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鸡市区西南而行20多公路,便是著名的大散关。顺着蜿蜒的山路,离市区渐行渐远,一路上,春意盎然,树木和小草竞相吐绿。河边流水潺潺,欢快高歌,不时有游客停车驻足,去河边嬉戏,掬一捧大自然的琼浆入口,沁人心脾。微风做伴,美景相随,人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山水画中,心情格外舒畅。
大散关北连渭河支流,南通嘉陵江上源。山势险峻,层峦叠嶂。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翻阅资料,关于大散关名字之说大致有三:一说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二说因置关于大散岭而得名;三说因散谷水而得名。
接近景区大门时,远远就看见门楼上的“古大散关”四个大字,旁边的落款“古华赵祖康”和“民国二十五年十月”清晰可见。门楼两侧挂有镂刻的“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诗句对联。门楼左侧有一座“大散关遗址”的石碑,景区大门坐西面东而建,路边迸溅的水声从河底传来,似乎向人们诉说着这座千年古关的不朽传说。
进入景区,院子正面两边墙壁左书“身修心正”,右书“精忠报国”八个大字。前院左前方一眼就看见爱国诗人陆游的塑像巍然屹立,他纱帽软翅,一身长衫,右手持书卷,左手背后,双目炯炯有神,直视前方,一副风流倜傥、挥斥方遒的才子形象赫然眼前。在他的身后,墙上满是名人书法,但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是刻在墙上的两首《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 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唐婉)
陆游和唐婉“一唱一和”,催人泪下。旁边的人字形“幸福”两个字,更是极尽女性之柔美,很难让人把它和陆游当时“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豪情联系在一起。
陆游一生游历群山,作诗无数,爱国之情和豪迈风格寄予其中,但他一生唯一的一次亲临抗金前线,也是他力图实现自己爱国之志唯一的一次军事实践,就是在大散关。这段生活虽仅仅只有八个月,他却写下三百多首诗作,足见这是给他留下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地方。大散关楚汉、三国时期都发生过著名战役,细细数来在此曾发生过的战役70余次。除此之外,由于它以其地势和历史引来无数文人反复放歌吟咏。三国时的曹操,唐代大诗人王维、岑参、杜甫、李商隐,宋代苏轼都游历大散关并留下题咏。但真正使大散关名扬四海的大概应是陆游的那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其一》吧?看来,陆游与大散关有缘,大散关和陆游投缘。
院子的右前方是一口饮马泉,据说和抗金名将岳飞有关,墙上刻有岳飞的《满江红》,并有岳飞的画像。泉水清澈见底,一只翡翠玉石青蛙坐观天之状,一汪春意尽收池中,水面泛起了层层绿波,当年的金戈铁马似在水中若影若现,我们恍惚能够听到战马的嘶鸣,兵器的碰撞。登上箭楼,上面一溜排列着几个大鼓,抡起鼓槌,奋力敲打,“咚咚咚咚”的声音响彻山谷,震耳欲聋。
下了箭楼,沿台阶前行数步,便是一座两层门柱五开间大殿,上面的匾书“天下雄阁”,正门匾书“道德真源”四个大字。说是大殿,实际是景区的藏珍室,正殿有一尊巨大的老子骑青牛塑像,两侧悬挂对联一副,上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下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皆取之老子《道德经》。塑像前供桌上放有一块硕大的“古大散关官印”,墙上有老子在大散关授关令尹喜《道德经》的故事。除此之外,大殿内还展示着“七大馆藏珍宝”,即:清姜河野鱼化石、散氏盘、白蛇指路神石、老子赶山鞭、青花瓷清明上河图、青釉剔花倒装壶、犒赏三军大肉石等。
转过大殿,一段陡峭的台阶直通岭上,仔细数来,共有九十九级台阶,宛如天梯。当年唐代大诗人王维由此山道前往岭上关隘,曾写下一首有名的《大散关》诗,其中写道:“危径几万转,数里将三休”足见山道的险峻与曲折。山道比较窄,勉强可以容两个人并排而上。道路两边有便于攀岩的铁锁,绿树青翠,鸟儿欢鸣,中途可以找到休息的石桌石凳。旁边的警示牌提醒人们,在那茂密的树丛中还留有当年解放军与胡宗南残部战斗的战壕,人的思绪很快就回到了当年战火纷飞的年代。
