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杨载《诗法家数·律诗要法·总论》云:“今人未尝学诗,往往便称能诗,诗岂不学而能哉?诗要炼字,字者,眼也。”——题记
关于在唐代贾岛《题李凝幽居》与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这两首诗中进行炼字之事,历来为后人所传颂,成为作诗炼字中两段佳话,因而是古时诗歌在炼字中典型代表之作罢了。
一
关于我国古代诗歌的炼字方法,属于修辞手法之一,我们如是从大范围来讲,主要在于炼实词与炼虚词这两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如是我国古代诗人讲求在诗歌里进行炼字,尤其是讲究要有极其传神的诗眼存在方可。炼字既要有在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与表现力最强的关键字词,又要有在诗歌里斟酌字词来进行艺术化加工,因而属于一种创作格律诗词的技巧与方法。
炼字,又称作为炼词,即就是为了某种表达的情况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恰当搭配,使得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和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如在宋代魏庆之《诗人玉屑·煅炼·炼格》中写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炼意不如炼格。以声律为窍,物象为骨,意格为髓。”
我国古代诗人对于诗歌的炼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表达效果,真是达到点石成金的艺术境界了。如在宋代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四》中写道:“作诗在于炼字,如老杜‘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是炼中间一字;‘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是炼末后一字。”
古代一些诗歌根据内容和意境的表达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和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来贴切生动地表现人、事或物。如在近人刘铁冷《作诗百法·字句·研究炼字法》中写道:“学习对偶,即为作诗之预备,然对偶虽工,苟不知炼字之法,则易犯涣散之病,全句精彩无由可见。前人所以有‘吟安五个字,用破一身心’及‘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等说,可见炼字之难,实为学诗者最切要之工夫。不论五言、七言,或一句中炼一字,或一句中炼二字,下笔之时须要加意推敲。”
那些古人在炼字上却有着“谷人辈工于炼字耳,迦陵则精于炼句”(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迦陵精于炼句》)的特点,既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代卢延让《卢子善集·苦吟》)的思索,又有“两字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代贾岛《贾长江集·题诗后》)的愁苦,也有“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唐代方干《方干诗集·贻钱塘县路明府》)的执着,因为作诗炼字要讲求“句中要有字眼,或腰或膝或足,无一定之处”(元代杨载《诗法家数·律诗要法·总论》)罢了,所以说就是“诗以意为主,又须篇中炼句,句中炼字,乃得工耳”(宋代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一》)而已。如在宋代洪迈《容斋续笔·诗词改字》中写道:“黄鲁直诗:‘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用一枝鸣。’‘用’字初曰抱,又改曰占、曰在、曰带、曰要,至‘用’字始定。”
二
关于在古代诗歌炼字的典型事例之中,尤其以唐代诗奴贾岛五言律诗《题李凝幽居》中“僧敲月下门”一句与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七言绝句《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最为著名,历来就为诗家所称颂不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千百年来诗歌炼字的两段佳话,因而就达到一种“为人性胆成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代杜甫《杜工部集·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的艺术境界了。
〔一〕推敲
关于唐代诗人贾岛“推敲”之事,最早记载于唐朝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一书之中,后在多种笔记杂著或文献资料中都沿袭了这种旧说。故事讲述贾岛为了斟酌《题李凝幽居》一诗中字眼,在不知不觉中误闯了韩愈所领仪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之后,与贾岛一起寻思,后由韩愈敲定用字,从此典故“推敲”之词就得名了。
(一)
贾岛乃何许人也?贾岛,字阆仙,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河北道幽州范阳县(即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由于酷爱吟诗作对却常为构思佳句“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贾岛》)来推敲字词,于是被人们视为唐朝“孟浩然眉毫尽落,裴祐袖手,衣袖至穿,王维至走入醋瓮,皆苦吟者也”(唐代冯贽《云仙杂记·苦吟》)之类的典型代表。
他在创作诗歌上不能自由驾驭文字而为格律所束缚,讲求清峭瘦硬和好作苦语,经常是“为报韩公莫轻许,从今岛可是诗奴”(北宋苏轼《东坡乐府·赠诗僧道通》)之举,因而被人们称作为“诗奴”。又与诗人孟郊齐名,两人简啬孤峭的诗歌风格相近,因此被宋朝苏东坡评价为“元轻白俗,郊寒岛瘦”(北宋苏轼《苏东坡全集·祭文·祭柳子玉文》)而已。
