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梭,乡愁难忘。在漫漫的人生长河中,儿时总是好多事情难以忘怀,常常时不时地会有往事从心底翻出,就像倒磁带一样,搜寻着久远的记忆。
当今居住的小城里,每天都可听到用扬声器播放的单调而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废品收购吆喝声,嘈杂、刺耳,让人不禁想起四五十年前那一边摇着拨浪鼓,一边说唱叫卖的货郎。
“货郎儿、货郎儿你最亲,捡双破鞋给糖果,拾个酒瓶换头绳”
“大姑娘扎的红头绳,小媳妇用的雪花膏,老大娘用的针线脑”……
那声音拖腔带调,抑扬顿挫。在那个缺少文艺浸润的乡下,不亚于欣赏一场戏剧或一段流行歌曲。
这就是游走于乡下的“货郎担”。“货郎担”是一个古老的职业。经营者肩挑货担,“一根扁担走天下”。一手扶着肩上的扁担,一手摇着拨浪鼓,走村串户做着叫卖的营生。特别是农闲以后,“场光地净”的时候,他们便“云游四方”,挣几个钢蹦补贴家用。解放后的上世纪50年代,当时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货郎们以集资入股的方式纷纷加入商业合作社,成了国营商店员工。那时的货郎担被人们誉为“流动的商店”和“红色小背篓(货担)”,著名歌唱家郭颂的一曲《新货郎》传遍了大江南北,与那货郎歌谣一样妇孺皆知。
通常,货郎担的一头是一个木箱,分上下两层,每层有小格档,放置小镜子、扣线、顶针、颜色包等,另一头是一个提包或纸箱,里面装有童帽、袜子、花头巾、各色玩具等,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货郎们到了村巷,他们往往选择场院等宽敞的地方,放下货郎担,就摇着拨浪鼓,说唱着自编的《货郎歌》:“咚咚咚、锵锵锵,拨浪锣鼓,响连天,货郎走村窜巷把货卖;姑娘媳妇用了我的香胰,聪明美丽又大方;孩子用了我的铅笔和本子,个个都得状元郎;针线顶针样样全,不用跑路送到家门前……”、“拨浪鼓,响叮当,货郎挑担走四方。走村串巷寻人处,一来来到村中央。大小货物全摆开,雪花膏儿满地香。吃玩穿戴啥都有,泥人糖人红缨枪。针头线脑头上花,橡皮铅笔红袖章。琳琅满目眼生馋,看后再把价钱讲。妇女儿童都喜欢,一年四季常开张。蝇头小利不足道,全家老小能沾光。”
货郎们大多性格开朗,头脑灵活,口才好,自编自唱的货郎歌,通俗押韵,明白晓畅,吸引大人小孩四处围拢来。如卖泥哨子时,他会说唱:“泥哨子,声音尖,吹得鸡仔会下蛋,吹得小狗会叫唤,吹得牲口满圈跑,吹得光屁股孩儿会撒欢。”有的货郎边摇拨浪鼓边吆喝:“拨浪鼓,摇得欢,乡民听我来宣传。走街串巷挑货担,货郎送货到门前。小人书《三国》《水浒》《杨家将》,还有《哪吒》《西游》《窦娥冤》。打不死(陀螺)尖尖弹球圆,扑克皮球铁环圈。铅笔尺子文具盒,会计记账有算盘。帽子围脖棉手套,布鞋袜子皮坎肩。针头线脑老花镜,锥剪扣袢绣花线。发卡发网梳头拢,红头绳儿小银簪。锅碗瓢盆切菜刀,暖瓶茶壶小瓷碗。痒痒挠,掏耳勺,雪花膏儿好搽脸。烟袋杆儿烟袋嘴,煤油洋火样样全……”
有些货郎口拙,干脆直来直去,卖啥的吆喝啥,如“猪鬃猪毛换颜色——”“鸡蛋头发换丝线哩——”“烂鞋换洋火——”村人听到这悠长而嘹亮的吆喝声,也知道货郎来了。
货郎摇着拨浪鼓所到之处,吸引最多的,大概是三类人。一是中老年妇女,舍不得花钱,就把平日里积攒的头发、胶鞋底儿之类的拿出来兑换一些针头线脑;二是大姑娘小媳妇,如果在货摊里看到了自己中意的雪花膏、发卡什么的,往往会慷慨解囊;三是不大不小的孩童,小小的流动货摊,在孩童们的眼里,那就是一个百宝箱,里面藏着很多新奇的宝贝,尤其是那些吸人眼球的小人书,更是孩子们梦寐以求的“宝贝”。
货郎的货物不仅现钱交易,也可用物什交换。用物什交换却不用称称,打上眼一模量就是:女人们梳头后积攒的一攥头发,家里倒下的烂鞋破衣,使坏了的锨镢镰锄,用剩下的牙膏壳,都能在这里再发挥一把余热。少的换几根缝衣针、几颗纽扣,多的换些肥皂、润手膏。我们这些馋猫在家里翻遍旮旮旯旯也找不出可换取糖果、玩具的物什时,就去满村子的角角落落捡拾。
货郎摇动拨浪鼓,小伙伴们左右簇拥着他,犹如皇上的锦衣卫,走过一家又一家,从村头转到村尾……直至目送货郎担走远了,还愣愣地站着,一副恋恋不舍的样子,心里生出一丝淡淡的失落感,灵魂像风筝一样被货郎鼓声牵走了。
货郎每天挑着几十斤重的担子,起鸡叫睡半夜,风里来雨里去,一根结实耐用的支拐随身不离。支拐用一根笔直光滑的木棍制成,底端装有3个铁爪,支撑时,铁爪起到稳定固定的作用,顶端的月牙形木槽,刚好能容下扁担放入。货郎担每走一段路感到疲累时,就用支拐支撑起扁担的前端,一头货箱放于地上,一头货箱悬于空中,原地歇息。养足了精神,去掉支拐,挑担再走。支拐支撑起的是货郎担,也是货郎的意志、毅力和决心。遇到紧急情况,支拐还兼作护身防身之用,打狗斗贼保平安。
常言说:拨浪鼓村头响丁咚,无须竭力叫卖声。莫道双肩难负重,乾坤尽在一担中。小小拨浪鼓,百货鸡毛挑,流动在乡间,在那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年代里,货郎是社会的必然产物,他们开阔了村民们的视野,给村民的生活也带来了便利。可以说,货郎在民间是广受欢迎的,无疑是一道颇具亲和力的风景。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大小商场、超市遍布城乡,还有网上购物,方便快捷。走街串巷的货郎和货郎担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尽管货郎早已消失了,但货郎的走村串巷的身影和憨厚纯朴的沿街叫卖声会永远留在经历那个年代人的记忆之中,成为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