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流金的头像

流金

网站用户

小说
202309/16
分享

朱国廷自传连载

作者:流金

在冀中腹地《红旗谱》(高蠡暴动)的主人公朱老忠的故乡——蠡县,有一条小河,叫潴龙河。

它从西南到东北贯穿整个蠡县,后经高阳、安新,汇入孙犁笔下的荷花淀。

荷花淀,由诸条清澈的河流汇聚而成。荷花肥美,箭荷挺秀。

上个世纪,冀中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留下了赫赫战功。

当今,英雄的传人,朱老忠的后代——朱囯廷,將在这一土地上描摹出一幅唯美的画图。

——题记。

在冀中腹地《红旗谱》(高蠡暴动)的主人公朱老忠的故乡——蠡县,有一条小河,叫潴龙河。

它从西南到东北贯穿整个蠡县。

在它的河套里,有一个小不点儿的村庄,名叫悟儿头村。

它是我朱国廷的出生地。

说它小,是因为它南北不到1华里,东西,不出100米;

说它小,是因为它的人口有史以来未曾达到过50人(截止1953年)。

所以人丁不兴旺,是因为村子像一个婴儿躺在潴龙河的臂弯里,而潴龙河几乎年年都要闹水患。南堤至北堤的洪水,冲破家家户户的门槛,整个宅院屋里屋外都浸泡在洪水中,一连几日,房倒屋塌,每年都有人员被淹死。

别看它是一个小小的村庄,它却是一个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古村落。

据光绪《蠡县志》记载,齐宣王的宠姬吴娘娘吴盐就在此地出生。因其地势低洼,临池,取名“吴二池”。后演化成悟儿头。

相传,村中的大佛寺始建于唐朝开元年,明万历重修。

当今,我村的大寺——在潴龙河河底离地面30米处,有两根被河水冲出的木头儿。

大寺木被泥土埋着,它究竟有多长,不得而知。

它的上方,是一泥土裂痕,相机一照,宛如一位老人在看护着他跟前的“大寺木”;又如一记者在聆听“大寺木”和小小悟儿头村的诡奇故事。

小小悟儿头村的故事多多,择其三个:

一:悟儿头王老佑的地——没边儿。

一提我们悟儿头村的王老佑,方圆几十里,赫赫有名。

传闻很久很久以前,一天,新来的长工牛二套上牛犁,问牛牛管家:“到哪儿去耕地?”

牛牛管家也不好做主,让牛三爬上红松木楼三楼,问王老佑。

此时的王老佑正在享受“回墙风”。

所谓“回墙风”,是女佣人用扇子扇墙扇回来的风。此风,与从窗户吹进来的风没啥区别。所以大热天关着窗户,只是为了摆摆派头。

听到禀报,王老佑从檀香木椅上坐起,一甩袖子说:“告诉他,出了村,往东往南,他爱去哪儿——走的不耐烦了,就下犁。”

后来,“悟儿头王老佑的地——没边儿”就成了大家用来笑话人说话没有尺度没有分寸的歇后语。

二:真人真事——悟儿头的和尚不是人。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河沿大寺的慧仁和尚在寺门前纳凉。一位妇人从河西要过河,招手并呼喊请和尚扶她或者背她过河。慧仁和尚摆摆手说:

“我不是人哟。”

所谓“不是人“,和尚的意思是说他不是凡人,不能与妇人接触。就是这一句话,“悟儿头的和尚不是人”便成了笑话,传播很远,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都知道。

三:传说,有一年发大水,河北东候佐村的一只鸡,飞过北堤,在滔滔的水面上盘旋几周,然后,一翅膀扎进我们村的大寺内,在老佛爷的头顶上下了一个蛋。

人们都说是个“公鸡蛋”。

因为此鸡,头上的关子大大的,一身锦绣的羽毛,打鸣,彩蛋,很少下蛋。村民们管它叫“二例子鸡”。

本小说的主人公我朱国廷就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小村庄。

钟灵毓秀,地灵人杰。

本来,我朱国廷生父姓刘。刘氏家族人丁兴旺,在肃宁县大史堤(一个2千余人的大村)有“刘家一条街”。然而,作为刘家后裔的我却与刘氏无缘,承继了小门小户的朱氏之姓。

千百年来,左滚右翻的潴龙河没有冲毁小小的悟儿头村。

流淌着刘氏血脉的我朱国廷,在潴龙河的养育下从“小小儿”、“小老婆儿”到“小朱”、“老朱”再到“朱老”、“教育家”成就了我无悔的人生。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