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梅玉荣的头像

梅玉荣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0/11
分享

历史深处的回声


梅玉荣

一、你的名字叫红

五月的鲜花正盛开。

“荆楚作家走乡村——鄂豫皖老区行”,当红色的标语条幅在眼前展开,心底有两个凝重的字被唤醒:责任。

一个作家的责任。

一种打捞和铭记的责任。

扛着责任行走在这片土地上,完全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无论是丘陵还是山区,随处可见碧绿成荫的树林、清新秀美的田畴、淙淙流淌的小河,心底,却并不轻松。

所到之地,一派宁静、祥和之景。

然而,隐隐的山林间、辽阔的旷野里、狭窄的乡路上,似乎总有些声音,在我们耳畔回旋。

是的,凝神静听,那振聋发聩的呼喊声、那激荡人心的铜锣声、那杂沓纷纭的脚步声、那直冲云霄的歌唱声……瞬间,汇成一曲交响,在天地之间荡漾!

铜锣声。“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时间定格在1927年11月13日。那天,在响亮的铜锣声召唤下,七里、紫云、高桥、二程、桃花、城关等区的老百姓从四面八方而来,齐聚黄安城边,积极响应配合作战,14日4时,人们一举攻入城内,摧毁了反动县政府,把土地革命的红旗插上黄安城头。纪念馆内,人们利用声光电的配合,为我们重现了当年那辉煌的一幕:眼前是蜿蜒不绝的火把的光,耳畔是前呼后应的声音、一次次冲锋的声音、枪炮的声音、最终攻占城头的欢呼声!

脚步声。在董必武故居、李先念故居、王近山故居、秦基伟故居、陈锡联故居,可以看到上世纪人们非常熟悉的农家器物:黑色的纺车,粗糙的灶台,高高的靠背椅,积满灰尘的木箱,雕花的木架床……所有物件,都曾伴随着一个普通家庭的饮食起居和苦乐悲酸。好男儿志在四方,好男儿舍家为国。从这些平常人家走出去,就是响当当的革命将士!而当热血男儿外出革命音讯不通时,他的父母该是多么频繁地来到村口,在那棵大槐树下深情眺望,他们的脚步该是焦急而谨慎的吧。在硝烟弥漫的战争间隙,那革命的将士匆忙返乡时,脚步又该是多么兴奋和激动。还有那新婚妻子娇羞的脚步,那正在成长的幼子稚嫩的脚步!

歌声。在鄂豫皖苏区中心烈士陵园内,我们虔诚地俯身,探看花草丛中一方方小小的墓碑。每一块碑上,都刻着一个名字,那名字背后,有多少艰苦卓绝的岁月,有多少亲人牵挂的目光,有多少热血沸腾的呼号!这片山岭叫桂花岭。桂花岭上,埋骨其中的,有父子人杰,有兄妹烈士,有夫妻英烈,还有满门忠烈!陵园管理者告诉我们,这碑上都是有名有姓的烈士,他们很多都有后代或亲属前来祭拜瞻仰,更多的,是无名烈士。那曾经鲜活的面孔,闪着青春的光,他们在群山深处,满怀期盼地唱着这首喜气洋洋的《八月桂花遍地开》:“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啊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这是一座值得新中国历史永远铭记的城市,一所没有围墙、被红色光芒笼罩的大学。

你的名字叫红。

红安的红。

红安红,是因为从红安1923年建党后的26年艰苦斗争中,这里先后诞生了5支红色的军队。黄麻起义胜利后由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改编而成的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鄂豫皖的第一支革命军队;1930年在紫云箭厂河由红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改编而成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1931年在七里坪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1932年在紫云区檀树岗重新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1938年在七里坪由红二十八军改编而成的新四军第四支队。每一支军队,都有铿锵的战鼓,血染的战旗!

红安红,是因为这里随处都可以找寻到红色的革命踪迹。单是七里坪长胜街,一条风雨沧桑的红色老街,长度仅600多米,就有革命旧址18处之多。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列宁小学,列宁市经济公社,七里坪工会,红军布鞋厂……这里的每一块石板,都显示出古朴的风貌;每一堵青砖灰墙,都刻写着英烈们的热血誓言;每一件文物和资料,都记录着先烈们的英勇事迹。红安大布,老布鞋,黑色木格窗,石门飞檐,无论走进哪一幢房子,那刀砍斧劈的沧桑,那风吹雨打的斑驳,都在向游人诉说故人故事,革命如火如荼,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啊。

红安红,是红安14万英雄儿女用鲜染红的。在黄麻起义烈士纪念园内,有一面黑色的墙壁,上面密密麻麻刻满了烈士的名字,触目惊心!如果说南京大屠杀逝去者名录记载的是民族的耻辱和悲愤,那么这面墙则刻写着将士和百姓的悲壮与辉煌!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四方面军每3名指战员中就有一名红安人,每4名牺牲的烈士中就有一名红安籍英烈,长征路上每一里都有一名红安籍战士牺牲。1927年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红安有14万优秀儿女为了革命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占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一,仅后来查到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2552名,其中县团级以上烈士就有500多人。这样的牺牲何其惨痛何其壮烈!

