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锡文的头像

李锡文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9/09
分享

清风五月天

五月中旬,通常有些热了。但这一天不。

清早,朦朦胧胧的,天还没醒盹呢,我便驾车出发,直奔津沧高速。

我脑海里在过电影,从前的景象一幕一幕浮想出来。此次回乡,我不知道我记忆中的人物风貌,如今变成了啥模样,校园还有从前的影子吗?还有人记得我吗?还有我熟悉的人吗?我们还认得出来吗?

风儿轻轻,车在行进。路的两边,是无边的青翠。肥绿的麦田,如荡漾着的一汪绿水。大自然的气息,甚至田野的丝丝馥郁,还有泥土味道,浸入车中,沁人心脾。我享受着,我的车我的人我的心也融入到大平原的田园风光里,成了这绿色大地中缓缓流动的一缕清风。

 

一、隔着门口张望的孩子们

 

我的家乡,在河北河间、沧县、青县和廊坊大城县的交界处,三五里便可跨出县境。属于河间市,但恰恰离着河间城较远,而到其它3县城都在30公里左右。如此“边缘地带”,过去年间的人文环境复杂,贫困落后,就不难理解了。 

沿着廊泊公路出大城县不远,便到河间的地盘了。我停下车来,打开了手机导航,搜寻“西七吉村”的名字。我知道快到了,但这些年来新建公路纵横交错,两旁的村落新宅成片,面貌焕然一新,从前的方位感也变了。到了村边,我还是下车问了两次,才找到了小学校。

远远的,听到孩子们的喧闹声。学校门口悬挂着“幼儿园”和“小学”两块牌子,看来是合二为一的,真是进步了,过去农村哪里有什么幼儿园呢?正是课间休息,大一点的孩子们见有陌生人来,纷纷跑到大门前,一双双天真的小眼睛隔着门上的小窗口向外张望。他们穿着漂亮的校服,都不说话,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我,有的冲我微笑,有的做出各种姿态,甚至小脸贴过来做出怪样子。孩子们一个比一个活泼、大胆,我们小时候可是容易害羞、怯生的啊!是的,同样的年龄,如今的孩子见识更多,也自信得多,可爱的后生们!

“小朋友们好!”我的手穿过了窗口,拉起他们的小手,打着招呼。我想,你们不知道我是谁,但你们的爷爷奶奶可能会认得我,嘿!

几个小朋友跑去告诉老师。不一会儿,一位跟我年龄相仿的老师走出来,热情地把我迎进了他们的办公室。介绍之后,我才想起来,她叫邓承爽,是我上中学时的老校友。她向我介绍了正在电脑前工作的几位女教师,而校长则是最年轻的一位。来到她们中间,来到孩子们中间,我一下子也年轻起来。我多么想来一次“时空穿越”,戴上红领巾,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玩耍!

我的思绪不停地在昨日与今天中穿梭。我曾在这里做过两年的教师,那时候是两排平房,前一排是初中校,后一排是小学校。“十七岁的雨季”,哪里有教书经验呢,只有靠顽强学习,边学边教。每天都要忙到半夜,本来就瘦的我,身体又“精简”了不少。但我看到学生们考出了好成绩,心里无比满足。我写过一篇散文《爱,在这温暖的称呼里》,再现了那段难忘的经历。

邓老师向我介绍了学校的变迁,她说:“你走了没有几年,乡里的学校重新整合,咱们这取消初中学校,变成了小学和幼儿园。”

我想找回从前,哪怕是一砖一瓦。

宽敞明亮的校舍,整洁的水泥路面和开阔的操场,完全取代了过去狭窄的平房、泥泞的土道、土操场,哪还有旧时的影子?唯有校园的欢声笑语,依然如40年前那样,乌泱泱地在我的耳畔,刺激着我。啊,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不就是从前的影子吗?老师们忙碌的身影,不就是从前的画面吗?

感恩时光,这五彩缤纷的映像里头,曾经有个我。在这儿,我找回了自己。

 

二、这里留住了我的青春

 

按照头天与李振合校长的约定,我来到了北老生中学。我停留在校门口的外面,反复打量着校园的轮廓:这是我原来的学校吗?

