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建芳的头像

刘建芳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08/07
分享

可贵的回望——刘建芳《水井边的日子》序

缪俊杰

早年读孔夫子的书,记得他老先生说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后来读到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一篇文章,他在谈到诗人、文学家时说到:“他是一个人,比一般人具有更敏锐的感受性,具有更多的热情和温情,他更了解人的本性,而且有更开阔的灵魂;他喜欢自己的热情和意志,内在的活力,使他比别人快乐得多;他高兴观察宇宙现象中的相似的热情和意志,并且习惯于在没有找到它们的地方自己去创造。”(《抒情歌谣集·序》)孔子说的诗“可以群”,就是说文学可以团结人,可以通过文学交朋友;华兹华斯说的“习惯于在没有找到它们的地方自己去创造”,说的是文学家具有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一老一外”的话,对我有很大启发。

不久前收到我的江西定南乡友、现供职于广东中山市的青年作家刘建芳行将付梓的散文集《水井边的日子》,嘱我为之作序。我因离开故乡已经很多年,同这位比我小二、三十岁的青年朋友没有见过面。但我读了他寄来的书稿,立刻把我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我如同见到久别重逢的朋友,同他一起游历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起探访阔别的邻里乡亲;一起体验离开故土南下发展的历程;还同他一起游历祖国的山川胜景……这不是应了孔老夫子说的诗(文学)“可以群”,可以交朋友的话么?!

文学是作家对人类历史的精神回望,是一种爱的升华。文学家由一种大爱而生发的对世界、对人生,对那些与自我有关或无关的人们的关切,从而构成了那些撼人心魄的作品。刘建芳出生于江西农村,并在家乡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的一段时光。大学毕业以后,背负行囊到珠江三角洲求职发展,找到了新的家园。但童年生活在他的记忆中留下了浓重的底色,他熟悉农村底层的生活,因此在他的散文里,表现出他关注底层,关注正在消失的乡村所发生的变革,关注着普通人身上体现的纯真的人性和美好品质。在他的几组散文里,我特别喜欢他写家乡的几篇,如《故乡的山》、《故乡的水》、《听说家乡下雪了》、《美丽的山村》、《水井边的日子》、《乡村女教师》、《祖母的理想》、《父亲的礼物》等。他着意于表现故乡的山水,在她滋润了那块红色的土地之后,在她翠绿了那丛丛簇簇竹林之后,在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祖辈父辈们之后,入河入流,最后奔向大江大河,到了大海的怀抱。他写南下求职历程中的散文,如《在路上》、《小妹你好吗》、《令我感慨的一个小镇》、《我和邻居不打不相识》、《中山,一座诗意之城》等,写出人生历程中的无奈,更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他对新的家园的美丽、精致、清爽,诗意般的人文环境和牧歌式的生活的满足和惬意。建芳的旅游散文如《听苏州评弹》、《感受秦淮河》等,也有特色。他的散文不仅写自然,写亲人,依稀中表现出自己的生活史、心灵史,更表现出对普通人的生存环境和人生追求的精神回望。

对历史的精神回望是人类的巨大财富。我从刘建芳的散文中得到启发,是对家乡生存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重新认识,以及对蕴含其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追寻。我同刘建芳一样,是从赣南山区走出来的贫苦农村青年。五十多年前离开家乡,那时确实很穷,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都还比较差,那时常用“贫困山村”和“落后地区”来形容自己的出生地。过了几十年,我再度对我生于斯,长于斯的那块土地作历史回望时,才发现我的故乡是那样的美,那样令人时时眷恋。

我记得小时候家乡流传一句谚语:“江西九十九条河,只有一条通博罗。”这条通博罗的河就是发源于江西安远和定南的交界处的定南九曲河。我和刘建芳的家乡就在这东江源。从三百山的千山万壑中流出的小溪汇成了一条河流,到了天花镇宾光村(也就是我的出生地)的月光渡口,因前面有高山阻挡,流到沙螺湾时,形成九曲十八弯,称为九曲河。据史料记载:九曲河历史上河水丰盈,“清同治年间曾通舟楫,木船自广东龙川可上溯到鹤子圩。民国初年兴旺时期,成批木船二、三十艘在河上航行,九曲河天成桥两岸的圩场设有各种商号,河流蜿蜒于狭窄山谷,河段落差70米,水能蕴藏量十分丰富。”由于历史的变迁,自然生态的破坏,九曲河水量逐年减少,古时盛景风光不再了。但从东江源流出的九曲河依然是秀丽的大好河山。如今通过修建九曲电站和长滩电站,出现了“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库区烟波浩渺,白帆点点,水面之上是山峦叠翠,青翠欲滴。茂林修竹间建有一座座山间别墅,山岗上还建了古色古香的客家围屋,成了赣南、粤北的休闲渡假胜地。月光渡、九曲河名字多美啊,谁说我们的祖辈们不会发现美,欣赏美呢?长期的苦难,令人感叹赣南“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不过,“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历史还是向前发展了。九曲河水向南流,一直流到香江。关山阻隔的东江源,如今同浩瀚的海洋连通在一起了。定南从“农耕经济”逐步走向“海洋经济”,从“农耕文化”走向“海洋文化”。今天,定南并非“穷山恶水”而是“风景这边独好”了。我们应该拿起自己的笔去描绘家乡的美,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建芳的写作就值得我们关注了。我期望出生或生活在赣南的作家们,能够把目光转向这片美好的土地,真正写出一篇篇美文,一本本好书,以飨家乡的父老乡亲和关注赣南生活的广大读者。

我记得,刘建芳前几年出过一本诗集叫《南方的风》。这是一本充满激情的作品,因为作者的“移民”经历,所以他有时以“岭北”人的眼光去审视陌生的南方,又以“岭南”人的观念去解读多情的岭北,既表现了作家的某种忧患意识和沧桑感,同时也表现出他对他生活的第二故乡,一座新的城市的精致、美丽、清爽、充满激情的赞美。而正是这种感受,构成了刘建芳诗的感染力,也构成了他散文的特色。

文学的路修远漫长,永无止境。文学的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如果从更高的要求来说,刘建芳的散文还应该加强历史厚重感和思想穿透力,还应追求更令人陶醉的情致和韵味。“情”、“真”、“韵”,是散文高手追求的艺术境界。我期望建芳经过更加艰苦的跋涉,逐步登上文学的殿堂!如蒙不弃,借此小文,权作为序。

2007年元旦于北京

(作者籍贯定南人,系著名文艺评论家、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教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