
写作的思路。这篇散文以老屋的变迁为线索,含蓄地把他放在40年这个历史区间内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从老屋的构造、老屋的陈设、老屋内的故事、老屋的破败、老屋的更迭,几乎拟人化的手法,对他倾注了童年回忆的快乐、父母含辛茹苦的感恩,老屋被时光折磨的痛惜,生活的无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梦想的追求和实现的愉悦,以及对改革开放40年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幸福的自豪感,简单的情节和种种真挚感情交织在一起,共同完成了这篇文章,也给这篇看似简单的文章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思想底蕴。
从文学角度来说,我自己最满意的两个方面一是描写的细腻,主要体现在母亲糊墙、更换窗纱、老屋破败、父亲雨夜舀水这些段落的描写。这是我童年时候的真实回忆,生活的乐和生活的苦交织在一起,真的是不堪回首。
二是感情的投入,刚才我已经简单的介绍过了。如果用文字来表达例如“可小屋里的凉爽和温暖依旧是那样永远不变的味道。” “老屋先后为我们一家三代挡风遮雨,提供庇护,留下了我们的喜怒哀乐。父母亲在这里从壮年步入中年,我们兄妹三人在这里出生,哥哥在这里娶妻生子,姐姐从这里出嫁,我从这里出外求学、走上工作岗位。
老屋在我的心中一直是那样的年轻。“父亲在雨中找着可以堵住水的一切东西。我哭了,姐姐哭了,父亲那个坚强的北方汉子默默地没有说一句话。当村里的新房一间间盖起来时,我们的老屋在混泥土结构的包围中显得那样的惹眼和无助。我时时在想,是什么让我们老屋变新屋,是什么让我们梦想成真,难道只是自己努力吗?
这些语句都是我一点点用欢乐和泪水从童年的记忆里梳理出来的,尤其是我的母亲的病也是因为老屋的破败,夜里的风雨,墙皮的脱落,让她担惊受怕,得了肺心病,当新屋建起的14年后,她最终倒在了她守了一辈子的院子。这段伤心的情节,更让我倾入自己的感情把这篇文章写好。
所以说,我们的回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既是对童年美好生活和那段感情的眷恋,更是对现在生活的惩罚和对某种感情的亵渎,他有时会刺痛你的伤疤,让你寝食难安的,而且是痛彻心扉的那种。
二、关于写作的交流
(一)为什么要写作
1、名人们怎么说。
有一篇文章《八位文学大咖告诉你,为什么写作?》
1985年初,法国巴黎图书沙龙通过法国驻各国使馆、法兰克福图书节、瑞士法语日报《二十四小时》驻外国记者分别邀请世界各国著名作家就“您为什么写作?”这一问题撰文,名抒己见。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等人也应邀笔答。这些作家的回答真可谓是丰富多彩,各不相同。
丁玲:我诞生在20世纪初,因家败父亡,我成了一个贫穷的孤女,而当时的中国又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时代,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煎熬,这些痛苦不能不感染着我,使我感到寂寞、苦闷、愤懑。我要倾诉,要呐喊,要反抗。因此我拿起笔,要把笔作为投枪。我追随我的前辈,鲁迅、瞿秋白、茅盾……为人生、为民族的解放,为国家的独立,为人民的民主,为社会的进步而从事文学写作。
我写作的时候,从来不考虑形式的框子,也不想拿什么主义来绳规自己,我只是任思绪的奔放而信笔之所之。我只要求保持我最初的原有的心灵上的触动,和不歪曲生活中我所爱恋与欣赏的人物就行了。
巴金: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我为什么需要文学我?我想用它来改变我的生活,改变我的环境,改变我的精神世界。
琼·迪戴恩[美国]:同许多作家一样,我从童年起就因为烦恼和虚荣心开始了写作。逐渐写作成癖,就一直写下去,这就象一个人中毒一样。作家不写作,他的思想也就逐渐停止了活动。
萨门·拉舍迪[英国]:因为我爱好虚构,好撒谎。因为我喜欢孤独,一个人呆在屋子里。因为我至今仍未找到一种办法,这就是怎么才能勉励不写作。因为只有写,我才能说出我的所思所想。