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八一〇年)冬天,他来到大唐都城长安(即今陕西省西安市),拜见名流张籍。在第二年春天,再到东都洛阳(即今河南省洛阳市),谒见文学家韩愈,从此就是“贾岛诗有影略句,韩退之喜之”(北宋惠洪《冷斋夜话·贾岛诗》之语)而已。后在唐文宗时被排挤,遭贬长江(即今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主簿。唐武宗会昌初年,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上任却病逝。著有《长江集》十卷,另有《小集》三卷传世。
〈一〉北宋欧阳修与宋祁《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贾岛传》云:
岛字浪仙,范阳人。初为浮屠,名无本。来东都时,洛阳令禁僧午后不得出,岛为诗自伤。愈怜之因教其为文,遂去浮屠,举进士。
当其苦吟,虽逢值公卿贵人,皆不之觉也。一日见京兆尹,跨驴不避,謼诘之久乃得释。累举,不中第。
文宗时,坐飞谤,贬长江主簿。会昌初,以普州司仓参军迁司户,未受命卒,年六十五。
〈二〉清朝彭定求《御定全唐诗·诗人小传·贾岛》云:
贾岛,字浪仙,范阳人。初为浮屠,名无本。来东都时,洛阳令禁僧午后不得出,岛为诗自伤。韩愈怜之,因教其为文。遂去浮屠,举进士。
诗思入僻,当其苦吟。虽逢公卿贵人,不之觉也。累举,不中第。
文宗时,坐飞谤,贬长江主簿。会昌初,以普州司仓参军迁司户,未受命卒。有《长江集》十卷、《小集》三卷,今编诗四卷。
(二)
关于典故“推敲”之事,最早记载于唐代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一书之中,如今比喻反复琢磨而斟酌字句或泛指对事情的反复考虑之意,同时也是甘小二导演一部实验电影名称。至于说典故“推敲”的炼字之事,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要好呢?对此在今人朱光潜《咬文嚼字》一文之中却有精辟的论述而已。
〈一〉
何为“推敲”?所谓“推敲”,就是指在写文章或做事之时,反复琢磨思考或斟酌字句的过程,以求准确而妥帖地将形象事物化为具体产物的操作情况。由此我们从中可知,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反复琢磨斟酌和不断改进,永远需要获得精益求精是了。
由于唐朝贾岛典故“推敲”之事的广泛流传,于是后世描写有关这个典故的诗文例句多得不胜枚举了。如有宋代楼钥《攻媿集·蒋慈溪鹗挽词》诗中“推敲诗益炼,骈俪语尤工”之句,宋代张孝祥《念奴娇·再用韵呈朱丈》词中“忍冻推敲清兴满,风里乌巾猎猎”之句,宋代陈师道《后山先生集·骑驴》书中“出手推敲宁避尹,题门吟咏不逢人”之句,明代徐渭《徐渭集·过陈守经留饭海棠树下赋得夜雨剪春韭》诗中“醉后推敲应不免,只愁别驾恼郎当”之句,清代孔尚任《桃花扇·投轩》戏中“你的北来意费推敲,一封书信无名号”之句,吴组缃《宿草集·鸭嘴涝》文中“三官认真的沉着脸,觉得这话值得推敲”之句等就是典型例证而已。
唐代贾岛是苦吟诗人,为了某一句诗或诗中某一个字词,不惜绞尽脑汁来花费工夫去炼句或炼字,真是“才吟五字句,又白几茎髭”(唐代方干《方干诗集·赠喻凫》)罢了。他曾是“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清代顾文炜《顾文炜集·苦吟》)才写出了一首诗歌,可是诗成之后的他却热泪横流,不是因为高兴不已,而是因为心疼自己,真是达到“诗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孟浩然》)而已。
〈二〉
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作诗,得到《题李凝幽居》诗颔联中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就用手做推与敲的样子,在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可是当韩愈想了想说,用“敲”字要好而成了定案,因而这个“推敲”的典故就由此得来了。
<一>推敲,斟酌字句而反复琢磨。如在商务版《现代汉语词典·推敲》中注解道:“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隐丛话》卷十九引《刘宾客嘉话录》)。后用‘推敲’指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二>推敲,斟酌自居或对问题反复考虑与琢磨。如在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推敲》中注解道:“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记载:‘唐代诗人贾岛骑驴吟诗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觉得“敲”字不好,想改为“推”字,便在驴上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推、敲的手势,不巧挡住了韩愈的路,便向韩愈请教,韩愈想了一会儿说“敲”字好。’后人就用‘推敲’来指斟酌自居或对问题反复考虑、琢磨。”
(三)
唐代著名诗人贾岛所作诗歌有许许多多,其中以五言律诗《题李凝幽居》一首尤为著名。相传贾岛曾经有一回在夜间寻访友人李凝时,只因友人不在故有感而发,而写下了这一首五言律诗《题李凝幽居》,其全诗则如下写道: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一〉
关于李凝其人之名,属于唐代贾岛《题李凝幽居》诗中造访的友人,则是一位隐士,其具体生平事迹不详,有待进一步考证后方可定论是了。
关于“幽居”之词,既是唐代韦应物所作一首五言古诗,又是宋代詹体仁所作一首七言绝句,也是宋代陆游所作两首五言律诗与七言律诗。
<一>幽居,墓室。例如民国林纾《畏庐文集·张母谢夫人墓志铭》有云:“惟母之幽居,永宅于斯。”
<二>幽居,不出仕。例如唐代孔颖达《礼记·儒行第四十一》疏云:“幽居,谓未仕独处也。”
<三>幽居,僻静的居处。例如宋代詹体仁《詹体仁诗集·幽居》有云:“投老安闲世味疏,深深水竹葺幽居。”
<四>幽居,隐居。例如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逸民传·法真》有云:“处士法真,体兼四业,学穷典奥,幽居恬泊,乐以忘忧。”
<五>幽居,深居。例如东汉班固《汉书·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蒯通传》有云:“妇人有夫死三日而嫁者,有幽居守寡不出门者,足下即欲求妇何取?”
