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杨
6
出得景区,右手边的高台之上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西文兴村。入得村来,我们向正在吃午饭的几位年迈的村妇打听这个历史文化名村的前世今生,并且提出了对景区建设的建议。好客的村民为我们指路,并且告诉我们,你们的建议很好,但是,我们不当家,要不还是去见见我们的柳书记吧。
见到柳书记之后得知,村民口中的柳书记名叫柳栓柱,是村中的老书记,有六十出头的样子,精神矍铄,开着一家农家乐。当我拿出洛阳作协的证书并说明来意时,柳书记特意把我和女儿让进上房,并敬烟上茶,甚为热情。
在提出我们的建议之后,我又发自肺腑地说道:景区的确很是出色,如果再加以充实提升,即使申报全国5A级景区也是名至实归的!
最后,我又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柳氏祠堂也是景区的核心之一,只见园中矗立着柳宗元的金色塑像,主殿的大门却紧闭,只能从门缝里看见柳氏祖宗柳下惠的坐像,未免让人失落。
柳书记道出了个中原委:客官洛阳贵客有所不知,我们最近正要举办全国性的柳氏祭祖大典,为了把祠堂布置得当,因此,就把门锁上了。
用餐时,笑容可掬的柳书记的爱人征询着我们用餐的意见。在吃饭的间隙,热情的柳书记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西文兴村的前世今生:
西文兴村是一座始自唐末,河东柳氏世家以血缘聚居的千年古村落遗存。如今,村子里仍居住着56户人家,220余口人,几乎全为柳姓一族。
因此,柳氏后人就遵从祖训,祖祖辈辈生活在祖上遗留下来的高门大户,深宅大院里,谨言慎行,甘于寂寞,在此世代繁衍生息。且族人岁齿清晰,长幼有序,字讳有章,家规有序,世代传承。
近几年来,这个神奇的河东柳氏世代以血缘聚居的千年古村落,引起了众多科研院所和专家学者的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清华大学文物与古建研究院、国家文物局、国家建设部、中国柳宗元研究会、山西社科院家谱研究中心等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对《柳氏宗支图碑》《河东遗训》《柳氏族谱》以及柳氏墓碑、铭文、家训、门匾、题刻等金石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探古考证,同时对柳氏谱系名讳进行了科学的考证,得出了一个惊人的历史性结论:“末,始祖自河东徙沁(水)历(山)(据《柳氏宗支图碑》记载)。”也就是说,迄今生活在西文兴古村落深宅大院里的200余口柳氏村民,竟然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一脉同宗后裔。而且柳氏族人世世代代恪守祖训:“耒读为本,族产勿分,合族聚居,勿宣门庭,以为文人大(谐音:待)兴者(据《河东遗训》记载)。”世代传承。
曾经显赫历史的河东世家柳氏名门后人仍扎根于山西故土。而被中国柳学界苦苦寻求的柳宗元后裔,居然千年举族隐居在太行王屋深山,地处历山腹地的山西沁水西文兴终被发现。这一重大的历史性发现,即刻引起了轰动,为中国柳宗元研究填补了历史空白,为传承柳宗元文化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实证。
2004年9月,广西柳州柳宗元国际研讨会上,中国柳宗元研究会向国际柳学界发布了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国际柳学研究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柳宗元后裔在山西沁水西文兴发现,也为三晋名贤柳宗元在山西故土上没有踪迹填补了历史缺憾。
7
柳书记用他浓重的乡音,娓娓道来。话越说越长,却越来越有听头。
过去交通不便,行路艰辛。柳氏为何不居闹市,此为何故呢?还要从柳宗元的为官仕途说起。
据《山西通志·乡贤录》记载: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柳宗元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中进士,由于才华横溢、为官清廉,因而青云直上。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顺宗皇帝即位,改号永贞,升任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柳宗元与王叔文等一起力主革新政治,主张罢免贪官,因而触动了权贵们的利益,权贵们勾结起来,迫使身患重病的顺宗皇帝传位给太子。同年8月,宪宗皇帝即位,改号元和。当年参加政治变革的“二王八司马”中王丕显病死,先贬王叔文为渝州司马,次年全家被杀。与王叔文进行政治改革的八名同党均被贬为“边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于众党人中罪状最甚”者柳宗元先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剌使。柳宗元在柳州四年,继续推行革新,政绩显著,深受百姓爱戴,被称为“柳柳州”。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他病亡于任所。
