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懿波的头像

刘懿波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2/17
分享

古窑烟火映瓷都

刘懿波

为瓷而生,因瓷而名,伴瓷而盛,正是这美轮美奂、享誉古今的青陶白瓷成就了你声名显赫的前世今生。

步巍巍怀玉山余脉,依悠悠昌江水之南,有一处五龙抱珠的风水宝地,晋称新平。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至宋真宗景德元年此地盛产优质青白瓷,又称影青。光致茂美的影青瓷深得当时崇文抑武的大宋皇帝喜爱,遂以年号赐名这座时名昌南的小镇。

从此,因瓷而得名的景德镇村村窑火,户户陶埏,千年窑火生生不息。凭精湛的技艺和超人的智慧,泥筑火烧,用松柴烈焰将高岭云土炼制成一个震古烁今的名字——瓷都。

诚然,想要详细了解瓷都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作为一位游人,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过于直接造访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可以说,这里是千年瓷路的精致缩影和纷繁瓷艺的生动写真。

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正月初三,我从上饶省亲归来,特意绕道慕名已久的中国四大名镇——景德镇,有幸一睹这千年瓷都的盛世繁华。

严冬的寒意丝毫未减,头顶的淫雨依旧霏霏,但恶劣的天气似乎并没有影响游人的兴致。当到达景区的时候,服务中心前面的停车场早就没有了位置。广场上人山人海,万头攒动;通道上人流如织,密密麻麻。

趁女儿女婿去买门票的档口,想云正门拍几张照片,但却只能拍到“中国古窑”横匾以上的部位。门前那两个青花瓷圆柱的大半截身子也淹没在蚁群般的游人里。是古窑的魅力超乎了我的想象,还是现代人过节的观念超越了时空?

只有黑色屋脊上的那杆杏黄幡旗仍在风中恣意消遥,丝毫没有高处不胜寒的孤寂。景区入口,一只硕大的“古窑民俗博览区”瓷瓶边,不间断有男女老少在摆POSS照相,让我手上的单反真正成了聋子的耳朵。

穿过检票口,一条弯曲的卵石小路通向景区,左边是一泓碧绿的水塘,塘边翠竹依依。右边是一线嵌满碎瓷片的挡土墙,看成色应该是近时的构筑。

一会,经过左侧紫禁书院后到达一处大型广场,未及细看周边的景物,一尊迎面而来的高约十几米的青铜雕像,若磁石一般,瞬时聚焦了我的目光。一位健硕的青年男子,神情坚毅,站立于一座红砖砌筑的高台之上。左手握拳,右手高擎一枝熊熊燃烧的火把。稳健如山,气势如虹。

台座上额内嵌一块白底蓝字石匾,乃耿宝昌先生墨宝:窑神童宾。铜像正是那位“上济国事而下贷百工之命“可以作忠臣之气而坚义士之心”的窑工楷模。

台座左右分设一米多高的炉堂,红彤彤的焰火终日不熄。正中摆放一口一抱有余的青花大祭缸,上插一柱檀香,袅袅的青烟仿佛可以直达天庭。

右折而行,便是古窑景区。一座六檐连墙牌楼耸立于眼前,正檐下方“古窑”二字苍劲有力。

迈步而入,正面是风火仙师庙。外置有三檐门楼,正额石匾为清代唐英手书:佑陶灵祠。里面供奉的是风火仙师童宾,乃明代万历年间景德镇的烧窑把桩师傅。当年在烧造御器大龙缸时悲壮献身,之后被奉为窑神。建筑分享堂及后寝两部分,两侧走廊,上部是架船篷式轩顶,中部天井,下凿深池,含取水之意。

右行穿过博雅苑的围墙便是致美轩陶瓷陈列馆,馆前门柱上书刻一副镏金长联:水木清华留与陶人传旧迹,亭台错落莫教雅集负今朝。初看意境深远,颇俱才情,但又有些眼熟。细想后,原来是改自陆维钊先生为西泠印社成立七十五周年撰写的行书联。不过也还改得算是得体。

大厅中间,摆放的正是那口窑神童宾为之舍生取义的青花大龙缸。缸下底座上刻有唐英的《龙缸记》:缸径三尺,高二尺强。环以青龙,四下作潮水纹。墙口俱全,底脱。此龙缸的制作成功代表了当时传统制瓷工艺的先进水平。

陈列馆分为七大陶瓷文化知识性展区,所陈历代精品陶瓷和照片琳琅满目,细致有序。让游人短时就能知晓陶瓷发展的清晰脉络,进而收获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如果先观此处后再去参观作坊和古窑,自然会更加得心应手。