再往上十几分钟便是烽火台,“烽火台”三个字依然可见。站在烽火台上,极目远眺,川陕公路时隐时现,路上的车辆穿梭其间,那是悠闲的游客在尽情享受这春日的美景。宝成铁路上的列车沿着铁轨,在沟底绕了一个大圈,蓄势而上,钻进山腰里,不大一会儿又从半山中呼啸而去,消失在崇山峻岭的郁郁葱葱之中。古人已去,战事也无,只留下烽火台孤零零耸立在那儿,作别昨日往来的过客,告诫今天的人们勿忘历史那惨烈的一幕幕。
下了烽火台,到了一处平坦的地界,上书“古大散关”四字,旁边有“散关古战场”几个大字,上书“北不得无以启梁益,南不得无以固关中”,可见它的重要地位,据说这才是真正的大散关关口。在关墙之内,有三弓床弩,红衣大炮、手铳火炮,巨大的抛石机等一字排开。站在隘口,向下望去,视线极为开阔,山下的情景尽收眼底,林壑纵横,古木参天,前面可以看到谷底的川陕公路,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历史上,名扬天下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陈仓故道”就发生于此。韩信正是从这里入咸阳,战项羽,为刘邦建立汉王朝奠定了基础
再往前,经过一座“武财神”殿,来到敌楼。楼上有郭沫若先生书写的“大散关”三个字,两边是“三秦雄关名千古,二吴豪气传万年”的一副对联。走上敌楼,沿着吱吱作响的木板走过,真正体会了一回当年戍边将士在漫漫雄关上巡视的感觉。楼下是两个展厅,一个展示的是大宋抗金大捷的情景,一个是展示了宋代的火兵器。
敌楼后面正对面是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兄弟俩的塑像。兄弟两人身披战甲,目视前方,一副大义凛然的神情,似在警告来犯之敌。哥哥吴玠端坐于前,右手抚腿,左手抱拳,好像在观察敌情,思索退敌良策。弟弟吴璘右手握剑柄,左手持剑鞘,像在等待哥哥一声令下,随时准备上阵杀敌。吴氏兄弟指挥的大散关大捷,以少胜多,血洗了靖康之耻,是宋金交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仗,成为了影响中国历史的100次重要战争之一。塑像的左侧有后来修建的“二王庙”就是为了纪念他们。再往上走,还有一个“观音阁”。
敌楼附近有一泉水,名曰“龙泉”,出水口是一个栩栩如生的龙头,泉水就从龙嘴里流出,清冽爽口。旁边的草丛里倒放着一个战车轮子的模型,上面的铆钉如门扇上钉子一般大,车轮比卡车轮胎的直径还要大,可以想象,这样的大车轮组装下的战车,将士们站在上面,抵御外敌,是何等的威武雄壮!
带着崇敬的心情游完此处,大多数人都以为大散关景致就结束了。其实不然,顺着泉边的小道继续前行,道路淹没在起伏的的山峦和密密的丛林中,给人无限的遐想,过去这里面肯定是掩藏着千军万马。真正要走到山顶,还需要继续前行。后面的路似乎更难走,道路迂回曲折,树木攀枝错节,巨石林立,险象丛生。厚厚的落叶覆盖着山的表层,柔嫩的小草不堪如此肥美的养分,时不时的探出头来。
过了回心石,镌刻在路旁石壁上的两幅字迹遥相呼应。一是汉丞相曹操西征张鲁经过此地,所作诗赋《秋胡行二首》其一: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牛顿不起,车堕谷间。坐磐之上,弹五弦之琴。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另一个是朱镕基的“顶有神仙”手迹碑刻。两位丞相一个道出了大散关之险,一个道出了大散关之神秘,时代不同,心境却是如此相近,看来都大散关的秀美、奇丽的向往,古今亦然。
终于到了山顶,一尊雕像在不大的空间格外显眼,应该是苏轼。苏轼在任凤翔府通判时作:“西南归路远萧条,倚槛魂飞不可招。野阔牛羊同雁骛,天长草树接云霄。昏昏水气浮山麓,汛汛春风弄麦苗。谁使爱官轻去国,此身无计老渔樵”。诗中描绘了诗人登高所见大散关一代的春季景象,细细品来,不免有抒发怀念故乡、误入官场的人生慨叹。在此雄浑壮阔之地,面对层林竞绿、苍翠盎然、树影婆娑、百转峰回、起伏跌宕、延绵不绝的山峦,人的心底会被荡涤,被震撼,被感染这是很自然的。
站在山顶,别样滋味尽在心头。川陕公路和宝成铁路宛如两条巨龙从宝鸡神游而来,环绕、盘旋、穿梭,最终消失在群山之中。逝者如斯夫,往事不可追。大散关,这座中原的门户,曾经扼住了千军万马前进的喉咙,成就了多少名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的壮志,演绎了多少将士“马革裹尸还”的悲壮。我们无法一一查证。
如今,它留给我们宝鸡的不仅仅是一座历史的遗迹,游览的所在,更多的是一笔精神的财富,山上的一草一木,关隘上的一砖一瓦都散发着弄浓郁的文化气息,等着我们去挖掘、去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