诺曼·梅勒[美国]:对于为什么要写作,尚不晓他人如何考虑。但对于我,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生厌的问题。用挚友马拉凯的话答复:“因为对于我,写作是觅求真理的唯一手段。”我想,最美好的尝试,乃是在写作中生存。
黄春明[中国台湾]:我想,作为一名作家,每个人对他的人民和周围的特殊事件都有自己的感情和表现手段。多年来,对生养我的台湾,写作是我借以表达对这一小块土地感情的惟一方式。就是这了这,一旦我不能写作,我就要忐忑不安和不得安宁。《写作这回事》是美国作家斯蒂芬·金写的一本薄薄的关于写作的书。豆瓣评分8.6分,算是高分了。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作者斯蒂芬·金。
其实,斯蒂芬·金是当今世界读者最多、声名最大的美国小说家之一。在他30年的创作生涯里,共写了200多部短篇小说和40部书。这些作品被翻译成33种语言,发行到35个国家,总印数超过3亿册。更值得一提的是,有超过70部电影和电视节目取材自他的作品,因而,他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他写作的过程中,也就是1999年6月19日,他在外出散步时,不幸遭遇了车祸,差点挂掉。写作,最终帮着斯蒂芬·金站起来,好起来,走出来,快乐起来。
还有台湾作家李敖,书等同人高。2018年3月18日上午10点59分,与世长辞,享年83岁。史铁生专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
2、我不想成为别人,也不寻找别人的影子,我只做我自己。
作家沙叶新曾真诚地写过:“我没有别的本事,一辈子都在拿笔,一辈子都在思考。用戏剧的方式把真相留下来,告诉青年一代,这是我的责任。”
对于我来说,不是专业的作家,也不敢称为作家,充其量也就是个文学爱好者。文学写作是广袤与浩瀚,是博大精深的,它所包容的写实,写真,写美,写壮,写精的不易与归属感,是每一个写作者心之向往的。
写作,就如同培育一棵树,能生根,能长叶,能繁茂,能参天,能伫立千年万年……越是辛苦的,越是艰辛的,越是收获的,越是不知疲倦的,越是整装待发的,越是超越升华的,越是壮阔的,越是社会的,越是人性的……
在这条路上因此,我懂得了感恩,感恩父母赐予我生命,感恩自己懂得生命再塑造,感恩周围人给予我的帮助,感恩这个强大的国家和社会给了我生存天地之间,更好享受生活的权利和机会。
到底为什么要写作呢,我想这段话是最好的阐释:
其实,没有一个人是不想发展的,没有一个人是不想进步的,没有一个人是不需要安慰鼓励的。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当安静下来,沉静下来,来真正地进行——自我训练,自我培植,自我审视,自我解读,自我总结,自我认知,自我觉醒,自我觉悟,自我崛起,自我净化,自我提升,自我升华,自我超度,自我超越,自我完善……
从而,达到享受生命,体验生命,扩张生命,完善生命。具体少了什么味道,我也不知道,只是我不在意那些,发表不发表的,我也无所谓,获奖与否,对我来说也不重要。我为文学而写着,为自己的爱好而行着,这就足够了。
(二)怎样写作:文学是天赋,也需要方法论
今天让我来和大家交流写作,我实在是作难,文学写作方面的事情太多太多,有些问题我自己这辈子搞不懂、搞不清。我常感叹,自己的渺小,但看到许多80后、90后头顶文学大家的光环闪现在我面前时,我真心的感到惭愧和不安。10多年前,我写了一篇《30岁的苦恼》,慨叹自己的一事无成,嘲笑自己在20多岁时给自己定的目标,要在30岁以前完成一部作品,结果空空如也。于是我又定目标。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终于在马上跨入40岁的档口,我整理了自己以前的写的一些文字,凑成26万多字的方面的作品,编辑了两本书,以为很满足了,可是看到周围人的成果,自己黯然失色,两年来一直压在箱底,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2018年,或许适合我们国家一样,今年可以说小丰收年吧,写的东西应该有近10字了吧。也在一些媒体上有幸被发表。
我认为,文学是天赋,也需要方法论。
下面,我和大家交流自己的写作过程中得到的一点体会吧,有些也是鹦鹉学舌,大家不要见笑。
1、写作急不得。文学写作,最基本的就是——写。写什么?怎么写?不是聪明与技巧,而是学识、胆识、学养、修养及趣识的再现。因而说,文学是用心灵来跋涉的。
