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举的头像

马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10
分享

大汉风云起广武

今年的夏天过的有点熬煎,先是创纪录的高温,后是说来就来的暴雨,扰的人不甚其烦。所幸有书为伴,闲来无事,随手翻开《史记》细细咬嚼文言,在简约到极致的文字背后,品味到的是宏大与壮阔,潜心于此,不期然于九十九卷·列传第三十九这一部分里读到了关于娄敬的文字,精神为之一振。原来,大汉帝国定鼎之初曾经在我的故乡,雁门关外广武的土地上上演过一幕幕的慷慨壮歌!人臣娄敬的深谋远虑,汉高祖刘邦的格局和胸怀,令人感佩。顺着这一脉络,向着历史的纵深处发掘、探勘、纵横勾连,我的脑海里涌现出很多故事。掩卷之余,浮思翩翩,故人往事穿越时光隧道,鲜活而生动地活跃在眼前。对话历史,娄敬,刘邦,冒顿单于,韩王信……于古战场的烽烟缭绕中渐趋清晰,他们跨越时空阻隔,与我完成了一次地缘意义上的共振。

《史记》有载:刘敬者,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虞将军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于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

此次会见是娄敬和高祖刘邦的第一次接触,一个地位低下的戍卒,想要和贵为天子的国君纵论国事,是不是有点异想天开?不管结果如何,这个想法的确有点异想天开。不过话说回来,有这种想法的人本身就不同凡俗,正如当下人们常说的那句话:万一实现了呢?这一点和春秋鲁国的那个曹刿好有一拼,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97年),齐师伐鲁,曹刿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而“请见”,与鲁庄公当面论战,并于战场上现场指挥,从而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体现了自己作为一个鲁国臣民的民族担当,留下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经典。忠勇正直之士的品格从来都是相似的,无关朝代,无关地域。无独有偶,五百年后的娄敬,以微贱之躯直面皇帝,同样体现的的是人臣担当和民族大义。是的,人固有贵贱高低之分,尤其是在那样一个等级森严的时代,每个人从一出生便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但有梦想谁都不简单,娄敬有勇有谋,既然天子已在眼前,何不见他一见?然而毕竟是见天子,在这件事上,娄敬是做了一番功课的,他没有越级贸然拜访,而是把想法说给了自己的顶头上司虞将军,由虞将军代为上奏,这样,既给足了虞将军面子,也便于间接窥探一下刘邦这个人的胸襟。结果,成了!刘邦礼贤下士,愿意倾听一个戍卒的见解,可见这是一个广开言路的明君!

在这一段短短的文字中,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那就是穿什么衣服朝见刘邦。虞将军一番美意,赠与娄敬鲜衣,娄敬却坚持“不易衣”,真有点素面朝天的大无畏!娄敬的真性情也由此可见一斑:毫不矫饰,布衣就是布衣,戍卒就是戍卒,穿什么华美的衣服,装什么“肉食者”(代指达官贵人)?或许娄敬此举正是要进一步考验刘邦是否真正虚怀若谷,礼贤下士,如果刘邦看人下菜碟,先看衣衫后看人,娄敬的一腔报国之志便也无处安放了。事实恰恰相反,这一见,君主相谈甚欢,“赐食”便是高祖对娄敬的态度。主上的这个态度无疑给娄敬吃了一颗定心丸——此乃仁义之君,自己的政治抱负值得托付!于是身为“戍卒”的娄敬与高祖刘邦纵论国事的底气更足了,发挥也更为酣畅淋漓。就定都一事,摆事实,讲道理,深入浅出,把个刘邦说的心悦诚服,又是赐姓,又是封官,一下子,娄敬变成了刘敬,戍卒当上了郎中(官名),还有了一个很有分量的职称“奉春君”!

娄敬由一名默默无闻的下级戍卒摇身一变而成为拥有国姓,深得高祖信赖的郎中,从身份的两极看,似乎有些传奇色彩,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所有的偶然都隐藏着不可回避的必然,正所谓,机会永远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娄敬的卓见并非一时的机巧,亦非刘邦一时兴起给了他这样的晋升机会,而是娄敬本人对时局及国运长期关注和深入探究的结果,这种智慧和远见,在日后同样有所印证,只不过,伴君如伴虎,忠良死节之臣往往仗义执言,而不惜身陷囹圄。更有甚者以死直谏,为老百姓为民族危亡而请命!刘敬,也是这样一位直臣,刘敬在自己还是娄敬的时候直,“不易衣”只是其表,不易节,那才是他源自骨子里的骄傲!当娄敬成为刘敬的时候,更直,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死得其所,即便死了也问心无愧,无上光荣!

