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炖的鱼汤,是人世间最温暖、最鲜美的味道。每每看着妈妈熬煮鱼汤的过程,从慢炖细熬中领悟到淡然若水的人生真味,简单的幸福和人生的箴言全藏在妈妈做的那一手好鱼汤里。
妈妈不紧不慢地收拾着食材,准备炖鱼汤。熟练地用菜刀将葱切丝、姜切片、香菜切段、豆腐切块;再用快刀流利地刮掉鱼鲫鳞片,用力把鳃抠出来,娴熟地开膛破肚,取出肚子里的肠子,掏尽血块和黑膜,切去鱼尾巴,在脖子处切开抽取腥线,又在鱼身上斜着轻轻划上两刀;反复冲洗干净后,把鱼放入盆中,倒入少量料酒去腥,撒点盐,姜片,放着腌制半小时,这样就等下锅了。
妈妈老练灵活的肔(chi)鱼动作,显然那么轻柔舒缓,纯熟的切菜刀功,发出铿锵有力的刀声,时断时续,时高时低,时紧时慢,抑扬顿挫,传达出一种闲适自在的韵律,整个过程充满了音乐的美感。
妈妈先把液化气炉开成小火,锅烧干后,倒了些菜油,撒上姜片、葱丝,再把腌好的鱼放进锅里煎一煎,轻轻翻动鱼的两面,然后把煎好的鱼盛出。这时,妈妈熬煮鱼汤就不再用液化气炉了,炖汤的“战场”又转移到煤炭炉上,用妈妈的话说:用煤炭炉的火慢慢炖鱼,这汤才稠密粘凝,又白又鲜,又厚又浓。于是,妈妈将锅子放在先前生好的煤炭炉子上,倒入开水,待锅中水滚开把煎好的鱼放入,再挖一勺子猪油,还有豆腐块也放入。
接下来的时间,需要煤炭炉火慢炖细熬,妈妈会坐在炉火前,听着锅里鱼汤沸腾起来发出“咕嘟咕嘟.......”的闷声,不着急,慢慢等,“心无旁骛似明镜,无风何处起涟漪”般的专心等候,等到1个煤炭大半块烧完,等到鱼汤汁变得清亮,等到醇厚鲜美的味道,透过严严实实的锅盖满溢了出来.....。妈妈会赶紧打开锅盖,加些少许盐、醋后,再焖煮一会儿,再揭开锅盖,点上香油,洒些香菜,于是乎,一锅香喷喷的美味鱼汤出锅了。
鱼汤炖好了,厨房内飘香四溢。把炖好的鱼汤盛进碗里,鱼汤冒着热气,奶白的汤汁露出诱人的光泽,浮动的葱花绿如翡翠般,满是蜂洞的豆腐上下翻动着,轻轻抿上一口,醇香在唇齿间游走,仿佛置身云端陶醉了,鲜香可口,余味无穷,让人再三品咂,只觉得这味道如一首绕梁三日的曲子,久久回味。奶白色的鱼肉如同鸡蛋花一样柔滑细嫩,轻轻地夹起一块便滑进嘴里,鲜嫩的鱼肉伴着汤汁的浓香在舌尖上绽放,简直是妙不可言,吃鱼肉喝鱼汤,一口接一口真是美味呀!
范仲淹有诗云:“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在我心中妈妈的鱼汤却比诗中的鲈鱼还鲜美,这就是妈妈的味道,胜过山珍海味。真可谓:“虽平淡如清茶,品来却芳香四溢;虽粗略似浓汤,尝之却温暖涌流”。
细细想来,妈妈的鱼汤之所以美味,关键在于慢炖细熬的过程。小火慢炖细熬,各种食材在水中由原来的毫不相干到和谐相融,直至融为一体,熬成淡而有味的鱼汤。这个缓慢的过程中,也是一个漫长等待的过程,享受这种过程也是美好的,你要耐着自己的性子,慢慢煮、细细熬,等待时间熬煮出最美的味道。
我忽然想,其实生活不也是如此吗?现代社会的人往往都有这样的心理趋势,认为“快的总是好的”。行走要加快步伐、吃饭要加快速度、恋爱要加快进度、成功也想一步登天、一挥而就。有些人即使成名也要加快,想“一夜成名”,更想去“一夜暴富”......。为什么我们不能俯下身来,亦步亦趋地按部就班,让我们把生活慢下来,如何?
我们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中,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要焦躁,不迫切,冷静,沉着,还要耐心,安然地等待美好悄然降临。静静地等待一场花开,在静静地等待中享受美好的风景,就跟我们平时登山一样,结果并不重要,最重要是在登山时领略路边的美好风景。
汪曾祺的《慢煮生活》书中写道:人,是美的,是诗意的,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儿,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不纠结、少俗虑,随遇而安,以一颗初心,安静地慢煮生活。
静下心来“慢炖细熬”生活,其实生活是很美好、很有趣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因为业余爱好文学写作,我写过很多文章,也发表了一些作品,如今再拿出来,只能留作美好的回忆,但里面的很多内容不尽人意。亲历妈妈慢炖鱼汤的过程,使我联想到我们写作也与炖鱼汤一样,写出来的作品不要急于发表,发表之前也用“慢火”慢炖细熬一下,仔细检查、反复推敲、认真修改,才能熬出一篇好文章。
正如林语堂所说:“捧着一把茶壶,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是的,好的生活,也需要在时间里“慢煮细熬”,才有滋味。现在,退居下来,工作轻松了,一切生活的节奏可以慢一慢、静一静,我有了大把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文学作品的阅读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订阅期刊、网上购买畅销书、到图书馆借书,只要想读书,好书便会源源不断涌入到我的“慢炖细熬”生活中。
“慢炖细熬”生活,让我体会到简单朴素的妙处,修炼出一颗素心,学会珍惜生活的细节,一汤一饭之暖,一花一叶之美,都是慢炖细熬品味出来的生活滋味。再想想,退休后的日子,有文学作品来陪伴,有翰墨春秋度余生,我的“慢炖细熬”生活一定是丰富多彩,不会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