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陆相华的头像

陆相华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111/02
分享

点起敖汉抗战历史的神灯

 ——浅评石柏令的微电影《起灯儿》

 /  陆相华

“假如我明天消失在林莽,请用你多情的目光,替我看看天边升起的朝阳,为了让明天的世界变得不一样,我们燃烧生命光芒……”春节期间,有幸观赏了石柏令先生导演的微电影《起灯儿》,故事讲述了“起灯儿(女主角,刘一然饰)”在回家路上遇上了鬼子,爹爹被打死,危急时刻,起灯儿被“九子(男主角,刘猛饰)”救下,并护送回家。然而,“起灯儿”又发现自己的丈夫被鬼子打死,“起灯儿”的心情极度悲伤。“起灯儿”得到了“九子娘”的照顾,并和“九子”之间产生了爱慕之情。为了联合抗日,八路军“梁排长”(石柏令饰)同“九子”、“起灯儿”等发动组织了武工队。鬼子为了报复,抓到了九子娘。在一起积极营救的过程中,“九子”壮烈牺牲,“起灯儿”悲痛欲绝,最后告别了“九子娘”奔赴了抗日前线。

《起灯儿》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通过一个家族的仇恨,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受屈辱的民族精神,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无论从创作内容,还是表演形式等方面都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1、微处着手,把一部抗战历史浓缩成一个故事

《起灯儿》的故事发起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敖汉旗是革命老区,也是我的故乡,敖汉旗革命的历史悠久,各族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近、现代争取民族自由和解放的斗争中,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敖汉各族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做出了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1925年起,中共热河工作委员会、内蒙特别支部、内蒙特委、热河特别支部在赤峰地区的早期活动,为敖汉地区播下了革命火种。自此,敖汉各族人民迅速觉悟起来,团结奋斗,争取民族解放,追求民主自由,书写了一部光辉的革命斗争史。从1931年开始,敖汉旗各族人民不分阶层、不分民族、不分地域,勇敢地投入到惨烈的抗日救亡斗争中。1932年6月,中共热河特别支部指示高体乾以发动抗日民众为基础,组建红军,开辟苏区,建立抗日根据地。1945年,敖汉人民经过抗日战争血与火的洗礼,积极投身于人民解放战争,建立了地方党组织和人民民主政权,壮大了人民军队。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成立于1947年5月1日,是我国建立最早的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边疆。史料记载:至1947年,在新惠县、新东县、敖汉旗政府和敖汉旗支会的领导下,仅50多天就完成了疾风骤雨般的群众性土地改革运动,使敖汉旗人民实现了几千年来的“耕者有其田”的愿望。敖汉人民在解放战争,尤其是辽沈战役中付出了巨大代价,有近2000多名热血男儿为国捐躯,仅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敖汉子弟兵就有16255人参战。辽沈大地风烟弥漫之时,敖汉旗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举全民之力,输送了28000多英雄儿女奔赴疆场,动员20000多民兵随军参战,动员60000余名妇女缝制军鞋190000多双,组织3100多辆大车运送给养,支援前线担架5300多副……

《起灯儿》的故事,就是从这些真实的抗战历史中撷取一朵浪花儿,从国家角度出发、考量大背景中小家庭的变革命运,从小处着眼,围绕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去驾驭大的战争事件,《起灯儿》导演驾重就轻的功夫十分了得。

《起灯儿》的时代背景正是毛主席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略略战术在敖汉人民抗战史上的具体展现,也适应了今天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时逢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赤峰、通辽两地联合拍摄录制并放映成功,《起灯儿》,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起灯儿”,北方俗语,火柴的意思。比喻中国革命和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必须在广大农村建立巩固的红色政权,发展革命根据地,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最重要的因素。影片《起灯儿》注重追求艺术品味,采用全方面多思维创作方式,通过细微处诠释和塑造每一位剧中人物,充分表现了内蒙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歌。《起灯儿》的时长30多分钟,篇幅虽短,意蕴却深远,它的精彩在于深度揭示人在国与家相冲突时陷入的两难境地。

《起灯儿》的高明在于通过对参与这场保家卫国战争的个体细致入微的刻画,表现出残酷惨烈而又极具力量感的战争画面,融入了编剧对个人与国家、战争与和平的辨证思考。

2、高处着眼,把敖汉抗战精神演绎成民族精神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微电影《起灯儿》一播出即成为“网红”,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导演把敖汉抗战精神,演绎成民族抗战精神。敖汉抗战史,对于中国发展具备着转折意义,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就诞生在敖汉抗战的洪流当中。也正是在这样的重要事件中,我们更有机会了解和掌握当时微电影《起灯儿》传递出来的家国情怀。正如《义勇军进行曲》中所写道的那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正是由于家国情怀的存在,我们才能够有着这样的特殊价值的呈现,当家园被毁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奋起抵抗。在中国抗战的历史中,尽管有着大规模的战役,但是,更多的乃是这样的小规模的战争汇聚。比如每个人都在这样的战争中传递出一种家国被毁之后的惨痛。