景区内的作坊为仿明清时代作坊,分为圆器作坊和琢器作坊,以四合封闭式建筑为主体,一栋正间为主,配以廒间和泥房。正间一般面南背北,由东向西依次设拉坯、利坯、施釉、釉下彩绘等操作场所,形成了早期制瓷的一条龙生产流水线。

其内还可以看到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传承人的精彩表演。此仿古胚房充分展示了明清时期手工制瓷的工艺全程以及传统名瓷精品。

一路走来,令我最为心怡的还是摆放在展台上的那些彩瓷成品器物,特别是红木架上的精美瓷盘。画面简洁而不落俗套,或工笔或写意,人物形态栩栩如生,飞禽走兽毛羽可数。色彩或浓或淡,构图或清瘦或腴满,画风灵活,技艺精湛。

作品命名通俗易懂而又寓意深远,诸如:多子多福、福犬旺财、节节高升、牛气冲天、事事吉祥等。无论是俗是雅,基本上都是我们平常喜闻乐见的题材。

各朝代的古瓷窑展示位于景区的东北部,包括宋代龙窑、元代馒头窑、明代葫芦窑和清代镇窑等。

宋代龙窑为传统陶瓷窑炉之一,依山势倾斜砌筑,因形状似龙而得名。龙窑结构简单,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所烧青白瓷鼎负盛名,深受真宗皇帝喜爱而御赐年号为地名,为瓷都称号的获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代馒头窑为宋元明经典瓷窑之一,形似馒头而得名。独特的双烟囱构造不同于北方老窑单烟囱,烧成温度可高达一千三百多度,并可形成还原气氛。从而此窑孕育出了享誉世界的元青花,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已经到来,从此开创了景德镇乃至中国制瓷装饰工艺的新纪元。

公元1279年,元王朝在浮梁县设立浮梁瓷局管理全国瓷器,景德镇也自此从民窑变身为官窑。白居易诗中: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诗中的浮梁也就是此地。

其实,从民窑到官窑的转变不仅仅是一个面子和地位的问题,而是一次历史性的机遇,对景德镇制瓷工艺的飞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变身官窑之后就有了国家财政的强力支撑,皇家御瓷的技术研发和制造几乎是不计成本的。

明代葫芦窑兼备龙窑和馒头窑的优点,烧成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大名鼎鼎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明成化斗彩鸡缸杯都是诞生于此,有关它们的传奇故事也就是从这里开始。

清代镇窑是传统窑炉中独具风格的瓷窑,为穿逗式木架建筑。窑炉位置约占窑房四分之一的面积,除去窑炉所占空间,其余为两层结构。底层为装匣、开窑之用,二层贮备松柴。其内还设有窑工茶品尝之所和影视小演厅。

整座窑炉棚顶是砖砌成的拱形结构,高耸入云的烟囱却只用单砖砌筑而成,其砌筑技巧着实令人叹为观止。此窑系现存最古老、容量最大、烧造品种最多的柴烧瓷窑,几乎可烧造当时所有品种的瓷器。

明清御窑位于东线最北端,紧邻葫芦窑,用于明清两朝专门烧造皇家御用瓷器,数不清的国宝精瓷皆产于此处。但此窑却属浓缩新建,其前身遗址应该是在珠山,现为御窑国家遗址公园。

御窑外置三檐青砖高大牌楼,内有三栋开放式房屋。主间建有六座仿古瓷窑,从里到外依次为:匣窑、爁熿窑、色窑、风火窑、龙缸窑和青窑。分别用来烧制窑具匣钵、中低温颜色釉瓷、高温颜色釉瓷、多品种瓷器、大龙缸和小件青花瓷。但大龙缸每次只能烧制一口,小件青花每次却可以烧制三百余件。

诚如清代沈嘉徴《窑民行》所言: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一千多年以来,景德镇制瓷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其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

可以说,无论是色泽温婉的影青、雅素共赏的青花、明净剔透的玲珑瓷、古朴清丽的粉彩,还是一款万紫千红颜色釉,都无时不在诠释着一种大美无言的意境、讲述一段殷实厚重的人文、写意一处引人入胜的美景或遥赠一页虔诚满满的祝福!

昌江丽水活云土,古窑烟火映瓷都。穿行于古韵流芳的瓷都景德镇,无论是一株苍翠欲滴的香樟、一处挺拔伟岸的仿古牌楼、一缕缓缓升起的袅袅窑烟,还是一垛用碎瓷片磊起来的破旧围墙,他们都是穿越时空的证人,时刻静静注视着这个城市的过往,哪怕早已物是人非。

 

2019年2月于南洲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