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孟学祥的头像

孟学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1/16
分享

晒盘.晒席

晒盘是木屋的延伸,是用来晾晒粮食的支架。很多人家的晒盘都搭在房子的一角,有房子一层楼高。支撑晒盘的是四棵木柱,木柱上再连接四棵横木,横木上铺上竹子和细木棍,讲究的人家则铺上木板,用绳子绑紧,晒盘的形状就出来了。要晾晒粮食了,就在晒盘上铺上晒席,把粮食倒进晒席,用扒米杷杷匀就可以了。

晒盘不是一个建筑,但一定是村庄最显眼的一道风景。其不光承载一个家庭粮食的重量,生活的好坏,还肩负着解放劳动力的光荣使命。没有晒盘前,村庄晾晒粮食,都是在空地上铺一张晒席,把粮食放到地上晾晒。而在地上晾晒粮食,就得要安排人值守,防止鸡鸭等牲口啄食,这叫“守米”。家有小孩的,守米的任务常常落到孩子肩上,没有小孩的,就要安排一个劳力值守。秋季粮食收进家,也正是梅雨到来的季节。晴朗的日子本就不多,粮食如不及时晾晒,就要被放坏。孩子贪玩,守米也不好好守,在地上晾晒的粮食常常受到牲口的糟蹋。秋季既要抢收庄稼,又要抢种小麦,劳力本就很紧张,再分派出劳力来守米,很多人家就捉襟见肘。在这样的情况下,晒盘就应运而生了。

晒盘附生在木屋旁边,仿如木屋的陪嫁。在过去,木屋的粮仓都在楼上,既安全保险,防鼠防盗,晾晒好的粮食存放多久也不会受潮。晒盘就搭在粮仓边,粮仓有一小门直通晒盘。平时,门都是关着的,只有到晾晒粮食时才会打开。

别看晒盘只是一个木架,但搭晒盘很讲究,其所在的方位必须阳光普照充足。早晨太阳出来时就要晒到,晚上太阳落山时最晚远离阳光,晒盘的东西方向最好不要有遮挡物。晒盘有长方形,有正方形,至于选择什么样的形状,就要看晒盘所占的地方来确定。晒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木架,但在过去,村庄有晒盘的人家并不多。有些人家因居住过于密集,没地方搭晒盘,就只好不搭。有的人家虽有地方,但地方不向阳,也选择不搭。不搭晒盘的人家往往都居住在村庄中间,要晾晒粮食了,他们就把晒席摊到村庄中间的打谷场上,把粮食拿到打俗场上来晾晒。

其实,晒盘不光作晾晒粮食用,很多时候,晒盘还是一个家庭中最好的瞭望台。父母寻找贪玩的孩子归家,站到晒盘上喊出孩子的名字,声音高亢地传出去,无论在村庄哪个角落玩耍的孩子,都能听到并很快做出回应。父母就站在晒盘上往声音回应的地方张望,看到孩子的身影往家跑来才走下晒盘。若孩子只是回应,身影迟迟不出现,父母又再次喊出孩子的名字,直到看到孩子的身影出现。亲人出远门要归家了,盼望心切的父母或孩子,也会爬到晒盘上观望,直到望见远方亲人归来的身影才走下晒盘。

晒席是用篾条编织而成的一长条竹席,一般四到五米长,两到三米宽。两头衬一竹筒,两边用细麻绳绑扎收边。编织晒席不叫“编”,叫“打”。打晒席是个细腻活,打晒席的匠人在村庄也被称为“手艺人”。在村庄,手艺人是不种庄稼的,他们靠手艺吃饭。别人种庄稼的时候,他们就背着工具,走村串寨帮人干活。或者,他们就在家中,靠手艺制作出作品,到赶集天背到集上去销售。打晒席手艺人的工具比较简单,一把篾刀,用来破解竹子,一个木锤和木楔,用来紧凑篾条。除了这些工具,有的匠人还会背一捆细麻绳。匠人帮人打晒席,除了工钱,主人家还得管饭,如果匠人住得远,还得安排住宿。没有晒盘,晒席不用时,都被卷成筒状放在屋角。有了晒盘,晒席就立放在晒盘边。与晒席摆在一起的,是扒米杷。扒米杷两米多长,杷手是竹竿或木棍。杷是一块十公分左右厚、三十公分左右高的木板。杷手的一头贯穿在木板正中间,杷的上方平滑,下方有齿,齿一般为单数,五齿、七齿或九齿,最少五齿,最多九齿。从未见过有双数的扒米杷,后来曾为此问过一些老人,老人们也解释不清楚。

晒盘是跟着木屋一起消失的,随着晒盘一起消失的还有晒席。水泥楼房建起来后,房顶就成了最好晾晒粮食的地方,而且只要不有别的建筑物遮挡,房顶任何时候都阳光普照充足。且水泥房顶在阳光下还会持久发热,这样更促进晾晒的粮食水分蒸发得更快,粮食就干得更快。扒米杷虽没有消失,但也很少见了。人们翻晒粮食,不再用扒米杷,直接用铁铲摊开平铺就成了。

晒盘和晒席作为一种乡村文化,在村庄的记忆中,已经消失得干干净净了。只有一些上年纪的老人,在回忆曾经的岁月时偶尔说起,而年轻一代,根本就不知道晒盘和晒席到底为何物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