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孟宪春的头像

孟宪春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5/19
分享

眉户经典名剧《梁秋燕》与华州的美好情缘

眉户经典名剧《梁秋燕》与华州的美好情缘

孟宪春

一部眉户经典名剧《梁秋燕》,一段与华州的传奇情缘,演绎了一场人间真情的华丽。所有的情缘,从五十年代初期开始,都是最美好。一生一世的情缘可以永恒,只要心中有美好的记忆,有温暖的爱意情怀,《梁秋燕》与华州的传奇情缘可以很甜美。

“阳春儿天秋燕去田间,慰劳军属把菜剜,样样事我要走在前面,人家英雄上了前线,为保卫咱的好田园,金字光荣匾功臣门上悬,把他的美名天下传。手提上竹蓝蓝,又拿着铁铲铲,虽然说野菜不出钱,总算是娃娃们心一片,菜叶糍绿面,小蒜卷紫卷,油勺儿吃的香又甜,包管他一见就喜欢,秋燕直觉得心里喜,放大脚步走的急,二嫂说和我一起去,约会好等她在这里……”。这散发着八百里秦川泥土阵阵芬芳的眉户现代戏唱腔纵横交错地演绎了寻找自由爱情的婚姻观,从而折射出积极向上的社会主题,弘扬了新时期所需要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经过六十多年的风雨洗涤, 一部眉户现代戏《梁秋燕》早已成为陕西的精神文化符号。1953年元旦,眉户现代戏《梁秋燕》在西安长安大舞台首演,轰动古城,一炮打响。从此以后,20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文革”前,眉户现代戏《梁秋燕》蜚声三秦,走向全国,得到其他剧种的普遍移植和推广,演出数千场而经久不衰,甚至一度形成了“梁秋燕”表演艺术派系。该剧上演1000多场。全国各地观众中流传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不看‘梁秋燕’,枉到世上转”;“看了‘梁秋燕’,打倒老封建;看了‘梁秋燕’,媒人靠边站;看了‘梁秋燕’,恋爱有经验”的美誉,梁秋燕也成为了新时代女性争取婚姻自由的典型,甚至影响了此后几代人的婚姻观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梁秋燕”成了一代人冲破封建牢笼,寻找自由爱情的偶像。

眉户现代戏《梁秋燕》由著名戏曲作家黄俊耀创作,原名《婚姻要自主》,全剧由“情投意合、说理、送钱、斗理、起程、双喜”等六场组成。剧本描写全国解放初期新《婚姻法》颁布后,陕西华县(今渭南市华州区)高塘塬农村姑娘梁秋燕与同村青年刘春生相爱,遭到父亲梁老大的反对。梁老大托媒人侯下山把梁秋燕许给董家湾16岁的董学民,并向董家索要了彩礼,以便为儿子梁小成订亲。梁秋燕坚决反对包办买卖婚姻,在刘二嫂的帮助下,争取到母亲、哥哥和区长的支持,与刘春生结成佳偶。梁小成与青年寡妇张菊莲相爱,也自主结婚。梁老大在事实的教育下,明白了买卖婚姻的害处,转忧为喜。该剧以婚姻自主为主题,对农村残留的封建买卖婚姻作了批判,表达了青年一代对幸福家庭生活的憧憬和追求。剧中的梁秋燕在自己的婚姻问题上,不怕流言蜚语,敢于同旧思想、旧作风作斗争,体现了50年代初期农村青年妇女新的精神面貌。眉户现代戏《梁秋燕》诞生地是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高塘塬,剧情说的是高塘事,剧中许多人物都能在华州高塘塬区找出原型。主角“梁秋燕”就是家住高塘北村行政村梁崖的梁梅叶,“梁老大”就是梁梅叶的父亲梁金胜,“春生”就是家住朱张村的梁梅叶现在的丈夫东京奎,“侯下山”就是她干爸——家住东阳北侯村的侯某,“二嫂”就是当时高塘区的妇女干部——家住里寺何家村的何某,“区长”就是当时的高塘区区长东生祥,“区文书”就是家住东阳魏家塬的魏思良,“董学民”就是家住东窑子村的董某。