〈二〉
这首五言律诗《题李凝幽居》,虽然为描写贾岛寻访友人李凝没有遇见之诗,但是具体创作年代无从考证。我们如今根据诗意可知,贾岛有一天去长安城郊外拜访朋友李凝,当他到达李凝住所时已经天黑,在夜深人静的月光之下,他敲门的声音惊醒了树上小鸟。由于李凝此时便不在家,于是贾岛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歌。
贾岛此诗全篇以质朴简练而韵味醇厚的语言,充分体现了贾岛高超的艺术风格。虽然说只是描写了贾岛拜访友人时没有遇见的一件平常小事,但是他那点石成金的语言而显得别有情趣。贾岛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与云根等多种平常的景物和闲居、敲门、过桥与暂去等许多寻常的事情,描写出了一种人们以前没有的艺术境界,因而充分地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
〈三〉
据传唐代诗奴贾岛曾有一次,骑着跛驴去拜访朋友李凝,一路上吟咏《题李凝幽居》中诗句,并做出推敲之势,却误撞了文学家韩愈的仪仗队,当贾岛说明原委,最终由韩愈敲定,因而成为典故“推敲”一词的来历了。
<一>
相传贾岛总觉得在《题李凝幽居》诗中颔联的“推”字用得不够恰当,便想改为“敲”字,可又觉得“敲”又不如“推”好,因而造成不知是用“敲”字好,还是用“推”字好的困境了。
贾岛在驴背上一面嘴里念叨着,一面用手反复做着推和敲的两种动作,引起路上的人们又好笑又惊讶,因而在不知不觉中却误撞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的面前来问罪。韩愈十分生气地对贾岛说:“你骑着驴子怎么不朝前面看路?”
贾岛慌忙向韩愈赔礼,并将自己刚才在驴背上所得的诗句如实相告。由于自己是在斟酌其中的“推”与“敲”这两个字眼,于是在专心思考中没有来得及回避的情况详细陈述了。
当韩愈听后不但没有责备贾岛,而且立于马上思考了很久,然后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要好,因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去拜访友人,要敲门说明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所以这一个‘敲’字,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多了几分打破宁静的声响,并且‘敲’字读起来要比‘推’字响亮得多了,故而‘敲’要比‘推’字更好。”
贾岛听了韩愈的指点后不住地点头应诺,因而就将诗句确定为“僧敲月下门”罢了。此后贾岛和韩愈成了好朋友,这个典故“推敲”就流传于世了。
<二>
在贾岛《题李凝幽居》诗中尤其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句最为著名,我们如是粗略地看这两句诗时实在有些让人费解,因为贾岛是深夜去拜访友人,所以更不可能看见栖息在池边树上的鸟儿。
这里正好说明了贾岛的构思巧妙和用心良苦,因为在月光皎洁与万籁俱寂之中,贾岛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鸟儿或是引起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从窝中飞出来转了个圈子,然后又飞回巢中栖宿了,所以贾岛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客观现象,着力来刻画此时环境的幽静,衬托出深夜的宁静,起到了以动衬静的作用,故而更具有一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王籍集·入若耶溪》)的表达效果。
如今我们由贾岛《题李凝幽居》诗中物象所知,贾岛在诗歌创作中认真地斟酌炼字之事,最终达到了一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咬文嚼字》)的艺术境界。
〈四〉
在贾岛《题李凝幽居》诗首联与颔联中有异文出现,大抵是后人在传抄过程中所致,因而在古时多种文献资料中所载版本就略有不同是了。
<一>
关于贾岛《题李凝幽居》诗中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之句,在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一书则记作“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村”是了。
又在贾岛《题李凝幽居》诗中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句,在古时一些文献资料中的记述却略有不同,而记作“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罢了,此记大抵属于人们在相互传抄之中因讹误所致而已。
在这首《题李凝幽居》诗中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句,如在唐代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宋代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宋代王楙《野客丛书》、明代胡应麟《诗薮》、明代张岱《夜航船》、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外纪》、清代吴乔《围炉诗话》、清代彭定求《御定全唐诗》与清代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等书中均作“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而在后蜀何光远《鉴诫录》、宋代魏庆之《诗人玉屑》、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宋代阮阅《百家诗话总龟》、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与清代孙涛《全唐诗话》等书中均作“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
