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牟伦祥的头像

牟伦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18
分享

颁发身份证

 

颁发居民身份证是公安派出所的职责,这是现在的事。第一次大规模颁发居民身份证是基层政府组织实施的,因为那时户口由乡镇政府代管。

1988年,我在乡政府任民政干事。这年,全县统一为城乡居民颁发身份证,要求18岁以上的成年人必须达到的80%以上。乡长交由我负责完成全乡工作任务。

大凡一件新事物的诞生,总会招来一些反对的声音。我们下乡宣传颁发身份证的好处,许多上了岁数的人竟然不信:“我几十年没身份证就过来了,难道没有它就不准赶场、不许住旅社、不给贷款存款?”我们费尽口舌,有的人思想就是转不过弯儿。好在当时到上海深圳广州打工的年青人不少,他们外出打工均要组村乡开具三级证明,加添麻烦不说,还耽误时间,而彼时沿海发达城市早已试行身份证制度,方便快捷,好处多多,所以,这批年青人回乡申办身份证的热情极高,起到了很好带动作用,减轻了我们工作阻力。

办理身份证首先要有登记照。摄影师由县里选定,统一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对照片背景、成像、色泽、层次等均有高标准要求。培训合格后,一个摄影师在规定时间内要完成三四个乡镇的照相任务,相当繁重。最困惑的是当年没有电,领导决定调用电影队的发电机发电照相。紧接着,我带领这班人马到每个村中心点,免费为群众照相。

在这过程中,发生不少趣事。那几年,小伙子以蓄长发为时髦,而身份照要突显正面且露出双耳,摄影师要求剪去长发,理发师傅瞅准这一挣钱机会,拎着工具箱跟我们出东村进西村,收入不少。有的姑娘粉面含羞,不敢正视镜头,侧身而坐,摄影师上前校正坐姿,姑娘满面绯红,站起身一溜烟逃跑了。还有生过癞疮的老者,长年戴帽子,照相始终不肯摘下。每每遇到这类棘手的问题,我和村干部耐心做好协调工作。

照相结束正是炎热的夏天,各村立即组织汉字写得漂亮的“文化人”到乡政府,对照户口手工填写身份证底卡。底卡为硬纸片,单页卡式,正反两面,15位编码,末尾号以单双数区分男女性别标志。信息填写完成后,再在卡片右上角粘贴本人一寸免冠照片,最后送到县公安局照相翻拍、印刷、塑封。

填写底卡是一个细致活儿,要求笔画不能连写,更不能草写,必须一笔一划,即或发生点小差错,只能用刮胡刀片轻轻刮去痕迹,屏息凝神,每人一天只填写20个人的身份信息。大家挤在没有空调的屋子里填写,尽管电扇呼呼吹,仍挥汗如雨,但无一点怨言,唯一的报酬是中午伙食团油冒冒的土扣碗只管吃。那一代人的奉献精神,不得不让人敬佩。

工作有条不紊,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等塑封后的身份证发到村民手中,陆续发现一些瑕疵,有的性别写错,有的编码不正确,有的名字成了别字等等,立马重新补办。总之,大规模的颁证工作终于结束。那年,我见证了第一代身份证颁发的全过程。之后,各乡镇新办或补办身份证的数量少得多,交由乡文书日常办理。

2000年,乡镇政府将村民户口移交派出所管理,从此再不办理身份证了。2013年1月1日,第一代居民身份证正式退出舞台。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身份证,再不是手工填写的了,均由电脑制作打印而成,材质高档,美观精致,证件上增添了防伪标识,身份编码也由15位上升至18位,这就是社会的不断进步。

30多年光阴一晃而过。如今,身份证的用途已体现在我们生活学习工作各个领域,可以说没有身份证寸步难行,申领身份证亦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回望历史,这段颁发身份证的经历,将永远铭刻在我记忆深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