纵观中国抗战的每个细节,无不是浸透着这样的家国情怀,因为正是在这样的情怀的基础上,才能够凝聚力量,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中国抗战环节上的有生力量。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抗战中保家卫国已然成为那段历史的主旋律。所以,家国情怀的浸透,也就是意味着这样的进程。也就是说,当我们民族尊严受到侵犯的时候,无论是谁,多大或者多小,都有着责任和义务去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在《小兵张嘎》的电影中,我们懂得了小兵张嘎的故事,这就是最为闪耀的篇章。小小的孩子们都能够投入到抗战中,这其中浸透着的根本因素就是家国情怀。对于家园被毁时候的一种抗争,尽管这样的抗战需要我们付出惨重的代价。但是,这样的代价永远都是值得的。因为,在这样的代价背后,我们以死的代价换取了国家的新生,所以,我们需要更加珍视其中和平的来之不易。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抗战的光辉历程,理应进入到每个国民的心灵深处。微电影《起灯儿》的意义就是让我们能够读懂中国抗战过程,沿着家国情怀的轨迹,我们才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之中。以史为鉴,以史为镜,让今天的幸福生活成为我们珍视的瑰宝。

人类对土地有着天然的深刻眷恋,而土地的意象又和家园、国家的概念密不可分,这也是为什么小到个人、家庭,大到民族、国家,都对外来入侵者誓死抵抗的原因。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了解决内蒙古民族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培养了一批蒙古族早期革命领导骨干。比如,大型电视剧《乌兰夫》,乌兰夫同志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为我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权,树立了成功的典范。微电影《起灯儿》中的梁排长(石柏令饰),政治上坚定、斗争经验丰富,是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敖汉地区的中流砥柱。也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捍卫领土主权是每个人、每个家庭乃至社会团体、民族族群的本能。“有家才有国,有国家才安。”

《起灯儿》就像一盏明灯,把一个地区的抗战精神演绎成一个民族的抗战精神,以一个亲历战争的视角,为国捐躯的英雄壮举和日寇令人发指的血腥暴行,以及战争的残酷惨烈和战争中人性的丰富、复杂、深邃表现得淋漓尽致。

3、点燃火种,把一个家族仇恨转变成家国情怀

微电影《起灯儿》让我们在了解波澜壮阔的抗战史的同时,也见证了每一位抗战英烈充满理想信念和浓厚家国情怀的抗战细节,这是教育民众、增强理想信念的最生动和最有说服力的教材。80年前,当聂耳和田汉为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故事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唱响中华大地的时候,人们很难想象得到,这首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歌曲,不仅取材于真实的义勇军抗日战歌,而且和敖汉旗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值得欣慰的是,敖汉人民正在当年义勇军阅兵的地方(四家子镇)修建国歌纪念广场,并且把河滩西面那片当年抗日义勇军阅兵的高坡称作阅兵台,通过大型浮雕、文物和驻军旧址展示等形式,向世人讲述那段敖汉抗战的历史。

抚今追昔,我们仿佛又看到当年的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官兵们,在敌人隆隆的炮火声中骑马列队接受检阅。我们仿佛看到敖汉义勇军在阻击日寇的战争痕迹。我们仿佛又听到昔日的那些将士们痛杀日寇的枪炮声……

五千年民族文化传承了龙的精神,汇成一部伟大的英雄交响史诗。抗战文化无疑是其最为壮丽的篇章,奏响了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华章的最强音和主旋律。《起灯儿》的故事让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三省陷落。东北三省人民沦为亡国奴的事实和迫在眉睫的亡国之祸,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抗日救亡意识和爱国热情。救亡文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把国仇家恨溶为一体,激发了最为悲壮的民族情绪,激励着亿万军民共赴国难、奋起救亡。《起灯儿》的故事,就像是漆黑夜里的一颗火种,使一批又一批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奔向抗日的战场。它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是任何物质的东西所不能替代的。“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很快就发表了抗日宣言,召号全国人民动员起来,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抗日本侵略,以坚定的抗日立场,成为救亡文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敖汉的救亡文化高扬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旋律,为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全民抗战的实现,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如果说象征着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义勇军进行曲》,就像一团永远不会熄灭的熊熊火焰,那么曾经被东北抗日义勇军将士高声传唱的《义勇军誓词歌》,就是点燃那团火焰的炽热火种。社会细胞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家庭,军人的牺牲并不只发生在战场,家园破碎对人的打击和伤害会持续到战后乃至永远。如果把14年的中国抗战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个大背景下来审视,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抗战的起点就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中国抗战的终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终点,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起来!起来!不愿当亡国奴的人!家园毁,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留着头颅有何用?拿起刀枪向前冲!前进啊!前进!前进!”

