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潘建的头像

潘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2/06
分享

游览石钟山

在中国名山谱中,石钟山实属弹丸小山,但被天下所识,全赖北宋大文豪苏东坡那一篇《石钟山记》的诱惑,不胜感慨苏公探求真知,引天下人纷至沓来。

金秋十月,我约上几个好友,慕名游览石钟山。

清晨,游船在烟波浩瀚的鄱阳湖上航行。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水分清浊两色,蔚为壮观。但今天,我来的目的地,是上岸游览鄱阳湖畔的石钟山。

迎着晨风,站在船顶的甲板上,透过薄薄的晨雾向岸边眺望,只见岸边有一座被葱笼的树林复盖着的小山,玲珑的宝塔和精巧的亭台隐约地掩映于翠绿之中。小山临水一面,是峻峭的岩崖,高度百米左右,崖顶略突向湖面,长满了高大的樟树,丰满的树冠更突向湖面,使人觉得崖顶很大。略向内凹的崖身长满了杂树,繁枝茂叶,青翠欲滴,使小山更加漂亮。崖的下部是削立的危崖,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穴罅洞,直到湖水之中。

游船沿着崖边慢慢驶向码头。只见小山是双峰相连,主峰突出,三面略略环水,湖水和江流交汇,两股水流相激,涌起阵阵波浪,直冲小山而来,不断地拍打着崖脚。因船离岩崖较远,我没有听到诸如“噌肱”或“镗苔”之如歌如钟的声音,但滂沱之势也不由人产生很多联想。

石钟山因东坡先生三访湖口著文《石钟山记》而名扬天下。这篇游记从中学读到大学,其中的道理早就烂熟于心,就是没有机会亲临其境。今天总算如愿,身临其境地观察山崖和水面的关系,从心底佩服东坡先生的求实精神和调查研究的作风。

石钟山位于湖口县鄱阳湖出口处,地势险要,陡峭峥嵘。登临山上,既可远眺庐山烟云,又可近睹江湖清浊交融之大观。大自然造就了石钟山形的奇特,声的奥妙,色的绚丽,在天地间增添了一块潇潇洒洒令人销魂的福地。尤其是它的“钟声”,让人惊奇,悠远峻冷,天地震惊。这声音经过历史的打磨,竟变成一部活的历史,永无休止地让人仔细去品鉴。

下船后,随着人群踏阶向小山走去。临近山门,仰望高处门楣上书“石钟山”三字,乃今人大家郭沫若所题。大门是汉白玉砌的,十分讲究,也十分美观。

踱进山门,右置苏东坡汉白玉石像,碑座题记苏公三访湖口往事。石像洁白清雅,表达湖口人民敬仰苏公的真心。

拾级而上,有碑亭矗于醒目处。碑亭六角飞翘、顶饰琉璃,亭间设碑一面,名曰“怀苏亭”。“苏”者苏轼也。石碑上镌刻清书法家翁方纲手书《石钟山记》。“怀苏亭”是湖口县人民仰慕苏东坡而建的,倘若东坡先生不曾来湖口,或者到了湖口而没有写出《石钟山记》,天下怎么知道湖口、更不知石钟山?

进门不远,一座小亭里挂着一口大钟,管钟人口头念念有词:“撞钟呵,撞钟!一元钱一响,一响一路平安,四元四响,四响四季发财!” 游客心想,当一天和尚还要撞一天钟呢,做了石钟山的游客,哪有到此不撞钟的道理?管它是石钟还是铜钟,反正撞响为原则,而且一般都先撞个“一路平安” ,又再撞一个“四季发财”,讨个好兆头。我也不由自主地随着游客排成长队,一个接一个乐呵呵地撞完钟,又沿着导游指引的一条窄窄的、弯弯曲曲的回廊向前行进。

一路石阶而上,一边导游讲解不停,石钟山虽小巧,却颇有一番好景致,有半山亭、绀园、船厅、江天一览亭、钟石、极慈禅林、听涛眺雨轩、芸芍斋、石钟洞、昭忠祠、英雄石、碑廊、梅花厅、上谕亭、桃花涧、浣香别墅等若干景色,皆有出处,各有典故,一时也难以记清。

