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淅沥沥的小雨,浸透了四川盆地的山水姿色,和人文性格,尤其在夏季的七月,更湿润更缠绵,也更凉爽更宜人。在这样的氛围里,我小心翼翼地走进北川,仔仔细细地观瞻,试着一探羌文化之究竟。
在川北的板凳桥,永昌大道80号,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豁然入目,既有羌族建筑特色,又具现代场馆风格,相得益彰。
馆前广场,立着一群疏落的雕塑,有跳舞的羌族男女,和漫走的肥美山羊,这些充满生趣的人和动物,与整个建筑,周遭环境,浑然一体,十分亮丽。
博物馆屋顶采用了古羌民族传统的坡屋顶,简洁洗练,搭配现代材料,明快坚固,仅这一点,就形成了古与今的鲜明对比,土与洋的有机结合。
馆体是羌族传统石砌工艺,黄白相间的片石,由低到高,由宽到窄,呈梯形构筑起稳固的外观,尤见色泽古朴,质感厚重。
移步室内,听解说员娓娓道来,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于2015年落成,由澳门基金会援建,占地1.3万平方米,主要展陈以北川为主的羌区文化。
历史篇区。一幅恢宏、深杳、神秘、久远的历史画卷,便如富藏着悠远文化密码的蜀锦羌绣,徐徐展开,让人目不暇接。
看羌字来历。甲骨文已有,一个羊字,一个人字构成,表明在使用甲骨文的商代及以前,羌民族已存在。就连《诗经·商颂》也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那时,羌族人口众多,生活在黄河、湟河地区,南至四川,北接新疆。西晋八王之乱后,国力式微,五胡乱华。羌趁机与匈奴、鲜卑、羯、氐等族大举南徙,与当地汉族人杂居,渐成少数民族。
拜炎帝始祖。传说炎黄二帝部落大战,炎帝部落少部分西迁至甘、青、藏和川一带,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羌、藏、彝等族,而古羌除了羊图腾崇拜外,有姜为姓,羌为族的民间说法。而且,这个“云朵上的民族”,牢记炎帝之训,从早先的游牧生涯,逐渐过渡到耕种小麦等旱地作物,随即进入农业文明之中。
探禹出西羌。史来文献资料的含混,尽管《竹书纪年》《淮南子》《蜀王本纪》《吴越春秋》《蜀本纪》《史记》《盐铁论》《三国志》《华阳国志》《水经注》《艺文类聚》《世说新语》《后汉书》《晋书》《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广记》《太平御览》之类汗牛充栋,也只“禹出于西羌”“禹生于石纽”之简赅,于是岷山一带,禹生西羌,成为定论。
闻羌戈大战。在羌族英雄史诗里,详叙了远古羌人与戈基人的部落争战,劈柴比赛中,巧使戈基人手指被夹柴缝中;战场拼杀时,利用天神阿巴木比塔赐予白石,打败持木棍的威猛戈基人;地盘争斗里,用草人先跳岩,诱使凶悍戈基人跳崖殒命,最终胜而融合,成为岷、涪上游生息繁衍的西川羌人。《后汉书》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兵长在山谷,短于平地,不能持久……性坚刚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气焉。”信乎。
展馆里,“羌”字的几十种篆书,扬雄书写的“石纽”,李阳冰篆写的“禹穴”,带羊角的双耳陶罐,大禹治水巨幅油画,商之羌方周之盟友介绍,红军长征过北川故事等,让人流连忘返。
社会篇区,一走进去,仿佛进入与浩瀚东海,广漠北国,一望中原完全不同的人间秘境,让你慢下匆匆脚步,细细端详。