上帝造人并不想让人进步太快,当一个父亲从123开始学起,慢慢学到什么东西都会了的时候,这个父亲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并不是从他父亲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进步,又从123开始慢慢学起。人的一生确实太短,根本做不了多少事情,即便是像我们这样的人,一转眼就工作20多年了,学写作我也是一路摸着石头过河,才稍稍懂得一点小说怎么写、散文怎么写的时候就已经人到中年了,往后想想再有20年就要退休了。
写作急不得,文字都是一个个码出来的,我们写作的初衷,就像我给自己的简介一样,寄情山水,聊以自慰,仅此而已。至于发表获奖都是副产品,可有可无。过去十几年前,我在一线教学时,不仅教学生写,自己也写,而且作文课给学生读自己写的文字。当时没有这么好的条件,用电脑,用手机,用apple,那些文字都是用笔写出来,修改后,又要用稿纸誊抄,往往都是一份,寄出去自己就没有了。现在方便多了,电子的稿子可以保存,可以修改,很方便。可以说在那个时候没有发表的快乐,每次都是在希望和失望中煎熬,但最终还是要走下去。毕竟,写作是个奢侈品,得慢慢来。但是你必须不停地写。我觉得余华有句话说得很对:是什么让你成为作家的,不是思考,也不是阅读,就是写,不停地写。
2、写作的唯一秘诀就是多读书。
谈到写作,读书是不可回避的话题。谈到读书,是我们最为羞涩的话题。之前,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孟莎美所写《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红遍网络。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每次出去学习或者旅行,我都会有意的观察,车上有多少人在看书,确实很遗憾,如她所说,玩手机的人多,看书的真是凤毛麟角,有点鹤立鸡群的感觉,很尴尬。
一位管理大师的著作《低智商社会》意外地触动了中国人的敏感神经。他在书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另一个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就连犹太人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匈牙利,它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我国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尼克松80年代出了一本书叫《1999,不战而胜》,很出名。尼克松在书中的最后部分说了这么一句话:
“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我们有多种不读书的理由“太忙,没有时间!” “感觉不到读书的用处!” “好多书读不懂!” “年纪大了,记性不好,读了书记不住!” “那么多书,不知道读什么!”其实,每个人开始写作的时候都是先看了某一部作品,产生了自己写作的欲望,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这样,起码我是这样。开始搞写作完全是爱好和兴趣,只是说写作时间长了,写到一定程度以后你才会产生责任感、使命感,你才会发现文学的坐标其实一直都在那里。文学,作为心灵的灯塔和港湾,并不是神秘的,只要真实就足矣了。我现在的写作,我仔细回想了一下,还是得益于小时候的读书,小学时候,条件很艰苦,我最早读的书真的是从夹鞋底子篮子里发现的。那个时候,我读过水浒传、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许多小人书,并且喜欢讲给别的同学听,那完全是一种荣耀的事,大家想想,每天放学,那么多孩子围着你,崇拜的像神一样,听你讲故事,你俨然成了孩子王,不是靠武力,完全是知识的力量。中学时候是武侠小说泛滥成灾的时候,金庸、古龙、梁羽生等等。看一本《平凡的世界》,简直是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我真正的写作是工作以后。虽然现在读书的人少,碎片化的阅读为人所不齿。但就具体情况而言,理论上,我们每天可以抽出1小时看书,就这,我有时也做不到。怎么办呢?慢慢的我喜欢上快餐阅读,碎片化阅读,选取那些有价值的材料,有深度的立意等,更多的是自己的思考。长篇的阅读还是挤出时间去看一些。因为经典的书,上大学时蜻蜓点水,似懂非懂的看了一些,学了一些是有印象的。而且涉猎很广泛,文学、哲学、时政小品文,尤其是历史杂文都是不错的。《读到他,我哭了》发表于中国作家网。《活着,我们对这世界最低的要求》发表于“语文在线初中版”。《汉献帝:我的快乐你不懂》《汉献帝:亡国我也很快乐》发表于“丝路新散文”(渭南评论家协会)等都是读书后的感受。