走在石阶路上,忽上忽下,忽高忽低,好容易才到了看得到江面和湖面的崖顶上。真所谓“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因为东转西转,大家都失去了方向,所以哪面是江,哪边是湖,没有人能分得清,也没有人想要去分清。崖顶是一块较宽的坝子,三面被高高的大树包围着,一面对着几座古老的庙宇。我们顺崖边的方向继续穿行,才登上了在船上就看见的观景亭。

站在亭上,江湖之水皆收于眼底。宽宽的水面一片茫茫,在晨雾中往来行驶的船只,也分不清是在江上还是在湖里,只能根据隐约可辨的两色水来判断了,鄱阳湖水清许如绿,浔阳江水浊许近黄,两水交融,形成了一条隐约可见的分水线,那就是江湖传闻的清浊分界线了。江湖间存一线,明示江湖之界,虽相连却清浊分明,虽同流却不肯合污,款款分流达五十余里,此乃湖口一胜景,观览者无不啧啧称奇。真是:江湖间可分清浊,人世间亦可分黑白。

过了小亭,沿小路转过去,看到一处用栏干围着的洞,洞下面是曲折的石梯,好象可以通到崖脚的水面。很想下去瞧瞧,就是找不到下去的路,只好遗憾地往回走。不想走不多远,崖边的树丛旁边有一条石级小道顺崖而下。

我沿着小道下去,走不多远,就到了刚才看见的用栏干围着的所在,原来是倚崖而建的石井状的观景孔。石砌的园门上写着“泛舟岩”三个字,难道苏夫子月夜泛舟,就是从这条道下到江湖边的?我又高兴又激动地跟着苏夫子曾经走过的道路慢慢下行,好象要从每一块石板上分辨出苏夫子的脚跡。再往下,因崖身垮塌,凹进去了许多,十分陡峭,而且早已没有石级路了!虽然已看到了水岸,要下到岸边却不可能了,只好又小心翼翼小地爬回来。虽然如此,也只有兴奋和满足,没有遗憾。

回到崖顶的平坝,左边的忠烈祠大门紧闭,好象未开放,只好向右边的庙门进去。宽宽的通道两边,是卖字画的。过了通道,有两道窄窄的石梯直上殿堂,爬上殿堂,只见众多善男信女都在跟着一个和尚拜佛。转过佛堂,来到一间不大的陈列室里,摆放着无数大小不一的石头,游客们各自用小锤叩击,满屋都是悦耳的叮咚声。

穿过陈列室,只见一个亭子中间,立着一尊几乎一人高下,周身布满了深深浅浅的凹痕的巨石。巨石四周被游客围得水泄不通,汗流夹背的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拿着鹅蛋石向巨石身上的凹处乱砸,杂乱的叮咚声响彻云霄,当然也就听不清是“南声函胡”,还是“北音清越”,更没有“抱止响腾,馀音徐歇” 的事儿。然而,大家都笑哈哈,不亦乐乎!咱们老百姓,今儿个真高兴!

我轮不上去砸石头,当然我也不会去砸石头,只好走到下一个亭子看看。这里还算清静,三五个人轮流着在亭子前照像。原来亭中立了一块巨大的大理石碑,正面是东坡先生的线条画像,一付夫子气,大腹便便,和蔼可亲。我也赶忙上前,与老夫子合照了一张像。

出了堂门,才发现大门就在眼前。进来时大家都跟着导游指引的方向,走左边的小门,弯弯拐拐地转来转去,让人分不清东西南北。难怪我心里一直呐闷,这一眼就看出不过一万平方米的山头,怎么东转西转,转了半天还无尽头!这恰恰是建造者的匠心所在,真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今天游览石钟山,虽说没有饱览名山大川的无限风光之感,但更真实地了解了石钟山、更敬重苏东坡的务实作风,敬其非人云亦云尔,敬其服众之文采,敬其令世人知石钟山焉。

这才是我此行游览石钟山的最大收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