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梦萌的头像

梦萌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205/21
分享

陈德宝其人其作

陈德宝出生于黄土丘陵区一个小山村,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晶莹剔透的洋槐花、迷人的“火镜”柿子、又酸又甜的酸枣、令人馋涎欲滴的红杏,还有家乡的小河、山雪、新月、秋雨,以及大到云朵似的羊群和小至铅笔头般的绵绵虫等,都是他挥之不去的生命情结,是构成他人格魅力和文学特质的营养素。从渭北山区到茫茫大漠,又从塞外辗转古城咸阳,他身挎照相机,怀揣一枝笔,几乎走遍天南海北和城乡的街巷阡陌。他发表过许多新闻佳作,并频频获奖。但他并不以此为然,而是像家乡的青皮核桃一样默默地、一点一滴地营造自己坚硬的外壳和馨香清醇的核仁。这就是他赖以为命的文学。他写诗,写小说,写杂谈,写散文,写书评,作品常见于各类报刊。文章喷珠吐玉,侃侃而谈,朴素自然,毫无卖弄做秀和矫揉造作之感。读时便以为他是位极易激动张扬、锋芒毕露的人。厮混久了,才知并非如此。他其实很稳重达练,温文尔雅,澹泊名利,不苟言谈。一般人很难接触,更难以撬开他那不轻易展露的齿唇。一旦相识并相知,那嘴便不打自开,如江河湖海般波涛汹涌,连绵不绝。讲历史,讲文学,讲书画,也讲生活感受和政坛商界的逸闻趣事,使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超强记忆和渊博学识。

读陈德宝的作品,正如厮混已久的哥儿们毫无设防地闲聊,随心随意地述说,灵犀相通地海谝,你会很自然感到那完全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沟通和情溶于水的交流,是人性得而复失的回归和精神失而复得的巨大享受。我曾研读过他的散文集《故乡风景》和《心语》,大体分为“家乡情怀”、“生活杂咏”、“旅踪游记”、“书画赏析”、“杂文随笔”五大类,其中不乏精粹之篇,警策之句。写家乡,他不是炫耀和煽情,而是引领读者与山水沟坡、草木鱼虫久久地对视,久久地交流,久久地互祝与共勉。听听:“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一闭上眼睛,家乡的野菊花——那黄澄澄、金灿灿的小精灵,就顿时亭亭玉立在我的面前,使我感奋不已!”“在故乡的梦境里,清水河依然是那副清悠悠、绿莹莹的模样,轻轻地、轻轻地从我的心中流过。”洋槐树“那洁白的花,蕴着我的心;那嫩绿的叶,系着我的情;那挺拔的树干,寄托着我的乡思。”“我心里却常常在想,什么时候能再度漫步故乡的柿林,攀上柿树,亲手摘一颗又红又甜的柿子,把嘴巴塞得连话也说不出来。那,才有味呢!”……这样的文字,这样的真情,岂能不让读者陶醉如痴、使家乡故土益显钟灵毓秀呢?

再说杂文随笔。此类文字全然是他心性与气质、人品与文品的不经意流露和自然外化。文章短小精悍,立意准确,视觉独特,语言尖刻,说理充分。从假冒伪劣产品想到“害怕买东西”,从文坛浮躁想到巴金的“三不”精神,从色情泛滥的书摊想到对下一代的忧思,从“父母”与“儿女”称呼想到新时期干群关系的错置,从脚病想到“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人民群众,从充斥于市的错别字想到文化的泛滥与文化的贫穷……作家很像一位能说会道的评书演员,旁征博引,循序渐进,迷惑读者不得不一步一步迷入他设置的方块字八卦阵。于是一个个意想不到的观点、意象、驳论便跃然纸上,像强心剂似的令人震惊和猛醒。请看《闲话“脸面”》,开篇以“人活脸,树活皮”立论,接着大讲脸的功能、丑与美的标准,继之扯出美容修面的时尚和脸面的重要。读到这里,总以为文章旨在介绍美容美发和批评假冒伪劣产品。但再往下,笔锋一转,矛头直指贪官污吏和腐化丑恶现象。这些以权谋私者,案发前都“很爱脸面”,一旦上了被告席,有的连命也保不住,“谁还顾得上脸面呢?”真是“图穷匕首见”,作家的匠心独运由此可见一斑。

除了笔和照相机外,陈德宝还有一样宝贝,就是他爱不释手的一对“健身核桃”。几十年来,无论探亲还是旅游,也无论采访还是出差,他手里总是玩转着这两只核桃。也许那玩意含蓄了他太多的体温和心智,所以格外油红晶亮、光滑细腻、纹路清晰、结实牢固,像文物古玩一样神秘而稀罕。我曾问他此物有何功效?他笑而答曰:“可静心,可练气,可品味多彩人生。”听后我恍然大悟,原来那核桃正如其人其作,只有细细咀嚼,慢慢把玩,才能走进他的心中和他所创造的绮丽妙曼的文学的第二世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