1952年春,当时的西北军政委员会司法部和文化部联合成立了一个“新婚姻法执法检查组”,目的是宣传检查新婚姻法颁布后在农村的实施情况。由西北军政委员会司法部督导处处长刘友仁任组长,文化部编审科科长黄俊耀同志任副组长,参加的人有西北检察院张浩同志、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史雷同志、画家周克难同志、中共西北党校文工室创作室阎瑶莲(女)同志、西北画报社黄培畴同志。检查组到渭南专区后,第一站决定去华县高塘蹲点。薛宗慎同志当时在渭南专区文工团从事文艺创作。那时渭南专区文工团的副团长田林同志是黄俊耀的胞弟,因此,黄俊耀同志叫渭南专区文工团派几个同志跟着“新婚姻法执法检查组”下乡学习地方戏剧创作,文工团派了田林同志、马天保同志和薛宗慎三个人参加,于是田林、马天保和薛宗慎这三个同志顺理成章地成了检查组的成员。检查组到高塘以后,检查组驻在高塘区公所。根据渭南专区按排,检查组十几个人,每人负责一个村子,分片包干,宣传调查农村婚姻现状。当时刚处于解放初期,高塘塬区还遗留了许多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妇女在家中的社会经济地位比较低下,在家里经常受到虐待。听到检查组来到高塘塬区的消息后,许多青年妇女纷纷到区政府诉说他们的悲惨遭遇,请求区政府为她们作主,解除包办买卖婚姻,提高社会经济地位。检查组经过调查,召开了群众大会,经过华县法院审判当场宣布解除了13对包办买卖婚姻,允许他们自由选择对象。家住北村梁崖的梁梅叶深受包办买卖婚姻之苦,其父梁金胜为了把女儿嫁给董家,梁梅叶坚决不从,遭受父亲毒打以致胳膊受到重伤。梁梅叶跑到区里哭诉。区长东生祥见此情景,马上带上梅叶到梁家,严肃批评了梁金胜,并向其宣传新婚姻法。梁金胜承认了错误,并表示不再干涉女儿的婚事。检查组的同志对梁梅叶十分同情。黄俊耀同志突然萌生了用戏剧宣传新婚姻法的想法,于是他就着手创作剧本,剧本以梁梅叶第二次抗婚为主线,她不愿与董某结婚,与农村青年春生自由恋爱,被父亲打骂,最后在区长的调解下问题终于获得解决为主要情节。大约四月中旬,检查组从潼关回来,黄俊耀把初稿写好了,在渭南专区文工团驻地的剧本讨论会上给检查组同志读了一遍,当时剧本中没有二嫂子这个角色,只写了一个七十岁的聋哑老大娘陪梁秋燕下地挖野菜。台词写的栩栩如生,大家听后都竖起了大拇指。但有人提出修改意见,七十岁的聋哑老大娘角色不够完满,只是个形式角色,没有多少戏份。于是黄俊耀做了第二次修改,把老大娘改成热心人二嫂子,又添加了暗藏的国民党特务破坏春耕生产等情节。戏剧在创作中边排练边修改。没有群众演员,就在高塘中学学生中选择,高塘中学许多学生都参与了排练。经过反复修改反复排练后,在高塘镇会馆对面的戏楼上举行首场演出,这次演出在高塘塬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准备彩排时,黄俊耀灵机一动,他认为婚姻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剧中国民党特务破坏春耕生产的情节有些牵强附会,冲淡了剧本主题,于是在第三稿修改时,就把国民党特务这一角色删掉了,并决定由渭南专区文工团演出,《梁秋燕》正式演出时渭南专区文工团领导非常重视,演员阵容非常强大,任玉英同志演梁秋燕,杨淑琴同志演二嫂子,刘煜演春生,其他角色分别由刘碧、顾兰香、王玉山、李复华、李文琴、郝景藩等同志演出,司鼓王景山。演出后反响强烈,唱红了渭南专区。到了八月中旬,黄俊耀同志把该剧的演出效果向西北戏曲研究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前身)院长马健翎作了汇报后,马健翎决定渭南专区文工团《梁秋燕》剧组演职人员20余人去西安戏曲剧院演出。当晚在演出现场观摩的有封至模、苏育民、李正敏以及西安文化、艺术界的专家名流。其后的第四稿演出的《梁秋燕》是由西北戏曲研究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前身)排演,梁秋燕由李瑞芳同志扮演,这是西北戏曲研究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前身)成立后面向社会推出的第一部眉户现代戏。当时,取材于华县高塘塬区真实生活素材的《梁秋燕》排演了。做为一名刚从天水的部队文工团转业到西北戏曲实验学校做演员的李瑞芳,第一次演梁秋燕,她内心感到忐忑不安,一是做为一个新手没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二是没有积淀深厚艺术修养,三是没有最基础的戏剧表演基本功,仅仅是戏剧语言这一关就很难通过,要将满口的天水风味方言在短时间内改成字正腔圆的华县话,确实比登天还难。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付出多倍的努力,才能与成功邂逅。李瑞芳向资深的老演员虚心求教,拜师学艺,努力提高自己的戏剧语言表达技巧,将情感融入戏剧表演中,使人物塑造更加生动、形象,在黄俊耀等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李瑞芳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9个月后终于使《梁秋燕》在首演中一炮打响。1958年《梁秋燕》晋京演出受到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贺龙、习仲勋、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戏剧大师梅兰芳、曹禺看了演出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该剧巡回江南13省(市)演出,饮誉京华,蜚声全国,久唱不衰。1980年,陕西省电视台将《梁秋燕》拍了电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梁秋燕”成了一代人冲破封建牢笼,寻找自由爱情的偶像。而李瑞芳,则成了“梁秋燕”的化身。从《梁秋燕》开始,李瑞芳的艺术生涯逐步走向辉煌,后又演《红灯记》、《杏花村》、《爱与恨》、《杨贵妃》等剧目,李瑞芳在艺术事业上攀上了一个高峰,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和经典唱段。