3、写作的最好素材源自生活。
一是故乡。“故乡是作家摆脱不了的存在”
莫言说,他早期的作品写得特别顺,就是因为对故乡风貌和人物太熟悉了。“我的左邻右舍,村里几百口子人,后来都变成了我小说里的描写对象。”莫言说,“我用文学方式拓展了故乡,让小说中的人物有广阔的舞台去展现。”对于写作的人来说,故乡是最好的素材库。我的文章里面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故乡的影子,《老屋的记忆》发表于《宝鸡日报》、西府小吃来一碗发表于《三秦文学》,二叔是个秦腔迷发表于“文化艺术传媒网”,犹忆农家麦花香入选《中国乡村》杂志2018年有奖征文,早安,我的大秦腔发表于中国作家网,母亲的别名叫善良发表《陕西党校报》,致我终将逝去的童年发表于中国作家网,《母亲的阵地》、豪迈的秦腔吼起来、《又见麦黄》发表于《宝鸡日报》,想你、《柿子的故事》发表于《海口日报》这些都是来自故乡的沃土,这片沃土给了我养分和灵感。我的诗文集名字我也就起名《他乡是故乡》。“晨起惊闻人语声, 犹忆梦中忽还乡。二十多年独登台, 总把他乡做故乡。”序言中写到: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村子就像一个单纯的人一样,从东往西,一眼就可以看穿。村子的周围长满大树。在村子的边上原来有一个水塘,后来水塘干涸了,里面种满了树,每天早上都有能听到小鸟的鸣叫。特别是到了炎热的晚上,睡不着时,可以打着手电筒,满世界地摸知了,捉麻雀。有两条小河围绕着村子,河水清澈见底,孩子们在河里嘻嘻,夏天到了可以做好多事,游泳,钓鱼,捉螃蟹,有时还可以把倒掉的树当船划。在河边草丛里还有与蛇有关的神秘故事。有一年,上游的水库跑水,全村人出动捉鱼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二是生活。在日常生活,看似平淡无奇,只要你愿意观察,愿意思考,还是会有很多收获的。当朗读成为一种时尚发表于中国作家网,《虾道如人道》发表于散文网,还有写生活的;那只狗,好久不走那条路,以及许多诗歌题材的。如我最近写的两首
《远方》:冬日,某处某天 阳光格外明亮
那些灰心的叶子 又重新攥住树的手 云净化了整个天空。
猜我看到了什么? 菊花,枯黄的小草,和那只在台阶上曝晒了许久的蚯蚓。 远处,一群蚂蚁无序地奔跑。
一株蒲公英情不自禁, 竟然在风中舞动。 瞬时露出突兀的躯干
一声小鸟的啼鸣 在耳边响起 我听着,眼里只有远方。
《可怜了那只羊》
冬日正在跪着 被风抽打 山坡上,那只羊顺从地被牵回
早早收工 牲口棚 忽明忽暗 今晚,这里是待嫁的闺房
羊被绳子倒吊着 如一颗毛绒绒的果实 腐烂着
死亡的马车 从远处驶来 收获它去厨房
这个季节 寒冷禁锢思想 我的脑子里构造了那只羊
借牧羊人的手 杀死了它 油腻的嘴角不透漏一丝忏悔
三是游历。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写出好的文章,一定要争取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多的条件,去经历更多的事情。凡你能碰到的事物,就都要去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试一试……
经历,就是财富。
我喜欢观察事物,从生活中来发现观察。望天、发呆、看田野、观四季的山、水变化,以及江、河、湖、海、泉、溪……还有建筑……,多走,多看,多读,多写,多与人交往,多与世界交流,多融入社会,多走向人群,多体验生活,广交朋友,多亲临山水,多亲近自然……
《大美青海》 第五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 二等奖。《关山牧场游记》入选2018年“桂林杯”《中国最美游记》。《“飘风自南”周公庙》发表于《旅游》。《春到大散关》发表于中国作家网、东北作家网、中国文学网。《寻觅太白石头城 》中国作家网、阅读文网、东北作家网。《山中杂记》发表于中国作家网、阅读文网。《致我终将逝去的童年》发表于中国作家网、阅读文网、东北作家网。
