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同里,原本是打算去看古镇风光的,但到同里后,才知道这里有一座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退思园。虽然已经去过苏州名气最大的拙政园、留园,但“退思园”三个字还是深深吸引了我,我想这个名字背后一定有不为我所知的故事。
赶紧掏出手机搜索,才发现这是一座建于清光绪十一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的私家园林,园主任兰生,光绪十年被内阁学士周德润弹劾“盘踞利津、营私肥已”。虽然经查所劾不实,但还是被部议革去职位。1885年任兰生落职回乡后,聘请当地画家袁龙设计,取《左传》中“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而建造“退思园”。
我跟随导游的脚步到南门入口,一堵高高的白墙把园子包裹得严严实实,除了墙头茂密的爬山虎透露出一片盎然生机,实在想不出这竟是一座世界驰名的园林。听了导游的讲解,才知道它因地制宜取横向布局,自西向东,西为宅,中为庭,东为园,这在江南园林中绝无仅有。宅又分外宅、内宅。外宅共分轿厅、花厅、正厅三进,内宅建有南北两幢各五楼五底的“畹香楼”,楼与楼之间由东西双重走廊与之贯通,俗称“走马楼”,既可雨天不走水路,又便于主仆上下楼互相避让。园景部分亦分东西两侧,西庭东园。在导游指点下,我跟随熙熙攘攘的人流踩着吱吱作响的楼梯上得二楼,站在东侧据说是最佳观景点的揽胜阁向下俯瞰,山、水、亭、堂、廊、轩、榭、舫尽收眼底,园如浮水上,独秀江南。
其实这些并非我要表达的中心,但为了读者胸中能有个基本轮廓,还是有必要作一赘述。
我想重点表达的是,这座园林看上去虽小,却无不充满了文化气息,可以说是把江南文人情怀和园林文化发挥到了极致,它能成为诸多江南古镇中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实在是当之无愧。
先说说与这座园林有关的两个人物。退思园的设计者袁龙,字东篱,诗文书画皆通。他根据江南水乡特点和主人韬光养晦的用意,因地制宜,精巧构思,舍去园林的气势与气魄,而以诗文造园,追求园林的神韵与诗意,各类建筑布局力求精致与玲珑,品味清淡与素朴,在占地仅九亩八分园子里,做到了山、水、建筑、景物一应俱全,格局紧凑,结合植物配置,点缀以四时景色,给人以清澈、幽静、明朗之感。主人任兰生虽是武官,却有很深的文学素养。导游说内宅“畹香楼”的命名来自于任兰生字畹香,听到这个字,我立即想到了屈原《离骚》中的名句“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蕙、兰都是兰,九畹(三十亩为一畹)加百亩,岂能不香?楼前有两棵应景的大树,一棵广玉兰,一棵白玉兰,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据说为任兰生手植。屈原在《离骚》中多次以兰自比,“兰生”“畹香”难道不是表达他期望以忠君爱国的屈原为榜样、做一个品行高洁之人吗?那么这个园林的文化品位又上了一层。
再说说这个园林的景点设置与命名。内宅畹香楼内设有坐春望月楼,岁寒居。东边花园以池为中心,一众景物皆依水而建。北岸的退思草堂为全园主景,站在堂前平台上环顾四周,琴房、三曲桥、眠云亭、菰雨生凉轩、辛台、九曲回廊、闹红一舸舫、水香榭、揽胜阁以及假山、峰石、花木沿池边构成一幅水墨山水长卷。每一建筑既独立成景,又互为映衬,彼此呼应。其中坐春望月楼、菰雨生凉轩、桂花厅、岁寒居点出春、夏、秋、冬四季景致,琴房、眠云亭、辛台、揽胜阁对应琴、棋、书、画四艺景观,实在是独具匠心。
坐春望月楼为亲朋驻足之用,这里环境宜人,春意常驻。
岁寒居为文友聚会之用,岁暮风雪之时,文朋诗友在此围炉品茗,该处采用借景手法,透过八边形花窗可观室外自然生长的蜡梅、苍松、翠竹“岁寒三友”,诗情画意别有情趣。
菰雨生凉轩为消暑之用,轩名取自姜夔词《念奴娇》“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也有人说取自晚清名将彭玉麟西湖“三潭印月”联句“凉风生菰叶,细雨落平波”,轩周植荷花菰蒲,芦苇摇曳,轩南植芭蕉棕榈,夏秋季节,轩内凉风习习,荷香阵阵,阵雨突至或者细雨淅淅之时,那荷叶、菰蒲、芦苇、芭蕉、棕榈都成了奏乐的琴键,充满了天籁之音。
闹红一舸舫为一船形石头建筑,与退思草堂隔水相对,船身由湖石托起,外舱地坪紧贴水面,水穿石隙,潺潺不绝,仿佛航行于江海之上,船头红鱼游动,点明“闹红”之趣。而闹红一舸这个名字也是来自于姜夔词《念奴娇》:“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
退思园中还有一处我十分喜欢、游客却容易错过的风景,便是九区回廊的九面镂空花窗,每个窗户上嵌着一个充满古意的石鼓文字,连在一起便是“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而这又出自诗仙李白《襄阳歌》:“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怪不得叶圣陶先生夸赞“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且不说退思堂随处可见的名家手迹,单是想想这些名字,就足以让人如沐春风。
坐在池塘边的石凳上,沐浴着习习凉风送来的幽幽荷香,凝望古色古香的“退思草堂”牌匾,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纵观历史,历朝历代总有那么一些知识分子,在饱读诗书的同时,对自身修养也十分严格,他们以积极的姿态入世,渴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建功立业报国尽忠,在受到挫折时又敢于刀刃向内,先从自身找原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生怕自身有什么过错,所以他们能够名垂青史,为后世景仰。就拿任兰生来说,他在任凤颍六泗兵备道期间,兴水利、浚河塘,并仿制江南水车教民戽水以灌溉,募捐十万余两白银赈济灾民。然而这样一位爱民如子有口皆碑的好官却遭到弹劾免职。在受到诬陷后,他不是怒不可遏为自己洗白、找政敌算账,而是回到故乡修身养性反思补过,希冀有朝一日能继续为朝廷出力,尽管后来朝廷查实他并没有营私肥己。说白了,是他顾大局,知进退,懂得国家大事高于个人荣辱。1888年,清廷将他官复原职并命其治理黄河水患,他更没闹情绪撂挑子,而是立即投入治黄工作,以年仅五十岁的生命卒于任上,真正做到了范仲淹所说的“进亦忧,退亦忧”,像他的同时代人林则徐那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反观我们今天有些人,并没有随着时代进步而做到思想境界同步提升,口是心非,表里不一,不知进退,“思”这一课倒是常做,可是思考的是什么呢?是个人得失,是把小算盘小情绪置于心头最高位置,事情还没做就先谈条件要待遇,遇到一点挫折不公又心灰意冷甚至气急败坏,更是受不得半分委屈,哪里还有古人那样“三省吾身”的雅量和胸怀,而真正做到退思园茶厅对联“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那样的又有几人?
今天的我,还能从退思园中悟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