在眉户现代戏《梁秋燕》中吴德饰梁秋燕的父亲梁老大、王群英饰梁秋燕母亲。除了剧中男女主角秋燕和春生外,梁秋燕的父亲梁老大这一形象,也成为了当代中国戏曲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角色。当时,只有18岁的青年戏曲演员吴德认为,一个优秀的戏曲演员,在生活中必须是一个清风、真诚、热情,深入生活,对生活充满热爱,有着鲜明的爱憎的人。为了演好梁秋燕的父亲梁老大这个角色,他一遍又一遍的深入生活、把目光投向生活中千差万别、风采各异的人群,观察人物,揣摩演技和戏曲语言,把满脑子封建包办买卖婚姻思想的华州高塘塬区倔强农村男子汉的形象塑造的形象逼真,活灵活显。在《梁秋燕》中扮演秋燕妈的王群英当年是一个没有恋爱经验、婚姻体验,甚至对爱情还是懵懵懂懂的姑娘,在舞台上为了把一个四五十岁的华州农村妇女演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王群英下功夫体验生活,在表演中和自己戏中的老伴默契合作,精心演绎梁秋燕父母亲的形象。谁料到,舞台上的梁秋燕父母亲的角色,使现实中的两个青年男女走进了爱河,成就了两人一辈子的甜蜜美满生活。《梁秋燕》这部戏不但是吴德和王群英老师事业的起点,更是他们一生幸福的起点,吴德与王群英结缘《梁秋燕》,就是这部戏,成就了两位艺术家跨世纪的情爱姻缘。《梁秋燕》潜移默化影响了整整几代人,“阳春儿天,秋燕去田间……” 。当这样熟悉的旋律响起来时,梁秋燕已经与李瑞芳的形象合而为一,饱含着秦声秦韵,在广袤无垠的三秦大地上一路走来。2018年11月25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成立80周年系列活中由研究院眉碗团恢复排演的迷胡经典剧目《梁秋燕》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剧场首演,原作梁老大的扮演者八十五岁高龄的老艺术家吴德再次登台,与陕西省戏曲研究梅花奖演员谭建勋、一级演员司卫东共同出演梁老大的角色,还原经典剧目面貌。时隔六十多年,陕西戏迷朋友再次领略到了这一部迷胡经典剧目的非凡魅力。

