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梦萌的头像

梦萌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02/25
分享

梦萌:灵魂的栖息地 ——读裴育民散文集《岁月散记》

灵魂的栖息地

 

——裴育民散文集《岁月散记》读感

 

 

 

 

读裴育民散文集《岁月散记》,就像和发小海聊儿时的趣闻乐事,又似和父老乡亲追忆家乡的古老传说,抑或在课堂聆听老师讲述人生哲理和励志故事,感到特别亲切、真挚、发人深思和促人奋进。是的,的确如此,作为宦海生涯数十年的一位厅官,能在退休后以此种心态和笔法写出如此感人至深的作品,真是难能可贵亦值得我们效法学习。

《岁月散记》是裴育民第二部散文集,以题材内容划分,主要包括“乡情童趣”、“事业人生”、“认知感悟”三部分。“乡情童趣”连接故土亲情,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摇篮;“事业人生”心系国家人民,是实现自我价值的生命舞台;“认知感悟”来自主体与客体的融合碰撞,是沓杂深邃的生命港湾。人生有了这三个特殊载体,岁月链条上便闪现出一个挠搔人性的坐标点,这就是我对《岁月散记》总的体会和感念:灵魂的栖息地。

故乡和童年是文学艺术最丰富的宝藏,只有真情才能发掘和开采,也只有将这些原生矿料投入真情的熔炉才能冶炼出艺术的真金。在这方面,《岁月散记》占了很大部分,从降生三朝古都到不愿上学,从偷吃猴爷杏子到下井掏麻雀,从修自行车到养安哥拉兔,从风箱风波到帮母亲做鞋,从打赌吃馒头到吃榆树皮窝头等等,有的懵懂无知、有的滑稽幽默、有的天真可爱,读着读着,不禁令人生发“童年真好”的无限感慨。关于故土亲情,更是带着只有对父母亲人才有的那种亲昵依赖的感情,侃侃道来,字字珠玑,时刻撩拨人性最铿锵敏感的琴弦。无论是读书上学还是三尺教坛,也无论是基层干部还是区市领导,这种执拗无奈的情结始终难以忘怀也始终流于笔端。如农场掏大粪、冬夜浇麦子、走村卖大布、下乡吃派饭、驻村蹲点等,场景真实,人物鲜活,情节具体,读起来如喝西凤酒,如吃搅团鱼鱼酸黄菜,乡土气息非常浓郁。请看他笔下的乡村夜晚:“听着碧海波涛般的玉米叶子在晚风中吟唱,听着蛐蛐整夜不息的鸣叫,听着秋蝉发出对于季节即将转换的哀鸣之音……而在那片坟地上,我却睡得正香,那种惬意的香甜美梦,构成我少年岁月一幅壮丽而悲凉的画卷。”即使后来成为区市领导,也难以割舍这些浓浓乡情:“在那些与农民群众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的思想、感情、观念得到了磨砺和锻炼,心与他们贴得更紧了。

在事业人生方面,随着自然流畅、不动声色的叙述,面前徒然出现一位心系民众、乐于奉献的底层官员形象,以及紧随其后靠脚踏实地走出的一条成功之路。他生于普通农民家庭,几乎与共和国一起成长,一起经受了一系列社会斗争和贫穷困苦的洗礼磨砺,养成朴素诚实、坚韧顽强、积极进取的性格情操。他没有任何靠山,也没有宽裕的经济支持,完全靠党的政策、父母的引导和自己的努力,才实现了人生价值。从作品里,可发现他的三条奋斗轨迹,一是:小学——中学——大学;二是:教师——干事——秘书;三是:做人——做事——做官。前者是基础和内功,中者是路径和机遇,后者是核心和本质。三者辩证统一,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特别是后者,曾被他标榜为“人性、党性、国民性”的精神圭臬,并严格加以实施笃行。这些思想和理念,在《后排‘议员’》、《渭河抢险》、《牌匾》、《九下王村沟》、《一封群众来信》、《抗旱时节》、《莫耳村记事》等篇中可圈可点,既是他的奋斗史,也是官员修为和青年励志的参考书。例如他为村子办了事,村民要打罗敲鼓送匾,他坚决予以制止,并在文中写道:“人世间许多事情,无需从表面看它是否华丽,而真正赋予精美内容的只能在其内涵。”又如驻村蹲点,和村干部商讨致富门路,听抗美援朝故事,吃搅团和浇汤面,随后发出这样的感慨:“与农民群众靠得近了,能够直接听到他们的想法和意见……这对我来说,也是一次久违了接地气的经历,它永远铭记我心中。”

对社会和生活的认知感悟,是裴育民散文的另一大特色。由于他的特殊身份,接触的人和事就高于多于普通百姓;又因为他具有一定文学修养,认识问题又敏于深于一般官员,基于此,他的作品就多了感性的情采、理性的思辨和生活的哲理。如对文革,他认为“社会未必永远处于一种混乱局面,也不会将文化抛于脑后。”对学习,他始终坚持“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和“记性好不如笔头勤”的哲学。对工作,他发出如此感叹:“在有机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时,却常常忽略本不该忽略的东西,而一旦时过境迁,也许才会意识到失去的时机。”对职场,它告诫青年人:“不要在意你从哪里起步,关键是你能走多远。”特别是谈起婚姻、人生、幸福等话题,他更像一位虔诚的传教士,语重心长地打开读者的心扉:“不管有无缘分,也不管命中是否注定,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情感归宿,寻觅心中的那份挚爱。”“面对挫折,要往大处想,往远处看……权当一次难得的经历……相信这一次你仍然会成为胜利者。”“热爱生活的人,幸福就会离他很近,也会很快找到幸福的感觉。”除此之外,他对大寨精神的拓展、对红旗渠的感怀、对河南南村街的赞许、对巴马瑶族自治县长寿的探究、对中国赴非洲医疗队队长杨天庆的记述等,以及对黎群贤、许文义、山岚、康艳玲作品的评介,都写得生动传神,语言优美,观念独特,说理透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裴育民先生退休后不但学会开车,还在农村包了二分地,种些蔬菜花卉,尝试“桃花源”的生活。诚然,如果说文学是他精神的栖息地,那么“桃花源”就是他肌体的栖息地,有了这两个栖息地,他的灵魂就会得到慰藉、安妥和升华。这是一个任何名利声色都无法比拟的最高境界,他似乎已感受到其中的奥妙和魅力,我衷心希望他修成正果,取得生命与灵魂的再造神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