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有佛 更要心中有佛
——赏读著名诗人董进奎的诗歌代表作《佛性》
柳杨
中国作协会员、洛阳著名诗人亭心(董进奎)先生的诗歌代表作《佛性》,凭借其过硬的实力,不仅斩获了《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而且当之无愧的登陆了《中国诗歌网》“2015—2016年度十大好诗”榜。因此,这首诗歌佳作在广大诗歌爱好者的心目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因此,被人们津津乐道。
这首诗作发表于2016年03月05日。诗人在第一小节写道:
坐定一朵
引领花蕊修心
从静沉淀出净
佛教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佛姓新称乔达摩,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族,因此,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佛,又称如来,我们习惯叫“如来佛”,意思是“觉者”——了悟了的人。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的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难,断尽一切凡念,了却一切烦恼,得到最终的解脱。
诗人撰写的这首诗与佛教有关。佛教佛学,皆与莲花息息相关。有言道:“花开见佛。”你看,大小寺院里,万人敬仰的佛祖个个慈眉善目,莲台端坐。莲花和佛已融为一体,莲花也是佛国净土的象征。
诗人用极其空灵的语言,点墨成金的笔法,道出了佛教的精髓:从“静”沉淀出“净”。
人们常说:“静”能生慧,慧衍生“净”。“静”对于每个俗世之子何其重要!世人只有卸下贪欲之枷锁,用莲的心境观世界,才不会被功名利禄等杂念所干扰,“净”自中生。
何为“净”?“净”即是“空”。何为“空”?佛教《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又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既然是众缘所生,就是无自性的,就是空的。佛教认为,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空”。那么,什么是因缘呢?佛学术语,因果,具体说来就是因缘果报。因是事物生起的主要条件,缘是事物生起的辅助条件。有因有缘,必然成果,此果对因来说称为报,就是"因缘果报",亦简称"因果"。
遁入莲的颈脉
奏一曲
断藕的叙事
诗人在第二小节用想象更换空间,把空间由寺院转移到莲花身上,继而巧妙地选取“断藕”这一特殊意象,语句凝练,写得更加深入,意蕴深邃,发人深醒!
芦花空荡
唱尽心中最后一折子绿
于冬天的荷塘
在诗歌的第三小节,诗人写出了冬天荷塘的景象。诗人又以芦花作为意象比对和衬托,感受大自然给生命带来的深秋气息,使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情感也越发深重。
握紧水的骨头
修一段藕体
填补我泥胎的缺节
在诗歌的第四小节,诗人却没有在荒凉的季节里沉沦,而是笔锋一转,奏响了一曲歌颂生命的乐章!众所周知,水是没有“骨头”的。但是,诗人却用新颖别致的语言,道出了藕体就是水的“骨头”的现实。之所以要“握紧水的骨头”,是因为莲花要去修炼一段洁白无瑕的藕体,这段藕体不仅洁白无瑕,而且还是人间享用的美味。在这里,诗人通过这样的语句,又道出了佛教“普度众生”的宗旨。最后一句“填补我泥胎的缺节”,于风趣幽默之中,完成了整首诗的主旨升华和提炼。人们平时顶礼膜拜的毕竟是一尊泥胎。其实,人们的内心世界崇尚的还是佛教佛学的洁白无瑕、与人为善、普度众生的深刻内涵。
春天,掏出自己建一座寺院
诗人在全诗结束的时候,仅仅用一句来画龙点睛,很是精彩,耐人咀嚼。你看,前边的一切铺垫,就是为了春天的到来。这既是开头所写“引领花蕊修心,从静沉淀出净”的结果,也是对冬天孕育春天规律的揭示。这一句,颇有外国诗人“冬天来了,春天的脚步还会远吗”的意味。
在春天里,豪迈慷慨的掏出大美的佛性,去“建一座寺院”!结句更是扩展了全诗的层面,提升了全诗的意境。让人有走出桎梏之境,步入豁然开朗、万紫千红的春天之感!
全诗语言风格鲜明,凝练精短。珠玑句句,意蕴深远。彰显出诗人非凡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文字驾驭力。点悟出人性中最自然、最纯净的原始状态,和佛性佛理不谋而合。
相关链接:
董进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四届河南省十佳诗人、荣获第五届《中国作家》郭沫若诗歌奖、《人民文学》征文奖、《大河》双年度诗歌奖、《中国诗歌网》年度十大好诗等,作品散见于几十家省市、国家级刊物及多种诗选。
《佛性》
坐定一朵
引领花蕊修心
从静沉淀出净
遁入莲的颈脉
奏一曲
断藕的叙事
芦花空荡
唱尽心中最后一折子绿
于冬天的荷塘
握紧水的骨头
修一段藕体
填补我泥胎的缺节
春天,掏出自己建一座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