红安红,是因为红安培育和锻造了立党、建军、治国的铮铮脊梁。我们知道,在这片神奇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功勋卓著、彪炳青史的国家主席。我们还知道,将星灿烂的红安,闪耀着一串串生动的姓名: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王建安、郭天民、王诚汉、周纯全、谢富治、王近山、刘飞、刘昌毅……“中国第一将军县”绝非浪得虚名。我们还知道,陈锡联夜袭阳明堡,秦基伟鏖战上甘岭,王近山智取襄阳,韩先楚扬威海南岛,这一场场可圈可点的战争典例,都是史书上最动人的篇章。1985年2月,徐向前元帅动情地为红安挥笔题词:“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

223位将军的故乡!要知道,这惊人的数字下面,有更惊人的巨大分母,那便是14万红安儿女!红安是一种精神,一种召唤,一种惊叹,一种铭记,一种提醒。是虽九死而犹未悔的经典,是浴血奋战横刀立马的英姿,是惊天动地令人血脉贲张的歌谣。

朴诚勇毅,不胜不休。这八个字,是烙入红安人民骨髓里的真言。靠着这八个字,红安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震天撼地的奇迹,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感天动地的壮歌!

当我们静立在鄂豫皖烈士纪念碑前,向烈士敬献花篮并默哀致敬时,长眠地底的烈士可曾感知我们的敬仰和哀思?

站在高处,放眼四望。巍巍大别山,正高昂着英雄不屈的头颅;滔滔倒水河,仍奔腾着烈士滚烫的血液。

二、大山深处的白果树湾

远去了刀光剑影,荒芜了烽火边城……

血雨腥风已经远去,想必不会重来。

我们乘坐的大巴车,在蜿蜒的山路上行进。艳阳高照,闷热难当,有些令人昏昏欲睡。这是要到达哪里?查看行程: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

看着车窗外一掠而过的碧绿树影、缤纷野花、层层梯田,还有漫山遍野的白茅花。没有硝烟,没有弹片,没有血痕。发生在几十年前的战争,遥隔岁月的尘烟,如今难以找到什么踪迹。除了那些无言静立的建筑,除了那些依稀残留的墨痕。

在疲倦和闲适的交替中,终于到达大山深处。我们感到一片寂静,静得有些不真实的感觉。

这里是孝感市大悟县,芳畈镇白果树湾。

白果树湾,南有大悟山作屏障,北有蜿蜒起伏的泉水岭,东有悬崖峭壁的大马尖,西南有弯弯曲曲的狭谷,河流通向平汉路面。村前屋后,峰峦重叠,树木葱茂。

难怪新五师选择了这里,真是独具慧眼,这是个藏龙卧虎的好地方,指挥千军万马的好地方。

新五师纪念馆内矗立的雕像,是当时的四位领导人:李先念,郑位三,任质斌,陈少敏。生动的面容,挺拔的英姿,连衣衫的褶皱、钮扣的质感都那样栩栩如生。

正是他们,率领着新五师部队驻扎于此,一住就是五年。

新五师的到来,给大悟山和大悟山的人民带来无比的生机和活力。清晨,大悟山中处处可以听到嘹亮的《新四军军歌》,白天到处呈现着军民共同生产的欢笑声和战士们训练的喊杀声。芳畈的老板和一些开明绅士,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捐出不少抗日经费,以表他们的爱国之心。人民群众的热情,极大地增添了五师指战员抗战必胜的信心,使五师在大悟山这块根据地上牢牢扎根。

巩固根据地,壮大力量,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恢复和完善三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并对民兵、自卫队、民主政权农教会,妇救会、儿童团、少儿队、学校等进行全面建设;建起兵工厂、卷烟厂、被服厂、印刷厂、造纸厂、毛巾厂、缝纫厂、榨油厂;办起报社,组建抗大十分校,边区党校、洪山公学、行政干校、建国公学,成立了边区银行,信用合作社并修建了集贸市场……遥想当年,崇山峻岭之中,该是多么火热的革命生活场景啊。

从1941年的4月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五师和鄂豫边区在大悟山驻扎的五年,是插在华中日寇心上的钢刀,是搁在顽军中的一把利剑,日本强盗无时不在盘算摧毁它,顽军也无时无刻地想吞掉它。但铁的新四军第五师和大悟山的人民紧紧结合在一起,使日本鬼子和顽军对它毫无办法。

纪念馆旁的新五师司令部旧址,是一溜一字排开的砖石结构的民房,据说是当年一个开明地主捐出的房屋。相连的房间依次写着“司令部”“会议室”“情报处”“军需处”“后勤处”等标志。有些门框上还有“大海航行靠舵手”的字样。