经过80多年的岁月,依然传唱在抗日义勇军后人们的心中。站在山头向山下望去,日寇从朝阳向赤峰方向进犯时走过的那条山路依稀可辨,群山之间仿佛还回荡着《义勇军誓词歌》悲壮激昂的旋律……

4编导合一,把每个人物的角色都发挥到极致

《起灯儿》之所以能在众多微电影中脱颖而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在影片中塑造了几位既有性格特色,又有人格魅力的人物。刘猛(饰九子),通辽市人,执导多部作品曾在内蒙古电视台等多家省市级电视台热播,并获奖。“九子”从开始掩护“起灯儿”回家,到最后为了掩护“起灯儿”而牺牲。在“九子”身上表现出的视死如归的坚强意志,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潇洒豪迈的家国情怀,深深地感动和震憾着观众的心,人物形象刻画得十分成功。刘一然(女,饰起灯儿)赤峰市人,敖汉旗广播电影电视中心主持人、记者、播音,曾担任电视台少儿栏目制片人,2012年毕业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2014年在中国传媒大学进修。刘一然领衔主演《起灯儿》女一号,表演细腻,让人过目不忘。看过此片的观众无一不被“起灯儿”和“九子”这对年青将士的纯真爱情所打动。他们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都是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情节是虚构的,但它的艺术感染力却十分强烈,让观众真切地触摸到了历史的灵魂。

《起灯儿》的成功还要归功于它那优秀的创作集体,编、导、演、录、摄,美无一不在这部作品中倾注了他们的真情实感和艺术才华。凝重的色彩基调,丰富的画面构图,逼真的战争场面,使这部作品成为了一部史诗性的“红色经典”。《起灯儿》中的“梁排长”(石柏令饰)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共产党员,长期的抗战生涯锻造了他隐忍、坚毅、镇定的性格,体现了中共抗战中流砥柱的光辉形象。《起灯儿》的另一大亮点,就是无论是导演还是编剧,无论是主角还是副角,《起灯儿》的每个人都是整个团队的一份子,每个人都身兼数职,无怨无悔,不计个人得失。比如,编剧:石柏令、刘猛,总导演:石柏令,导演刘猛;与此同时,他们又都在影片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还有主要演员孟庆和、韩文杰、王海平、方守库、邹继宽、郝军、王平、孙革、刘梦琼、祝奎、杨扬、金虎、叶树峰、韩文超、张海涛、冯树军等,他们当中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公职,但为了《起灯儿》的早日开播,他们都任劳任怨,辛勤付出。

我曾看过石柏令先生导演的《红姑》,《红姑》是敖汉旗第一部自编、自导、自演、自拍、自制的抗战微电影故事片,也是一部具有爱国、爱家乡,弘扬正能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据我所知,以往采用小说、故事、诗歌等形式歌颂这些抗日英雄的作品还是不少的,但采用影视剧的形式来表现,还没有过。对此,石柏令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因为大家都不是专业演员,而且是第一次演戏,拍摄当中我们在表演上虽然努力表现主人公的精神面貌和感染力,但限于资金、设备等因素,有些力不从心,剧中还是留下很多硬伤和遗憾。”我也认真地观看了石柏令先生2016年导演的同题材影片《芦花》。《芦花》曾获得赤峰市首届“五个一”工程奖。《芦花》的故事情节主要围绕1938年前后伪满洲国时期,日本鬼子松井抢劫国宝巴林龙血石印章进行展开,表现了渔家姑娘芦花及渔民芦花爹、芦花娘、二壮、三壮等同八路军韩排长与日本鬼子松井和汉奸侯拐子周旋,最后夺回国宝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说《红姑》是一种尝试,《芦花》是一种收获,那么《起灯儿》便是一种成熟。从《红姑》到《芦花》,再从《芦花》到《起灯儿》,石柏令先生及其创作剧组用心血和智慧为敖汉抗战历史点起了神灯,让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20172月上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