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奉
近来,很少听到有人提书卷气这个词了,这是因为读书的人少了?还是时尚化所替代?甚或是有书卷气的人不见了?其实,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狭义的讲,书卷气是一个人说话、作文、写字、画画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风格。这确实不错,在历代的文人中,在浩瀚的文学作品里,在源远流长的书画艺术世界,随处都可以找到这样的典范。他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风格,一种表现,一种追求,甚至是一种引领。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已经从农耕时代变化为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文化形态的载体已经从纸质发展到电子等多媒体,文化的消费已经从相对单一走向丰富多元,文化人的表现也已经不仅仅是说话、作文、写字、画画,还有网络、图片、视听、舞台艺术、文创产品、科技互动等。所以,书卷气应该有更加广泛的外延。尤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全球化、多元化、冲突性、骤变性,与农耕社会的交流相对而言,应当是由相对单一而变得特别复杂。所以,书卷气的表现应当更加丰富、更具时代性。
学养当是第一,这是传统文人书卷气的基础,也是现代人提升个人修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古代人强调读书修身,重视基础训练,而非功利巧取,说话如果不诗书满腹就无法达到文质彬彬,作文如果不读经典就很难有深度,写字如果不临贴就没有取法乎上,作画如果不深入传统、不写生、不心静如水,就不会被称之为文人画。现在,文化虽然多元化,然而读书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读古今中外经典,读中国特有诗词、书画、民俗,读时尚开放的新思想、新科学、新知识。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则说现代人得身藏百科才能显示气质。说到底,肚子里得有真货,而不是读一些流行的、低俗的、庸俗的、眉俗的消遣品,也不是通过网络可以快速浏览的海量信息。我这里得强调,现代媒体传播手段、内容丰富,而相当读者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阅读经典作品、视听经典作品,但我可以肯定地说,没有阅读纸质上的经典有效。阅读经典需要思考,需要反复,需要静心,甚至最好眉批,这样才能深入其中,才能与古人心与心对话。我有一个体验,如果是读古人书,最好是读繁体字、竖排版,甚至线装本,这样更有一种与古人的亲近感,更容易走进作品所处的时代,更容易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诗书还要下真功夫,在涉猎广泛的同时,深入到某个层面、某个类别,这样才有深度,才有基础,才会更加充满信心。但是,现在大多数人是不愿意下这个苦功夫的,浅尝辄止,粗约而过,特别是手机等现代媒体所带来的阅读方式是最不能深入、最不能心静、最不能坚持的重要障碍。
品格最为重要,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那个时代读书人的追求,也是读书人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其中,最基础的是修身,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对现代人而言,要做好一切事情,无论社会交往、经商办企业,或者个体劳动,首先还是要有良好的修养,没有良好的品行,没有诚实的信誉,没有通过守法来获利,没有强烈的社会贡献意识,如果私利太强,为我所用,一切以我为中心,那根本就不是书卷气人所为,只能算作读书人的渣子,没有成器的垃圾。所以,读书还得读正经,还得科学思维,还得着眼于提升人个的素养。我去过一位朋友家,满屋书籍没有主题,而大部分是数年前的盗版,看那书的样子,还很少被主人所翻阅。交流其读书心得,无一言可对。外表看,打扮有学养味,而满肚子在追求名与利。还有一些茶楼、酒店、餐馆、书院,其风格有中国传统装饰味,然而所呈现文化品质低,图书也少,尤其还有一些装饰书,这样的书卷气几乎有辱斯文之嫌。还有一些纯粹的学者文人,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谁也看不起,与他讨论问题总是钻牛角尖,提出意见建议总是偏执一边。还有一些文化人,确实也有一定学问,但总是不与人和,私字第一,利字第一,德艺不能双馨。如梅者,能耐寒,“不与夭桃一例娇”,才算高格。
具有坚强斗志,才是书卷气的最高境界。我们看看,中国古代的那些文人,司马迁为坚持真言,而受宫刑。屈原为不屈于小人,而遭流放。苏东坡因坚持已见,而多次贬谪。特别是还有一些儒将,既能帅兵征战,又能作诗书法。如颜真卿、辛弃疾、陆旅等。
其实,一个人的书卷气,不仅要雅,雅中还要有个人的主见,还要有一种同不良行为、腐败风气作斗争的精神,特别是在社会遇到重大变革,需要站出来言论的时候,敢于发万言书,敢于作檄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文人就发挥了积极作用,写出大量文学作品,唤起民众救国,郭沫若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民国时期的大武侠小说作家还珠楼主,因为他的武侠小说出名而被日本军人所看上,重金请他为日军作文,被拒绝后日军用辣椒水将其眼睛伤瞎。从另一个角度讲,这就是一个文化人的骨气,不屈不挠的骨气。
在现代社会,似乎没有了硝烟战场,但不是没有直接和间接的对手,比如不正之风问题,看似一个日常小问题,如果不批判、不纠正,就会酿成后患,单位就不能正常发展,社会进步就会受到阻碍,国家肌体就会影响健康。曾经一个时期的腐败问题,通过下大力气纠正才能有所好转,其成本之可见。还有国际斗争,如果人民没有斗争勇气,而只有书呆子气,则会受到政治的、经济的,甚至军事的打压,清朝末期的残痛教训就是典型的例子。尤其是现代的年轻人,没有经过苦难,也没有承受过多少困难和矛盾,更应该加强斗志的训练,读读中国历史上那些屈辱的故事,学学中国历史上为民请命的英雄,到艰苦地区进行一些锻炼,增强民族意识和担当责任。要让人们知道,当下的任务不仅仅是发展事业,过好日子,还要从根本上树立起民族精神、社会责任。在大是大非面前有独立的判断,在国难面前可以挺身而出,一但战争需要可以献出生命。如此者才是真正的书卷气,才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民族之气。这样的书卷气不仅仅体现在文风书风画风,而是书写在中华民族伟大的进程中。
传统的书卷气更多的是指文人,而现在的书卷气应该是指所有人。因为所有的人都经受过全民的教育,都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并且接受着多元文化的终身影响。所以,人人都有培育书卷气的基础和条件,人人都会具有书卷气的可能。我希望当今所有的人们,都努力于自己的书卷气。不仅自己如此,还应将此精神注入到孩子的教育中,让一种新的书卷气精神代代传承,成为一种不灭的民族特性。
当然,书卷气的培育是有一个过程的,孩子的时候人们只能培养得他们很健康、很快乐、很幸福,或者称之为可爱气吧。到了少年,就要努力学习,博闻强记,善于思考,积极向上,称之为青春气吧。到了中年,就应该奋斗不止,识见宽广,对人对事对物有礼有节,有担当,有主见,这时才真正应该有点书卷气的样子了。再往后,便到了老年,书卷气应该增长为学者气,认识有深度,眼界更宏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如巨石崩于前而心不惊。如此者,书卷气成矣。
2019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