尽管古往今来的人总结很多人与人的相处之道,但真正参悟透彻的又有几人?聪明如刘敬者,在君君臣臣,远近亲疏,是非曲直等等诸般情境中,又该如何拿捏把控呢?在关系民族利益的大事件中,陪王伴驾的刘敬因为“直言”翻车了!又因为神一般的预见而因祸得福……刘敬人生的起落沉浮,或许从洛阳道中的那次“请见”就已注定!

且看史书怎么说:

汉七年(前200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馀万兵已业行。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後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

了解这段历史,必须说说那个叫做韩王信的这个家伙。

那个时候,汉家江山初定,刘邦将太原郡、雁门郡31县作为韩王信的封地,鉴于其封地面积广大,兵力充足,刘邦对他很不放心,唯恐叛乱,为了便于监管,设都晋阳。韩王信却上书刘邦“国被边,匈奴数入,晋阳去塞远,请治马邑(今朔城区)。”说的也是,匈奴扰边,鞭长莫及,不便应对,刘邦答应了。韩王信就迁都马邑,就在当年(前201年),匈奴大举进兵,包围了马邑。韩王信派人向匈奴求和,高祖怀疑韩王信有二心,下诏谴责,韩王信怕了,与其坐而待毙,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归降了匈奴。韩王信作为匈奴的前驱,向南过勾注山,占据晋阳,其时,山西的大半沦陷于匈奴铁骑之下。

叛臣贼寇联手,让高祖刘邦格外恼火,想我大汉王朝,岂能任尔等宵小之徒蝇营狗苟?一怒之下,举国之全力,亲率三十万大军征讨匈奴。到了晋阳,心里没底,派人前往敌营侦察,去了几个人,回来后众口一词,都说匈奴那面是“老弱羸畜”实力不足,简直不堪一击!此时的刘邦雄心勃勃,豪情满怀,似乎胜利在望。北上抗击匈奴捉拿韩王信的信心更足了。冒着北方的严寒,刘邦大军越过勾注山,到了广武。刘邦打发自己一向看好的刘敬前往探看。刘敬看到的也是“老弱羸畜”,与前边的那几个人毫无二致。但刘敬想到的却与他们截然相反:两国交兵,晒出的应该是自己最强悍的一面啊,匈奴露短,绝非无意之举,其中必定有诈!一定是想借此麻痹汉军,待汉军放松警惕后,以其伏兵打个措手不及,故“不可击”!刘敬将自己的看法直陈刘邦,然而,他的这个说法与当时求胜心切,胜券在握的高祖所期望获得的反馈格格不入。这些话在高祖听来,就是长他人之志气,灭自家威风,两军阵前,这种话是犯大忌坏大事的啊!刘邦火大到了极点,一时口不择言,连“齐虏”这样的老底都揭了,带着这样的人出征,撒风露怯,简直就是“惑乱军心”!杨修不就是因为这个罪名被曹操斩杀的吗?刘敬啊刘敬,你固然深谋远虑,但蒸馍馍也得看火色啊!这回栽在嘴直上了,如果你稍微拐个弯,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来说这番话,或许会是另一种结局。刘敬广武进谏的结果比杨修好一点,罪不至死,但身陷囹圄。大汉高祖一定放了狠话:把这个胡言乱语的家伙打入大牢!待我凯旋之日,定当从重发落!

于是,大军继续北上,朔风浩浩,战旗飘飘……稍微展开一下我们的想象,莽莽苍苍的雁门关外,山山岭岭间,汉军大部队渐行渐远,而刘敬却被孤零零地扔在了广武这个苦寒之地,真是凤凰落架不如鸡,老虎下山狗还欺!此一时彼一时,没有了刘天子这棵大树的荫护,刘敬被打回了娄敬,谁还把你当回事!

我们尽情地放飞想象,勾注山下,广武城的大狱里,寒风凛冽沁人肌骨,边关冷月照无眠,刘敬的内心该是怎样的波澜起伏!此刻,我真想隔空问一句:刘先生,你恨刘邦吗?从一介戍卒到皇帝身边的重臣,从奉春君到阶下囚,追随刘邦你后悔吗?我似乎听到了刘敬铿锵有力的回答:我无怨,亦无悔!与国家社稷相比,个人的荣辱沉浮又算得了什么呢?我在心里为刘敬竖了一个大拇指,刘敬,我敬你是条汉子,真正的汉子!你的果敢勇毅比之于那些察言观色,曲意逢迎的奸佞小人,简直就是云泥之别!虽然一时困顿,但你坚信,你所信赖的大汉天子总有悔悟的一天!如果,能用一己之委屈,换来刘邦的清醒,换来大汉江山的稳固,那你将何其有幸?就当这是一场苦肉计吧,就当这是一场反间计吧,索性配合高祖演下去吧。