现在我们由以上诸多书籍中存在的两种异文进行推测,如果说是“鸟宿池边树”之句,那么就说明有某棵树生长在池塘岸边上,因而小鸟所栖息之树应该距离池塘岸边不远是了。如果说是“鸟宿池中树”之句,那么就说明有某棵树或许生在池塘水中央哪个地方,因而小鸟所栖息之树应该直立或倒影在池塘水中才正确了。
<二>
如有元代方回就针对在贾岛《题李凝幽居》诗中“鸟宿池边树”一句,只因让人感到十分费解而改成了异文“鸟宿池中树”之句,故而在方回《瀛奎律髓汇评》一书中就对此句作出相关的评述罢了。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汇评·题李凝幽居》云:
冯班:“‘池边树’,‘边’集作‘中’,较胜,《诗人玉屑》引此亦作‘中’。‘池中树’,树影在池中也。后人不解,改作‘边’字,通句少力。”
纪昀:“冯氏以‘池边’作‘池中’,言树影在池中,若改作‘边’字,通句少力。不知此十字正以自然,故入妙。不应下句如此自然,上句如此迂曲。‘分’字、‘动’字,着力炼出。”
〈五〉
在我国古时诸多的笔记杂著之中,关于贾岛“推敲”之事的记载,不是大同小异就是略有出入,大抵是后人根据唐朝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中所载内容来移花接木或传抄讹化了,基本上是不可能让人十分确信,如今人们需得认真去甄别,方才能够还原事实的本来面目而已。
<一>
关于唐代贾岛因吟诗做着“推敲”之势出神而误撞韩愈车队的故事,现在根据唐代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十六国后蜀何光远《鉴诫录》、宋朝李昉《太平广记》、宋代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宋代魏庆之《诗人玉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与明代张岱《夜航船》等有关书籍的记载可知,只是因贾岛吟哦五言律诗《题李凝幽居》中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句而出神,从而他误撞车队之事的人物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
我们依据宋代阮阅《百家诗话总龟》、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宋代王楙《野客丛书》、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与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外纪》等有关书籍的记载可知,贾岛因“推敲”而误撞的人物是文学家韩愈或京兆尹刘栖楚,与其他书籍中单一记载韩愈之事略有不同,而是采取韩愈或刘栖楚两种说法并存记载罢了。
<二>
如在唐代王定保《唐摭言》书中所载,唐代贾岛因吟诗出神而误撞车队之人是京兆尹刘栖楚,这就与在其他诸多的文献资料中所载之人为韩愈而有别了。
唐代王定保《唐摭言·无官受黜》云:
贾岛字,阆仙。元和中,元白尚轻浅,岛独变格入僻,以矫浮艳。虽行坐寝食,吟味不辍。
尝跨驴张盖,横截天衢。时秋风正厉,黄叶可帚,岛忽吟曰:“落叶满长安。”志重其冲口直致,求之一联,杳不可得,不身之所从也。因之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而释之。
如今我们依据王定保《唐摭言》的记载可知,唐代贾岛因吟诗出神而误撞车队之事,不是由于五言律诗《题李凝幽居》中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句,而是因为五言律诗《忆江上吴处士》中颔联“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并且贾岛误撞之人也不是文学家韩愈,而是京兆尹刘栖楚了。
<三>
如在宋代李昉《太平广记》书中所载,唐代贾岛因吟诗出神而误撞车队之人也是京兆尹刘栖楚,只不过完全沿袭着唐代王定保《唐摭言》书中所载内容是了。
宋代李昉《太平广记·定数十一·贾岛》云:
贾岛,字阆仙。元和中,元白尚轻浅,岛独变格入僻以矫艳。虽行坐寝食,吟咏不辍。
尝跨驴张盖,横截天街。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岛忽吟曰:“落叶满长安。”求联句不可得,因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而释之。
如今我们据此可见是传抄了王定保《唐摭言》中的有关内容罢了,然而在宋代欧阳修与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一·贾岛传》中只是模棱两可地记载为“当其苦吟,虽逢值公卿贵人,皆不之觉也。一日见京兆尹,跨驴不避,謼诘之久乃得释”而已,并没有具体讲明贾岛误撞之人到底是韩愈还是刘栖楚了。
〈六〉
关于典故“推敲”的故事,成就了贾岛与韩愈的布衣之交,正所谓是“穷吟苦思不觉老,知音幸遇韩京兆”(元代王冕《竹斋集·贾间仙骑驴图》)而已。后人在一些文献资料之中,则有关于“推敲”之事的评述,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此事的流传甚广了。
<一>宋代王楙《野客丛书·以鸟对僧》云:“贾岛诗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或者谓句则佳也,以‘鸟’对‘僧’,无乃甚乎?”
