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聂光玲
破茧成蝶原指肉虫或者毛虫通过痛苦的挣扎和不懈地努力,化为蝴蝶的过程。也用来指通过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走出困境后,凤凰涅盘般地重获了新生。
1976年,一个不到十一岁的黑瘦放羊丫头,被在县剧团敲鼓的舅舅带进了宁州剧团,进团后,农村丫头易招弟不断受到各种排挤,做了伙房的烧火丫头。即便成了烧火丫头,她依旧抱着字典学习并苦苦练功,在灶门口拿大顶,练双臂的支撑力,练腰上的控制力,几小时的“卧鱼”,夜以继日的练习“吹火”绝技……直练到从头到脚几乎遍体鳞伤……晚上回到伙房灶门口脱下练功服,一点点用棉花沾着血水脓包,身体都快让紫药水抹成紫色了,眉毛被一次次烧光了,也没有停歇过练功,没有把痛苦告诉任何人。因为戏曲基本功扎实,又在复兴旧戏的浪潮下获得“忠、孝、礼、义”四位秦腔老艺人的赏识,在排练并演出《打焦赞》《杨排风》《白蛇传》《游西湖》不断出名,吃了人下苦,终成人上人。她一步步从省秦的舞台唱到中南海,唱出中国,再站上美国百老汇的舞台,赢得了掌声,获得了荣誉,成了一代“秦腔皇后”,成长为自己的主角儿——这是陕西省商洛籍中国作协会员、作家、一级编剧陈彦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主角》讲述的故事。
山里娃易招弟进剧团的路上,被舅舅改名“易青娥”。有着山里娃朴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苟师父曾送她三个字:乖、笨、实。——乖,娃的确乖,乖得人心疼;笨,娃也的确笨,啥窍道都不会,就剩下闷练了;实,娃特别的实诚,没任何渠渠道道的事。啥瞎瞎毛病都没有,就一根筋的实诚。刚到宁州剧团时,不断被歧视、被排挤、被打压,易青娥一度产生放弃的念想,但最终坚持了下来。
走进西京,成为省团的一名演员后,算是有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因为来自基层,所以不受圈子某些人待见,步步受歧视更是家常便饭。面对这些,除了偶尔有思想的波动,但涟漪过后则是更加勤奋刻苦地训练。易青娥用自己的行动,走出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航线。如果实在过不去,绕个弯儿也要前进。正是凭借着这种品质,在学戏的路上“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比别人吃的苦多,受的累多,流的汗多,而且虚心求教,精益求精。不论有多少伤口,不去管它,一心向前。时间是最公平的资源,你浇灌在哪里,哪里就可能长出灿烂的花朵。
努力不一定会带来改变,但可能是一个让你变得好一点儿的机会,虽然有时看着那些比你聪明比你还优秀的人确实会觉得不公平,但笨一点没关系,慢一点也无所谓,反正每前进一点就甩掉了几个比你不行的人,前方有路,身后有人,能吃能睡,至少还活着,一切就皆有可能。
平坦不是最佳道路,起伏才有丰富人生。从易招弟到易青娥,是山里娃到演员的突破;从易青娥到忆秦娥,是演员到名伶的质变。虽然只是名字的变化,但对一个从事艺术演绎的人来说,称谓的变化更寓意着身份和其在艺术大军中所处地位的变化。当然,这种变化,更多源自于技艺精湛。而忆秦娥能够一步步从一个土里土气的山里放羊娃蜕变成一代名伶,关键取决于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对艺术的矢志不渝的追求。这种追求,达到了近乎痴迷和癫狂的程度。有付出,有收获;有努力,有回报;当人愿意站起来给自己一些行动的力量,就算结果不如预期,但努力的过程与学习到的经验,都是金钱买不到的。因为,自己浇水施肥种的水果,吃起来一定更甜。易青娥就是这样努力的。
《主角》里的“主角儿”忆秦娥的破茧成蝶,离不开伯乐的栽培,但更与她自己心怀理想、艰苦前行、着眼卓越、向阳而生的努力息息相关。生来平凡的普普通通的人,在各个角落不断遭遇生活一次次血腥地捶打,但最终她也用自己的专业和毅力结结实实地捶打了生活。应该说,每一个普通的小人物与生活、与社会、与命运、与自己斗智斗勇斗争斗法的不屈不挠不折不扣的精神,最终一定会斗志昂扬地成就自己、推动别人、影响社会、注解人生。所有平凡人默默付出努力但还没有见到结果的日子,那叫扎根。当我们经历苦难的修行,经历全心全意的奋斗,一定会收获到对生活、对事业更高维度的理解,这是成长。
所以,在等待命运的安排之前,请我们自己一定要先勇敢地向命运争夺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务必要有平静的接受所有结果之后还可以勇敢与之交涉的能力。
我们都是社会的主角,也都是社会的配角。每一个角儿,总在我们目不能及的生活视域,自然而然地生活。“无论台上与台下,都上演着悲欢离合全要素的戏剧,既要有当主角的神闲气定,也要有沦为配角,甚至装台、拉幕、捡场子的处变不惊。”
生活的意义就在于顺境和逆境的那份坚持,自己的期望就是对命运的一份安慰和捍卫。还是那句话:该奋斗的年龄,不要选择了安逸。很多事情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有可能看到希望;不是每个人的现在都是自己想要的样子,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最好的样子。告诉自己,相信自己,我们能破茧成蝶,奏响人生的交响曲。芸芸众生,希望每个人都活成自己的主角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