其实,这不过是刘敬的自我安慰,彼时的刘邦,轻敌冒进,妥妥地走进了冒顿单于的圈套。我们不妨扒扒这个匈奴人的老底:杀父自立,妻其父妻,兄弟大臣凡不从者兼诛杀,可谓心狠手辣,此其一;其二,这厮鬼蜮伎俩颇多,指东打西,装穷示弱乃一贯做法。刚当上皇帝,东胡强胜,打发人去要他父亲头曼单于的千里马,冒顿问大臣们什么意见,大臣们都说不能给。你猜冒顿怎么说“奈何与人邻国而爱一马乎?就给了,这就给东胡造成了冒顿怕东胡的假象,东胡放松了警惕,冒顿一举破胡。继而扩展兼并,势力空前壮大。对待汉军,同样采取的是示弱麻痹,诱敌深入的计策。此之谓:屡试不爽!果不其然,刘邦一步一步从长安出发,经晋阳,过广武,陷入了白登山的包围圈。在汉军步兵尚未全部到达之前,冒顿单于率40万精锐骑兵,将刘邦包围在平城东北的白登山,进退不得……

说到底,打仗的事情,讲的个天时地利人和,白登之围,刘邦首先就不占天时啊,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将士们被冻草鸡了,哪里还有什么战斗力?白登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冒顿先张口袋后扎袋口,好进难出,地利优势是人家的。我们不妨设想一下,此时此刻刘邦的心理活动,他一定痛悔自己没有认真听取刘敬的汇报,如果当时能够耐着性子听听刘敬的分析,再作应对,或许就不会身陷困境……想我堂堂大汉天子,宏图才刚刚绘就,就这么困死或者被匈奴俘虏,这将是何等奇耻大辱?悔不该不听刘敬的忠直之言啊……真是一时糊涂,一声叹息!

而刘敬又何尝不是时时刻刻地忧心着主公的安危呢?大军被围,消息封锁,关山路遥,主上蒙难……被囚禁的刘敬心急如焚,我似乎听到了他歇斯底里的呐喊:放我出去,让我去救高祖……我似乎看见了他紧紧攥着的拳头,狠狠地锤击着坚硬的墙壁,直到双手鲜血淋漓……

此刻,时光向晚,夕照的橙红铺满了书案,我合上书,展展腰,伫立窗前,遥望西山,但见漫天云霞恰如一匹锦缎,条纹明暗相间,绚烂而又瑰丽。其实,站在今天回看历史,王朝的风起云涌,江山的换代更迭,成败之间,有悲壮,亦不乏绚烂。

得道者多助,刘邦这个人说到底还是一个得道之君,关键时候,总有忠臣出谋划策。

失了刘敬,还有成平。作为刘邦的贴身谋士,在主公蒙难之际,陈平挺身而出,想出了突围妙计。那个时候的刘邦已经冷静下来,当陈平将脱身之计说与刘邦时,刘邦欣然允诺。陈平用黄金珠宝打开了白登之围的缺口,刘邦获救。

关于白登之围还有一个传说,说陈平带着重金贿赂冒顿单于宠爱的阏氏夫人,同时带去一副美人图,说这是将要进献给单于的美女。阏氏一看画上的女人,美艳无比,顿时醋性大发,心想,如果此女进宫,自己必然失宠。于是阏氏对汉朝来使说:这画你拿回去吧,我自有办法让单于退兵!

单于退兵,刘邦脱控,陈平功不可没,金银财宝的撬动是根本,美人图以及宠妃的花言巧语,不过是文人史官的杜撰和民间的讹传,为平直的历史叙述翻几朵小浪花,增加阅读的情趣罢了。实际上,冒顿单于借助韩王信折腾到马邑实属不易,强弩之末,再撑下去必然崩溃,不如见好就收,彼此各退一步,过几天安生日子吧。

白登之围的结局似乎皆大欢喜,但对刘邦本人而言,绝对是个人奋斗史上的败笔。但刘邦这个人的心胸宽广,不但能屈能伸,而且敢于直面自己的过错。他深刻反省,觉得有愧于刘敬的忠贞。归途中,行至广武,他不仅赦免了刘敬,当面道歉,还加官进爵,封为关内侯!彼时的刘敬,虽然,蓬头垢面槁枯灰白,但他的眼睛里却闪烁着光彩!这光彩里有主公安然无恙的庆幸,有君臣重逢的喜悦,有再次被重用的感恩,更有对江山社稷稳固黎民百姓安居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憧憬。

沙场点兵,铁骑铮铮,金戈铁马,鼓角争鸣的战事烽火已经远去。我,一个写故事的人,贸然闯入这段尘封已久的前朝往事,一段平静的叙述,竟然活化成了一部背景宏大跌宕起伏且不失人间温情的大剧!

多情应笑我,因为这一切,与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有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