<二>宋代黄彻《䂬溪诗话·卷四》云:
旧说贾浪仙抒思“僧敲月下门”,或引手作“推”势,遂冲尹节,世传为美谈。
旧于太学得江御史诗一轴,有督人和诗云:“直饶公补经时序,若是推敲总可删。”以是知雷同相从,非善学也。
<三>元代方回《瀛奎律髓汇评·题李凝幽居》云:“此诗不待赘说,‘敲推’二字待昌黎而后定,开万古诗人之迷。学者必如此用力,何止‘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耶?”
<四>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编》云:“如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虽幽奇,气格故不如‘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也。”
<五>明代王夫之《姜斋诗话·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五》云:
“僧敲月下门”,只是妄想揣摩,如说他人梦,纵令形容酷似,何尝毫发关心?知然者,以其沉吟“推敲”二字,就他作想也。
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
<六>清代李怀民《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贾岛》云:“二句本佳,亦不在‘推敲’一重公案。”
<七>清代吴乔《围炉诗话·卷二》云:“贾岛《代旧将》诗,子美也。‘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非叙景,乃引情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写得幽居出。”
(四)
我国古时有许许多多的笔记杂著,记载了唐代贾岛“推敲”之事,如今我们可见最早记载于唐代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一书之中,后在各种笔记杂著中所载却有大同小异之别,大抵就是相互传抄之作罢了。
如今笔者在此就将我国古时文献资料里,一些有关记述唐代贾岛“推敲”之事的笔记杂著收集并辑录于下,以供有关方面的研究人士,用作案头阅读或参考而已。
<一>唐代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云:
岛初赴举京师,一日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二>十六国后蜀何光远《鉴诫录·贾忤旨》云:
岛初赴名场日,常轻于先辈,以八百举子所业悉不如己。自是往往独语,傍若无人,或闹市高吟,或长衢啸傲。忽一日于驴上,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初欲着“推”字,或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作“推”字手势,又作“敲”字手势,不觉行半坊,观者讶之,岛似不见。
时韩吏部权京尹,意气清严,威振紫陌,经第三对呵唱,岛但手势未已,俄为宦者推下驴,拥至尹前,岛方觉悟。顾问欲责之,岛具对:“偶得一联,吟安一字未定,神游诗府,致冲大官。非敢取尤,希垂至鉴。”韩立马良久思之,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岛并辔语笑,同入府署。共论诗道,数日不厌,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三>宋代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补辑·推敲》云:“余案《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四>宋代魏庆之《诗人玉屑·僧敲月下门》云:“余按《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五>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贾浪仙》云:“余案《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六>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贾岛》云:
《题李凝幽居》云:“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村。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夜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岛赴举至京,骑驴赋诗,得“僧推月下门”之句,欲改“推”作“敲”,引手作“推敲”之势未决,不觉冲大尹韩愈,乃具言。愈曰:“‘敲’字佳矣。”遂并辔论诗久之。或云:“吟‘落叶满长安’之句,唐突大尹刘栖楚,被系一夕放之。”
<七>宋代阮阅《百家诗话总龟·前集·苦吟门》云: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贾岛,元和中,尝跨驴张盖,横截天街,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岛吟曰:“落叶满长安。”求一联不可得,不知身之所从,因冲京兆尹刘栖楚节,被系一夕释之。
<八>宋代王楙《野客丛书·贾岛事众说不同》云:
唐《遗史》载:“贾岛初赴举在京,一日在驴上得句云云,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退之为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道所得诗句。退之遂并辔归,为布衣交。”
《摭言》又载:“贾岛,太和中,尝跨驴张盖,横截天街,时秋风正厉,黄叶可埽,岛吟曰:‘落叶满长安。’求一联不可得,不知身之所从,因冲京兆尹刘栖楚节,被系一夕释之。”
《遗史》谓:“后因不第,乃为僧,得‘僧敲月下门’之句,冲京尹韩退之节。”
《摭言》谓:“联‘落叶满长安’之句,冲京尹刘栖楚节。”
<九>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贾岛》云:
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遂吟曰:“落叶满长安。”方思属联,杳不可得。忽以“秋风吹渭水”为对,喜不自胜。因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旦释之。
后复乘闲策蹇,访李凝幽居,得句云:“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又欲作“推敲”,炼之未定,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傍观亦讶。
时韩退之尹京兆,车骑方出,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到马前。岛具实对:“未定‘推敲’,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韩驻久之曰:“‘敲’字佳。”遂并辔归,共论诗道,结为布衣交。
<十>明代张岱《夜航船·文学部·推敲》云:
贾岛于京师,驴背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既下“敲”字,又欲下“推”字,炼之未定,引手作“推敲”势。
时韩愈权京兆尹,岛不觉冲其前导,拥至尹前,具道所以。愈曰:“‘敲’字佳矣。”与并辔归,为布衣交。
<十一>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外纪·贾岛》云:
贾岛初赴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势。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与‘敲’字未定,神游诗府,致冲大官。”愈立马良久曰:“作‘敲’字佳。”遂并辔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交。”
岛骑驴天衢,时秋风正历,黄叶可扫,岛忽吟曰:“落叶满长安。”卒求一联未得,因唐突京尹刘栖楚,被系一夕而释,此与韩愈“推敲”事又别。
<十二>清代孙涛《全唐诗话·续编·贾岛》云:
《摭言》载:“岛初赴名场于驴上吟:‘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遇权京尹韩吏部呵喝而不觉,洎拥至马前则曰:‘欲作“敲”字,又欲作“推”字,神游诗府,致冲大官。’愈曰:‘作“敲”字佳矣。’”是时岛识韩已久,使未相识,愈岂教其作“敲”字耶?
元和中,岛尝跨驴张盖,横截天街,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岛吟曰:“落叶满长安。”求一联不可得,不知身之所从,因冲京兆尹刘栖楚节,被系一夕释之。
〔二〕改绿
北宋王安石七言绝句《泊船瓜洲》,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其富有情感。实际上在当时王安石作这诗期间,也是经过反复修改和推敲,最终才成就了这首传世名诗。我们可见王安石对待此诗十分用心,因而为此诗着色不少了。
(一)
王安石乃何许人也?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谥号文,世称王荆公、王文公或王临川,抚州临川(即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文方面别具一格,为后世所尊崇,世称王荆公体。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与《临川集拾遗》等传世。
他在宋仁宗景祐四年(公元一〇三七年),随同父亲王益定居江宁府(即今江苏省南京市)后长大,因而对江宁钟山(又名蒋山或紫金山)有着深厚的情感。后在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一〇六九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次年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开始推行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改革家,虽然在文化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在政治道路上屡遭失败。由于王安石变法遭受到当时反对势力的强烈攻击,于是他多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因为“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元代脱脱《宋史·列传第八十六·王安石传》),所以“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故而“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苏联列宁《列宁全集·卷第十二》)。
又如在明朝李贽《焚书·读史·党籍碑》中对王安石评价道:“安石误国之罪,本不容诛,而安石无误国之心,天地可鉴。主意于误国而误国者,残贼之小人也,不待诛也。主意利国而误国者,执拗之君子也,尚可怜也。”
元代脱脱《宋史·列传第八十六·王安石传》云: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
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管,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二)
王安石有一大特点就是喜欢改诗,他不但为同时代的骚人墨客所改诗,而且也为古代文人雅士所改诗。如在宋代许顗《彦周诗话》中记述道:“‘风定花犹舞,鸟鸣山更幽。’世传荆公改‘舞’字作‘落’字,其语顿工。然‘风定花犹落’,乃梁谢贞八岁时,所作《春日闲居》诗也。”
如今我们由此可见王安石曾经改过南朝梁谢贞《春日闲居》一诗中的字词,将诗句“风定花犹舞”中的“舞”字改作“落”字,因而达到一字之改尽显风流了。
王安石改诗也有失真之处,却将原有名句改得失去了诗意,因而遭到一些诗家所嘲讽了。如在明代张岱《夜航船·文学部·点金成铁》中记述道:“梁王籍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荆公改用其句曰:‘一鸟不鸣山更幽。’山谷笑曰:‘此点金成铁手也。’”
