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庆的头像

马庆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7/02
分享

往事如昨

1980年8月我在安庆师范毕业,被分配到市郊一所乡村学校教书。8月30日星期六一大早我背着行李搭乘近一个小时公交车,下车再步行40多分钟的崎岖田埂路才抵达学校。

这是一所由小学带初中组成的典型乡村学校,它紧挨着一个二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四周都是农田和零星的村落。学校大门口有条小路,穿过一条小河直通村外。整个学校没有围墙,四周由7间低矮的教室和教师宿舍围起,中间不足两个篮球场大的空地便是操场。它最早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七十年代初虽进行了一次较大的修缮和扩建,但如今还是显得很小很破旧。昏暗的教室,简陋的桌椅,有的课桌甚至是用砖木拼接而成。超出我想象的落后,无法跟城里的学校比。这里师资力量也很是匮乏,除了校长和我等九位教师是在编正式的外,剩下七八个是民办代课教师。我被安排在大门口的一个单间,房间很小,不足8平米,一床一桌而已,靠南的窗户外就是一望无际的田地。平时只有我和几个离家较远的老师住校。从家里到学校到安顿好宿舍,面对自己的小天地,我生出一种莫名的兴奋。也许是第一天踏上工作岗位;也许是眼前这陌生的环境;也许是我自此将要独立生活,再也听不见母亲整天的絮叨和看不到父亲严肃的表情。我象一只被释放的小鸟,感到从未有过的自由和轻松。

这里很闭塞,看的报纸也都是一周之前的,唯一让我们了解外面信息的也只有校长了。他家住在老峰镇上。每天清晨早读前我们老师都不约而同地来到校长办公室等着校长来开晨会( 这是多年来学校约定俗成的),要不了多久定会见到校长骑着破旧的自行车急匆匆地出现在学校大门口。每当校长走进办公室刚坐稳,很快就有同事为其泡好茶,大家都静下心来等着校长发布新闻。大到有国家的,小到有乡里乡俗的,如某某生意做发了到沿海闯荡去了,某某投机倒把被抓,谁家孩子争气考取了中专,整整喝了三天酒了。但更多的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如加工资,选派民师上城里师范进修等等。最令我们关心的就是校长安排学校教学工作和有关学区的教学活动。一旦听到学区有教学活动,大家都很紧张,因为听课是学区组织活动的主要内容。我知道只要上面来听课,我这个师范生是必须要上的。每天的晨会时间不长,只要校长一声“散了”,我们都各自去教室组织学生早读或准备上课。

