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陆相华的头像

陆相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1/24
分享

我和东涌有个约定

  / 陆相华

“妹啊好呢,呀歌不分冬夏与春秋,一年到头驶船在沙洲,左逅右逅呢好比浮莲无根随浪走呢,好妹哩呀罗。”……“你是钓鱼仔定是钓鱼郎罗嗬,我问你手执鱼丝咧有几多长哎?……”倘若东涌小镇是一首隽永的小词,《咸水歌》就是这首小词的上阙。

《咸水歌》是疍家人的“流行歌曲”,也是疍家人的《诗经》。咸水歌源于疍家人生活、劳作,是疍家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疍家文化的重要标志。咸水歌是水乡人长年累月观海听涛的情愫集结,他们经年摇动桨橹,抗击苦雨凄风,把生活摇进了彩霞满天。咸水歌题材极其广泛,无论是谈情说爱,还是婚丧嫁娶;无论是白天黑夜,都可以唱。甚至于一唱就是几天几夜,田间、基围、河堤、划艇、树下,到处是歌台。一群群、一对对被称作耕仔、耕女、钓鱼仔、水草妹的人们,不管春夏秋冬、风吹日晒,只要兴趣一来,就可以大展歌喉。咸水歌是大沙田浪漫的旗幡,咸水歌是疍家人深蕴着古老的梦。咸水歌是一封炽热的情书,像煞了河涌里一只只来回穿梭的艇儿,从晨曦到星夜,摩肩踵足,互相牵挂,自始至终呼唤着好哥哥好妹妹。在他们人生的大海里漂泊,家曾是船舱里夜半的鼾声,家曾是咿呀的橹声,家就是一首隽永的咸水歌……

桨橹欸乃,水声沥沥。800多年,一代代东涌人濒海而生,随兴而歌。宽大的“大襟衫”,精致的绣花“包头”,挂在孩童身上的救生“葫芦”,船头相对,唱咸水歌对歌消遣……这些活动成为疍家文化的重要元素。

疍家服饰有它独特的个性和文化内涵,是疍家文化中的特色标识,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东涌原生态的疍家服饰与旧时唐装相似但别具风情,疍家原始的衣着源自蓝天与大海的图腾,以蓝色为基调。男女都穿着短、宽、窄袖的上衫,穿短裤子及于足踝之上。不论四季,头戴既可遮阳又可挡雨的海笠。疍家妇女喜爱留长发,姑娘们把头发结成不容易散开的三绞辫,发梢上缀成红绒,休闲时让长辫摇晃垂及腰际。结在头上的九牙津头布,上海疍家妇女的重要标识。所谓九牙津头布就是2.5X2.5尺的黑色方布,四边是用红蓝绿等各种颜色丝线绣成的小斜三角,三色九牙,手工精细,颜色错落有致。披戴津头布是有讲究的,要先对角折成三角形,仔细地在头上围成拱形,边角往里掖。既防风防寒,又透出一种神秘之美。

“以舟为家,以渔为生。”一条船既是疍家人一家老小的居所,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疍家人长年漂泊在海上,主要食物就是河(海)鲜了,因此最具疍家特色又最为大众接受的就是“艇仔粥”“煲仔饭”了。这也充分展现了疍家人对海鲜的独特见解和充分利用海洋的智慧。“煲”类在疍家传统美食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像“鱼煲”“咸鱼茄子煲”等都是疍家名菜。疍家饮食文化凸显其原味和纯朴不花巧的独特风格。疍家人在烹调灶具和调料上尽量地简陋,于是练就一身原味烹调的过硬本领。做鱼虾海鲜时通常用最简便的方法,只用油和盐,就能够做出美味的河鲜。疍家人上岸以后,还常在河涌捞捕鱼虾、蚬蚧佐膳。他们在棚寮前后放养鸡、鸭鹅等,在自留地上种植的瓜、菜、薯类,制作出燎蒸鹅、别茨焖鹅、清蒸蚬鸭、田螺焖鸭、铜盆蒸大骟鸡等特色农家菜,以及疍家糕、九层粉、薄撑、芋头糕、炒田螺等各类沙田小食。

“一叶破舟栖五口,日泊田头夜漂流。”清雍正七年(1729年)世宗胤祯才“准其在近水村庄居住”。皇帝虽然表态,但土地所有权都在地主、豪绅手里,谁也不敢在别人的土地上建造永久性房屋,疍民只好在墩边堤畔,或半跨河涌搭寮栖身,每间寮占面积大约10多平方米,以杉作柱,以竹作椽,以稻草或甘蔗壳为上盖,以稻草敷上泥浆作墙,能用上杉皮便算上好材料。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人民政府提倡茅寮砖屋化,持续多年才逐渐改变沙田的居住条件。东涌属洲岛型沙田平原,河涌综横,交通往来及客货运输主要依靠水路。丈二艇仔、街艇、横水渡,成为沙田水乡人主要的代步工具。