全境皆山,云朵之上。羌族聚居区,无论西南的理县、汶川,还是东北的北川、平武,高耸山峰,幽深峡谷,贯穿全境。不少羌寨,海拔两千多米,所以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这名字极富诗意,现实却是生民稼穑的艰难,了无诗意。
千崖万壑,资源丰富。羌山起伏大,青片插旗山海拔4769米,通口河香水渡口海拔540米,高差4229米,这造就了大熊猫、川金丝猴、珙桐、红豆杉等珍稀,也蕴黄金、赤铁矿、锰矿、重晶石、米黄大理石、通口河、安昌河和平通河等富藏,任人们游、赏、采、挖、利用,前提得合法。
羌族家庭,社会组织。谚云:“天上的雷公,地上的母舅,亲不过小母舅,大不过大母舅”,羌人虽是父系血缘,但母舅、姑父、叔父、姨父四大亲戚,权势大。羌寨的“尔母孜巴” 议话坪,一事一议,一议必行,比如羌丁武装,乡规民约,调解纠纷,封山育林等,颇有部落民主遗风。
衣食住行,山地生活。岷涪上游,崇山峻岭,土地贫瘠,生活艰难,但是,骨子里充盈着倔强分子的羌人,不屈从大自然的威压,他们依山而居,垒石为屋,冲天碉楼,吊脚半空,以麻布做衣,羊皮为褂,杂粮饮食,竹编溜索,凌空溪上,其勇敢坚毅,吃苦耐劳,硬生生把苦难嚼碎,营养成与其他民族比肩的当世豪杰。
民间医药,神奇疗效。如今,藏药、蒙药、苗药、彝药、瑶药出没大街小巷,羌医却静静开放,通常被认为是巫师的释比,经常充当着医生的角色,其自出心裁的诊疗手段,无与伦比,还立竿见影。其实,含有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的羌药,有一百余种,护佑着羌人健康。
文化篇区,让人感觉西羌文化,也十分的丰厚、细腻、深邃。
语言文字,羌族文学。羌族有语言无文字,好多都是口传心授,恣意放歌。释比祭祀,传男不传女。以情歌民谣为主线的史诗和民歌,展现了浪漫主义的神话、传说、寓言,现实主义的生活、习俗和情感,但“十里不同寨,十里不同歌”,构筑了独特的审美。
从头到脚,鲜艳夺目。在实用至上的羌绣世界,罗曼蒂克的头帕、头巾、衣领、衣袖、衣襟、坎肩、腰带、围腰、围腰飘带、香包、裹肚、鞋面、鞋垫、布袜、童帽、儿童围裙、枕巾、罩帘等处,既实用又美观,既防寒又保暖。白、黑、蔚蓝的三原色,凸出了长衫子,羊皮褂,头帕,腰带,绑腿的雄健男丁,银饰加持,姹紫嫣红,美化着女性。
羌笛悠悠,千古绝唱。大唐边塞诗人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中的羌笛,就是羌族男人的音乐圣物,而羌族女子最拿手,就是口弦。尽管羌笛声调只有五孔,口弦音调近似纺棉,却在千百年来,丰富了羌人的生活和情感。
民间舞蹈,质朴大方。河边草坪,篝火熊熊,男外女内,同手同脚,且歌且舞,甩手摇肩,身体俯仰,脚步腾跃,十分朴拙粗犷,类似藏民之跳锅庄,彝胞之达体舞,这就是最具羌族特色的“跳沙朗”,能够群体同欢,娱神悦己,受到古今羌民的热烈欢迎。
羌人生活中,还有神秘刚劲的羊皮鼓舞,徒手攀登的爬杆,半蹲前推的推杆,相反扭动的扭棍,相互抱抓的摔跤,双手着地的抱蛋,等等。
时间在悄悄流淌,观感在徐徐丰实,西羌之究竟,在我眼前,逐渐清晰起来。看呀,羌族从夏商走来,曾经为强大族群,现在是坚韧民族,那些纷争、融合、绵延,传承,让人生发无穷的联想,华夏民族的辉煌,既有汉家的波澜壮阔,也有各族的顽强拼搏。这其中,羌山巍巍,羌红猎猎,香茗浓郁,腊肉芬芳,我们的面前,是一幅山川毓秀,气氛热闹的瑰丽画卷,那群不屈不挠的羌乡人,正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吹着羌笛,弹着口弦,唱着羌歌,围着篝火,跳起沙朗,喝起砸酒,如痴如醉,呼儿嗨哟……
二○二四年七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