年轻就象是喝满油的发动机,不断地快速运转。我教的是四年级语文,每天上课批改作业和备课,间或还要准备上面组织来听我的课。尽管每天工作都很紧张,我却并未感到一丝疲倦。有时中午和晚上闲暇之余我都喜欢走出缩舍在小路上散步。每当走在这条熟悉的小路上,我感到很惬意。那时农村都是土路,晴天是散步的最佳,两边高大的树木郁郁葱葱,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夏天在树荫下漫步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可遇到阴天下雨或冬天下雪就不行了,小路上到处都是泥浆、水洼让人寸步难行。有时我一人散步想着心事,有时到学校隔壁村子里逛逛。农家的狗已经熟悉了我,每当看到我来时,就在我脚边嗅一嗅、蹭一蹭以示友好。紧挨着学校的是汪老师家。她丈夫在城里上班,一儿一女都在城里读书。汪老师比我大得多,像个大姐姐对我很好。有时遇上周末下雨我回不了家,她便热心地叫我去她家吃饭。她做得一手好菜,我最喜欢吃她做的韭菜炒鸡蛋。那刚从菜地里割下的韭菜青绿可爱,像齐白石手下精美画作,似乎能掐出一两油来。鸡蛋是自家养的鸡下的,打在碗里蛋黄如橙色美玉晶莹剔透,经她一炒吃在嘴里又香又嫩,那厨艺绝不比我母亲差。如今的人是无缘再享受这美味了。多年后我在城里曾遇到过她一次。才知道她已退休,终于和丈夫子女团聚了。汪老师家后身就是吴老师家。吴老师有五十出头了,两个小儿子都在我们学校读书,甚是调皮,经常听到吴老师在家训斥儿子的声音。五十年代末吴老师初中毕业回乡务农,后来由于学校教师紧缺,便被学校聘为代课教师。文革期间工人阶级进驻学校占领教育阵地,他有幸随潮流便转为正式编制。他老婆也是当地的农民,贤惠能干,除了在家种点自留地,养些鸡鸭外,兼在学校负责食堂做饭,围着吃公家饭的男人她过得很满足。我与吴老师多半是聊些学校的事,她总是忙里忙外,有时也坐在我们对面边缝补衣服边听我们说话,从不插嘴。最难忘的是在学校食堂隔壁住的曹老师,与他交往我学到了不少知识。曹老师一人住校,老婆孩子都在老家。他四十开外的年纪却显得很苍老,中等身材,小眼睛,留着一溜稀疏的胡须,像电影里的汉奸似的。可他为人最为和蔼,总是笑呵呵的,有一种自然的亲和力。他在学校负责总务、财会兼授低年级算术,那时一个人要干现在好几个人工作。我们每月领工资或缴伙食费都在他那办理。闲暇之余我经常和他聊天,他很健谈。听他讲当地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现状以及学校的大体情况。他曾多次告诫我怎样跟民办教师相处,尊重他们的身份和地位,理解他们的难处。与他交往我学会了如何与同事相处,怎样做好本职工作。九十年代末我在城里也遇见过他一回,那天他一见到我很是激动,我也激动不已。他握着我的手始终不放,急切地问我进城后工作和家庭情况。当聊到过去在学校时的情景,我们都唏嘘不已,到临别时他才依依不舍地松开手。我有时也喜欢到学校背后走走。学校背后有一大片菜地,有村民家的有学校的,我们平时吃的菜都是在此采摘的。我没有午睡的习惯,记得一天中午,我吃过午饭便来到学校后门口的菜地闲逛。菜地里种着各种蔬菜,长势喜人。几个农妇正在自家菜地里忙着,其中一个见到我就打趣的指着韭菜问我是什么。好在曹老师平时教我认识了不少农作物,我装作不知说是麦子,惹得几个妇女顿时哈哈大笑,笑我这个城里娃啥都不懂,我只是呵呵的应付她们。偏巧这时校长正从身边茅厕里出来,他边系裤带边笑着打圆场,“马老师是城里来的高材生,在学区教课是一流的,你们可别瞧不起他哦”。

我喜欢这里的春天,山清水秀,每当春暖花开时,油菜花像地毯从学校宿舍墙根处一直铺到远处山脚下,身边的树木和远处的山丘都已穿上了新衣,清澈的小河早已成了鸭们的泳池,此时此刻的我才真正感受到春意盎然的实际效果,这景致在城里是领略不到的。春耕时农家在田里忙着插秧,那单调重复的动作,却被他们操作得津津有味。他们经常在田地里边忙活边互相调侃,有时也带点粗俗的调料。刚开始我不习惯,可时间长了我却并不反感。我渐渐地被他们身上那种淳朴和善良,面对艰苦环境却又那么不畏和乐观而感动。时常他们的谈笑声夹杂着远处布谷鸟的叫声,为乡村增添了独有的一片祥和。我喜欢这里的秋天。没有蚊蝇的困扰,清新凉爽的秋风让人陶醉。农家忙着收割晚稻,一担担的稻穗从我的窗前连绵不断地运往打谷场,咿呀咿呀的扁担声赛过最美的乐曲。他们的脸上永远洋溢着喜庆,那种感受只有身临其境的我才会有。这里的秋夜最迷人,“秋风、秋雨、秋虫、月亮、月光”等等都是那么神奇美妙,让人浮想联翩,生出一种感伤的快意。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文人的作品大都好这口,我原来以为那都是文人墨客们在无病呻吟,以此故弄凄婉情调来博得读者的共鸣。其实我错了,每当夜晚我在宿舍看书看到有些疲倦时,便喜欢坐在房间里望着夜空沉思。窗外墙根下秋虫的低吟和邻村偶尔传来几声犬吠,秋风偷偷地溜进我的房间,慵懒的月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打着格子,宁静的秋夜让我心静如水,仿佛整个世界只有我存在。静寂的秋夜由不得我愿不愿意,思想的翅膀不由自主地向窗外伸展,试图带着我飞向虚无缥缈的太空。我似乎看到当年李白饮酒做诗时的那种豪放;听到李清照秋夜独依阑干时的唏嘘;体会到曹雪芹是如何独依古佛青灯二十载泣诉出文学巨著《红楼梦》,还有阿炳那悲戚伤感的《二泉印月》时不时地在我耳边回响,那曲调好像是专门为《红楼梦》准备的。独处久了,我开始理解了文人骚客们的心思,他们的伤感文字绝非做作,故弄玄虚,那是他们在用心与大自然、与人生对话,他们的作品将人生不如意的那种无可奈何表现到极致,让你真实地感受到欲望是如何折磨着每个人的心灵。由此我开始喜欢上唐诗、宋词,喜欢走进古老的《诗经》、走进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喜欢上大情种徐志摩、莱蒙托夫······。我真不知道世上还有哪比我这间小屋更安静优雅,更适合看书和思考了。感悟多了,不知何时我突然开始有点想家,思念起城里的二老。母亲的唠叨不再令我厌烦,父亲严肃的脸不再那么难看。在这间僻静的小屋,我的确静心看了不少书,受益匪浅。多少个静夜秋思至今仍在我眼前摇晃·······。