是的,没错!我的初中、高中都是在这读的,上课读书、跑步做操、练习乐器,老师们的亲切面容,毫无遮拦的同学聊天,穿着娘在油灯下亲手做的布鞋,踏着深一脚浅一脚的小路……少时情景一一呈现出来,顿时,我的眼睛有些模糊了……

我见到了崔文双,他是这里的资深美术老师。我见到了好几位中年教师,他们都是从该校毕业之后成长起来的优秀人才。我们彼此盯着对方,互相打量着,仔细辨认着,回忆着小时候的事情。岁月这东西够可恶呢,它如魔鬼般地让人变老——一群纯真而活泼的孩子,多少年后再见面时,就成了今天的模样——脸上多了皱纹,皮肤不再细嫩,头发不再浓密,甚至步履不再轻盈。好在个个精神矍铄,体格好好的,于是倍感欣慰。

文双老师说:“还记得吗?那时候咱俩负责写黑板报,是你写我画。”呵,怎么会忘呢,我曾跟着老师学过美术字体,负责写板报。文双自小就有美术特长,爱好与天分成就了他的美术教师梦想。他又说:“小时候你还经常发言呢!”我其实不爱说的,从小如此,但是上语文课的时候可能主动一些。

我在脑海中搜寻着从前,询问起许多老师、同学的名字。他们告诉我,有些老师、同学,已经见不到了。哦,在岁月的年轮里,在风吹雨打中,本来壮硕的一棵棵大树,却枯萎了,倒下了,化作了芬芳的泥土。这时,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袭上我的心头。

校长李振合老师早上带着学生去外面参加竞赛,考完后急匆匆赶回来了。干练、机敏而朴实的振合校长,紧握着我的手,欢迎我回到母校,对公益赠书的义举给予了很高评价。

我发现,初次见面的这位中年校长,甚是认真、精细,把各项活动安排得十分妥帖。这次赠书活动,开始我想,有个简单交接就行了,因为这只是我的一点小小回馈,理所应当,一定不能给母校添麻烦。但振合校长看得更远些,他说:“这是个好机会,是我校师生受教育的机会!”

于是他安排了一场全体师生大会,由我来做一场励志报告。和风吹拂,杨柳青青,600多名师生以经久不息的掌声,迎接我这个离乡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他们见证了我的深情回顾,见证了我对家乡和母校的爱。

校园里,草木成片,绿树成荫,行进其间,甚感清爽。李校长介绍说:“前几年学校进行了彻底的整修、重建,校园比原来大了好几倍!”不仅校园美了,教育教学也不断取得佳绩,在全市各项考核中,多次名列前茅。就在我回津后不几天,传来喜讯:519日举办的第四届“曹灿杯”分赛区诗歌朗诵大赛,北中选手不孚众望,夺得冠军。多名美术特长生进入沧州三中初选。从李校长身上,从我接触的老师们身上,我看到了北中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的团结一心,奋发有为,我看到北中的美好未来。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是一首描写春景的古诗。而此时的五月天,不也是同样的意境吗?缕缕清风,轻轻拂去我身上的尘埃。在岁月的磨蚀中,我们都慢慢变老。不变的,是一颗真诚的心。母校北中,她触摸到我的心弦,留住了我的青春啊!

 

三、我心中的参天大树

 

河间四中是我此行的第三站。我又不认路了,得麻烦导航先生了。好在这是一所名校,一搜即可,这“现代化武器”着实厉害,方便快捷。

走近四中,迎面而来的是高大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一群群活泼激昂、走向成熟的学生来来往往。阵阵清风吹来,一棵棵梧桐树抖动起傲人的身躯。啊,一座现代化的学府呈现在我的眼前。

校长王清洁老师最先走到我的跟前,他戴着眼睛,沉稳而爽朗。熟悉的乡音,一见如故,似乎老友。又有几位老师过来了,我们的手握在了一起。一双双大手,如一股股清流,浇灌着我的心田。我被幸福包围着。 

王校长把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全部召集到了会议室。大家回顾往事,畅谈今日,开心地聊着。我恍如回到了求学的时光里,又仿佛遇见一帮久别重逢的老同学老同事。

