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敬礼祖国
70年,在历史的长河里是一段伟大的历程;32岁,在人的一生当中算是最美年华。回望,我与祖国同行的足迹,同样是酸甜苦辣、五味杂陈,但我却如此幸运,生在新中国,长在新时代。每当听见人民广场响起悠扬的乐曲,看到大街小巷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时,心头总会涌起一股无法按捺、无以言表,令人澎湃不已的特殊情感——我爱您,祖国!
我常常问自己,对祖国的爱,为何如此深沉?在70年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节点、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身上,我都找到了答案。这爱的源头,是祖国母亲对儿女无私的大爱。就好像黎明前,坠在青青嫩草叶儿上一滴将落的露珠,纵然拉断了整个身躯,也要滋润干涸的山川、旷野、沟壑;就好似黄昏后,折射在天边云朵上那抹嫣红的夕阳,即便被吞没了所有,也要将残存的最后一丝余温献给天空、大地、草原;又如同夜空里,洒在遥远天幕上那点点的星辉,哪怕穿越了千万年,也要在这蔚蓝的星球上种下光明、美好与希望。
我也经常怀念过去的时光,虽然那时国并不是那么强盛,家也不曾富有。可当我回望过去的一切时,总是感觉那么美好。1987年,我出生在河北省兴隆县一个叫靠山的小村庄。正如它的名字一样,虽然距首都北京不足两百公里,可在燕山深处,雾灵山脚下,这儿却是“九山半水半分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只能靠着春种秋收、土里刨食,来勉强温饱。我的家也不例外,日子是过得清苦些,但比起老一辈人走过的旧社会,比起当年的大灾害、大饥荒,大家对生活都很知足,对社会也特别感恩。我的父母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国祥”的名,是他们在我出生前早就定好的,寓意是祝愿“祖国平安祥和”。这,应该是我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听到的第一声呼唤——“国祥”。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长大,祖国渐渐强大,脑海里国的形象也丰满了起来……
当我记事起,祖国是爷爷常常念叨起的战争故事,在危机四伏的深山老林里,小心翼翼,摸索前行。我的爷爷很平凡,如今已去世二十多个年头了,音容笑貌已然模糊,但他口中的故事,却让我记忆犹新。平日里,极其寡言的他,就连奶奶也常常取笑“哑巴”,但他却偏爱给我讲故事。
特别是冬天,漫天的鹅毛大雪,给沟沟岔岔捂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地里也就没有了农活,袅袅炊烟下的小村庄,只有不时传来的串串狗叫,和邻家孩子嬉戏的吵闹声。这时,听爷爷讲故事,便成了最大的乐事。趴在火炕上的我拖着下巴,坐在火盆前的他盘起了双腿。故事的开头总是慷慨激昂,大刀队、白刃战,火光冲天、子弹如雨……。激动时,还会哼唱起来:“咱们军民团结勇敢前进,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冲啊……”。可每一次都是在哽咽中终止,他说:“我累了”。而我分明看到的是,时明时暗的炭火,在他那盈满热泪的眼眶里,燃烧……
奇怪的是,爷爷的故事里从来没有提到过自己,那时我就觉得,这些肯定都是他从“大鼓书”里听来的。直到1994年,爷爷患“脑血栓”住进医院,家里的经济条件实在难以支撑继续治疗,为了报销一部分医疗费用,解燃眉之急,他才勉强拿出已经泛黄的《复原军人证明书》,还总是唠叨:“又给国家添麻烦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证件上清晰的写着:“陆德荣同志,系河北省兴隆县人,于194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来我才得知: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他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辽沈战役中隶属“第四野战军”,时任警卫员,立下了战功。后因负重伤无法继续战斗,于1949年1月退役。而他的战友们在新中国成立的欢天喜地中,又火速奔赴朝鲜战场,投入了抗美援朝的激烈战斗。跨过鸭绿江,五次大战役,不知多少生死与共的战友,就此永别……。每一名烈士都是一段血写的历史,每一段历史又都承载着对美好新中国的无限希望。2014年以来,有589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怀抱(杨立荣、王国君两位承德籍烈士就在其中);2015年,河北省兴隆县发起了为53名革命烈士寻找亲人的活动;今天,延安柏山山腰上依然矗立着十二无名小烈士的纪念碑。从1931年到1945年,14个春秋,大半个中国被践踏,3500万军民伤亡,无数革命先烈血染山河。而爷爷的事故,只是这无数或英勇、或悲壮、或无名故事中的一个。正是这样的故事,构筑了共和国的和平基石,也正是这样的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中国抗战史”。
