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皓的头像

陈皓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912/19
分享

笔尖下的百年沈绣

一百年前,清末状元张謇想我泱泱中国,经史子集汗牛充栋,独缺工艺之书,为使奇女沈寿的刺绣绝艺不至泯焉无传,一个口述绣艺,一个笔录出版,留给世人一部惊世奇著《雪宧绣谱》。一百年后,作家朱一卉以笔为针,以墨为线,用文学演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沈绣的百年传奇。

沈绣,是以绣圣的姓名命名的刺绣流派,我国四大名绣之一苏绣的极品。小说分“绣备、绣引、绣要、绣品、绣德、绣节、绣通”等七个章节,把《雪宧绣谱》中艰深的专业术语转化成具有舞台效果的对话场景穿插其中,精心选取1918年、1932年和2013年三个时间节点,将三条故事线索同步展开。

张謇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的恩科考试中状元及第,名冠天下。慈禧七十大寿时,绣女沈云芝敬献刺绣《无量寿佛图》《八仙上寿图》,博得太后欢心,特赐“寿”字,从此,沈云芝更名“沈寿”,绣名博誉四海。1910年,两个奇人在南洋劝业会相遇,1914年张謇力邀沈寿到南通,创设女工传习所。沈寿在通授绣八年,培育出一批刺绣人才。其时,沈寿与其丈夫余觉的婚姻生活布满裂痕,幽忧抑郁,渐患重病,借住南通博物苑谦亭养病。在沈寿的心目中,张謇是德高望重、顶天立地、有情有义的男人,是良师、是益友、是父亲,更是一副最好的良药。张謇对沈寿是尊敬、欣赏,是相知的喜欢,更是笔下诗文中的常客。尽管状元公与绣神发乎情止于礼,还是引来余觉醋意大发,于是在张謇、沈寿、余觉三人,以及他们的家族后代之间发生着多姿多彩而又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千疮百孔,1932年的南通博物苑凋敝不堪,盗贼周金泉等人趁机洗劫,偷走一批沈寿刺绣精品,惊天窃案三天告破,追回大部分赃物,唯独沈寿用血、精、气、神绣成的《孙中山像》不见了。在血雨腥风的抗战时期,出狱后的周金泉遭到日本特务、伪警察的追捕,《孙中山像》终落谁手让人揪心。社会动荡不定,无处安放绣架,一代绣娘在风雨中坚守打拼,为恢复绣校殚精竭虑、负重前行。一批仁人志士为保护珍绣和神针前仆后继、舍生忘死。

沈绣又名仿真绣,是沈寿独创的一种绣艺,绣品巧夺天工,仿真成真,被誉为中国的绣中之绣、国宝中之瑰宝,作为个性化国礼深受世界各国政要的欢迎。商场如战场,在仿真绣传承基地南通雪宧绣坊,绣娘们正在为赶制国礼订单而全力以赴之时,一个蓄意已久的大阴谋正在上海笛茹仿真绣有限公司上演,期间,日本情报机构女间谍介入,商战演变成谍战,雪宧绣坊危机四伏、险境叠生。沈寿第三代、第四代传人在继承和弘扬仿真绣的过程中上演了一出出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大戏。

这本书适合反复阅读,你可以按照作者安排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地完成,也可以按近代、抗战时、新世纪三部分去读,仿佛读到三个独立的故事。你也可以专门读《雪宦绣谱》,听张謇、沈寿将刺绣的知识娓娓道来。或者专门欣赏绣品:眼神含情脉脉又羞怯澄澈、头巾薄如蝉翼飘然灵动的《披纱巾的少女》,还有那从绣像走出来吟诗争辩的孙中山和汪精卫,八十一只蜘蛛眼露神光、爆裂成火球的《九九喜子图》和中了“血咒”的《汪精卫像》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个魔幻世界。

《沈绣》是一部长篇小说,但它的故事不纯属虚构,写实时忠实历史,虚构时天马行空,作者用笔尖绣出一幅沈绣百年长卷,让我们有机会领略到中国民族瑰宝苏绣的神奇魅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