1982年初夏的一天,我接到一纸调令,调我回城里工作,我知道这是父亲瞒着我做的。虽然去城里工作的确是我向往的,可此时此刻面对这一纸调令我却高兴不起来。这里有我对同事和学生们依依不舍的酸楚,有两年兢兢业业工作的辛苦和甘甜,有朝夕相处的淳朴善良的农家人,它们早已融入到了我的血液里,令我难忘。当年我临走时的情景至今依然清晰可见。那是放暑假头一天下午,天气阴沉闷热,房间里更像个蒸笼,门外树上知鸟的聒噪令我心烦。我打点好行李正要出门,只见门口早已站了一群孩子,那都是我教的学生。只见他们一个个衣裳褴褛满头是汗,木讷讷的站在那,那神情我懂得。站在最前面的是语文课代表等三个女孩,她们在班里学习都挺好,经常到我这来交作业本或询问学习上遇到的难题,有时周末还来帮我在菜地摘菜洗菜(周末如遇雨天我就一人在校自己做饭)。后面有个小男孩窃窃地往我这偷窥着,原来他是班上学习最聪明又最调皮的,我再熟悉不过了,他没少在我这罚过站。他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几度因缴不起学费差点辍学,好在有学校和老师们的帮助,才勉强坚持下来,眼看他小学就快毕业了,我很看好他。我强颜欢笑地宽慰大家,要他们好好学习,听老师话,将来争取考上初中。我边宽慰着他们边沮丧地背着行李走出房间。孩子们无声无息地跟在我身后,一直跟到校门口。等我走上小路往村外走去时,他们还在那依依不舍的站成一排。此时眼泪已模糊了我的视线,我不敢再回头,径直往前走。身边熟悉的小路、熟悉的小河、熟悉的稻田和熟悉的村庄渐渐远离我的视线,农家的狗还在我身后汪汪的叫,那叫声渐渐消失在旷野里……。

时间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往事如昨。如今我虽已退休在家,整天享着含贻弄孙之乐。可往事如流水又如幻影时刻冲刷着我的脑海。那昔日公开课上听课老师们的掌声;操场上熟悉的广播体操曲子;宿舍外的蝉鸣以及小河边的捣衣声,都一股脑地朝我袭来。孩子们在校园里嬉戏追逐;他们在课堂上那种求学的眼神以及农家在田地里、在打谷场上欢快的劳作,就连农家屋顶上缭绕的炊烟,都潮水般地朝我涌来,令我刻骨难忘。我知道这些对其他人而言只是最普通的,然而对我却最为珍贵。两年的乡村教学生涯让我切实体会到当时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以及孩子们求学的艰难,品尝到农民生活的辛苦。它教会了我今后如何面对艰难与挫折,如何平稳发展;让我懂得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爱,怎样做个淳朴善良的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