当我上学后,祖国是矮矮墙头里的五星红旗,在回荡着朗朗书声的山谷间,伴着朝阳,冉冉升起。1993年的一个清晨,我走进了校园。还在山坡上放羊的“刚子”,突然间就少了一个亲密的玩伴,教室的书桌前,又多了一张灿烂的笑脸。当我第一次走进校门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到了。随着一阵急促的口哨声,大家迅速集合到操场中央,没有了打闹,没有了嬉戏,一排排,整整齐齐,安安静静地。“他们在等待着什么呢?”一旁的我既好奇又慌张,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该躲藏到哪儿呢。随着老师的一声号令,录音机里传出阵阵激昂的乐曲,一面鲜红的五星旗帜映入了眼帘。这时,一旁的妈妈赶紧拽起我的小手,“快,敬礼”。看着别人的样子,我挺胸、昂头,嘴巴追着旋律一张一合。后来,我才知道这曲,名叫《义勇军进行曲》;这歌,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也是从那时候起,我才明白:每一个人不仅有自己的小家,我们还有着一个共同的大家——“国家”。
山里的学堂很简陋,却充满欢声笑语。只有篮球场一半大的操场,迎面就是山崖,一条小溪从中涌来,极其清澈,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欢乐。每次,不等下课哨音落稳,只见一个个早就窜到了河里。夏天,打水仗,捉虾、摸鱼。冬天,就坐在光滑的石面上,一个推一个,这儿就变成了天然的滑冰场。虽然,那时候每家每户都很拮据,但5个年级近百人,没有一个辍学。因为,老师说“一个都不能少”,国家讲“再穷也不能穷教育”。那时只有3间教室,2位教师,甚至有限的粉笔,但我们依然专心的上好每一堂课。而我就比较“幸运”了,一年级时就和二年级的哥哥姐姐们挤在了一间教室里,偷学到的第一课就是《小英雄王二小》,“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丢了牛……”。我伤心了许久,王二小比我大小不了几岁,他的事迹在我的心田上埋下了一粒“种子”——我也要当英雄。
当我长大了,祖国是脚下的每一寸热土地,迈出的每一步都能感受她的体温与脉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2007年,我走进了大学校园。母亲把还带着体温的六千元钱,叠得整整齐齐,前夜里就缝进了我的上衣口袋,早上又塞了一卷零钱到我手里。我扛着被行李撑的鼓鼓囊囊的蛇皮袋出了家门,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用电话,第一次觉得比山高的还有楼。隐约间,我感到背后的大山越来越远,前方的马路越走越宽。大学期间,我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选为系学生党组组长。学习之余,我也学着用稚嫩的笔记录成长,赞美家乡,多篇散文在全国文学比赛中获奖,开始在《民心》、《散文诗》、《朔风》、《承德日报》、中国作家网等报刊、网络平台刊登作品,同时加入了中国散文学会。自此以后,写作便成了我最大的爱好,一个小小的作家梦开始生根发芽。
在大学里,让我悲伤不已,又感动万分是2008年5月12日。随着巴蜀大地一阵剧烈颤动,近7万骨肉同胞离去。食堂里,观看救援新闻画面的同学泪流满面;操场上,祈福的烛光围成了片片的红心;募捐箱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就连楼管的叔叔、阿姨都拿出了工资,来支援灾区。那日,我一夜未眠,思绪万千,写下一篇《大爱无疆》的文章。身在美国的一名华人留学生借此文参加了德克萨斯州举办的演讲比赛。听她讲,演讲迎得了在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浓厚的爱国热情染了各国的嘉宾朋友。大家高呼:汶川挺住!中国加油!也是那一年,地震后的第88天,祖国又以最灿烂的笑脸向世界敞开怀抱,北京欢迎您。我们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盛会,“世界给我十六天,我还世界五千年”。在奥运开幕式夺目的焰火下,在不同的旗帜与肤色间,我相信:更加无与伦比的一定是中华大地上的“民族精神”。如今,11年过去,曾经山河破碎的巴蜀大地又重获新生,中国人民不仅谱写了一曲抗震救灾的英雄凯歌,更创造了灾区后发展振兴的历史性成就;三年之后,还是在家乡的“门口”,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定会是又一个“无与伦比”。历史总在反复印证这样一个事实——“多难兴邦”。无论什么时候,就算再大的灾难,再大的挑战,震不倒,压不跨的,永远是14亿中华儿女共同凝聚起的“中国力量”。
2010年,我大学毕业。那是秋天的一个傍晚,我去北京电视台参加编导工作面试,顺着缝隙挤了好久,才登上开往北京的绿皮火车。一路上也没有座位,站在卫生间里7个多小时,到站已是凌晨三点。虽然疲惫至极,但在夜色下沿着明亮的长安街走,一路都特别兴奋,也不觉得累。因为前面就是天安门,那是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天空越走越亮,两旁高楼的轮廓逐渐清晰,当我到天安门广场入口处时,早已排起了长队。有的是还不会走路的孩子,在母亲的怀里熟睡着;有的已是耋髦之年的老人,颤巍巍拄着拐杖。当我第一次走进人民的广场,看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前升起的那一刻,泪水朦胧了双眼。仿佛又回到了小山村,回到了小时候,还是和当初的心情一样澎湃不已。也许,这就是永远不变的家国情。