清贫为官的柳宗元被贬谪后,看似寄情山水,实则心存忧患。由于仕途蒙难,身为改革派第三号人物的柳宗元,随时面临性命之忧。睿智的柳宗元为避“灭绝九族”之祸,被贬后令河东柳氏分散外迁,秘密传训家人:“皇恩食邑中条道中,五谷为生,耒读为本,忠恕廉洁,忧国忧民,弃府始徙,盛名勿扬……成名勿宣门庭,得志勿忘饥民(见《河东柳氏族谱序》)。”不久,一代才子名吏柳宗元病死。
此时,其二女尚幼小,长子仅四岁,次子尚未出生,家无积蓄。幸亏同乡好友裴行立慷慨解囊,其灵柩运回长安万年,入土为安。此时政治恐怖犹在,柳氏家人无法在长安长久立足。睿智的柳氏先人遵从柳宗元遗训,审时度势,悄然变卖家产,北渡黄河,隐居到了离祖籍山西省河东不远的历山深处。
从此,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河东柳氏,消失于世人的视野之中。柳氏后人不忘祖训,隐姓埋名,耕读传家,卧薪尝胆;历经宋元,不宣门庭,伺机而动。
8
柳书记的一番话,引发了我们的浓厚兴趣。紧接着,柳书记又对我们深情讲述道:
柳氏先贤韬光养晦,直至明清,时过境迁,忧患不存之际,才写下了柳氏再度复兴的恢弘历史篇章,惹人注目,引人深思。
柳氏家族东迁以来,先是居住在翼城县南关,那里至今有柳家园,仍旧保存着“河东旧家”的门匾,后又定居在沁水县西文兴村。
柳氏祖先取名西文兴之意为:柳氏从西而来,子孙以文兴为业。据柳氏后裔柳春芳墓志铭所载:“始祖琛,是由翼城县迁沁历之西文兴村”,而柳琛是西文兴柳氏明初始祖,唐末至明历经宋、元两朝,却无柳氏一人,是因河东柳氏唐末,选址徙居沁历,建造文兴村,因交通不便或还有其他原因暂居翼城南关一带,直至明永乐年间柳琛发迹,才实现了徙居沁历,建造文兴村的遗训。
百世书香门第,千年兴旺氏族。柳家在沉寂了500多年之后,到了明代再度创造了复兴的神话——子孙通过“学而优则仕”的途径,重新步入官场,使人们对山西河东柳氏再度刮目。
明永乐四年,柳氏后人柳琛殿试三甲,治文赐同进士出生,为光宗耀祖,大兴土木,建宅于西文兴村。始修祠堂,继修文庙、关帝庙等。西文兴柳氏第三代族人柳马录,沁水廪膳生,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中庚子科进士,授正四品官承德郎;第五代族人柳大武,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入国子监,嘉靖十一年中壬辰科武状元;柳大夏,明嘉靖十年赐进士出身,进京任医学训科;第六代族人柳遇春,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中丙午科进士,任山东宁海知州,补陕西同州知州。正是由于柳遇春和他的祖父柳马录的功德,所以在嘉靖二十三年和嘉靖二十九年由当时的沁水知县程南、县丞杨言,随同钦差提督杨守仪、巡按山西监察御史齐宗道等亲赴西文兴村,为他们祖孙二人各立一座“丹桂传芳”和“青云接武”的石牌坊。
柳家再兴土木,建造了规模宏大、门庭森严的一进十三院府邸。这次修建历经二十多年。直到明隆庆四年才基本完成。吏部尚书王国光亲笔为柳府提写了“屏障插文峰百世书香飞骥足,楼台围带水九天水暖出龙头”的楹联,至今仍保存完好。
9
我和柳书记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
细心的柳书记还是看出了问题。当他看到作家证上我的笔名叫柳杨时,就产生了一种好奇?直截了当的问我道:我就不明白了,别人都叫杨柳,为何你的笔名叫做柳杨呢!再说了,这样一来,读起来不顺,记起来不易。那你图啥呢?
老书记有所不知,虽然我不姓柳,却很乐意取柳姓的笔名。这和顺不顺、易记不易记没有一丁点关系。之所以我乐意取一个柳姓笔名,是因为我爱人是山西柳氏的后裔,他们世代居住在有着夏都之誉的洛阳偃师市,有千余口人,是一个名门望族,也有着耕读传家的良好家风,人才辈出!我向老书记耐心的道明原委。
听了我的一席话,老书记点头释然了。
我当即拨通了远在洛阳的爱人的电话。在简单的做了介绍之后,让老书记与爱人在电话里聊了一番。能够在宗族祖居地遇到同姓同宗的前辈故知,我和老书记两家人都喜出望外。
别说了,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有时间欢迎你带着老人,带着爱人,带着孩子,常回家看看!最近的柳姓祭祖大会,可一定要来啊!不见不散!临别,老书记和他的妻子异口同声地地叮嘱着,我们倍觉温暖,也真心的盼望着这一天快点到来。
一座古民居,就是一座历史博物馆,就是一座建筑奇葩,就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承载着先民们生活样貌的点点滴滴,留下了先民们衣食住行的丝丝缕缕。
三晋金风送爽,九州秋阳正骄。这次短暂而又急促的三晋之行,给人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印象。但是,也有未能满足的些小缺憾!
细细想来,我和女儿都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后裔。人至山西,再度倾听先民们遗留的暖暖乡音,再度亲吻脚下这方流淌着祖先血液的滚烫泥土,宛如置身故园,亲情未了,骨血已融化在这片祖先曾经居住过的黄土之中……
三晋大地,我何时能够再度亲吻您这位慈祥、睿智、厚重、典雅、文气十足的好母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