4、写作要有自己的风格。
文学,本来就不是新鲜物,也不是惊奇的,更不是凑热闹。文学,是有筋骨、有气韵、有力量的。
我写了很多平庸的作品。喜欢与文字打交道的我,闲暇时间除了阅读,就是写作。我读的书很杂,文史哲方面的书籍都有广泛的涉猎,但我并不刻意去专注于某一个方面。只要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或书籍,我差不多都是以最短的时间去读完的。读了许多书,慢慢便有了写作的欲望和冲动。写什么呢?写小说,写诗歌,做学术研究,写学术论文,各种念头都曾经有过。但最终自己还是喜欢上了写散文,并且一路坚持了下来,小有收获。自己创作的百余篇散文,先后在国内几十家报纸刊物和网络媒体上发表。
为什么喜欢散文呢?理由很简单。散文是一种非常灵活的文学体裁。有人说散文是文学的客厅,更进一步说,散文更像是写作者的心灵客厅。总之,从头顶的蓝天,到脚下的大地,皆可作为散文的话题来写。
散文天生和感情、现实和心灵相依相偎。梦幻散文,要挺起求真这条脊骨。
贾平凹先生谈到了写作的语言风格。他认为,语言和人的身体有紧密关系,“什么是语言?语言就是你身体一呼一吸之间形成的节奏。”谈及好的语言,他说道:“好句子不在乎华丽,也不在乎朴素,也不在乎很讲究的文笔,也不在乎大白话,只要把情绪表达出来那就是最好的。但情绪怎么表达?情绪是靠节奏来表达的,要用语言、字与字、词与词之间节奏的变化来表达你的情绪。”
5、写作要积累一定的实用技巧
具体说:一是语言必须鲜活、丰沛、灵泛,淘汰套话官腔,多吸取海外华文的语言精华,注进时代语境的激素,多给人以陌生感和惊喜感。二是题材和事件的选择宜精到,避开平面化,开掘得更深刻厚重,以能引发读者灵魂的共震为目的。三是视角要新颖和奇特,更巧妙一些,独到一些,让人能顺着你的文章的黄铜跑道直达你的黄金世界。四是细节力求精彩,诱人一步步踏进你所设置的文学审美幻境。五是别忘是站立在中国沉实的土地上诉说着现实的人群,从小文章的小天地里,散发出一种博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情怀。六是草稿要自我磨琢再磨琢,自我切磋再切磋,文字一改再改,“吟安一个字,(扌然)断数茎须”、“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语不惊人死不休”。
“十分钟教程”——让我们重修一下语文。人人都会写字,人人都有话可说,人人都应该能够写好文章;在这个文字发表空前容易的年代,文字更有力量。第一分钟:词汇;第二分钟:语法;第三分钟:逻辑;第四分钟:文风。“简洁、朴素、有效、准确、具体”。十字标准——仅仅十个字而已,却已经足够;第五分钟:修辞;第六分钟:知识;第七分钟:沟通;第八分钟:实践;第九分钟:技巧;第十分钟:修正 。
最后再次重申,在写作的路上,我只是个小学生,我一直在学习,一直在跋涉,一直在路上。
借用莫言的一段话结束今天的交流:作为一介布衣书生,此生虽没有机会去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来,但却甘于寂寞,在一个个平淡的日子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在写作的道路上,让思想游走在散文的写作里,留一点温暖善意的文字给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世界,与更多的人进行心灵的交流,足矣!安然地接受生活给你我的角色,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为自己争取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梦想。在力不能逮,或者说真的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安然地做好文艺青年这个角色吧。不是每一个文艺青年,都要成为作家的。每当我拿起笔,写我的故事时,就饱尝到了大权在握的幸福。在这片国土上,我可以移山填海,呼风唤雨,我让谁死谁就死,让谁活谁就活,当然,有一些大胆的强盗也造我的反,而我也必须向他们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