眉户,亦称“迷糊/胡”、“曲子戏”、“弦子戏”, 以其曲调委婉动听,具有令人听之入迷的艺术魅力而得名。眉户盛行于陕西关中地区,是西北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我国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等省也有流行。我省眉县和户县一带位于秦岭太白山麓,自东汉以来盛行民间歌谣,眉户曲起源于这些民间歌谣,古称“清曲调”。眉户曲在华阴市和渭南市华州区一带,融入歌舞、小调、说唱的要素,并加入了情节故事,逐步发展为眉户戏曲。清朝乾隆年间,随着秦腔艺术的发展,眉户逐渐被搬上了舞台,形成了一定数目的剧目。现代眉户在陕西分东西两路。东路眉户盛行于华阴市和渭南市华州区,因曲调悦耳动听、迷人,陕西有将“胡”作“戏”解之说,故称“迷胡”,即迷人的戏的意思,华州是周朝古郑国所在地,眉户可能受到“郑声”的影响因此流传有“同州的梆子部阳的线,二华的眉户天下传”的说法。西路眉户最早盛行于眉县、户县,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陕甘宁边区时期更名为“眉户”。现代眉户在保持传统眉户艺术特色的同时,进行了探索与创新,具有音乐细腻优雅、清丽悠扬的特点,长于表达人的丰富思想感情,演绎现代戏。现代眉户作为一种充满三秦大地泥土气息的原生态剧种,她折射出的是陕西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朴素追求。茶余饭后、劳作之余,现代眉户根据剧中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在演员自然形象的基础上,采用生活化的化妆,并加以美化夸张,用委婉细腻,优美动听唱腔在舞台上轰轰烈烈地演绎着人生的悲喜大戏,编织着生活的苦辣酸甜,发挥着净化、陶冶人们情操、开启人们美德的社会服务功能,深受人们喜爱,成为老百姓精神愉悦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五十年代初,李瑞芳刚走上戏曲舞台,《梁秋燕》是李瑞芳的启蒙戏,也是她的成名戏。李瑞芳在《梁秋燕》一剧中,塑造了梁秋燕这一感人的艺术形象。她扮相端庄俊秀,唱腔甜润清脆,优美动听,表演细腻真实、洒脱大方。深受观众喜爱。该剧还成为眉户的长期保留剧目,演出超过了一千场,流传各地,演出场场爆满,在观众中影响深远。《梁秋燕》之所以成功,关键之处在于紧扣解放后广大妇女要求翻身解放,要求婚姻自主及新婚姻法推广宣传的主旋律,人物的语言富于华州高塘塬地方色彩,生动活泼,流畅明快,增强了剧作的生活气息,演出发挥了眉户戏曲形式的艺术风格。在《梁秋燕》“挑菜”和“情投意合”剧情中:“梁秋燕梳双辫辫,穿粉红色镶花边的上衣,绿色镶边裤子,脚穿黑色偏扣扣鞋,踏着欢快的乐曲上场。她左臂挎竹篮篮,内放铁铲铲,脸上绽放出喜悦甜蜜的笑。轻捷地跑圆场,右手边指天边唱[月调]“阳春儿天,秋燕去呀田间。”秋燕在过门中退到台中心唱,“慰劳军属把呀把莱挖”,左手举竹篮,右手指篮。