1979年前后,我离开了教学岗位,来到四中的前身“景和中学”复习,准备参加高考。当时的这所学校,除了本地的应届生,也汇聚了周边公社的优秀学子前来学习,有一定影响力。我是在10年动乱中上的学,那个年代,尽管老师们都尽了最大努力,保证教学,但干扰远远大于秩序。6岁上学的我,实际上到高中毕业只读了八九年。学习不系统,知识怎么能完整呢?基础怎么会牢固呢?有些课程几乎从头学起,刚到景和中学,面对各校来的尖子生,自己压力很大。好在这里师资力量强,教学水平较高,我通过艰苦努力,在几个月之内各门课程尤其文科很快赶了上来,直到升入大学。

 

四中,是直接把我推向大学的母校,这块招牌在我心里始终是沉甸甸的。

富有学养的王校长向我详细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发展变化情况。他语速平缓,清晰简练而富有逻辑感。他说,多年来,四中在校园建设、教学、科研、考试升学等方面,不断进步,始终在本市乃至沧州地区保持先进水平,在校高中生达到2000多人。领导班子和谐,年富力强;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师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下一步还要扩编教师。

王校长话锋一转:“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很多农村学校都受到了冲击。”比如生源的不稳定、教育资源的不正当竞争、师资待遇上的反差、教学的巨大压力、地理位置上的某种劣势等等,也在困扰着学校。我在北老生中学也听到老师们的类似反映。如何因地制宜办学、走出一条稳步发展的路子?困惑中,学校的领导们老师们都在深入思考和探索破解之方。

王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一起,领我参观了开阔而优美的校园。一位老师指着旧操场附近的那棵大树,说:“以前的痕迹基本都没了,只有这棵树还是原来的!”

啊,40年了,这棵国槐在风雨中屹立着,营造出大片的荫凉。有多少学子曾经在这树下读书?多少人在这树下乘凉?可爱的大槐树,你见证了四中的变迁,见证了四中的辉煌;寒来暑往,树影斑驳,你成就了多少人的崇高梦想,不愧是我心中的参天之树!

在四中,我意外地遇上了李寿芳老师。她是我年轻时教过的一位学生。

实在是久违了,寿芳远远跑来,激动地叫一声“李老师”,时光宛若回到了从前。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从我们见面的那一刻起,寿芳的视线就没离开过我,她微笑着,看着我跟其他老师谈话,似乎随时帮我做点什么,也像是从我身上找寻过去的影子,如变形金刚一样把我给变回去!而我在一瞬间,竟感觉自己成了走失多年的老哥,带着一丝歉疚回到了家中。我只执教过不到两年的初中,对那一两届学生的印象也就格外深刻。我常常想起一个个稚嫩的面孔,特别是语文成绩优秀的几位学生,寿芳便是其中之一。自小品学兼优的她,这次相逢,依旧那样爽快、聪慧而甜美。她是我的学生中的优秀代表,又成长为四中教授俄语的骨干教师,着实令人骄傲。 

40年后的汇报,迟了,迟了。分手时,每个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说了同一句话:“常回来看看!”母校的老师们待人之诚恳,是发自内心的对一个老校友的热忱,是乡里乡亲那最为淳朴的真情实谊。我在母校的怀抱中长大,如今再次感受到她的体温。一天的行程,满满当当。这一天,预报是阴雨天气,但时阴时晴,几乎没有下雨,只落下几个数得过来的小雨点。正好一阵阵的轻风,带来一天的清凉,让我忘记了疲劳。呵,难得的五月天!那几个小雨点,不正是我心中激动的泪滴吗? 

这是我的家乡,这是我的原野。借得百里清风,回故土,忘归程。此次公益之旅,也是感恩之旅。我向家乡的3所学校共捐赠图书200余册,其中多数是个人散文作品及参与编辑的作品。这些书刊将收藏于学校的图书馆。我只带去微不足道的礼物,却收获了满满的情意,这情意真乃胜过千金。“借得大江千斛水,研为翰墨颂师恩”,祝福我的母校,我的家乡!

 

                                       2018.5.21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