如今我们由此可见王安石曾经改过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一诗中的字词,却将诗句“鸟鸣山更幽”改为“一鸟不鸣山更幽”,反倒是画蛇添足而成了败笔,因而遭受到北宋黄庭坚所嘲讽了。
(三)
北宋王安石所作诗歌有许许多多,其中以七言绝句《泊船瓜洲》一诗尤为著名。王安石经历了许多的人生坎坷,遭受到了多次的罢官免职,后却写下了这一首千百年来为人所传颂的七言绝句《泊船瓜洲》,其全诗则如下写道: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
在王安石《泊船瓜洲》诗题中有“泊船”以及“瓜洲”这两个词语,然而其具体含义则各有所指是了。
<一>
关于“泊船”之词,则是一个多义词组,然而在不同语境里则含义各异是了。
[一]泊船,又叫作泊舟,停船靠岸。例如唐代孟浩然《孟襄阳集·晚泊浔阳望庐山》有云:“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二]泊船,将船停泊在岸边。例如明代冯梦龙《初刻拍案惊奇·钱多处白丁横带—运退时刺史当艄明》有云:“州北江边有个佛寺,名唤兜率禅院,舟人打点泊船在此过夜。”
<二>
关于“瓜洲”之名,则是一个多义词组,然而在不同语境里则称谓各异是了。
[一]瓜洲,又叫作瓜州,即今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瓜洲镇。例如唐代张祜《张处士诗集·题金陵渡》有云:“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二]瓜洲,又叫作瓜埠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南部大运河分支入长江处,与镇江市隔江斜对,属于长江南北水运交通要冲。例如宋代陆游《剑南诗稿·书愤》有云:“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二〉
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诗,诗题在不同文献资料中则各异,如在宋代许顗《彦周诗话》书中题目作《钟山》诗。如今关于王安石《泊船瓜洲》诗的写作时间,在我国文坛里长期以来就存在着诸多的争议,却无具体的创作年代可以考证,大多数人却认为写于王安石的晚年,主要看法具体有三种情况。然而《泊船瓜洲》诗真正写于何时,至今依旧尚无定论。
首先,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一〇六八年),王安石被朝廷所召回,从江宁府奔赴京城开封出任翰林学士,途中经过瓜洲之后所作此诗。
其次,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一〇七四年),王安石第一次遭到罢免宰相,从京城开封回到南京,途中经过瓜洲之时所作此诗。
然后,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一〇七五年),王安石第二次从江宁府再赴京城开封出任宰相,途中经过瓜洲之时所作此诗。
〈三〉
关于王安石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炼字,首次在南宋洪迈《容斋续笔》一书中有具体的记载,后在清朝俞樾《茶香室丛钞》一书中也有相关的记载。
<一>宋代洪迈《容斋续笔·诗词改字》云:“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二>清代俞樾《茶香室丛钞·王荆公改字》云:“王荆公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事见《容斋续笔》。余谓诸字,皆不及‘到’字之自然,正不必改也。”
如今我们可见在南宋洪迈《容斋续笔》一书中,所载“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眼“绿”字就由此而来,因而正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宋代吕本中《吕氏童蒙训·卷二》之语)才最终达到了那种至高境界。我们由此可见王安石对于自己作诗炼字进行反复修改,已经达到炉火纯青之境了。
后在清代俞樾《茶香室丛钞》一书中,只不过是抄引了洪迈《容斋续笔》里的相关内容,并且还认为凡是所改之字,都没有初稿中“到”字用得好,因此就有着一种“东坡《海南》诗、荆公《钟山》诗,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宋代许顗《彦周诗话》)的艺术魅力而已。
〈四〉
关于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就是一个经过反复炼字的典型事例。在此诗中尤其是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成为千百年来在中国文坛里诗歌炼字的一段佳话了。
相传王安石先在《泊船瓜洲》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改作“到”字,后又改为“过”、“入”或“满”等十来字都不满意,最后改作“绿”字方才定稿。据说这个鲜活的诗眼“绿”字,却是王安石从唐代诗人丘为五言律诗《题农父庐舍》中首联“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得到的启发所改,因而最终使得“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成为传世的千古名句了。
如今我们可见在我国古诗里描写有关“绿”字的诗句较多,并且有些著名诗句在古人的笔记杂著里面有所记述。如在清代龚炜《巢林笔谈·正编·绿字佳句》中记述道:“王阮亭词有:‘春水平帆绿’、‘梦里江南绿’、‘新妇矶头烟水绿’。邹程村曰:‘昔应子和名三红秀才,今更不当称三绿耶?’前人‘绿’字佳句甚多,予最喜元人《送春》诗‘批颊穿林叫新绿’。”