又在过门中跑小圆场,到左台门,双手举篮,左手在上提篮,右手在下托蓝。唱[五更]“手提上竹篮篮”,左手翻篮,唱“又拿着铁铲铲”,右手举铲。唱[岗调]“秋燕只觉心里喜”,跑一个大圆场,接唱“放大脚步走呀走的急”。做一个小八步的扭身动作。唱“二嫂说和我一同去”,指一下来的方向,眼睛同时看来的方向。用了一个小跑步,回头再看了看。秋燕等得着急,又去下场门看。二嫂手提竹篮上唱[戏秋千一串铃]“春风儿吹来天呀么天气暖”,至右台角叫“秋燕”!秋燕小跑步到二嫂跟前,高兴地叫:“呀,二嫂,咱们快走!”二嫂在原地唱:“咱二人寻菜去呀去田间。”二人同起步倒场,接唱“回头看,哟!(秋燕不解地看二嫂)你今日好打扮”。秋燕接唱“这平平常常嫂嫂你何必出此言”。二嫂接唱“白羊肚子手巾花牡丹,黑油油头发双辫辫”,二嫂边唱边把秋燕的一根辫子拉到了肩后,秋燕又把右边的一根辫子拉到了前边抚弄着。二嫂唱“绿裤子粉红衫,桃红袜袜实在鲜”。秋燕眼神随二嫂唱词看自己的裤、衫、袜。秋燕唱“这是我纺织闹生产,自己劳动自己穿”。二嫂接唱“偏扣扣鞋大脚片”,秋燕向右一拧,左脚抬起在右脚后跟上一蹭,头一偏向后看,甜甜地一笑。二嫂接唱“这娃长的没弹嫌,近来就有点心不安”指秋燕额。秋燕不好意思地把二嫂一掀,俏皮地转了一个圈儿跑了,越走越快。二嫂赶不上,唱“叫妹妹你慢一点”,在行进中,秋燕欢快地左手高扬铁铲,就地转身,右手指二嫂唱“二嫂子你没麻缠”!回头向二嫂招手。秋燕越走越快,二嫂快步追赶。到田间,二人挑菜。忽然,二嫂发现秋燕呆呆地看着一方,顺势一看,原是春生在那边。二嫂问起她和春生的事,秋燕诚恳地告诉二嫂说她俩都不好意思把话说明。二嫂鼓励秋燕今天就和春生把话说明。秋燕仍然没有信心。这时,春生叫二嫂到他地里挑菜,实际是在叫秋燕。她二人来春生地里挑莱,春生亲热地把他锄下的荠菜给二嫂往篮里拾,又乘机偷偷地给秋燕撂一把。秋燕会意、偷笑。二嫂怕自己在这儿他俩不好说话,便托故先走了。”戏中人物的语言都是华州高塘塬区的方言俗语,例如二嫂唱到:“这娃长的没弹嫌”(华州高塘方言,很好,没有毛病可挑之意),戏中好多情节都凸现了高塘塬区的风俗民情。剧情中:“梁秋燕梳双辫辫,穿粉红色镶花边的上衣,绿色镶边裤子,脚穿黑色偏扣扣鞋。左臂挎竹篮篮,内放铁铲铲。”那时,每当和煦的春风染绿原野时,华州高塘塬区的山坡、田埂、地头,总是流淌着沁人心脾的荠菜香,在那些青黄不接、缺吃少喝的岁月里,荠菜还充当过充饥“救济粮”的角色,梁秋燕梳着双辫,穿粉红色镶花边的上衣,脚穿黑色偏扣扣鞋挖荠菜慰劳军属符合当时华州农村青年妇女的穿衣打扮。解放初期,高塘塬区的农民以种植小麦为主,开春锄麦地是主要农活,妇女挖荠菜改善生活,梁秋燕挖荠菜慰劳军属符合当年华州农村的生活方式。春生叫二嫂到他地里挑菜,实际是在叫秋燕。她二人来春生地里挑莱,春生亲热地把他锄下的荠菜给二嫂往篮里拾,又乘机偷偷地给秋燕撂一把,秋燕会意、偷笑。剧中的这个情节是当时春天里华州农村青年男女恋爱表达感情最朴素、最纯洁的方式。剧中提到的一些地名和村名大都确有其地。戏中说董学民的村子叫“董家湾”,就是现在高塘镇吉家河行政村的一个叫东窑子的小村庄。