在近十多年里,家乡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改革“春雷”唤醒的希望田野,现在早已经是丰收的“季节”。四十一年前,自从打破“大锅饭”后,每家每户自留地里的“镐头声”从未间断,大家披星戴月地忙活着。而当年种下的栗树苗,如今早已成材。从一个人到三代人,从一棵幼苗到一片林海,漫山遍野,栗花飘香。曾经勉强糊口的乡亲们,家家盖起了新瓦房,更有条件的还购置了家庭轿车。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共产党把老百姓捧到了“手心里”,将群众工作做到了 “心坎上”,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美丽乡村等等,一个接着一个的好政策,让乡亲们的腰包更鼓了,劲头更足了,生活更美了。我老家的半壁山镇,2014年被列为了全国重点镇,2016年又被评为河北特色小镇,2017年还入选了全国美丽宜居小镇。新时代的春风,吹进了深山,吹遍了田野,让寂寞的小村换上了“新衣裳”,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而在这一切不断变化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现在,祖国是我头顶上的这枚警徽,我要庄严地举起我的右手,向祖国敬礼!2017年,我考入承德市公安局工作,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入警培训时,我们去参观了河北乐亭李大钊烈士纪念馆,凝重的氛围中,让我终生难忘的是一个“绞刑架”。听讲解员介绍,为了让李大钊同志放弃信仰,说出党的机密,反动军阀利诱不成,刽子手便用这个“绞刑架”,对李大钊同志进行迫害。当时,为了狠狠折磨他,总共绞了三次,一次又一次绞晕,一次又一次苏醒,长达40分钟。“你们把我绞死,我的灵魂不死,革命不死”。李大钊同志坚毅的目光,仿佛就在眼前,不屈的呐喊,时常萦绕耳畔。我常常反复沉思,是什么样的力量,是怎么样的灵魂,让李大钊同志,让无数不屈的共产党人,战胜肉体的痛苦,战胜名利的诱惑,战胜死亡的恐惧?那就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李大钊同志的雕像前,面对鲜红的五星红旗,我紧握拳头,庄严宣誓:“我志愿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献身于崇高的人民公安事业,坚决做到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
在后来的从警日子里,我渐渐体会到,做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其实并不容易。就像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样,警察是城市里人民的“守夜人”。每逢节假日,当大家享受闲暇时,正是我的战友们最忙碌的时候,尤其是遇到大案要案、重大紧急任务,可能就是连续几天的通宵奋战。在每一年的除夕夜,当人们热热闹闹团聚在一起,享用年夜大餐时,在绚烂焰火点缀的夜空下,是无数的公安民警巡逻在大街小巷。在冰天雪地的角落里,默默坚守,他们把警笛当作对春天的第一问候,将平安视作节日里的最好礼物。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们确实很普通,但对于这个城市而言,每一天的朝阳晨曦与落日余晖之间,都见证了他们的点滴付出。
最是平凡砺初心,越是危难见忠诚。最让我痛心的是,和平年代,尽管没有了战火硝烟,但依然有那么多人在流血、牺牲。正如,万里长征每一公里,都有倒下的红军战士一样,在人们平静生活的365个日夜里,平均每一天,都有一名公安卫士献出宝贵的生命。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公安机关1.4万余名民(辅)警因公牺牲,仅2018年,就有303名民警和141名警务辅助人员因公牺牲,1.2万余公安民警和警务辅助人员英勇负伤。我身边的两位战友就在其中。去年,在承德追捕辽宁逃犯的路上,两个年轻的生命犹如绚丽的夏花,永远定格在了2018年10月5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在一串串悲伤的数字背后,在一个个倒下的鲜活生命面前,是人民公安对党的绝对忠诚,对“平安祖国”的奋勇担当。
70年,伟大征程,从纷飞战火里艰难走来,在蜿蜒曲折中匍匐前行,一路逶迤、一路放歌;32岁,风雨兼程,自呱呱坠地时开始,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依偎在温暖的怀抱里。我和我的祖国一刻都未曾分割,无比幸福,无比骄傲与自豪。此时此刻,我不仅要攥紧颤动的笔尖,用新时代最美的诗篇,来献给我亲爱的祖国母亲,更要将青春的花蕾,盛开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把平安祥和带给万家灯火。
敬礼,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