艇,曾是疍家唯一的家园,凡是河流小溪之处都可以见到疍民的踪迹。一条竹篷渔船,就是疍家的图腾和所有,那里有属于他们的河流与海洋,那里有他们梦里的田园和他们的哲学和药方。

水上婚礼是东涌小镇的特色之一。男方划着船来迎亲,女方梳着滑髻,穿着裙摆绣有五彩垂线的黑裙。疍家的婚礼离不开一个唱字,姑娘出嫁前要在众姐妹的陪伴下“叹家姐”,迎亲的时候众姐妹也要轮番唱歌,表达祝愿、劝世和别情等。新娘在众女伴的簇拥下登艇,一路歌声四起,鞭炮齐鸣,看新娘的人站满桥头岸边,仿如看戏,十分热闹。疍家人摆酒,客来不分先后,凑足6人或8人便开一席,在堤边寮畔,或蹲或坐,无拘无束地恣意饮啖,肴馔既尽,可到厨房再取。亲家、舅父、姑父等老一辈亲属赴宴,艇到涌口停泊,待新郎派人催请,始拔篙划桨,近前丈许,再行停下,如是者三次,名为“三催三请”,然后才抵达新郎家。“珠江河水泛金波,海浪谱成幸福歌。”迎亲的婚船摇啊摇,走过沙鼻梁河涌,将河水摇成新郎新娘幸福的涟漪。榕树婆娑,一缕一缕的榕须随风摆动,生动了一挂挂爱情的华章。

水是水乡的永恒主题。水中绿道,宛若水乡最美的一颗明珠。水上绿道依托东涌特有的河涌资源,濠涌、沙鼻梁涌、三稳涌。三条河涌主干道上,游客可沿途欣赏村落、流水、石桥、古榕。

大稳村的瓜果长廊在广州是独一无二的。东涌长廊全长约1.5公里,绿道用很多藤条编织而成,既能遮挡阳光又能制造绿色长廊。长廊向北绵延2公里,每50米就换一种瓜果掩映其中,非常适合骑行。瓜果当头,遮阴避风,别有一番风味。每逢二月左右,长廊边的桑格花会盛放。这时来,还能看到花海哦!瓜果长廊的尽头是垂下来的锦屏藤,给人一种非常华丽感觉。也是一大特色风景,从瓜果长廊到三稳涌和沙鼻梁涌驿站的途中。会看到一整片的农地,有甘蔗林、香蕉林、玉米林等,而村民们在地里劳作。这样一番原汁原味的乡间景象湿地公园种植了10000多株水生植物,游客可以欣赏湖里湖外的美丽景色,园内设有古农具展示区。抚摸着舂砧、石磨、石碾、水车,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遥远的洪荒。古老的水车吱吱呀呀唱着情歌,把月光和流水,汲到日子的高处。

宋朝大文豪苏东坡有两句诗:“云霾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祈春蚕。”描写的是耕种沙田农民的生活,说的是农民向水夺田的方式。一把铲面只有一半的铲锹,铭记下了东涌历代民众围海造田、造福子孙的日子。没有铲锹的年月,发现这片无人居住海滩的东涌先民,用手挖、用树撬,围筑出了东涌河涌纵横交叉的模样,围筑出了东涌后代的希望。有了铲锹的年月,对这片发展充满希望的东涌人,用铲锹铲、用锄头挖,铲挖出了东涌稻田渔塘分布的格局,铲挖出了东涌经济发展的新篇章。铲锹成为家常用品的年月,展开多种经营的东涌人,用铲锹铲、用推土机推,种出了一片片的水果林,种出了一年四季不重复的瓜果香。时光飞逝,铲锹被收藏进了东涌农耕渔猎馆,但铲锹精神还在传承。

“江行水宿寄此生,摇橹唱歌桨过滘。”鲈肥鲤壮,围炉浅酌;耳畔有歌,心灵有约。伴着绵长的歌声,一叶扁舟缓缓地从远处驶来,身后迤逦着一缕波痕。船上两名女子,头戴“虾姑帽”,一人撑篙,一人撒网。在汩汩的流水和风吹草丛的细语声中,歌声像看不见的足尖,在水面上轻盈点出一圈又一圈涟漪,又一漾一漾地荡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