1999年,由一篇新闻报道将当年因首演《梁秋燕》而一举成名的李瑞芳和《梁秋燕》的原型——华县高塘镇朱张村的梁梅叶联系到一起,50多年后两位“梁秋燕”相逢成就了一段人间大爱的美好传奇。1999年,华县东阳中学语文教师贾宝勤、原高塘公社党委书记张书经根据一些知情人和当事人的叙述,在高塘镇朱张行政村找到了“梁秋燕”的人物原型——年已六十多岁的梁梅叶老人。经过他们采访得知,梁梅叶一生有三次婚姻经历,第一次嫁给了高塘南堡的庞某,因为感情不和,不久就分开了;第二次是经她干爸侯某介绍,将其嫁给吉河村东窑子的董家,由于她坚决反对去董家,被父亲梁金胜多次毒打,以至胳膊被打成重伤;第三次经人介绍,自由恋爱嫁给了朱张村的理发匠东京奎,一家人就靠东京奎理发挣钱度日。在当年高塘区区长东生祥等人的带领下,贾宝勤、张书经来到梁梅叶家。当时,梁梅叶家三间厦房和一眼土窑。她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女儿已出嫁;三个儿子都是弱智人,只会出力死做,至今都没有成家;她和老伴年纪大了,体弱多病,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了解这些情况后,做为《渭南日报》通讯员的贾宝勤、张书经,写了一篇《寻访今日“梁秋燕”》的新闻消息稿,系统介绍了梁梅叶的三次婚姻经历和她家的困境,向西安各大报纸投稿,当年9月先后被《陕西日报》、《西安晚报》、《陕西农民报》、《各界导报》、《民声报》等10多家报纸采用,引起华县县委、县政府、县民政局、共青团县委、县妇联、县慈善协会等部门和各方高度关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迷碗团梁秋燕的扮演者原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李瑞芳和梁老大的扮演者吴德多次到梁梅叶家探望,并送慰问金500元。时任华县县委书记薛东江同志带领县民政局、县妇联、高塘镇党委、镇政府领导多方进行协商,为她家建新房,经过各方筹集资金,建起了三间砖混结构的新平房,改善了她家的居住条件。陕西电视台多次对梁梅叶进行采访报道,西安几家大医院把梁梅叶接到西安,免费为她治病,还给她买了新衣服,两位“梁秋燕”相逢在三秦大地引起了轰动。2007年3月28日,在华县高塘镇,由华县妇联和高塘镇政府联合举办的一场特别的捐款仪式在梁梅叶家里举行,演“梁秋燕”的李瑞芳和“梁秋燕”的原型梁梅叶第二次见面。在梁梅叶家举行的捐款仪式上,李瑞芳一步上去,口里叫着“秋燕”,紧紧握住了梁梅叶的手,两位70多岁的“梁秋燕”老人因眉户现代戏《梁秋燕》而结缘又一次紧紧拥抱,这次共收到捐款6630元。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文艺方兴未艾的时代背景下,广大文艺工作者用自己的才情和智慧进行着卓越的艺术创造和勇敢的艺术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五十年代初期创作上演的眉户现代戏《梁秋燕》等一批反映妇女翻身解放的现代戏更是家喻户晓,对破除封建婚姻制度、建立男女平等的社会制度起了巨大推动作用。现代眉户做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秦人遗风、汉唐余韵的天然传承,更是陕西人民在三秦大地上繁衍生息、喜怒哀乐的精神写照。眉户现代戏《梁秋燕》唱红了陕西乃至西北大地,当时在三秦大地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该剧晋京演出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倾注了李瑞芳、吴德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心血,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剧情一方面反映了解放初期社会主义新婚姻观变革,富有时代变迁气息。另一方面凸显了渭华起义革命老区华州高塘塬区独特的风土民情,贴近生活很接地气,戏曲语言朴实幽默,很有地方情调和色彩,矛盾冲突跌宕起伏,耐人寻味。梁秋燕是陕西乃至全国一个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戏剧人物,是一个走入人们灵魂中的真实人物,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更是中国当代戏曲的一个重要品牌。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已经由一个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国家迅速发展为工业化、信息化的国家,戏曲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眉户做为一种独特的舞台表演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内涵有众多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必须加以传承与发展。现代眉户经典名剧《梁秋燕》创作于华州高塘,六十多年来久唱不衰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戏曲只有适应时代的变化,紧扣时代主旋律,讴歌火热的新生活,在实践中认真研究戏曲艺术规律,自觉地将史学观、美学观、文学观和先进科技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参考文献:

【1】《梁秋燕》与高塘 渭南日报2014-01-03张书经 贾宝勤 黄 玮

【2】《梁秋燕外传:中国戏曲现代戏的先驱者黄俊耀》 2008

陈晓煌著陕西人民出版社

【3】八十年代陕西地方音乐丛书《眉户音乐》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1姚伶

【4】《中国戏曲志陕西卷》 1995年03月

《中国戏曲志·陕西卷》编辑委员会

【5】眉户《梁秋燕》李瑞芳吴德主演陕西音像出版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