在我国古代众多的诗歌里面,用“绿”字来描写春风,绝非王安石所首创。早在唐代诗人的诸多诗句里,就有用“绿”字来描写春风的实际例证。如有常建《闲斋卧雨行药至山管稍次湖庭》诗中“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之句,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晴听新莺百啭歌》诗中“春风已绿瀛洲草,紫段红楼觉春好”之句,温庭筠《敬答李先生》诗中“绿昏晴气春风岸,红漾轻轮野水天”之句等就是典型示例罢了。
我们由此可见在唐代诸多的诗句中所用“绿”字,都为王安石作诗炼字提供了一种借鉴。我们如是单从表达思想感情的深度上来讲,然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诗眼“绿”字更加具有动感,要比其他唐人诗句中所用“绿”字更胜一筹了。
总而言之,在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之句,描写了江南的美丽春色,寄托了王安石博大的思想情怀。王安石在此句中最后定为“绿”字,却是一个经他精心筛选的诗眼,极其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
〈五〉
如今我们可见在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眼“绿”字上,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作用,因而就创造出了一种魅力无限的艺术境界。
首先,此句诗不但将风本身的流动描写出来,而且将看不见的春风也描写出来,还把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效果也表达出来。因为化抽象为具体,将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所以写出了春风具有的精神活力,思想境界也就深刻多了。
其次,此句诗所描绘了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与王安石被召回京城开封时的喜悦心情相呼应,因而既在描写实际触目的自然景物,又寄寓了当时政治仕途的某种新局面。
然后,此句诗含蓄委婉地表达了王安石内心矛盾的思想情感,暗地里融入了前人的寄托寓意,体现了他盼望早日归隐田园的复杂心情。因为自然春风乃是春天的信号使者,把江南的花草树木都吹得春意盎然了,所以就用一个鲜活的诗眼“绿”字,将春风刚吹到江南的美好景象,非常巧妙而形象地描写出来,故而成为古代诗歌中炼字的神来之笔,真是让后人叹为观止而已。
〈六〉
王安石诗歌《泊船瓜洲》的成功之处,并非是限于一个诗眼“绿”字的传神,我们应当欣赏全诗的精神所在,方才能领会到诗中的具体艺术。我们如是仅从全诗的字面意思上来看,此诗就是流露着王安石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同时在字里行间方面,也寄寓着他将要重返政治舞台和推行新政的强烈愿望。
关于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之句,王安石先后用“到”、“过”、“入”或“满”四个字都不适合,最后选取了一个诗眼“绿”字方才定句。如果用“到”字就是着眼于季节时令更替,那么也只能体现出江南回春大地的景象。如果用“过”字就是着眼于春风自然地从江南吹过,那么也无法体现出江南生机勃勃的气息。如果用“入”字就是着眼于春风从外面吹进了江南地区,那么也没有体现出江南大地的神韵。如果用“满”字就是着眼于春风深似大海,那么也体现不出江南春意盎然的活力。
一言以蔽之,在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只有最后确定用了一个诗眼“绿”字,才能把江南生机勃勃的活力具体而形象地体现出来。因为这一个诗眼“绿”字,则是着眼于表现江南春风的新鲜生命力,所以王安石就将原来的形容词“绿”字活用作动词,并把江南春意盎然的景象和勃勃生机的春色跃然于纸上,故而起到了一种画龙点睛的表达效果。
如今我们可见王安石在诗歌创作的艺术表现手法上,不但具有翻新出奇的前瞻性,而且还富有独到的创造性。他这种认真地遣词造句与斟酌炼字的作诗态度和治学精神,无论如何都值得我们今天去认真学习和借鉴吸收,因而具有一定的时效作用和现实意义,也只有这样才会增强诗歌作品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七〉
关于王安石《泊船瓜洲》 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之句,在现代一些专家学者所撰著述中则有评论,如在程千帆《古诗今选》与臧克家《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等书中就有相关的评述而已。
<一>程千帆《古诗今选·泊船瓜洲》云:
“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的确很形象地写出了春风对于植物的绿化作用,但还不如《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除却春风沙际绿”这个“绿”字。因为在那一句中,春风与绿究竟是两样东西,诗写由于春风,江南岸变绿了。
这和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用意略同。而这一句则以为并非春风能使草水呈现绿色,而是春风本身就是绿的,因此吹到之处,水边沙际,就无往而非一片绿色了。以春风为有色而且可染,是诗人功参造化处。
<二>臧克家《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一字之奇,千古瞩目——略谈“诗眼”》云:
这“绿”字,在视觉上给人以色彩鲜明的感觉,在人心上引起春意无涯的生趣,但我嫌它太显露,限制了春意丰富的内涵,扼杀了读者广阔美丽的想象。表现青春的典型景物,像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像白居易《忆江南》第一首中的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静的红花、绿水,动的乱飞的群莺,对江南春光的描述,都是有特点的,美丽动人。
如果不用“绿”字而用“到”或“过”,反觉含蓄有味些。春风一“到”或一“过”,上面句子里的形象就包括在内了,读者从“到”、“过”中,可以想象出更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