李先念,这个“要为旧社会做一口大棺材”的小李木匠,全国解放后,身为国家领导人,曾在1988年到湖北视察时,专程到大悟,视察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回忆当年的战斗情景和战地生活。他说,“那时的白果树湾是鄂豫皖湘赣抗日的指挥中心,重大的事情是在这里决定的,重大的命令是从这里发出去的。”

白果树湾,一个宁静得有些偏僻的小村,却是军爱民,民拥军,协同作战,共创抗日辉煌的历史见证。

这个远离喧嚣的小村,沿途长满了桑葚,石榴,酸模,银杏,木槿,板栗等各色草木。最多的,当然还是白果树——银杏。

想必每一棵银杏,都亲眼目睹了当年的幕幕场景,亲耳聆听了当年的声声号角,它们无语却全知,并铭记,将历史刻入每一枚扇形的叶片,每一道清晰的纹理,与光同尘。

三、将军乘马去,会馆有余音

红安是“全国第一将军县”,麻城的乘马岗镇则被誉为“全国第一将军乡”。

同样的辉煌,同样的壮烈。

乘马会馆,原是清朝时的一座佛教庙宇。谁曾想到,它会在1926年成为麻城地区第一党支部成立的所在地?并且成为农民运动的大本营,并且成为黄麻起义的策源地!

循着乘马会馆斑驳的石墙,光滑的台阶,察看会馆内一件件实物、一幅幅照片、一段段史料,我们又接触到另一些光辉的名字:王树声、王宏坤、许世友、陈再道、王必成、李成芳……

门前的石鼓,经年累月已有些残破。如果不是有人提起,有谁知道,当年以王树声为首的麻城农民自卫军队员经常在这个石鼓上磨刀?那些大刀护卫着队员们奔赴黄安,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终究砍向了敌人的头颅!

他们,原本是农民,行进在锄头与犁铧之间,挖掘土地的奥秘,寻觅土地的力量之源。

他们,后来是敢死队队员,只有刀矛、土铳等原始武器,后来好不容易借来四条步枪,作战时一条枪打坏了枪管被锯掉一截,所以称为“三条半枪闹革命”。曾经是篾匠的陈再道,当年就扛过这半条枪。

他们,响应着一个开天辟地的号令,把生命拴在自己的裤腰带上,一个个前仆后继不屈不挠,最终在血与火的山岭间踏出了一条武装道路。热血与烈火,映红了漫山遍野的杜鹃花……

母送子,妻送郎,阿妹送情哥。送自己的亲人参加红军,成了当时最大的自豪。妇女们组成了一支支洗衣队、唱歌队、护理队;“红孩子”们肩扛红缨枪,守护着山头的“消息树”,鲜红的大旗下也飘扬着一面面少先队和儿童团的旗帜。

无私,无畏,是什么在指引着他们勇往直前?是什么在激励着他们血染疆场?

在乘马会馆,我看到一个名录:王树声为革命斗争牺牲情况一览表。父亲、母亲,1933年遭敌摧残致死;堂兄王幼安,1928年牺牲;另一堂兄、堂嫂,肃反被错杀……一家为革命牺牲者多达18人!其中最令人痛心的是,“肃反错杀”的便有7人!

烈士们曾经的遗言,已成为如今幸福生活的序言。无法想象,颗颗头颅,滴滴鲜血,亲人离散,家园破碎。可以想见,他们倒下的地方,火红的石榴花、金黄的蒲公英在替他们绽放一腔炽爱。英雄魂归处,灯盏高悬,照亮祖国的山河,照亮所有的花朵、树木,也温暖着地底的种子。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无数脊梁艰难撑起民族的魂魄,无数骨头淬火锻打出铜墙铁壁,无数鲜血挥洒染成五星红旗。一寸山河一寸血,曾经呼啸的风,曾经激荡的雨,烈士们用生命打下这大好江山,我们该如何珍惜?

革命英烈为了胜利一无所惜,为了人民敢于牺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正是共和国成长壮大并屹立在世界东方的重要基因,正是已经进入改革攻坚期的中国所需要的精神力量。敬仰革命英烈,就是捍卫民族最伟大的精神魂魄;传承英烈精神,就是守护民族最重要的软实力。

而每一个中华儿女,检视自己,反省人生更是必不可少。莫失去民族的精魂,莫忘掉国家的栋梁!仪仗过处,正义的力量排山倒海,辉煌过后,严肃的使命了然于心。

徜徉在今天的乘马岗小镇上,只能想象和缅怀昨天的故事,向那鲜血染过的山冈与河滩,那旗帜飘展过的老街与深巷,那迎送过红军队伍的每一条山道、每一个小村,深深致敬。向这块土地上英雄的长眠于地底的人们,深深致敬!

小小乘马岗,将军大摇篮。

将军乘马去,会馆有余音。

正像歌中唱道:“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